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的腳步,已經落後國際其他國家很多了,卻還有人刻意製造一些似是而非的謠言。
請大家協助轉發,以正視聽。
事實上除了台電自己生產電,考量可能不一樣。其他賣電給台電的民營電廠,一但設備壞了,就不能發電,賣電,他們會比我們更擔心設備安全問題。
========
有一則網路留言指出「離岸風機一旦遇上颱風將受到嚴重損壞」,並稱是由「航運專家」提出這項說法,但今天經濟部能源局澄清,內容與實務有「極大出入」,目前在苗栗外海運轉的離岸風電已經經歷過多次颱風侵襲,並未因此毀損,而網路文章內指出離岸風電是「浪費民脂民膏」,能源局回應,離岸風機建置是由民間開發商自行選定及負責,政府不直接進行設備投資或是案場開發,網路文章內說法與實際狀況完全不同。
經濟部能源局指出,網路上出現「揭露:海上風力發電(離岸風電)的黑箱秘密」一文,內容陳述依航運專家指稱颱風會造成離岸風電重大損壞等情節,與實務有極大出入。目前已於苗栗外海運轉之2架離岸風力示範機組,自105年10月完工併聯後,歷經多次颱風侵襲,包括106年29及30日侵台之尼莎颱風(宜蘭蘇澳登陸,由苗栗竹南附近出海)與海棠颱風(屏東楓港附近登陸,由彰化芳苑附近出海)等,皆未對離岸風機有所影響。
有關離岸風機對天災的因應,能源局說明,政府在推動離岸風力政策初期,已考量台灣位於北太平洋颱風侵襲及地震等特殊地理環境,規劃離岸風電示範機組要以國際電工委員會IEC Class IA為標準,耐風速達10分鐘平均風速50公尺/秒以上、3秒鐘瞬間陣風70公尺/秒以上、耐波浪為50年迴歸期之有效波高(significant wave height)達8公尺以上、耐海流為50 年迴歸期之海流及表面流速 1 公尺/秒以上等條件,驗證台灣獨特氣候條件對於離岸風機之影響;上述離岸風電機組已歷經多次颱風及地震考驗,正持續穩定提供綠色能源。
另外,有關風力發電是「浪費民脂民膏」的說法,能源局表示,推動離岸風電初期是參考國際經驗躉購機制,後輔以競價機制;離岸風電資本支出由個別開發商基於風場整體考量而執行,政府不直接進行設備投資或是案場開發,因此風機選擇及運轉維護由開發商自行選定及負責,所以並無所謂「浪費民脂民膏」等情事。
而金山附近(台電公司石門風場)之陸域風力機組係為92年10月15日併聯運轉陸域風力機組,為台電公司早期設置相對舊型機組,除設置地點易因颱風造成之紊流影響外,基礎結構亦未能完全符合國內環境條件,實不宜與近期國際發展迅速且安全性更高的離岸風電機組相較。
經濟部說明,為持續推動離岸風電之發展,標檢局已於106年1月4日公布防颱耐震標準,將抗颱耐震特殊要求納入CNS 15176-1國家標準,制定抗颱等級57 m/s(10分鐘平均颱風基準風速)規範;另配合IEC 61400-1對地震測試項目之規定,同時參考國家地震中心制定台灣海域地震規範(耐震度),正積極修訂國家標準。
藉由示範風機設置已釐清法令、技術(如颱風、地震等)及財務等議題,且因離岸風力示範機組的成功建置與抗颱耐震實績,提昇對發展離岸風電的信心,並吸引國內外業者投入國內離岸風電建設行列。
經濟部強調,綠能是未來趨勢,也是未來的巨大商機,善用台灣所具備發展綠能的利基,建構能源內需市場,以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發展與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力。離岸風電可於114年達成累計設置5.5 GW離岸風電裝置容量,除減少空氣污染、獲取潔淨電力外,累計共將創造投資額達新台幣9,625億元,累計創造約2萬個就業機會,同時帶動年減碳量達1,047萬噸,約相當於26,926個大安森林公園年減碳量,有利於實現強化能源安全、創新綠色經濟、促進環境永續等政策願景。
原始資料原來:
http://newtalk.tw/news/view/2018-05-14/124241
♡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發 電機 測試項目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NIWeek] 平台方案加持 IIoT正從概念邁向實際
【CTIMES 王岫晨 報導】
2015年08月13日 星期四
今年度的NIWeek,以物聯網(IoT)貫穿整體活動。而除了物聯網的理念之外,還放入更多焦點在工業物聯網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IIoT),並邀請了知名大廠,展示藉由和NI一同合作開發的系統平台,讓所有與會者體驗從概念邁向實際應用工業物聯網全新境界。
活動當中,Stanford 電機系教授Andrea Goldsmith 指出,到了2020年,全球預估會有超過500億支無線裝置。而5G的技術除了追求速度以外,還必須具有穩定性(reliability)、低耗電量(low energy consumption)、與可預測性(predictability)等功能。若上述條件能夠滿足,研究者即可以踏入嶄新應用領域,如遠端手術、無人駕駛車等應用領域將更臻成熟。
同時,在無線網路需求倍數成長的同時,5G技術研發的速度面臨到相當大的時間壓力,研究人員需要更強大的工具,協助他們快速將想法轉換為實際可測試的原型或實驗架構。在此需求前提下,NI 提供了非常適切的系統平台,協助工程師及研究人員在短時間內克服挑戰,完成任務。
眾所皆知的,Nokia 在 5G 的技術發展上不遺餘力。此次藉由 NIWeek ,Nokia 展示其 mmWave E-band技術。目前進展已經擴充到2x2 MIMO、高達10Gbps速率,此速度比現有LTE技術足足快100倍! NI PXI架構完全符合 Nokia擴充性與彈性的需求,順利無縫的延續利用之前每一階段開發之軟體及成果。
而一向以提供高密集度網路設備的Ruckus 公司,在巴西2014 FIFA 活動賽事中,提供球場內76,000個通訊用戶WIFI網路設備。Ruckus AP具有BeamFlex+技術,可透過Beamforming 技術,將能量導向使用戶,讓同一球場的使用者,得以擁有順暢的 WIFI 網路,在第一時間將精彩賽式傳遞給全球。為了提升設備品質,Ruckus在其產線上部署了35 套NI VST (vector signal transceiver),有效降低測試時間20%,同時NI 產品平台為軟體定義系統(Software-defined),對 Ruckus 來說,同時可以游刃有餘的應用於未來需求。
提起 IBM,大家想到的應該是 IT 設備供應商,但其實 IBM 和 NI 已經於多年前便開始攜手合作,跨足物聯網相關領域。這當中,設備狀態監控系統 (Condition Monitoring Test Bed ) 是 IBM 所重視的一環。傳統方式為人工監控,非常耗時且常有錯誤,自動化狀態監控將可解決這些問題。但自動化當中,包含了許多挑戰,如雲端整合Cloud Integration、相容性 Interoperability、安全性Security,以及擴充性Scalabity。當中最理想的架構便是讓 Edge Node前端設備具有計算能力,可即時提供動作或反應,後端Server也具有計算能力,提供大數據分析。IBM 也提到,未來處理器技術將會成長的比網路頻寬還快,所以未來的IIOT的處理計算,無論是前端或後端,都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
Intel 穿戴式裝置圈的影響力,應該不需再多贅述。在 NIWeek 活動中,Intel 也提出Intel Curie 技術,外型如銅板大小,當中整合了加速規,Gyro、Bluetooth、DSP,處理器等功能,同時將整合於未來的穿戴式裝置當中。由於每個穿戴式產品都是獨立的且擁有各自型號,測試上必須應付超過上千種產品,每產品有它獨特的測試項目,如3G/4G、 GPS、 BT,WIFI 等。Intel 採用 NI Teststand為標準測試平台,可重複使用測試程式和流程,並輕鬆整合新測試項目或產品類別。
附圖:未來處理器技術將會成長的比網路頻寬還快,所以IIOT的處理計算,無論是前端或後端,都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
資料來源:http://www.ctimes.com.tw/DispNews-tw.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