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4 黃偉民易經講堂
香港的盛筵已過,很多人魚貫離場。
但總要有人留下來,打掃收拾的。
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
鄒幸彤留下來,告訴你,香港土生土長菁英的追求。
菁英的意義,不在於學歷,不在於收入,而在於他們的追求——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些年,很多人都被林鄭搞糊塗了。
她愛標榜自己小學中學階段年年考第一。
香港大學畢業後又考上AO政務官,做高等華人。
她終日乾乾,每日工作十六小時,一星期工作七天。
她斷六親,和丈夫都少溝通。
她刻意告訴你,她不懂用八達通坐地鐵:她不知道7-11沒有廁紙賣……
這些都是你們的日常生活,她全不懂。她做的事更重要,她是菁英!
到鄒幸彤的新聞出現,我們才見識到什麼才是香港菁英。
她因支聯會副主席的身份被捕。
新聞界才開始注意到她的學歷背境。
她有沒有像林鄭一樣中小學年年考第一?不知道,她從沒有提及。
記者從舊剪報中,得知她的A-level成績,是全優5A,拿獎學金,入讀劍橋大學。
2008年因為汶川地震的義工工作,她看到人間的需要,她轉攻法律,做一個人權大律師。
她沒有將這些掛在嘴邊。
她背起支聯會的工作。
1989年,北京天安門的大屠殺,他們要拉他們自己的總書記、國家主席下台。不惜動用軍隊,血洗在天安門靜坐示威的學生。
整個香港沸騰,所有香港人都投入了這個時代的洪流。
但鄒幸彤當年只有四歲,今日為什麼要背負起這個沉重的歷史包袱?
我曾當面問過她這個問題,她淡淡的輕聲說:
總要有人做。沒有人接力,她便攞來做囉!
她輕描淡寫,沒有化解我的不安。
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喫苦茶。
佛教的本義是蓮花。
蓮花出於泥濘之中,但卻可以一塵不染。
佛教行人的修行在骯髒的淤泥,但他們的目標是蓮花。
淤泥,只是成就他們心中蓮花的養料。
愈是骯髒不潔的泥濘,愈能開出燦爛一塵不染的蓮花。
不在乎際遇的苦難,因為這些都是滋養你心中的白蓮花開。
這也是《周易》乾卦的總結論: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九,是陽爻。
乾卦六爻都是陽爻,都是九。
人間六個階段,六種際遇。
初九:潛龍勿用。懷才不遇。
九二:見龍在田。虎落平陽。
九三:終日乾乾。埋頭苦幹。
九四:或躍在淵。知所進退。
九五:飛龍在天。大權在握。
上九:亢龍有悔。眾叛親離。
六支陽爻,支支都是九。用九,用那支九?
乾卦的結論苦口婆心,教我們用九,不要為九所用。
際遇可以變,但你不能變。
際遇,是成就你的養料,用它,不要因際遇影響你的追求。
因為際遇是動態的,群龍無首。
無首,即是無尾。
無首無尾,即是一個圓圈,周而復始。
任何的處境,都可以成就你的追求,任何的處境,都可以幫你開出你心中的白蓮花。
方法是用坤卦的精神。
坤卦六爻皆陰,陰就是六。
坤卦的結論是:
用六,永貞吉。
用六,不要為六所用。
乾是天理,坤是人生。
人生要因應時勢,無論是那支爻,那個處境,用它,不要被它左右。
精神基礎是:永貞吉。
這個貞,是坤卦的大原則,牝馬之貞。
母馬永遠要跟著雄馬走,不能因形勢而超越。
乾為天,為馬。
我們在人間,要因應形勢,但大原則,是跟著天理走,不能超越天理,這樣便永貞吉。
跟天理,盡人事,無論那支爻,那個六,都永遠吉祥。
乾坤兩卦,教我們用九用六,就是這個意思。
任何處境,都可以用,都可以成就我們的理想。
儒家教我們頂天立地,做中流砥柱。
《論語》中,子路說:
君子之仕也,
行其義也。
道之不行,
已知之矣。
子路認為,在亂世中,很多人,潔身自愛,做隱士,忘記時代,忘記自己,把自己身心人格搞得很清高。但這樣做,將社會的責任,人倫的角色,搞亂了。
只計算自己一塵不染,對時代,對社會沒有盡責。
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行其義也,見到要做的便做了。至於利害得失,理想能否實現,沒有計算,已知之矣,心裡有數的了。
與鄒幸彤有十幾次的碰面之緣。印象中,她都是低調沉默,坐在一旁不說話的。原來,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是一個有絕藝傍身的俠女!
杜甫有一首七言古詩,記述一位武功絕世的女劍客。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羣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脣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
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蕭瑟。
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詩的開頭八句: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羣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從前有位女劍客,公孫大娘,她的劍法震驚天下。
睇過她出劍的,都神色驚訝;天地間都隨著她的劍氣而起伏低鳴。
跟著杜甫用神話來描述他當年所見的:
好似后羿射日,一招接一招,連綿不斷;又好似天神騎龍,在天際飛翔。
出劍時,勢如雷霆萬鈞,令人無法呼吸;收劍時,萬籟俱寂,像江海風平浪靜,水光清澈。
絳脣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餘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但自從公孫死後,江湖寂寞了,再沒有見到這樣的高手。幸好,原來她晚年收了弟子,傳承她的絕藝。
今次在白帝城,重現公孫劍法。和她一席傾談,始知她劍法淵源。但這樣一來,又引起詩人杜甫的無限回憶了。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
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
由這位弟子李十二娘的劍法,勾起了杜甫初見公孫神劍的往事。當年仍是開元盛世,玄宗成立教坊和梨園,單是人數就有八千人,而公孫就是第一高手。
一場安史之乳,大唐由盛而衰,由開元轉天寶,也像詩人自己,由壯年已變衰弱,也像九七後的香港,繁華不再。
五十年如反掌便過,見過繁華,如今憑弔衰敗,多麼令人神傷。人才四散,往事如煙。
用師徒兩人舞劍,襯托人世盛衰,就像今日香港人憑弔往事,不勝滄桑。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蕭瑟。
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全詩結尾,杜甫感慨的說,當年盛世時的皇帝,玄宗已經死了六年,在金粟山上的陵墓旁的樹,已雙手才能拱抱了。我這個玄宗時代的小吏,今日流落在蕭條的白帝城裡,唔知做乜!
今夕又一曲急管絃歌,但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自己盛年年已過,世情又衰敗,四顧茫茫,行不知所往,止不知所居。雙腳生滿雞眼,本來就寸步難行,心情沉重,反覺得自己是否腳步太急呢!
香港無論在行政、立法、司法,都在急速衰敗之中。百多年多賴以生存和信任的法庭,都成為香港良心的奪命之所。
你和我都是杜甫,借鄒幸彤的一劍而神傷之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6萬的網紅PopDaily 波波黛莉的異想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為了讓大家沒有白背一些長大用不到的東西 下次來考路人元素週期表好了 #唐詩 #文組 #街訪 - 追蹤『 PopDaily 波波黛莉的異想世界 』發現你的生活靈感 每週三 21:00 上片,影音內容YT搶先看! PopDaily 波波黛莉的異想世界 App:http://onelink.to/...
白居易古詩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我和香的因緣之四 》
或許早年對東西方哲學的嗜求有癖,再加上好古敏學於古典文學,因此無論是西方的哲人,抑或中國由古至今的詩詞大家,幾乎盡其所能地搜古耙文地閱讀,即便是囫圇吞棗,也有極大的滿足感。同樣地,對唐宋年代中個性略帶有敏感氣質的少數詩人,經常有種玄交通神之感,雖然稱不上天人感遂,但有時卻又與古詩人有著爾汝之親,不受時空束縛和影響,這種感覺甚為奇妙⋯⋯。
杜甫雖說出生於顯赫家族,也是皇室後裔,但由於是位奇才,敏而好學,七歲就可以寫出觸動人心的好詩,所以也有神童之稱。雖然如此,但考運不佳,年輕時期也有放蕩裘馬之舉,吟唱春歌於酒肆間,但終畢是塊隱玉,可惜難有出海之格,即便得到了唐玄宗的偶識,最終仍然是仕途未濟⋯⋯。
眾所皆知,杜甫和李白曾經有著深厚的感情,一起尋幽訪勝,古剎參道,時有詩文魚雁相從,可說是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最令我動容的是杜甫是位重情重義的文人,由於他和李白的莫逆生死之誼,一度杜甫經常為了李白的遭遇而感深痛哭,泣不成聲,就如同詩中所說的「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魂來楓林青⋯⋯」,這首詩是因為李白招事,被流放到夜郎,這期間生死未卜,生為知友的杜甫有感而發,寫下他對李白的魂牽夢繫。在夜裡李白不斷地進入他的夢中,杜甫深切地了解李白,也知道這位至交故友一直未曾一刻沒想到他,杜甫深覺李白深陷重重的羅網之內,究竟有沒有人可以幫助他逃出這場災難?杜甫肝腸寸斷地說著,他在夢中所見到的李白恐怕不是他真正的魂魄吧!雖然兩位老友相隔千萬里,現況無從得知,杜甫希望李白的魂魄如果真的可以入夢的話,他們所親臨過的楓林、小橋等等景色,依然是青蔥可掬⋯⋯。
方中宇老道是我向道之齡住在興寧街時,一處佛道共處小宮廟之住持,外省口音,寧波鄉音極重,應是浙、滬一帶人氏,他的遭遇頗為奇特,並非和軍隊遷移,而是早年受其師之命,要來台灣宣揚佛、道思想,沒想一待直至天年,再也無緣重返故里。可能和台灣的因緣頗深,他曾說:「這裡的人情、土氣都是他難以割捨的,再加上師尊當年所託之命尚未完成,因此羞愧無顏返回祖庭⋯⋯」方老道中等身材,說起話來中氣十足、虎虎生風,或許有著功夫底子的緣故,若是從遠處光聞其聲,恐難和他的外表連成一氣。方老道我初識他時,應已六十開許之齡,但全然未見其老態,膚色如凝脂一般毫無皺摺,早歲入道,經由數十年丹道鍛煉,再加三花聚頂,眼白處竟然如嬰童般呈現豆青色,配上眼球,恰如點漆一般。
少時曾屢聽方老道,其猶似古畫中走出來之人物,至今我尚未曾看過,過了花甲還可以保持得如此英挺、俊秀之人,懸膽鼻,氣灌山根,足以說明有股浩然底氣,絲毫不可侵犯,在往後的相處間,從多件事上,的確,心如其人,言行一致。再有一處吸引我的地方,即便隨著家中的遷徙,我仍然時不時地會去他宮廟中的書齋拜訪他,他也非常好客,小小的一處宮廟,日夜間經常訪客如潮,門庭若市,老道從善如流的個性是我年少時學習八處玲瓏和世道人情的貽範,這也是我當時少年老成之由來,想必方老道處熏習多矣。一處書齋令人目不暇給,擺置了上下五千年一切四玄典籍,《易經》、莊、老,再加仙道、丹冊,貼滿四壁,成千上萬,每每走入老道的書齋,便有股幽香寧謐之息悠然入鼻,令人無法不生起慕聖之心⋯⋯每回探訪老道,總會順道地挾走幾本丹書回去,下回再訪時便有不少問題可以提問,令我百思不解,讚嘆再三的是老道為何學識如此淵博,無論如何舉問,都可獲得會心滿意的答案。
在方老道尚未歸仙時,我從他身上學習到不少難得——他人認為是旁道之術,在我的年齡,一般是對這些不會有任何的好奇或興致,但說也奇怪,方老道身上始終令我有學不完的東西,例如楊氏太極的一些技巧,最早便是從老道口傳心授中了解,原來老道的太極是從楊少侯處習得,並且已有凌空之勁,據說他有一方外好友,兩人每當會面之時,便會切磋其技,對方可以輕易地把一沉甸老檀木方桌隔空而起,飛出數丈之外。老道有一次無意間幫一鄰居治病,只見相隔數尺,從勞宮穴發出一股真氣,只見患者所穿之寬鬆衫衣憑空颺揚,沒消一會兒,氣過疾空,這是我生平所見之發勁,從此便和太極結下了深緣⋯⋯。
方老道對我影響更深的是他的爐中碧篆製香之術,他可算是我戀上香物之啟蒙師。香者並非只是用於靈祀、供聖或禮佛、祭拜之用,據方老道所言,他在中國內地各處年少時洞天福地所聞,香不但用於禱誠其仙,並且也可以祛疫、辟邪,同時又可以有調氣、助行之效,從他處了解如何尋找製香之材料,如何研磨成條之過程⋯⋯除此,不同的香產自何方?不同的土地所產、所鍾,對於人體溫養肆洩之法,都有古代所遺之香譜,我在方老道處所聽、所聞、所學多矣⋯⋯(未完待續)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白居易古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唐詩三百首和朱自清,你應該不陌生,不過,你看過朱自清所著的「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嗎?謝謝網友張恒睿拍攝這本將朱自清筆下的指導大概收錄其中,於1981年1月由久久出版社再版、名江書局印行的《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是孫洙,別號蘅堂退士,江蘇無錫人,清乾隆16年(1751年)進士。孫洙編選唐詩,是依據沈德潛(1673-1769)的《唐詩別裁》及王士禎(1634-1711)的《古詩選》、《唐賢三昧集》、《唐人萬首絕句選》為主,雜以其他唐詩選本。
《唐詩三百首》的題材廣泛,反映唐代的政治矛盾、邊塞軍事、宮閨婦怨、酬酢應制、宦海升沈、隱逸生活等;但《唐詩三百首》也有一些遺珠之憾,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白居易《新樂府》以及皮日休等人的作品,未被選入。
《唐詩三百首》向來有幾種注釋本流行,其中以陳婉俊的補註較為簡明,朱自清則著有《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一文,近人金性堯根據《唐詩三百首》重新加注。
《唐詩三百首》編選背景:
清代康熙年間編訂的《全唐詩》,收錄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難以全讀;此後沈德潛以《全唐詩》為藍本,編選《唐詩別裁》,收錄詩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難以全讀。於是,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以《唐詩別裁》為藍本,編選《唐詩三百首》收錄詩三百一十首,成為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唐詩普及讀本。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他自幼家貧,性敏好學,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一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乾隆9年(1744年)他考中順天舉人,授景山官學教習,出任上元縣教諭。乾隆16年(1751年)他得中進士,歷任盧龍、大城知縣。後遭人讒陷罷官,平復後任山東鄒平知縣。乾隆25年(1760年)、27年(1762年)兩次主持鄉試,推掖名士。
孫洙為官清廉如水,愛民如子,又勤勉好學,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乾隆28年(1763年)春,孫洙與他的繼室夫人徐蘭英相互商榷,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編選這本書是有感於《千家詩》選詩標準不嚴,體裁不備,體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選本取而代之,成為合適的、流傳不廢的家塾課本。他們的選詩標準是「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誦,以體裁為經,以時間為緯。
《唐詩三百首》於清乾隆29年(1764年)編輯完成,至於書名由來,一說是脫胎於民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作詩也會吟」,一說為取自「詩三百」。
《唐詩三百首》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流傳最廣的詩詞選集,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0首詩,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諸詩配有注釋和評點。
五言古詩簡稱五古,是唐代詩壇較為流行的體裁。唐人五古筆力豪縱,氣象萬千,直接用於敘事、抒情、議論、寫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起源於戰國時期,甚至更早。現在公認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時期,鮑照致力於七古創作,將之衍變成一種充滿活力的詩體。唐代七古顯示出大唐宏放的氣象,手法多樣,深沉開闊,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韓愈。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是律詩 清·同治辛末春刊《唐詩註疏三百首》的一種。五律源於五言古體,風格峻整,音律雄渾,含蓄深厚,成為唐人應制、應試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採用的詩歌題材。唐代五律名家數不勝數,以王昌齡、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劉長卿成就為大。
七言律詩簡稱七律,是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要求與五律相同。七律源於七言古體,在初唐時期漸成規模,至杜甫臻至爐火純青。有唐一代,七律聖手有王維、杜甫、李商隱、杜牧、羅隱等,風華絕代,輝映古今。
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簡稱五絕和七絕,都是古典詩體中絕句的一種。五絕起源於漢,七絕起源於六朝,兩者都在齊梁時期成型,初唐階段成熟。唐代絕句氣象高遠,率真自然,達到了吟誦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維、王昌齡、韋應物、杜牧、劉禹錫等人。
白居易古詩 在 PopDaily 波波黛莉的異想世界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為了讓大家沒有白背一些長大用不到的東西
下次來考路人元素週期表好了
#唐詩 #文組 #街訪
-
追蹤『 PopDaily 波波黛莉的異想世界 』發現你的生活靈感
每週三 21:00 上片,影音內容YT搶先看!
PopDaily 波波黛莉的異想世界
App:http://onelink.to/popdaily
Website:http://www.popdaily.com.tw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opDailyTW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popdaily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PopDaily
-
影片行銷 / 內容置入 / 廣告策略規劃
郵件聯繫:[email protected]
電話聯繫:02-87730883
-
加入PopDaily,我們一起分享
每一天的新鮮事,我們替妳創造
生活中的大小事,我們幫妳朗讀
世界改變的脈絡,我們為妳發掘
用生動的筆觸,寫出最值得細細品味的女孩生活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Mi8cMDgaz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