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比賽的哲學思考】
前兩天羽球球后小戴與體操小將李智凱,
分別在羽球女單與男子鞍馬雙雙拿了銀牌,
對大家來說當然是個好消息了,讚讚讚。
但你是否曾經想過:
明明大家都很努力,也同樣拿到銀牌,
為什麼兩位被討論的點差那麼多?
(前者可能覺得很棒,但可惜,就差一點;
後者則是太棒了,終於!)
你可能想說:「阿一個是球后一個是新人啊~
大家預期心理不一樣啊~~之類的」
是沒錯啦,但我想應該不只這麼單純,
我其實不是運動迷,比賽也沒看幾場,
所以也不是很理解,也不想深究。
我只是想用觀察到的這個結果去思考思考。
(但如果你有什麼見解,請告訴我)
我最後得出的結論則是:
「天底下本就沒有甚麼公不公平。」
每個人有不一樣的專長與特質,
有不同的機遇巧合、有天生的優勢劣勢,
你以為你認真努力就會成功?NONONO
你以為成功了大家就會認同?NONONO
那些在奧運上沒得牌的選手們,
也是一樣刻苦訓練、也都是世界級PR99的菁英,
又有誰來為他們鼓掌呢?
而且即使拿了銀牌歸國,可能民眾還是照嘴。
(中國羽球男雙表示:)
「所以你該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
我指的「自己的事」
並不是專門指你的工作、家庭或者個人慾望。
文明世界是個團體社會,而你只是個體,
你無法隨心所欲想幹嘛就幹嘛,
但也不至於別人要你怎樣,你就怎樣,
你總是得在自我與現實中抓個平衡點。
所以我從不想以世俗眼光去定義自己,
因為我是我,我想幹嘛就幹嘛。
搞搞皮革而已,
叫我老師?欸~~好像不夠格啦,更厲害的多了
品牌?嗯...還沒出來就被迪士尼律師發函了
影片創作者、技術分享者?
也沒有那麼偉大、承擔不起啦~~
我只知道
「遵從內心,時刻觀察、保持靈活,不要忘記思考。」
可以沒錢,可以失敗,
那也是我自己的窮、自己的失敗,我就爛。
但要做為自己這齣戲的主角,
我覺得這才會是人生的價值。
人家打球厲害出國爭光,很光榮。
而上班族通勤打拼、家庭主婦煮飯打掃、
路邊修監視器的、在市場切肉的、
做爸爸、做媽媽呢?哪位不是一樣偉大?
勇敢追尋自己理想的、努力失敗的朋友們,
你沒有得奧運金牌,沒有甚麼名次或成就,
我覺得也一樣很棒。
也許我的東西,曾讓你度過一些療癒的時光、
或者帶來不少成就感與知識技術、
或者某件作品曾在你心中泛起一絲漣漪。
「謝謝,這是我的榮幸,希望我能一直被你記得。」
為什麼一個奧運,我會有上面這些想法呢?
我前陣子閱讀了一篇,
介紹歐美後疫情時代的辭職潮的文章。
許多人早已習慣居家辦公,多與家人相處,
或找到新的人生規劃,復工後根本不想回去。
這我倒想問問版上的朋友們,
這兩個月的疫情後,
你們是想趕快回歸原本生活,好好上班填滿自己,
還是發現每天早上起來,整個感覺不太一樣了,
可能有些新目標、新習慣、或是新的煩心事
(例如顧小朋友之類的,哈)
其實這人生也不一定那麼單調,
好像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過、沒有體驗過,不是嗎?
老實說,
我這幾天也沒啥在看奧運(阿我就真的還好),
但看到大家為了一件事情,去傾注如此的努力,
我覺得這件事,比競賽本身更加吸引我,
我覺得實在是太感動了......。
黑手、清潔員、或想改革的創業家、
甚至是上街遊行、支持大麻合法化的朋友,
為了一件事義無反顧的努力,
對我來說,我都像奧運選手一樣尊敬他們。
其實許多人都很努力,
金牌很棒,銀牌也很厲害。
我從不愛比賽、也不愛搶第一名、
才華或天賦也不如這些選手厲害。
(想想他們才幾歲啊~我都幾歲了最近還變胖==)
你可能跟我一樣,
只是個媽媽、是個大叔、就是個普通人,
沒有什麼比賽好去證明自己。
但...我會覺得內心的充實更加重要,
自己跟自己比就好了嘛~~
(我的第一個皮件作品,肯定比在坐各位都醜XD)
如果你們還記得,可以去回想看看,
這兩年來我做過哪些事、嘗試多少轉變、
或者突破了哪些自我,
我覺得其實還不錯,但好像還可以更好。
明天呢?明天還會到來,
又會有新的挑戰等著你。
我現在半夜四點,安靜得要死,
還在工作間畫圖、在切皮在測試。
邊滑滑奧運的新聞、邊揉捏一下手上的皮,
其實好像又體悟了甚麼事情。
疫情後,奧運後的生活是想怎麼樣的呢?
是該好好為自己打算一下了。
對我來說,能丟下一切包袱,找到初心,
想想這才是人生經歷過社會洗禮後,
最值得追尋的事。
我可以在這邊先跟大家預告,
總有一天我會關閉這個粉絲專頁,
可能隱居起來或幹嘛,做我想做的事情,
但透過皮革認識許多朋友,真的覺得很酷❤️
深夜碎碎念很長,但總結了我想說的話就是:
「人們生來而不公平,但能用你的方式贏。」
「不一定能當戴姿穎,但請不要忘了自己。」
(圖是之前業配的素材,現在桌上很亂我才不要拍haha)
皮革 班 團體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奇獸之死 🇰🇪
「白變長頸鹿,即將成為傳說中的神獸。」東非肯亞一座自然保護區,日前證實一對白色長頸鹿母子,慘遭盜獵者殺害。當地保育團體表示,白色長頸鹿在全世界幾乎絕無僅有,對於肯亞的物種保育、基因研究甚至當地觀光都是重大打擊。自然天堂的肯亞,逐漸淪為野生動物的葬場。千禧年以來,儘管當局試圖斬斷非法獵殺動物的黑市犯罪鏈,但卻依然難以遏止動物悲歌。
這2隻被獵殺的白色長頸鹿母子,原是生活於肯亞東北部加里薩(Garissa)的「伊沙格比尼牛羚自然保護區」。不同於一般黃底褐班的長頸鹿,全無斑點的雪白長頸鹿極為罕見,自從2016、17年首次在坦尚尼亞與肯亞先後遭到目擊發現後,便受到世界稱奇關注。
為什麼長頸鹿會變成白色?其實不是因為白化症,而是「白變症」(leucism)。不同於白化症僅缺乏黑色素,白變症動物因為缺乏所有色素,身體才呈現全部雪白的樣貌。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白化動物的眼睛一般呈紅色;白變動物則仍是深色。
根據當地保育組織「Ishaqbini Hirola Community Conservancy」,保護區內的白色長頸鹿已消失3個多月,日前保護區管理員巡視時,才意外發現2隻白色長頸鹿——1隻長頸鹿媽媽,以及1隻她生下的小長頸鹿——的屍體。獸骨暴露,明顯「遭到武裝盜獵者殺害」。
該組織表示,由於全世界尚未發現其他白色長頸鹿,這2隻白色長頸鹿慘遭獵殺後,另1隻由同一個長頸鹿媽媽生下、未被殺害的小長頸鹿,應是當前已知唯一一隻白色長頸鹿。然而,長頸鹿並非動物盜獵的大宗目標,也未特別出現在各種「藥補」傳聞中,當局亦沒有詳細說明,白色長頸鹿被取走的身體部位有哪些;盜獵者的具體身分與動機,目前都還沒有眉目,仍在調查當中。
「這對於當地投注全心的基因研究來說,是個巨大損失,也讓努力化為泡影。」保育組織表示,自從肯亞發現白色長頸鹿以來,便投入許多心力在有關基因研究上,不只如此,對於肯亞的物種保育及觀光產業,也是一大士氣打擊。
事實上,非洲動物盜獵自千禧年以來,早已形成全球犯罪產業鏈。以非洲長頸鹿為例,過去30年就因為掠奪動物肉骨、皮革,加上人口增長與產業開發、棲地面積縮小,野生數量大幅減少了40%,從1985年的15.5萬隻,到2015年僅剩不到10萬隻。
除了長頸鹿之外,肯亞的大象與犀牛獵殺犯罪也極為猖獗,尤以滿足亞洲等新興市場對於象牙、犀牛角等大量需求為主要原因。由於肯亞東部緊鄰索馬利亞,來自索國的不少武裝份子,也常會跨境參與肯亞非法盜獵,靠著野生動物的血肉,分一杯羹。
Photo Credit:圖/法新社
#長頸鹿 #白色 #肯亞 #野生動物 #保育 #盜獵 #非洲 #動保 #giraffe #white #Kenya #animal #leucism #poacher #poaching #africa #udnglobal #轉角國際
皮革 班 團體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慢,不代表到不了,若您願意放慢腳步與我同行,我們將會慢慢跟上。」
上週我們去了立達啟能訓練中心,工作了一個早上!
立達從1981年創辦,是中台灣最早身心障礙青少年教育訓練機構。在立達,這些需要協助的朋友,被稱為「慢飛天使」。
針對身心障礙的弱勢族群,目前政府的資源與協助,大多與針對未成年進行啟智教育,但是成年之後呢?這些中重度的障礙者,幾乎鮮少有進入到社會的可能,往往成為父母或手足一輩子的負擔。
但是來到立達,他們得以在這裡生活,透過支持、陪伴與協助,各自都能負責自己的領域,在這裡得到很好的照顧。
當天我們和這些「慢飛天使」們,一起做了許多事情,像是到廚房一起準備午餐,到皮革班幫忙他們一起做手工代工,也和他們一起上了體能課,玩了許多遊戲!
他們是那麼地單純、熱情和活潑,工作的過程中,不停和我們聊天、分享生活中各種點滴,最後要離開時,他們還送了我們小天使卡片,依依不捨地上演十八相送。
相對於一般人,這些智能障礙者比較少有與人接觸的經驗,也鮮少被社會化,所以即便年紀增長,他們的心智年齡,仍然停在國小左右的階段。
立達的主任與老師們說,來到機構裡的慢飛天使們,經過多年之後,都有更好的工作能力、認知發展、體能狀態,大多數的家人都樂見能有這樣的發展與陪伴,也都很認同這樣的作法。
我常常覺得,台灣實在美好,有許多這樣的機構團體,協助著、支撐著、排伴著這些有需要的人,撐起了這些協助。我認為,這些也都是社會安全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照顧弱勢,本應是國家的責任,然而有很多時候,卻是要依賴民間的團體。政府能給機構的補助有限,不論是立達或是其他機構團體,大多都承擔著經濟上的重擔。
因此在歲末年終,立達舉辦了送年菜活動,希望有多餘心力的人,能夠一起幫助他們,
我們知道這些困境,但現階段能做的不多,只能盡微薄之力,所以我認領了一份年菜,也希望能有更多人一起注意、關心這些社會的各種面向。
立達慢飛家族年菜暨加菜金圓夢計畫:http://bit.ly/2tL0gf3
慢飛家族:https://angel580.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