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不禮貌的背後,更重要的事】
踏進咖啡店,一陣響亮的哭聲吸引了我的注意,循線望去玻璃櫃前有個小男孩,一隻手扯著母親的衣角,另一隻指著巧克力蛋糕的照片,說:「我要、我要。」絲毫不見照片後方「售完」二字。
也許是這兩個字太難,超越他可承受的範圍。小男孩完全沈浸在自己的堅持中,不斷搖晃母親的身體。
一旁的母親看得出來很尷尬,Hold不住小男孩的脾氣,只好把希望放在服務人員上:「你們廚房都沒有了嗎?幫忙一下,就讓小孩子開心嘛!」
店員有禮貌的回答:「不好意思,我們蛋糕都是現做的,賣完就沒有了。真的沒有辦法。」
媽媽:「一塊蛋糕而已,沒有這麼難吧!你們現在就做,應該很快就好。」
店員臉上寫滿無奈,試著想解釋製作流程,但媽媽就像跳針的留聲機,不斷repeat:「趕快做啦!」尖銳的聲線和小男孩如出一徹。
店裡頭被驚擾的客人開始竊竊私語,有些還拿出手機將鏡頭對準那對母子。隱約中,我聽到「禮貌」這個關鍵字、配上嗤之以鼻的笑容,很明顯的群眾做出了判斷,默默在心中下好標題,說不定待會就能在社群網站上看到這則消息。那對母子可能沒料到,他們還沒走出店,店外早已排滿了愛窺伺的人們,等著對他們指手畫腳,評頭論足。
正當我還在思考著,為何這位母親會選擇在孩子面前,為難素昧平生的店員時,內場走出了一位矮胖的中年男子,表情凝重地靠近那對母子。
我感覺自己的手心微微出汗,生怕下一秒男子會出手傷人,讓這場鬧劇變得更加荒唐。
沒料到,那看似凶惡的大叔竟只是蹲下身,捱在小男孩身邊,用很溫柔的語氣說:「你很想吃巧克力蛋糕啊!」小男孩啜泣點頭。
「但蛋糕賣完了,你曉得嗎?」小男孩向後退了兩步,眼神望向母親,又收回來怯生生地說:「知道。」
大叔微笑:「你想吃蛋糕,但賣完了,你吃不到,很難過,好像胸口痛痛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跟媽媽說,要媽媽幫你想辦法,對嗎?」男孩再度拉拉母親的手。此刻,母親停止咆哮,瞪大眼看著眼前的男子。
「你有感覺到媽媽已經很努力幫你問了嗎?」小男孩用力地點頭。
大叔伸出手摸了男孩的頭:「真乖!但叔叔告訴你,今天的蛋糕都賣完了,不是媽媽故意不買給你,也不是那個賣蛋糕的姊姊故意藏起來,就剛好你來就沒有了。叔叔知道你吃不到蛋糕很難過,但我們必須接受這個結果,才算是長大的表現。你有想要長大嗎?」
「有!我明年要讀大班。」稚嫩的聲音搭配認真的表情,簡直和剛剛判若兩人。
「既然你要讀大班,那你告訴媽媽:『沒有巧克力,沒關係。我們下次再來吃。』好嗎?這樣老師才會覺得你夠成熟,可以上大班的課喔!」
小男孩轉過身,大聲地對著媽媽說:「媽媽,我今天不想吃蛋糕了。我要上大班,下次再吃巧克力。」
原本盛氣凌人的媽媽忽然找到下台階,趕緊和男子道謝,準備轉身離去。
男子喚住母親,從櫃檯上拿了張名片,客氣的說:「這位媽媽,我答應小朋友下次來有巧克力吃,為了不讓他失望,能否請妳來店前,先打個電話給我們,我們好為你們先保留。這樣就不會讓小朋友因為失望又難過的哭了。」
母親接下名片,用力點頭,緊咬的下巴、微顫的雙唇,彷彿在忍住淚,不讓情緒溢出來。
那瞬間,男子不只融化了小男孩的心,同時,也給了那位無助的母親最具體的安慰。
他並沒有指責這對母子不禮貌,不懂得尊重人。恰恰相反地的是,他深刻地明白一個人要展現出禮貌,前提是他得先具備消化「失望和挫折」的能力。
當一個人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失落,他便會任由情緒綁架自己的理智。偏偏禮貌這種程式,是安裝在大腦最後期的區域,若非有一定的修養和自制,是很難打敗情緒,突圍而出。
假如剛剛,男子沒有先承接住男孩的難過,幫助他鬆綁情緒的枷鎖,直接要求小男孩要遵守大人的規矩,小男孩是不可能學到「即使挫折,我們還是能夠保持著彈性和希望」。
就像他的母親,容易被意外給困住,一旦超乎預期,就失去應變的能力,只能用最原始的反應,強迫別人配合。
也或許這位母親在過去的生命中,沒人告訴她該如何面對失落。於是她不知道該如何消化孩子的挫折感,只能把這麼大塊的情緒,Control&C+Control&V,原封不動再丟向店員。
一個小小的情緒流彈,瞬間造成三個人重傷。孩子為難母親,母親為難店員。
好險!男子用包容打斷了這個骨牌效應,一旁用眼神持續圍觀的客人們,又恢復了嬉笑聲。
看著那個男孩,我忽然懂了。
「當一個人不禮貌的時候,不是因為他很壞,可能他真的太失望了。重要的不是給他最想要的東西,而是讓對方理解:他的難過,你收到了。當沈重的情緒被接住,他才能看到自己還有別的選擇。」
記得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Irvin Yalom)曾在書上說過一句話~
「當一個人能接受選擇的有限性,他才能優雅的長大。」
回到你的生活,也許你無法選擇客戶、指定主管或同事,以及他們可能有的反應。
但你可以透過培養自己的回應能力,有效的拆除情緒炸彈, 你們的互動也才能順利的往下走。
想知道怎樣做出「好回應」嗎?
關鍵不在於你是否滿足對方的需要,而是你有沒有承接對方的情緒。
12/15開課的《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
就是一個讓你學會如何判斷並承接對方情緒的學習機會。
你不需要違背個性,要求自己隨時侃侃而談,
你只需要透過表情,辨識出對方的情緒,
你就能針對當下的情況,做適當的回應。
在這門課中,你將透過實際案例與互動演練:
學會判斷不同的情緒,
減緩負向情緒的衝擊,
強化正向情緒的印象。
短短五周,讓你的人際賞味期,歷久彌新!
【12/15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2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僅剩"1"位名額,若已無法線上報名,歡迎來電安排候補~)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盛氣凌人 132 在 遠見雜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學生觀點】別讓傳統,限制了你的「創意」!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9468.html
「創意」是這個世代最具價值的資產,老一輩的人總是說,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擁有源源不絕的創意、用不完的新點子等著發揮。
無論是Google、Facebook等,這些眾所皆知的大公司不斷強調,他們尋找的員工需要熱情、喜歡發光發熱的特質以及沒有限制的創意。傳統觀念中,對老闆畢恭畢敬、唯命是從的文化早已漸漸被社會所淘汰。
這項指標背後的意義,並非代表你可以肆無忌憚、態度惡劣地頂撞上司,或是盛氣凌人、目中無人。相反的,這些才華洋溢、腦子裡充滿許多創意的年輕人,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告訴老闆,「尊重專業」、「尊重創意」的新型模式。
以往「老闆最大」的觀念已經漸漸改變!發揮你的本領,讓腦海中的想法發光發熱,別讓老舊的規矩阻止你的想像,讓創意帶領你走向職場道路!
(大學生觀點︱文:Jean /圖片來源:Flickr eyecmore)
#老闆 #員工 #傳統 #創新 #創意
盛氣凌人 132 在 沒力史翠普yucai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那天跟學生聊到,很多人在感情受到創傷之後,不管是被迫分開或是不得不分開,有人可以勇敢繼續往前走,有人就會卡在一種狀態中,也許過得不是很好,不怎麼順遂或順心,心裡一直想起過去美好的相處,想著如果那個人能夠回來,一切都會變回以前那樣,自己會恢復幸福,一切孤單寂寞與問題都能解決。
但是有很多事情,是錯失之後就不可能再回來了,就像也許平常有很多很多抱怨跟煩惱,可是一旦分開之後,對方好像一切都是好的,一切都被傷痛美化了,我們只看到對方那些好的部分,但如果繼續在一起,通常都是那些不好的部分會一直跑出來。
傷痛會讓人扭曲,也會讓人失去愛人跟尊重人的能力,因為更多時候我們會把注意力通通放在自己受傷的部分,就算重新在一起(或是跟下一個人在一起),疙瘩跟傷疤反而會變得更明顯,哪個人不會更盛氣凌人更激烈的逼對方呢?哪個人不會更激烈的索愛來試圖修補自己的傷口呢?如果自己沒辦法先學會溫柔包容自己的傷口,常常懷抱著傷害過日子,只會變得更憤怒更尖銳,也不可能變得尊重彼此啊~
我很喜歡李欣頻說的那句話,意思大概是說,想要遇到真命天子或天女,很多時候是我們必須先讓自己處於一種真命的狀態。畢竟啊,期盼任何一個人來療癒我們的傷口都是不切實際的,別人頂多只能給你建議或祝福,你得自己先讓自己痊癒,讓自己健康起來,才不會因為脆弱而錯看了自己,也才有可能遇到真正的真命天子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