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書院見聞,「大人物」的「小故事」(下)〉
#時尚達人老師
老師在課上分享道,Vogue雜誌曾問老師如何看待服裝時尚。我們在台下哈哈大笑,因為老師幾十年前起就每天穿同一套--一身寬松純白素衫!
原來啊,
真正駕馭時尚就是超越時尚。
「說實在的,這麼多年也懶得換了。現在換下來,第二天就要上新聞,太麻煩了。」我們又哈哈大笑。
老師說西式衣服是「人靠衣裝」、「衣捧人」,瘦弱的人穿了西裝,也會立馬精神抖擻。但是東方的衣服是「人撐衣」,布料柔軟垂墜,若人本身駝背弓腰,穿了立馬就成黛玉病懨懨。
老師傲嬌地看向遠方,他這身看似簡單的衣服,可不是誰都能搞定的喲!
#老師與qq的曖昧
老師感嘆道,大陸的「qq」啊真的是...
騰訊官方一律以用戶名的後兩字稱呼用戶,所以經常半夜跳出來一封郵件,寫道:谷芳,晚安。惹得他渾身雞皮疙瘩。
老師說自己從幾十年前起,就被民間視作地位輩分高的人,基本沒有人只稱他作這兩個字。如今自己年近七十了,騰訊這一聲「谷芳」實在是叫一個銷魂,把人鬧得小鹿亂撞。
#不學文言文就不要混了!
有一次我們上課用到一則古文,因為我們程度差,老師一邊念,還得逐字翻譯給我們聽。老師說:「你看,不學文言文都不用混了!」古文中匿有多少寶貝,不啃多可惜。
#芳言芳語
因為老師精通古文,詞彙豐盈,遣詞造句極有畫面感,談吐個性張揚卻絲毫沒有顯擺和賣弄之感。
老師講園林,說園林是微縮的山水,爬石孤寂而不死寂,雨過青苔間,鐘鼎山林,四時變化中有一朝風月。
說到四季之變,我能用的詞大概就是:
生命的交替、起落、浮沈。
但是老師的形容卻是:
四季是生命的吞吐、琢磨。
極富靈魂與詩意,
我簡直跟老師差了一個維度。
「在花市看人買花,洋人一定買常綠闊葉林,他們認為有綠就有生機,但中國人一定買曲折蜿蜒的枝幹,甚至買一截枯木,因為其中有生命的琢磨。」
老師的語言不僅是高深靈銳,
同樣十分日常生動:
「禪是抖落一切。」
「你們注意看,彌勒佛就是一副三高的樣子,血糖高、脂肪高、血壓高...」
「自助餐就是拿飼料自己餵自己。」
「打坐對很多人來說不是掃除念頭,而是專心地胡思亂想。」
#孔子被老婆罵 ?
老師講到,讀古文經典,聖人們說了啥有時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解讀的態度。不要總是站在現代語境里「咬文嚼字」地批判,而要去體悟古人當時的心情和氣度。
孔子說:「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現代人聽了立馬說孔子怎麼性別歧視啊,迂腐啊。他的追隨者辯說孔子沒錯,女子確實怎麼怎麼的...其實這兩撥人,是都不懂孔子。
我看啊,最大的可能也許是,孔子那天早上剛被老婆罵了一頓,路上遇到學生,就隨口跟他這麼一說。我們聽了哈哈大笑。
仔細想來不無道理啊,聖人也有「人之常情」,但聖人之所以比一般人活得自在,就是他們能更主動地察覺到自己的人之常情,能對自己的起心動念有所知覺,用智慧伏住煩惱和習氣,並化解之。
#南宋牧溪想吃柿子
有一次講到禪畫,老師提起牧溪的六柿圖,說好多人分析這幅畫,什麼最中間那顆厚塗啊,旁邊的不塗,表現了神秘感啊,柿梗向左向右代表什麼深意啊,講得頭頭是道。
老師說很可能是牧溪突然口渴,想吃柿子了,讓僕人去買。看到案上的紙幣,心想不如「畫柿充飢」,畫到最後兩顆,還沒來得及上色,僕人提了軟糯的柿子回來了!嗨,那還畫啥呀,畫筆一丟,趕緊吃去呀!
#吃素吃成這樣就完啦!
老師曾和幾個名人朋友去吃飯,四個人全吃素,就跟服務員說不要蔥姜蒜。結果端來的時候不僅有蔥,且姜蒜俱全!一桌人大怒,罵了整整一個下午。
「唉。吃素吃成這個樣子就完了。吃素本來是吃清淨,結果人家無心抓撒的一把佐料,被我們念念不忘罵了四個鐘頭。」
我們常做這種事,明明修行是要破執著,解構執著,誰知又掉進另一個陷阱中,自縛於心閣。
老師說,中華文化之所以偉大,就因為它具有「人間性」。藥毒同性,關鍵是能否轉而化之,「沒有拿起屠刀的能量,就沒有立地成佛(放下屠刀)的可能。」
#禪家不養生
大家看老師這麼「佛系」的樣子,就說,「老師你只吃中藥吧?」結果原來老師生病都吃西藥,因為速度比較快,短期效果好。但問題是,老師很少很少生病。
老師說自己從不刻意或賣力地「養生」,「禪家死生一如。」他愛冰可樂,還愛垃圾食品。
老師好意提醒我們:「但每天要吃不同的垃圾食品,這樣才能讓身體平衡。」大家笑。
我想,老師的健康不是因為他能夠消化垃圾食品和冰可樂帶來的傷害,而是因為他比常人少許多煩惱,心胸開闊,很多常人嘔出病來的心結,老師全不當一回事,血脈神經自然通暢,身體自然好。
對了,看起來老師只喝茶對不對?
其實老師上課喝牛奶,發出的吸溜聲會被麥克風擴大,「呼嚕呼嚕」,充滿整座書院,特別萌。
#老師的幽默
有一次ppt出了問題,有位阿姨級別的學生來幫忙。老師說:「你幫了我,下次允許你犯一個錯誤!」
老師以前是大學老師,說從前台灣老師工資很低,和對岸不能比,班上正好有一位學生是政府公職人員,老師聽說後,就對她說:「面對我,你不覺得慚愧嗎?」大家被逗得直樂。
#老師曾對自己失望...
老師跟我們「懺悔」,
有一次政府要他接一份要職,
但他拒絕了。
我們說這不挺好的嘛,應該感到「自豪」呀,不與官場同流合污。
老師卻搖搖頭,「你們不知道,我是拒絕了。但我居然花了幾分鐘才拒絕。」
「會猶豫幾分鐘,就會猶豫幾個小時,會猶豫幾個小時,就會猶豫幾天,會猶豫幾天,就會猶豫幾個月,會猶豫幾個月,就會猶豫幾年...」
#節日的意義
上課聊到大陸不鼓勵過聖誕的事,老師說但該過還是要過啊,大陸肯定有很多基督教徒啊,這是人家的大日子啊,哪能說不過就不過呢。
普通人當然也可以過,只是要記住一點:過聖誕的初衷是什麼。聖誕節是為了感恩。「不要只記得狂歡,卻不記得平安。」
就好像過中秋不要只記得烤肉,卻不記得家人,忘了團圓。 每一個傳統節日的背後,都有很深的文化內涵,這才是節日最大的意義。
#老師談現在的大陸
老師說現在台灣很多專家什麼的總是分析大陸,這些都只能算「自娛自樂」。
「大陸現在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社會可以像現在的大陸這樣,我們不能用既有的理論去定義她。」
雖然我來自大陸,但我還是從老師的視角裡得到了很多啟發,甚至覺得他比我這個當局者看得還通透,老師說,大陸很多事情都是從前的人無法想象的,大家還在拼工業時代,大陸已經進入半信息化時代,「互聯網加」模式在各行各業中廣泛應用,一個鹿晗一年能創造數十億的價值,一個王俊凱一條微博能轉發幾千萬,短視頻時代、直播主、淘寶、共享文化...(筆者2017年書寫)
老師說他們這一代人,哪怕是他林谷芳,這麼「有名」,很有文化,也只能承認,自己玩不轉這個時代了。
固有的人類學觀點,經濟學理論或者其他立足於西方的科學定義去看待現在的大陸,都行不通了,現在的大陸的每一天都是人類歷史上的新篇章。「現在的大陸,是小小的台灣無法估量的,整個世界都無法估量。」
我們要做的,就是更清楚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文化,平等的,有姿態的,跟世界對話。
#增加自己的垂直溝通
交換生室友學文問了老師一個問題,生活中很多難題,總是徬徨,總是找不到出路怎麼辦呢?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大大的兩個字:讀史。
以史明鑒。歷史上有無數的人事物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故事和處理事情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可以成為我們前進的參考和力量。
網絡時代的小孩,幾乎只有「平行溝通」,遇到問題,習慣於平行求解,而沒有「垂直溝通」。
要獲得智慧,跟長輩交流是一個方法,另一個方式就是讀歷史。當我們心中有幾千年的歷史軌跡,看未來會有不一樣的寬度和廣度。就像一顆石子丟進水杯,水花四濺,動蕩不已,但投入大海,大海能包容萬物。讀史,至少能讓我們「心中有數」。
#我們都忘了的一件事
師父問我:
你知道為啥林谷芳喜歡你嗎,
我說不知道。
師父說:「因為你是小朋友。」
平日在書院裡教一群叔叔阿姨老頭老太太多沒意思啊,雖然他們有閱歷,有知識背景,能聽懂。但所有老師都是這樣想的,都喜歡教年輕人,因為你們身上才有未來,才有希望。
其實⋯我們這些網路世代的小孩,沒膽量不顧一切地放肆,也不敢全然對自己負責。雖然不知道在慌什麼,但就是內心時常不得安寧,否定自己,懷疑一切。
十幾歲就已被零零後的朝氣淹沒,二字開頭,就擔憂奔三,剛畢業,就像看到了生命的盡頭。
我們都忘了,在我們身後,長輩們、家人們都巴巴望著呢,懷著最熱切的期待...是應該不斷提醒自己:我們是希望,是這個社會上最有能量的一群人,是社會的希望,是未來的希望啊。
2017書寫
盡頭造句 在 林叨囝仔 The Lins' Kid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百個母親,一百種母性】
當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起,就成為媽媽,邁入這個沒有盡頭的職業。
在育兒路上,有太多的批評指教,讓我們不斷地懷疑自己媽媽的角色是否稱職?有沒有符合別人的期待?
#沒生小孩_為什麼不生?!
#生1個以上_你養的起嗎?!
#會走路_不要讓他走多爬比較好
#不會走路_某某人家的小孩才多大就會走了
#請照樣造句😂😂
要相信,妳是夠好的媽媽!
沒有人需要跟誰一樣,妳就是妳。
#我被說過_生那麼多一定是越南來的吼⋯
期待育兒環境更友善,用鼓勵的行動代替風涼話😊
#就算內心愧疚千百回_我依然是個母親
#親子天下112期5月號
鏡子/眼罩/睡衣Francfranc_Taiwan
書/雜誌親子天下
盡頭造句 在 酒類專家 王 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酒類專家奇幻遭遇】〈第一次被通緝就獲釋〉2018年11月6日
午後1點20分,我在布魯塞爾機場,正在過海關,卻過不了海關,因為我被官員告知,我已經被歐洲警方通緝。
官員仔細翻著我的護照,像是在找某個戳記。他找得很辛苦,因為我的護照蓋滿了戳記,幾乎像是空姐的護照一樣那麼滿。而且還有法國長期居留證跟美國學生簽證等,一些不是太常見的東西。翻了一會兒,找不到他要的東西,於是就問我:「你什麼時候進歐洲的?」最近一個月兩進兩出,我想了一下,我說最近一次是兩週前在法國,上週進比利時。他又翻了一下,「找到了,10月21日,戴高樂機場。」
他的眼睛盯著電腦好一會兒,然後說:「有一個警示燈在閃,你進法國的時候,他們沒有告訴你?」「警示燈?什麼意思?」「就是警察在找你。」我呆了半晌,腦海開始搜索自己到底幹過哪些壞事,怎麼都不記得了。警察找我?約我喝酒嗎?我上禮拜才上比利時的電視新聞,如果被通緝,沒道理還敢上電視。我正要開始思索怎麼證明自己不是通緝犯的時候,官員說:「有一個跟你同名同姓的台灣人,被警察通緝了。但是你別緊張,因為出生日期不同,應該不是同一個人。但我還是必須請航警局派人來。」
說警員,警員就到。一名年輕警員帶著我,用一張感應卡,進入管制區。推開門之後,裡面讓我想起巴黎地鐵站,活像個地下迷宮,穿梭拐彎,重重關卡,陸續推開好幾道門,最後一道門打開,是一條長長的走道。走道左邊是一整面玻璃,也不知道是不是單面鏡,看得進去卻看不出來的那種。沿著房間的牆面,坐著十幾個人,七零八落,坐沒坐相,東倒西歪,其中有個人的屁股幾乎要滑下來了,像是癱在那裡。有些面帶愁容,有些眼神空洞,全像是已經呆很久的樣子。
沿著長廊都是辦公室,我被帶到長廊盡頭,這間看起來東西特別多、特別亂,就像是電影裡的警探工作室那樣,就連吊燈灑下昏黃卻刺眼的光線,也像電影場景。凌亂的桌上散著卷宗與文件,但卻仍有空間擺一台電腦,電腦前是一位年約四十的警官,身材壯碩,像一隻熊,稍微駝背的他,從我這個角度看,幾乎沒有脖子,像隻無脖熊(差點打成吳伯雄)。他從年輕警員手中接過我的護照,開始翻看著。我被要求站在門外等待,這位虎背熊腰的警官,開始對著我的護照,打字查東西。
我站在辦公室門口往裡頭看,他背後是個有些撞擊凹痕,而且生鏽的灰色鐵製檔案櫃,幾乎要頂到天花板那麼大,但是這位警官卻幾乎可以把整個櫃子擋住。特別吸引我目光的是櫃子旁邊桌上一個紙盤,疊著兩塊切片的蛋糕,應該不是海綿蛋糕,警察需要一些更有飽足感的東西。旁邊有一杯喝剩、杯口有乾涸咖啡漬的咖啡,也是紙杯,彷彿是早班交接剩下的,又或許是這位警官上早上買的。這裡完全沒有對外窗,幾乎與世隔絕了。待久了,應該會日夜顛倒,時間錯亂。我感覺背後玻璃窗另一邊的人,好像也都是這樣。時間在這裡彷彿靜止了,沒有自然光線,沒有了日夜,時間不再像是一條線前進著,只是個可有可無的空虛概念。
我隱約感到背後的每一個人,都隔著玻璃看我,讓我背後感到刺刺的,站在那邊很不自在。(圖說:被很多人在背後盯著看的感覺,好像被背後樹上很多雙紅色眼睛盯著一樣。)但是我又在想,如果是單面玻璃的話,他們可能甚至不知道有人站在長廊外。這讓我一瞬之間,背後芒刺頓時消失,有股衝動想要回頭好好看一下,被關在裡面的,都是怎樣的人。
但是我還來不及回頭,警官就把我的護照交給隔壁辦公室的另一位女警。我又被要求站在外面等,站著往辦公室裡面看,居高臨下,什麼都看得一清二楚。乍看之下,女警大概有35歲,但是因為歐洲人老得快,所以她可能只有23歲而已。她的業務應該簡單很多,因為辦公桌除了一個收納盒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東西,甚至沒有電腦。不知道為什麼她沒事不滑手機,而只是端坐在那邊。我還來不及好好看看辦公室裡的另一面牆上掛著哪些東西,她就從收納盒裡拿出一個像是鋼印的東西,開始噠噠噠地蓋了好幾下。彷彿前幾下沒有出墨,再多補幾下。
年輕警員從她手中拿回護照,交給我。當我走出長廊時,終於有機會看清玻璃窗後的其中幾個人。這時我才發現,幾乎癱在凳子上的那個人,是因為凳子其(差點打成鄧紫棋)實往牆面傾斜,所以才會看起來像是癱在那兒。
這群人像是沒有通過警方盤查,或者證件有問題,所以呆呆地等著被處置。依我看,他們最多就是非法移民,其中兩個人的手臂上有刺青,但是有刺青不見得是壞人,為什麼會被關進來,很明顯跟刺青無關,只不過剛好露出了刺青而已。我很好奇警員怎麼看一眼,就憑經驗或直覺判斷一個人有問題。不知道是哪來的默契還是被讀了心思,警員跟我說,他看到我的第一眼,就知道我不是他們在找的人,但是為了保險起見,還是要帶進來盤查一下。(圖說:再看一次圖中這個人,會像是通緝犯嗎?)
我的護照被噠噠噠地蓋了印,我原本以為是被加註良民,沒想到只是補蓋出境章放人。年輕警員說,下次如果發生一樣的事,可以提醒海關官員同時輸入護照上的英文別名Paul,增加一個外文名字,再加上出生日期不同,電腦基本上就會排除我跟被通緝的Wang Peng是同一個人。我跟他說,在中文裡,姓氏WANG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寫法,我的名字Peng也是,真正跟我同名的人不多。尤其我在台灣是名人,很容易判別我不是通緝犯。但是在國外旅行,名字拼寫成拉丁字母,遇到同名同姓的機會就會變多。
我被送出了管制區,彷彿又被拋回這個現實世界。回神,忽然發現布魯塞爾機場的這個角落,是我每年都會經過的地方,但卻從不知道,原來門後別有洞天。我看了手錶,才過了20分鐘,黃粱都還來不及煮熟,夢醒,我被釋放了。呼吸了一下自由的空氣,好整以暇地,優先登機。
回到台灣,如果在海關又被誤以為是通緝犯,我會請官員查一下酒類專家王鵬。懂得品酒的人不會是壞人,順便按我一個讚。
這個故事的啟示與重點實在太多了,只好用hashtag逐一列出。
#被通緝的PengWANG不見得是王鵬
#台灣有很多PengWang但本尊在此
#PengWang是菜市場名但王鵬不是
#護照加註英文別名可以更早獲釋
#就算名人也會被誤當成是通緝犯
#在國內有名不見得在國外有名
#在國外有名不見得海關也認識
#王鵬一看就不像是會被通緝的人
#王鵬面相不像通緝犯經過布魯塞爾認證
#懂得品酒的人不會是壞人
#一張插圖可以搭配不同的圖說
#你以為圖文不符但其實只要一點巧思可以化不符為神符
#暫時沒考慮動員十萬粉絲人肉搜索真正的通緝犯
#用鄧紫棋造句
#用吳伯雄造句
#王鵬好幽默
(後記:2020換新護照,不應該再被通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