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的演講結束後,照例自我檢討,綜合幾位朋友的意見後,我想下回要加強某些化學反應的探討,譬如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應該可以用更簡單明白的方式說明,而不是用一張化學表帶過。
以科學方式探討品種,總是讓我覺得有趣。當我提到不同在來米品種的直鏈澱粉比例,會導致口感不同的論點時,原本只想到煮兩種米給大家吃,用自己的嘴巴判斷(對不起,當天似乎沒煮好,下回改進),現在想一想,或許我應該讓這些不同米種磨成粉,滴上碘液,用圖片說說變化。
根據施明智編著的《食物學原理》,支鏈澱粉只能形成短螺旋葡萄糖鏈,直鏈澱粉可以形成長螺旋葡萄糖鏈,當碘和葡萄糖作用,長螺旋者會形成藍色複合物,支鏈則因不夠長,所以會形成紫色複合物。
有機會的話,下次再玩。
另外,下頭的聯合報專欄,是我關於米苔目的觀點,還請指教。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