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製作的常見問題(以下純粹是個人心得,如要轉載請註明出處,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
隨著烘焙的家庭普及,它已不再顯得神秘。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嘗試在家製作麵包、蛋糕和各種甜品,用雙手為家人帶去一份健康與安全。
麵包,相對於蛋糕和其他甜品來說,將以新的主食形象逐步出現在我們的餐食中。而在麵包製作過程中,會添加很多防腐保鮮和增香的物質。如使用到的添加劑:膨松劑(碳酸氫鈉、碳酸氫銨、碳酸鈉)、改良劑(溴酸鉀、碘酸鉀、Vc、過氧化鈣、偶氮甲酰胺、過硫酸銨、二氧化氯、磷酸鹽)防腐劑(檸檬酸、苯甲酸鈉、山梨酸鉀、脫氫乙酸鈉、丙酸鈣、雙乙酸鈉、乳酸鈉、對羥基苯甲酸丙酯、乳酸鏈球菌素、過氧化氫等)。這些添加物質可以有效增加麵包的體積、口感、保鮮期,但其中的添加劑也會給我們帶來長久的傷害。那麼,如何避免食用這樣的麵包?除了選擇知名品牌的現烤麵包之外,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自己製作。在家製作能夠最大化降低各種添加劑的使用,如果方法得當,製作出的麵包甚至超越外售的口感。家庭製作麵包又應該注意些什麼?
麵包的製作方法有:直接法、中種法、湯種法、老面法、低溫法、天然酵母法等。
麵包的製作流程有:材料稱重、揉面、第一次發酵、排氣鬆弛、麵包整形、第二次發酵、烤制、保存。
下面簡單為朋友們整理一下自己製作麵包時可能遇到的問題:
1.. 麵粉:家庭中用來做饅頭的麵粉稱為中筋麵粉,也是可以製作麵包的。但如果想獲得更加蓬鬆軟香的麵包要選擇高筋麵粉,現在很多大型超市和烘焙店會有銷售。高筋麵粉,是指蛋白質含量在11.6%-16%左右,筋度高於一般的麵粉,製作出的麵包鬆軟綿密。
2.. 酵母:家庭用的酵母是用來發酵饅頭等中式主食,在製作麵包時不能使用這種酵母,要使用專用的麵包酵母(耐高糖酵母,如:法國金燕酵母等) ,有些麵包也會使用鮮酵母、耐低糖酵母或天然酵母。酵母的用量一般是所使用麵粉的0.8%--2%左右,要根據 季節和溫度進行略微調整。如:夏天在0.8-1%左右,冬天則2%左右。
3.. 鹽:麵包製作中鹽的作用可以強化麵筋,降低面團的粘性同時調節酵母發酵速度。鹽 一般和酵母的比例為1:1左右,鹽的過量使用會抑制麵包的發酵,使得面團延
緩發酵甚至無法正常烤制。
4.. 糖類:糖的使用可以增加麵包的香味與色澤,同時也是酵母發酵過程中的主要能量來源。但注意不要因嗜甜而添加過度的糖,一般最大不能超過使用麵粉的25%,過度使用也會造成面團無法順利完成發酵過程,喜甜的朋友可以通過添加內餡等改善。
5.. 油脂:一般在麵包的製作過程添加黃油、橄欖油或氣味較小的油脂。油脂的使用可以有效改善麵包的香氣、鬆軟度。在使用黃油時一般都為軟化狀態,可以快速與面團融合。 油脂一般的用量佔所使用麵粉的2%-12%,過度使用也會造成麵包口感不佳和影響面團膨脹。
6.. 液體:一般的麵包製作中使用靜置的自來水即可,液體是面團發酵的主要動力,使粉類快速融合形成麵筋網絡,促進澱粉酶分解澱粉滋養酵母的生長。要根據所在地區的空氣濕度、氣溫對液體進行適當的增減,一般在5-20克左右變化
7.. 發酵:麵包的製作一般有兩次發酵,第一次發酵是在揉面結束後,27-30左右發酵±45分鐘。 第二次發酵是麵包的整形後,一般在35°-38°的環境中保持濕度在70%-85%左右發酵 ±45分鐘。
8.. 烤制:根據面團的大小來選擇烤箱溫度,面團的用量要與所使用模具匹配,還要注意烤制區域(中層、下層)。一般來說,體積較大並使用模具的麵包在烤箱中下層和下層烤制,體積較小的麵包在烤箱中層烤制。如:450克山形吐司,烤箱下層,180°烤制±35分鐘。具體烤制方法要參考配方中的相關提示。
9.. 保存:麵包出爐後在烤網上晾至35°左右時就可以密封保存,麵包長時 間不食用要密封冷凍,使用前3小時左右回室溫品嘗或是噴水入烤箱加熱。無添加麵包保鮮期很短,根據加工工藝只有室溫保存2-5天左右,不可冷藏保存。
很多朋友在製作中,除了對以上原料、流程困惑外,還可能會遇到以下問題:
1.. 面團太黏:主要原因與使用的麵粉有關。低粉、中粉或筋度不夠時同樣的配方會造成面團濕黏無法操作。當然有些歐包除外,因其本身使用的液體量就很多,面團是很濕黏。如使用的麵粉為高筋麵粉,也不屬於歐包範疇,那麼要考慮是否修改了 配方造成原料保水改變,如:增加了顆粒性物質造成保水性降低。是否使用的 配方與自己所在區域、季節不同,如遇雨天或悶熱天氣時,則要適當減少水分。如果都不是這些原因,那麼很有可能使用了過 期的麵粉。
2.. 面團太乾:還是與上述原因相同。使用麵粉的筋度過高、季節改變、室溫較低、揉面速度太快等都會造成同一配方面團發乾。也與修改了配方有直接原因,如沒有使用配方中的很多材料或未使用配方中的某一材料。
3.. 發酵不足:造成面團無法發酵和發酵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酵母保存不當或過期、稱重時不夠精確(鹽、糖、油脂、酵母),未按配方所要求溫度進行發酵、揉面過度等。
4.. 口感不佳:製作出的麵包口感不夠鬆軟,多與未嚴格按照麵包製作流程中的諸多細節有關。
直鏈澱粉碘液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星期六的演講結束後,照例自我檢討,綜合幾位朋友的意見後,我想下回要加強某些化學反應的探討,譬如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應該可以用更簡單明白的方式說明,而不是用一張化學表帶過。
以科學方式探討品種,總是讓我覺得有趣。當我提到不同在來米品種的直鏈澱粉比例,會導致口感不同的論點時,原本只想到煮兩種米給大家吃,用自己的嘴巴判斷(對不起,當天似乎沒煮好,下回改進),現在想一想,或許我應該讓這些不同米種磨成粉,滴上碘液,用圖片說說變化。
根據施明智編著的《食物學原理》,支鏈澱粉只能形成短螺旋葡萄糖鏈,直鏈澱粉可以形成長螺旋葡萄糖鏈,當碘和葡萄糖作用,長螺旋者會形成藍色複合物,支鏈則因不夠長,所以會形成紫色複合物。
有機會的話,下次再玩。
另外,下頭的聯合報專欄,是我關於米苔目的觀點,還請指教。
直鏈澱粉碘液 在 煲湯媽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激活新陳代謝的8種好食物》
小編總是很疑惑,為什麼食量沒變,卻愈來愈胖?原來過了30歲,新陳代謝每10年就降低5%,雖然吃得一樣多,但是能消耗的熱量卻變少了!這就是為什麼年紀變大就很難減重的原因。
新陳代謝率和性別、年齡都有關係,也和身體的肌肉質量相關。「飲食會影響你的體組成」,原來透過攝取正確的食物,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減重唷!
那麼到底要怎麼吃才對?以下8種好食物,激活你的新陳代謝:
1【豆類】
豆類含有抗性澱粉,可以產生更多飽足感。
其中,黃豆、黑豆還含有卵磷脂,可以把脂肪從內臟裡帶出來;脂肪減少,新陳代謝自然就變好。
2【大蒜】
身體器官、酵素的運作與活動,這個過程就是新陳代謝。大蒜含有穀胱甘肽等抗氧化物質,在補充抗氧化物質後,細胞膜比較不容易受到破壞,體內酵素的活性也會比較好。
3【花椰菜】
十字花科的蔬菜不但抗氧化,而且擁有高纖維與高水分含量,是一種可以幫助你感覺飽足,且增加燃燒脂肪能力的食物。
4【全穀類】
當吃過食物,尤其是精緻的澱粉之後,胰島素就會分泌以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血糖濃度太高,不但會引起糖尿病,而且還會讓身體過度分泌胰島素。
而糙米、燕麥、薏仁等全榖根莖類的食物,升糖指數(GI值)低,不會讓身體釋出過多胰島素。
胰島素的刺激和脂肪的合成有關,如果血糖上升的速度不要那麼快,對胰島素的刺激小,脂肪也就不會合成得那麼多。如果進一步配合運動,讓肌肉的量增加、脂肪的量減少,新陳代謝也會變好。
此外,全穀類裡含的短鏈脂肪酸可以刺激胃裡的脂肪細胞釋放瘦素,有助控制食慾,好處多多。
5【綠茶】
綠茶中的兒茶素有助提升新陳代謝,尤其能提高脂肪分解酵素的活性。
除了綠茶以外,有些食物也有促進脂肪分解的功效,例如植化素裡的檸檬精油(存在於檸檬、柑橘類的皮裡)、中藥材常見的仙楂,以及咖啡因等。
6【辣椒】
辣椒裡含的辣椒素可以使身體生熱,刺激新陳代謝。
不過,辣椒刺激新陳代謝的功效是暫時性的,雖然在消化期間會產熱,卻不能持續很久。建議不妨在烹飪時加入一點點辣椒調味,但也要注意別因為辣椒開胃,而不小心吃了比平常更多的份量。
7【海帶】
適度攝取海帶、海苔、海藻等含碘的食物。
除了胰島素以外,影響代謝最直接的荷爾蒙就是甲狀腺素。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肥胖、沮喪或體力差、易疲倦的症狀。甲狀腺素由碘和胺基酸組合而成,如果碘攝取不足,就會影響體內甲狀腺素的合成與分泌。
一般食鹽裡都有添加碘,但有些人崇尚天然,長期以玫瑰鹽等代替添加碘的食鹽,或者飲食清淡不加鹽,都有可能因為碘攝取不足,而使得甲狀腺素分泌少、新陳代謝變慢。
8【海鮮】
海鮮、瘦肉、蛋、豆類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以幫助維持肌肉量,肌肉量愈大,消耗的熱量也愈多。因此,想要提升新陳代謝率,就要攝取蛋白質。
此外,身體內許多酵素的啟動都和鋅有關,會影響消化、吸收、代謝的功能。適度吃海鮮可以補充鋅,也有助於活化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