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發一些表演小常識
「壓軸」不是最後一個
最後一個節目叫「大軸」
壓軸是「壓著大軸」的意思
所以是倒數第二的表演
嗯⋯⋯平常提這個的確是會被白眼
話說老ㄕ我是基督徒,參加教會小組多年,時常在小組分享讀經心得的時間聽到組長說:「好,剩最後一個人,壓軸登場。」很多時候我都想說:「你說錯了,最後一個人不是壓軸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壓軸,是來自於京劇的用語,在解釋壓軸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京劇是怎麼演出的。
在清末民初,京劇通常一次演上6~9齣戲劇,所以看完整場戲通常要花5~6個小時。這麼長的時間,如果不想觀眾中途就散場離席,戲劇安排上自然要花心思。通常劇場人員會把整個時間分成三段。
開演第一齣劇叫做「開鑼戲」,基本上就是做個開場同時兼具緩衝時間讓遲到的觀眾能趕緊進場就位(話說遲到真的是要不得的壞習慣,對表演人員蠻不尊重的,老ㄕ我有次去聽相聲瓦舍的節目,就聽到上面的演員出言諷刺遲到的觀眾,可見人家對此是有怨念的)。第二、第三齣戲會被稱為「小軸」,通常會讓新角兒登台演出,而且以武戲為主好炒熱氣氛。至此,戲劇的三分之一就算過去了。
中間的戲劇,則被稱為中軸(有人尤其把中軸戲定在第五或第六齣),通常會是比較有分量的腳色擔當演出。至此,戲劇時間過了三分之二(也就是3個小時左右),一般人就算喜歡看戲,看到此處要嘛專注力有所下降,或是會覺得已經花太多時間而感到煩躁,所以如果要鎮得住場子,最後的三分之一應該派誰演出呢?答案就是:最有威望的名角。(這有點像你去聽演唱會,演唱會後段通常是經典慢歌,要不然就是請大咖藝人客串登台,狀況是一樣一樣的。)
所有戲劇的最後一齣,叫做「大軸」
是的,您沒看錯,「大軸」才是最後一齣戲的名稱。
那「壓軸」在哪裡?答案是:最後第二齣戲才叫壓軸(意思是,緊挨著大軸的意思)。
有關「大軸」及「壓軸」的區別,我找到兩種說法。
說法一:
「壓軸」會請最好的演員演出,而「大軸」則是熱鬧的全武行武戲(是的,全武行一詞的典故也是來自京劇,意思是:戲班全體武行演員參演的戲劇)。
「大軸」通常由角色上來簡單地交代一下情節,雙方就開打(怎麼聽起來很像現在的爆米花爽片呀),打了幾回合就會分勝負,整場戲就在熱鬧中結束,所以有人稱這情況叫「一打一散」,而大軸因此又稱為「送客戲」。有些達官貴人看戲都是坐騾車來的,為了避免散場時塞車或人擠人,往往在上大軸戲時就會離開。過去京劇典籍里有一首《戲提調歌》,裡面有一句:「軸子一上就套車」,說的就是這個情況。
正因為大軸並非人人都看完,所以最好的演員會在倒數第二齣的「壓軸」登場。久而久之,大家就誤以為壓軸是最後一齣戲的意思。
說法二:
最後一齣的「大軸」必須要由最有聲望的名角演出,原因是要鎮住場子,不讓觀眾離席。,而倒數第二齣戲,也就是壓軸登場的藝人,會比大軸差一點火候,有點像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但還未到領袖群倫的地步。所以壓軸藝人,更像是賣觀眾一個期待,用己身精湛的演技把觀眾情緒帶到一個高潮,而大軸藝人則是整場的爆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到底哪一種說法是正解呢?這時老ㄕ就要說一個有關大軸以及壓軸間的故事。
民國六年,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為了招待南方的實力派人物─「兩廣巡閱使」陸榮廷(也就是桂系軍閥首領),所以召集梨園名角唱戲,這其中就有當年的梨園領袖─譚鑫培。
好的,我知道說譚鑫培這名字,大多數人肯定不知道他哪位。我這樣說譚鑫培的成就吧,中國第一齣自己拍攝的電影叫做「定軍山」,這齣電影是拍攝京劇「定軍山」,講的是蜀漢大將黃忠斬殺曹魏大將夏侯淵的武戲。譚鑫培正是飾演黃忠的演員,所以我們可以說「譚鑫培是中國第一部自攝電影中的第一位第一男主角」。
(閒話多提幾句,如果不是戲場劇迷,我們往往更認識電影演員。所以就會出現我說劉洵是京劇名角,大家一臉矇,但我說劉洵演過「九品芝麻官」的李蓮英李公公,大家瞬間就想起他是何許人也。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京劇演員吳興國身上。什麼?不知道吳興國是誰?好吧,他演過「賭神2」中的仇笑癡。)
如果這樣還不曉得譚鑫培的厲害,那我這麼說吧,梅蘭芳是譚鑫培的徒孫。(在黎明主演,陳凱歌導演的電影─梅蘭芳,裡面有一位被梅蘭芳尊稱為爺爺的前輩─十三燕,十三燕的人物原型就是譚鑫培。)
不巧的是,當時71歲的譚鑫培感染風寒,所以他婉拒了黎元洪。這下黎元洪不爽了,派人告訴譚鑫培:「你要是不唱這戲,明天就把你關起來!你要是唱了,明天連你孫子都可以放出來。兩條路放你眼前,你揀著走吧。」原來當時譚鑫培的一個孫子不爭氣,正被拘留在警察局,迫於無奈,譚鑫培只好拖著病軀參與演出。
在整場戲中,梅蘭芳被排在倒數第二場的壓軸,唱的是「黛玉葬花」,譚鑫培唱最後一齣的大軸戲─洪洋洞。洪洋洞是京劇中著名老生傳統劇碼。主角是宋將楊延昭,他打聽到父親楊繼業屍骨被存放在遼國的洪洋洞內,乃命部下孟良前往盜取屍骨。另一個部下焦贊也跟隨至洪洋洞,但不知情的孟良在暗夜中誤以為是敵將,用斧劈死了戰友。等到發現後,悲痛萬分的孟良只好將楊繼業以及焦贊的遺骨交給老兵送回,之後自盡於洞前。正在病中的六郎驚聞噩耗,不禁嘔出鮮血,與八賢王和母親、妻子訣別後死去。
當天在演出的後台,所有人都看出譚鑫培因病而氣力不繼,可身為社會最底層的演藝人員,他們哪有向權貴人士說不的權利?梅蘭芳唱完壓軸戲後,立刻離場,倒不是他不尊重譚鑫培,而是他還必須趕場到其他地方唱戲,當時的名角雖然在舞台上風光,但實際上,也就是被人呼來喚去的甘苦人罷了。
譚鑫培最後登場,讓所有戲班人員意想不到的是:老爺子竟以病軀,唱出平生最高的音!但接下來讓他們恐慌的,是譚鑫培唱到最後需要直挺挺地倒在台上,這個身段可必須有武生的功底,向來是譚鑫培的拿手好戲,可老爺子最後竟是無力的癱倒在地,在旁的戲班人員趕緊在戲劇結束後立刻把他抬回家中。沒幾天,也就是在5月10日上午8點,譚鑫培就在家中去世……
最後一提,作為貴客的陸榮廷,其實根本沒看到最後一齣大軸戲,他吃完飯就走了。所以當時社會流傳一句:「歡迎陸榮廷,氣死譚鑫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到底是壓軸戲比較大咖?還是大軸戲比較大咖?
其實我認為可能因為時代或地區的不同,兩種說法都有可能成立。只是說法二在網路上比較弱勢,所以我找了其中一則典故來作為補充。
話回到正題(是的,剛剛大部分內容其實都是岔題),每次我聽到有人說:「最後一人,壓軸登場!」我實在很想把來龍去脈好好地跟他們說一遍,然後請他們改成:「最後一位,大軸登場!」
以為我沒這麼幹過嗎?我還真幹過一次,然後等我說完……所有人都露出一副「嗯,你話好多,我知道這個幹什麼」的表情。
想一想
.
.
.
.
.
也真是辛苦我身旁的人陪我這歷史系的當朋友呀。
圖片為:
譚鑫培、梅蘭芳
另兩張圖則是電影「梅蘭芳」中,由王學圻飾演的十三燕,以及余少群飾演的梅蘭芳。說真的,我覺得都有還原到真實人物的部分神韻呀。
相聲演員去世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話說老ㄕ我是基督徒,參加教會小組多年,時常在小組分享讀經心得的時間聽到組長說:「好,剩最後一個人,壓軸登場。」很多時候我都想說:「你說錯了,最後一個人不是壓軸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壓軸,是來自於京劇的用語,在解釋壓軸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京劇是怎麼演出的。
在清末民初,京劇通常一次演上6~9齣戲劇,所以看完整場戲通常要花5~6個小時。這麼長的時間,如果不想觀眾中途就散場離席,戲劇安排上自然要花心思。通常劇場人員會把整個時間分成三段。
開演第一齣劇叫做「開鑼戲」,基本上就是做個開場同時兼具緩衝時間讓遲到的觀眾能趕緊進場就位(話說遲到真的是要不得的壞習慣,對表演人員蠻不尊重的,老ㄕ我有次去聽相聲瓦舍的節目,就聽到上面的演員出言諷刺遲到的觀眾,可見人家對此是有怨念的)。第二、第三齣戲會被稱為「小軸」,通常會讓新角兒登台演出,而且以武戲為主好炒熱氣氛。至此,戲劇的三分之一就算過去了。
中間的戲劇,則被稱為中軸(有人尤其把中軸戲定在第五或第六齣),通常會是比較有分量的腳色擔當演出。至此,戲劇時間過了三分之二(也就是3個小時左右),一般人就算喜歡看戲,看到此處要嘛專注力有所下降,或是會覺得已經花太多時間而感到煩躁,所以如果要鎮得住場子,最後的三分之一應該派誰演出呢?答案就是:最有威望的名角。(這有點像你去聽演唱會,演唱會後段通常是經典慢歌,要不然就是請大咖藝人客串登台,狀況是一樣一樣的。)
所有戲劇的最後一齣,叫做「大軸」
是的,您沒看錯,「大軸」才是最後一齣戲的名稱。
那「壓軸」在哪裡?答案是:最後第二齣戲才叫壓軸(意思是,緊挨著大軸的意思)。
有關「大軸」及「壓軸」的區別,我找到兩種說法。
說法一:
「壓軸」會請最好的演員演出,而「大軸」則是熱鬧的全武行武戲(是的,全武行一詞的典故也是來自京劇,意思是:戲班全體武行演員參演的戲劇)。
「大軸」通常由角色上來簡單地交代一下情節,雙方就開打(怎麼聽起來很像現在的爆米花爽片呀),打了幾回合就會分勝負,整場戲就在熱鬧中結束,所以有人稱這情況叫「一打一散」,而大軸因此又稱為「送客戲」。有些達官貴人看戲都是坐騾車來的,為了避免散場時塞車或人擠人,往往在上大軸戲時就會離開。過去京劇典籍里有一首《戲提調歌》,裡面有一句:「軸子一上就套車」,說的就是這個情況。
正因為大軸並非人人都看完,所以最好的演員會在倒數第二齣的「壓軸」登場。久而久之,大家就誤以為壓軸是最後一齣戲的意思。
說法二:
最後一齣的「大軸」必須要由最有聲望的名角演出,原因是要鎮住場子,不讓觀眾離席。,而倒數第二齣戲,也就是壓軸登場的藝人,會比大軸差一點火候,有點像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但還未到領袖群倫的地步。所以壓軸藝人,更像是賣觀眾一個期待,用己身精湛的演技把觀眾情緒帶到一個高潮,而大軸藝人則是整場的爆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到底哪一種說法是正解呢?這時老ㄕ就要說一個有關大軸以及壓軸間的故事。
民國六年,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為了招待南方的實力派人物─「兩廣巡閱使」陸榮廷(也就是桂系軍閥首領),所以召集梨園名角唱戲,這其中就有當年的梨園領袖─譚鑫培。
好的,我知道說譚鑫培這名字,大多數人肯定不知道他哪位。我這樣說譚鑫培的成就吧,中國第一齣自己拍攝的電影叫做「定軍山」,這齣電影是拍攝京劇「定軍山」,講的是蜀漢大將黃忠斬殺曹魏大將夏侯淵的武戲。譚鑫培正是飾演黃忠的演員,所以我們可以說「譚鑫培是中國第一部自攝電影中的第一位第一男主角」。
(閒話多提幾句,如果不是戲場劇迷,我們往往更認識電影演員。所以就會出現我說劉洵是京劇名角,大家一臉矇,但我說劉洵演過「九品芝麻官」的李蓮英李公公,大家瞬間就想起他是何許人也。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京劇演員吳興國身上。什麼?不知道吳興國是誰?好吧,他演過「賭神2」中的仇笑癡。)
如果這樣還不曉得譚鑫培的厲害,那我這麼說吧,梅蘭芳是譚鑫培的徒孫。(在黎明主演,陳凱歌導演的電影─梅蘭芳,裡面有一位被梅蘭芳尊稱為爺爺的前輩─十三燕,十三燕的人物原型就是譚鑫培。)
不巧的是,當時71歲的譚鑫培感染風寒,所以他婉拒了黎元洪。這下黎元洪不爽了,派人告訴譚鑫培:「你要是不唱這戲,明天就把你關起來!你要是唱了,明天連你孫子都可以放出來。兩條路放你眼前,你揀著走吧。」原來當時譚鑫培的一個孫子不爭氣,正被拘留在警察局,迫於無奈,譚鑫培只好拖著病軀參與演出。
在整場戲中,梅蘭芳被排在倒數第二場的壓軸,唱的是「黛玉葬花」,譚鑫培唱最後一齣的大軸戲─洪洋洞。洪洋洞是京劇中著名老生傳統劇碼。主角是宋將楊延昭,他打聽到父親楊繼業屍骨被存放在遼國的洪洋洞內,乃命部下孟良前往盜取屍骨。另一個部下焦贊也跟隨至洪洋洞,但不知情的孟良在暗夜中誤以為是敵將,用斧劈死了戰友。等到發現後,悲痛萬分的孟良只好將楊繼業以及焦贊的遺骨交給老兵送回,之後自盡於洞前。正在病中的六郎驚聞噩耗,不禁嘔出鮮血,與八賢王和母親、妻子訣別後死去。
當天在演出的後台,所有人都看出譚鑫培因病而氣力不繼,可身為社會最底層的演藝人員,他們哪有向權貴人士說不的權利?梅蘭芳唱完壓軸戲後,立刻離場,倒不是他不尊重譚鑫培,而是他還必須趕場到其他地方唱戲,當時的名角雖然在舞台上風光,但實際上,也就是被人呼來喚去的甘苦人罷了。
譚鑫培最後登場,讓所有戲班人員意想不到的是:老爺子竟以病軀,唱出平生最高的音!但接下來讓他們恐慌的,是譚鑫培唱到最後需要直挺挺地倒在台上,這個身段可必須有武生的功底,向來是譚鑫培的拿手好戲,可老爺子最後竟是無力的癱倒在地,在旁的戲班人員趕緊在戲劇結束後立刻把他抬回家中。沒幾天,也就是在5月10日上午8點,譚鑫培就在家中去世……
最後一提,作為貴客的陸榮廷,其實根本沒看到最後一齣大軸戲,他吃完飯就走了。所以當時社會流傳一句:「歡迎陸榮廷,氣死譚鑫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到底是壓軸戲比較大咖?還是大軸戲比較大咖?
其實我認為可能因為時代或地區的不同,兩種說法都有可能成立。只是說法二在網路上比較弱勢,所以我找了其中一則典故來作為補充。
話回到正題(是的,剛剛大部分內容其實都是岔題),每次我聽到有人說:「最後一人,壓軸登場!」我實在很想把來龍去脈好好地跟他們說一遍,然後請他們改成:「最後一位,大軸登場!」
以為我沒這麼幹過嗎?我還真幹過一次,然後等我說完……所有人都露出一副「嗯,你話好多,我知道這個幹什麼」的表情。
想一想
.
.
.
.
.
也真是辛苦我身旁的人陪我這歷史系的當朋友呀。
圖片為:
譚鑫培、梅蘭芳
另兩張圖則是電影「梅蘭芳」中,由王學圻飾演的十三燕,以及余少群飾演的梅蘭芳。說真的,我覺得都有還原到真實人物的部分神韻呀。
相聲演員去世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相聲大師吳兆南與魏龍豪於1998年在台北市信義區「新舞臺」公演對口相聲《上台鞠躬》的其中兩段:「口吐蓮花」與「黃鶴樓」。
魏龍豪(1927年10月30日-1999年3月7日),本名魏貴寬,來台後改名魏甦(一度以藝名魏蘇參與影視工作),生於北平(今北京),是一位著名的相聲演員,無師承。
魏龍豪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來台後為尋找失散弟弟而以弟弟之名「龍豪」為藝名欲引人注意;爰因其弟為人做保,受保人於軍旅中逃亡,其弟則被拉入軍旅,魏龍豪知悉後已經不及挽救,自此兄弟二人失散,其後於魏龍豪過世前仍無任何消息。
1949年,魏龍豪隨國軍來台,在裝甲兵康樂大隊擔任戲劇官,主唱京劇。
1953年,魏龍豪與吳兆南、周志泉、王靜波等人合作相聲,加上演奏京韻大鼓的章翠鳳、評書的孫玉鑫,以「鼓、溜、彩」的形式,在螢河橋畔「納涼晚會」、「樂園書場」、西門町的「蓮園書場」、「紅樓書場」演出。
1958年,魏龍豪調到國軍陸軍總部陸光康樂大隊演話劇,並應中廣、警廣兩家電臺之邀,表演相聲,深受聽眾的歡迎。
後來,魏龍豪以藝名魏蘇參與影視演出與配音工作;他曾在台視和中央電影公司當基本演員,也擔任過不少台視當時播出的日本動畫(例如太空突擊隊)的中文配音員,並曾獲第十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1972年)與亞洲影展最佳男演員獎(1973年)。
魏龍豪雖以演藝工作為職業,但仍不放棄相聲的整理與表演,自1967年起,陸續灌製「相聲集錦」唱片,1975年起則應邀赴台灣各大專院校,為相聲做專題演講,對相聲的推廣不遺餘力,1985年與陳逸安共同獲得教育部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
1986年,魏龍豪創立「龍 說唱藝術實驗群」,應台灣省教育廳之邀,在全台巡演《龍鳳呈祥》。
1992年,獲中國文藝協會「民俗文藝榮譽獎章」。
1998年,獲國軍新文藝特別貢獻獎。
1998年,魏龍豪與吳兆南在台北市信義區「新舞臺」演出《吳兆南、魏龍豪,上臺鞠躬》對口相聲,這是他生前最後的公開表演。
1999年3月7日,魏龍豪因攝護腺癌去世,享壽72歲。他對台灣相聲的影響,至今仍不斷地持續著。
吳兆南(1926年1月14日-2018年10月14日),生於北平(今北京),本名吳照南,因崇拜章太炎而自號宗炎,來台後,因本名吳照南被戶政人員誤寫為吳兆南,而沿用至今。師承侯寶林的吳兆南是一位國寶級相聲大師,也是「蒙古烤肉」的發明人。
吳兆南幼年在北京胡同裡成長,十三歲時拜侯海林為師學習京劇。父親吳漢之是銀行經理,曾禁止他學京戲,但由於吳父事務繁忙,故亦無法嚴禁。畢業於北平中國大學經濟系。
1949年,吳兆南隨國軍來台,輾轉到了台北。
1951年,吳兆南在台北市螢橋旁販賣烤肉維生,他獨創一種用各種醬汁調味的烤肉,本想以出生地取名「北京烤肉」,但聽起來像匪諜,而叫「北平烤肉」也不適合,最後決定取名「蒙古烤肉」,另外音譯自 barbeque 的「巴比Q」也是他取的。
1952年,吳兆南應馬繼良在台北創辦的「螢橋樂園書坊」之邀,擔綱「單口相聲」演出,從此開始專攻相聲。當時,他的搭檔除了魏龍豪,還有陳逸安,三人在相聲的無譜時期,共同構思台詞,整理出《口吐蓮花》、《誇講究》、《黃鶴樓》等經典作品。
吳兆南還曾客串演出電影。1952年,他在李麗華主演的《一隻鳳凰一隻雞》反串媒婆。1974年,他在于占元主演的《師傅出馬》飾演大徒弟。
默契極佳的吳兆南與魏龍豪所共同演出的對口相聲廣受好評,兩人所錄製的首張相聲唱片,發行於1968年,其後又有《相聲集錦》、《相聲選粹》、《相聲補軼》等相聲作品,兩人搭檔說相聲長達四十餘年。
1960年代中,吳兆南為了生活曾赴香港唱京戲,唱的是新中國成立後的新戲《望江亭》。雖有朋友事先警告:「唱了那個戲。就回不來啦!」吳兆南仍自認不是個「角色」,就算唱了敏感戲碼,應該無所謂,結果從香港回到台灣後,立刻被警備總司令部盯梢兩個月,被強扣上的「思想左傾」罪名一直如影隨形。
1969年,吳兆南計畫帶隊赴美國公演,卻無法出國,幸好當時有十幾位朋友幫忙拉關係、聯名作保,才抹去他頭上的紅印記,讓他首度踏上舊金山的土地。
1973年,吳兆南舉家移居美國,但仍活躍於相聲舞台上。
在個人深造與藝術傳承上,吳兆南於1982年4月27日在香港拜中國大陸相聲大師侯寶林為師(本次為第二次拜師。首次因侯寶林顧忌拜師為四舊儀式,恐遭他人舉報而拒絕,並非不願收吳兆南為徒),以求深造。
1992年,獲頒教育部第八屆民族藝術薪傳獎,多次返台演出。
1999年3月7日,合作超過四十年的摯友魏龍豪因攝護腺癌病逝。對此,吳兆南表示「我如一葉孤舟、失弓之箭」以表達無人能再與其搭檔表演的酸苦。
1999年6月,吳兆南在美國洛杉磯收江南為徒,同年又在台灣收侯冠群、郎祖筠、劉增鍇、劉爾金、樊光耀為徒。
2000年,吳兆南在紐約獲頒「亞洲最傑出藝人金獎」及「第九屆終身藝術成就獎」。
2001年,吳兆南領弟子創立「吳兆南相聲劇藝社」,繼續在海內外推廣相聲藝術,連年展演。
2004年,吳兆南逢八十大壽,特率眾弟子演出《吳室聲寶》,再次引起轟動。
2009年,吳兆南在第20屆傳藝金曲獎頒獎典禮獲頒特別貢獻獎時,表示:「年輕時說相聲為了活著,爾後活著為了說相聲。」
2011年,行政院文建會公布民國100年度「人間國寶」名單,共有7項8人獲選,吳兆南在相聲類獲選。當時,吳兆南於凌晨接到電話通知時,想到可以共享殊榮的妻子不在了,想著想著就哭了出來;天亮之後,他馬上趕到妻子的墓園,向她報告這個喜訊。
可惜的是,吳兆南在搭檔魏龍豪逝去後,一直沒有同等輩分或年紀相仿的相聲演員可與其搭檔演出,使得他的許多段子如同半殘一般,無法進行表演。
近年,吳兆南與中國的國家一級演員魏文亮共同出版的「相聲高峰會」專輯,算是 他的最新作品。
美西時間2018年10月14日凌晨1時30分(台灣時間為下午4時30分),吳兆南因多重器官衰竭,在洛杉磯聖迪瑪斯寓所中安詳辭世,享耆壽93歲。
如今,魏龍豪與吳兆南這對相聲界的最佳拍檔,或許已在天上重逢,再度並肩上台鞠躬,表演著他們一生熱愛的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