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主在網路上看到人評論台灣史很無聊,相比於他國歷史有壯闊的戰役和舞台,台灣史留下名姓的英雄和偉人根本沒幾個,一下荷蘭、明鄭、大清到日本,似乎根本就沒有個一脈相承的舞台感。
這幾天齋主正好與朋友聊起,到底為什麼歷史劇對於文化發展的重要性。歷史劇是民族主義運動的一部分,是讓國民建立起自信心的一種手段與方式。國民對歷史的認知並非來自學術書籍,而是發自大眾流行文化,國民集體有了對過往歷史人物的「共同認知」,歷史才會建立。
「歷史是人們對往事一致認定的說法。」
-拿破崙
大概10多年前,爸媽迷上了韓國戲劇《朱蒙》。該劇敘述了西元前100年的朝鮮,傳說中高句麗開國國君「東明聖太王」高朱蒙的故事。當時的我哪有能力分辨這部劇的問題,直到某天與哪個歷史專家聊起《朱蒙》,他才逐一講述這部劇不只是將人物關係錯置,科技樹點錯,甚至很多時間關係都出了問題。但這位專家並沒有否定這部劇將某些神話情節結合到歷史劇中。(恕我無法說明細節,畢竟我也沒追這部劇,只是偶然與老師聊起)
「歷史是人們對往事一致認定的說法。」
-拿破崙
如果人們認為神話是歷史,那麼神話就是歷史。
一部成功的歷史劇,必須得經過大量「藝術加工」。若真按照史實和考究嚴謹拍攝,那最後非但達不到市場喜愛,更無法做到歷史劇對於民族主義運動的洗腦功能。
民族主義運動旺盛的國家,就會開始大量拍攝歷史劇。其中巧妙的刪減或洗白大量歷史汙點,甚至開始對民族英雄歌功頌德。尤其這十年來中國和韓國根本把歷史劇當偶像劇拍。
「歷史是人們對往事一致認定的說法。」
-拿破崙
台灣史到底無不無聊,其實和歷史本身關係不大,更直接的原因是劇作匱乏、行銷不足和投入的資本不夠多。畢竟人民對於歷史的了解,在於到底有沒有在電影院或電視劇上看到英雄人物。
斯巴達守波斯於溫泉關,不過300人。
你腦中出現的,一定是身披紅色披風的裸上身猛男。
人中呂布立於虎牢關前
你腦中出現的,一定是三國無雙那個持方天戟加霸體的BOSS。
台灣史無不無聊,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台灣史嚴重缺乏劇作家。
打著台灣史圈錢的人又太多。
有點那麼令人無奈。
最後,再補兩句
「歷史是人們對往事一致認定的說法。」
-拿破崙
「誰控制了過去, 誰就掌握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誰就控制了過去。」
-喬治歐威爾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