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惡靈古堡》、《World War Z》、《屍速列車》到《屍戰朝鮮》,不少影劇都會把殭屍當成故事題材。
而真實世界中,生物變成殭屍的例子也不少見,像是熱帶雨林中一種名為「偏側蛇蟲草菌」的真菌,便會侵入螞蟻的肌肉神經,控制螞蟻的行動,命令螞蟻爬至樹上緊咬住葉子,這個動作被稱為「死亡嚙咬」。
死後的螞蟻成為真菌繁殖的溫床,接著菌絲會從後腦穿出,釋放孢子。這些孢子隨著地心引力落於樹下,哪個倒楣的螞蟻經過,就會變成下一個「喪屍」。
_
聽起來已經夠噁心了嗎?放心,還有更噁的XD
最近丹麥的科學家發現兩種新的喪屍真菌,不同於前面提到的偏側蛇蟲草菌,這兩種真菌的主要宿主,分別是兩種丹麥的「蒼蠅」。
更特別的是,大多數的真菌得等到寄主死亡後才能釋出孢子;但被這兩種真菌感染的宿主,則能繼續生活個好幾天,同時和其他健康的蒼蠅持續來往、互動。
這些真菌會安安分分(?!)的待在宿主身體裡面,悄悄地、一點一點地,以蒼蠅的脂肪、肌肉、生殖器作為養分,不斷生成孢子。
不僅如此,這些真菌還會在蒼蠅的腹部開出一個或多個孔,透過孔洞散播孢子、散播愛(誤);還會趁著春季、蒼蠅繁衍後代的好時節,進行大規模的感染行動!
而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經感染的蒼蠅,持續在找另一伴的路上前行。就這樣飛啊飛,於是整個飛行路線,都成為真菌的繁殖場(邪笑)
寫到這裡,腦中不禁想起「我不馬上殺了你、因為我需要你」的灑狗血劇情......
_
這些真菌孢子,形狀像魚雷,長長的、細細的,兩端略尖,會長成這個樣子就是為了能快速前行。當孢子降落在蒼蠅身上,便會快速擺動進入牠們的腹部,在蒼蠅肚子裡頭開 party,據說一隻感染的蒼蠅可以釋出成千上萬的孢子!(嘔嘔嘔)
那真菌與蒼蠅間的奇妙關係,什麼時候才會結束呢?答案是:當真菌完全掏空蒼蠅腹部,只剩下滿肚的真菌後,蒼蠅才會徹底死亡。
真是一段淒美的故事(完全不對)
_
而這種特殊的生存策略稱為「主動宿主傳播」(active host transmission, AHT),透過這個方式,能更有效地和其它健康宿主接觸。
科學家們認為,這類真菌可能會產生一種「麻醉」物質,自己繁衍的同時又能保全宿主的性命。更重要的是,搞懂 AHT 的機制和釐清這些麻醉物質,未來或許能進一步利用在醫學上。
_
參考資料:泛科學《可能性調查署 布袋戲 EP8》、環境資訊中心《丹麥科學家發現兩新種真菌 可把蒼蠅「喪屍化」》、LiveScience《Newly discovered fungi turn flies into zombies and devour them from the inside out》
_
延伸閱讀:
【行屍走肉】真實版喪屍電影!令人發毛的寄生獸!我們,會是下一個受害者嗎?|可能性調查署 布袋戲 EP8
https://youtu.be/DvQU9vtOxvk
你能在喪屍末日存活嗎?絕沒想過的求生指南!美軍早有對策?|可能性調查署第二季 實拍 EP9
https://youtu.be/NzhcVcLKbUw
─────
📣想聊天問問題?📑喜歡特定科學內容?✨還想直接和作者說你好棒?
從看文章練功、升等到蒐集角色,這些新功能這裡通.通.有!
快加入泛科學免費會員,留言評論、自訂追蹤、點擊光點、獲得知識成就:https://lihi1.com/4g6BW
真是好時節分集劇情 在 孫得欽的專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想到前幾天讀到的
克里斯多夫諾蘭說:「我發現,因為看電影而得到娛樂並因此度過美好時光的觀眾,遠比那些想跟電影挑戰,或是覺得自己在看電影的同時也正在進行一場下棋比賽的觀眾,還要更能理解電影所想要表達的。……這無意成為導演與觀眾之間的對弈,這只是個娛樂。」
這真是一個懂電影、愛電影的人才能說出的金玉良言。電影不是用來挑戰的。
(以下可能有一些間接的雷 #神力女超人1984)
我從一開始就對《神力女超人1984》毫無期待
但看完後發現……感覺意外地錯綜複雜
一方面編劇合理度糟到掉渣 (槽點多到不知從何吐起)
一方面因為沒有期待,所以一直都很旁觀疏離地看,看好萊塢如何揣測一部大眾會喜愛的電影該長什麼樣
後來竟然越看越覺得,這真是部極好的疫情時代電影,乃至完美的聖誕闔家歡電影
先不管從開頭就說教定調成青少年道德成長電影的事了 (那段還挺好看的)
前面的超市搶案,蠢蛋搶匪,
鮮艷的色彩,嬉鬧的打鬥,邊打邊逗小孩開心
然後是誇張的角色塑造 (芭芭拉、直銷王)
我就想這也太像古早迪士尼風格,啊,這本來就迪士尼拍的 (不對啦!被收購的是 marvel 不是 DC)
(部分原因應該是80年代復古設定的關係)
但只要撇開一堆幾近草率的劇情轉折和規則設定
不去管所有環節說不說得通的時候
獨立看待全片探討的「真實與謊言」主題,卻極具深意
尤其是,用「許願」這件事跟這組辯證掛勾,更是個很特別的設定
事實上我雖然邊看邊在心理吐槽,但到最後,還是被說服、被感動了
簡直可以說……那都是我想過無數遍,甚至已經寫在詩裡的事啊
我寫的東西,就是如此通俗(?),完全符合我對自己的人設 (喂)
(現在大家會以為是我抄WW1984的了 (笑))
要不是現在沒有片可以截圖附台詞
肯定要發一篇「神奇女超人也在幫《白童夜歌》打書 (並沒有)」
(但還是附了圖)
之前討論詩集的時候有人形容我寫的某些句子是心靈雞湯
我覺得還真是……說得很對耶哈哈哈哈哈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很棒的地方
像是克里斯潘恩穿梭時空,一開始對現代科技嘖嘖稱奇的老套橋段
後來轉變成:「看,當時不可想像的東西,現在都一一成真了,世界很美好啊……」真正發揮了劇情上的作用
還有超衰的豹女,許願對她沒有任何損失啊,最後……(算了這不要爆雷)
在這個時節
第二波疫情再起
電影業寒冬,電影院有滅絕危機
疫苗剛剛曙光乍現
(雖然身在台灣其實體會不深)
看到神奇女超人痛下決心,毅然轉身,那奔跑再奔跑的英勇身姿
媽咪呀太感人了
這部片就是為這奔跑時刻存在的吧
(當然還有,蓋兒加朵身穿一襲白洋裝走路
花一部電影的票價去看她走走路好像也完全不算虧到)
之前 在書業裡假扮蒼井優一點用處也沒有 跟我說的,《天能》那種燒腦又略悲觀、情緒緊繃的電影,在人心低靡的時代很難受到大量群眾歡迎。真是很有道理。
就連後面那場老套的回歸家庭價值戲,看到這裡的我也無法吐槽了,還默默差點流淚,還有那種七龍珠裡孫悟空集元氣玉的全球人性大考驗,真不愧是聖誕電影,疫情時代的人心重建電影。DC 從沙贊開始,應該是鐵了心要走這條路線。
奇蹟是承認自己的脆弱,袒露真實的你。
奇蹟不是因為你許願才存在的。只有原本就放在那邊,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過的,才算得上奇蹟。
#神力女超人1984
#WW1984
#也歡迎大家幫我開發人家並沒有在幫你打書系列
真是好時節分集劇情 在 講劇時辰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一種神話叫「港劇」
陳翹英訪問(無線、亞視創作部前高層)之二
揭開《輪流傳》腰軌真相
八十年代無線與麗的(82年改名亞視)仍然競爭激烈,雖然無線多套劇集收視報捷,但麗的收視亦不弱,當年「麗的三雄」麥當雄、李兆熊及屠用雄,炮製不少好口碑的劇集如《鱷魚涙》、《變色龍》、《浮生六刧》等,還有自創武俠劇《天蠶變》,《大地恩情》更為麗的打了一場勝仗,令無線史無前例腰斬《輪流傳》。
《輪流傳》在播出中途被腰斬,外界一直有很多傳聞。當時任職編審的陳翹英,原來也是《輪流傳》的編審,甘國亮則是監製。他憶述甘國亮的創作很有獨特風格,尤記得他帶著兩個編劇包括李茜一起參與,但度完劇本、寫完第一集後,甘國亮全部改掉,因為很難有人捉到他的風格,最後他們只是掛名。
陳翹英婉惜《輪流傳》被腰斬,其實這套劇劇本很好,但行得太早,觀眾未能接受不太煽情的劇情。盤古初開最早是恩情煽情、橋段比較直接的劇集,此劇太subtle,這是甘生的風格。誰知友台播出《大地恩情》,那劇呼天搶地煽情橋段,描述人與大自然鬥爭,加上主題曲很好,完全符合觀眾口味,不少人轉台看此劇,但都是接近三成收視率,沒外界所說那麼誇張。其實《輪流轉》收視也高(甘國亮曾在訪問說46 點),但Sales 部門不容許,因為他們誇下海口,無線收視100%,連少25年%也不行。當時已經沒辦法交代,如何收廣告費,隨即腰斬這套劇。記得當時劇本寫到15至20集,存貨得5集,但無線立即改拍《千王之王》,此劇劇本還沒有,便開廠拍攝,大台集全台之力,真是無所不能。他慨嘆現在的電視劇不打收視戰,因為普遍很低(過30 點已經慶功),還要要連網上跨平台收視一起計算。
亞視如何定位打收視戰
陳翹英在1987年至1997年轉到亞視任職製作總監,他表示當年很開心,大家同心挑戰大衛,做管理層是要激發員工的虛榮心,他們會自動工作,全亞視的人都有此心態。當年要多謝老闆李寶安,他也是零budget( 成本),當時劇集超支,但交到成績,全靠這位老闆支持。其實做account (會計)的人很均真,誰人做到便有資源,沒有所謂派系,他們的劇集達到13點收視,已經可以交差。
至於亞視如何打策略戰,陳翹英特別提出電視劇《勝者為王》,因為當年很成功,結局收視有23點。他認為這套劇成功,首先要懂得定位,大台不會拍賭片,他拍可樂你便拍七喜,千萬不要相似。亞視做另類觀眾,因為要三成收視,後來他們推出資訊節目《今日睇真D》,也有很好收視。他笑說亞視又叫「英雄塚」,很多人都入過,誰個好武功便到亞視,但也會有人犧牲,原來TVB ( 無線)是牢不可破,它跟香港人生活已經融在一起。雖然現在是TVB 最脆弱的時候,但可惜沒有其他台可以跟他競爭。
港劇走下坡原因
香港電視劇曾經執亞洲牛耳,《上海灘》可以賣埠至韓國,但現在已被亞洲其他地方趕上,除了大陸劇,日韓和泰國電視劇也很好看,港劇已經日漸褪色。陳翹英回想當年TVB曾經燦爛光煇,他記得第一天返工,開心得像小鳥,因為很光榮,現在剛好相反。他分析說,做電視要有遠景,要做到product(作品),不是買左個殼,看何時賣出去。像美國的網上串流平台Netflix ,它因為做到product,所以扭轉形勢,大家付費收看,但香港的電視台,只是在拍量,電視節目做不到product,只是講數量。如果沒700小時節目便生存不了,電視其實是要創造人才。如要拍700小時,不會全部是好貨,美劇拍幾年才13集,現在是打product戰,不是打量戰。
現在香港電視模式,仍然是路徑依循,以前無線成功樣式是路徑依循是靠賣録影帶,但未來的電視戰爭,是打product。全世界電視也是這樣做,惟獨大台不是,還是在做量,為録影廠而拍,好不好也要拍,所以做不了Netflix 。Netflix 是做product,一年有5部好劇已經成功,但大台一直路徑依循,沒有人能改變它,除非有新興力量如Viutv 或開電視,又或者網上的電視,只有product 才能夠打倒大台,做優質劇才會勝出,相信網劇是未來的新力量。
簡介:陳翹英有「香港第一編劇」的稱號,曾參與無線經典電視劇《上海灘》、《楚留香》、《輪流傳》及《83 射雕英雄傳》的編劇及編審工作,曾出任無線創作主任、亞視製作總監及德寶電影公司創作總監。2002年開始到中國大陸創作電視劇包括《霍元甲》等,近期為Viutv 新劇《理想國》監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