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因為感情課題,這一年來認真探索自己的依戀狀態,推薦我看岡田尊司。前幾天看了其中一本《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其中一段,簡直萬箭穿心。
書上提到所謂矛盾型依戀:「原本是幼兒身上經常可見的不安全依戀類型之一,特徵是會做出與內心本意相反的行為。例如,內心原本想撒嬌,卻表現得很彆扭,或是說出與真心話相反的話為難別人,對別人不理不睬等等。」
「在逃避型與焦慮行混合組成的恐懼‧逃避型依戀類型上,也經常看見顯著的矛盾型依戀傾向。」
「矛盾型依戀容易產生人際關係不佳、社會適應困難的主因之一,在於那不只是矛盾型依戀的問題,更容易發展為矛盾型與否定是思考,或是兩極化思考。與其說是發展而成,不如說是矛盾型與兩極化思考,在本質上來自相同根源。」
「所謂的兩極化思考,指的是『不是百分之百肯定,就是百分之百否定,只能站在兩個極端思考』的認知傾向。
***
看到這幾段書稿,我內心各種孟克吶喊,我的天啊這不就是我嗎,我以前覺得自己在感情裡是是焦慮型依戀,原來更接近矛盾型依戀──那種明明就想要愛,卻說反話考驗對方誠意,或是感覺對方有一點點冷,我就會故意比他更冷,這種美其名是傲嬌的行為,實際上就是矛盾型依戀。
我更震驚的是後面這段提到「兩極化思考」,不是零就是一百的思維,那更完全是我原生家庭的活生生血淋淋化現。
比方說小時候可能只是在飯桌上提到菜有點鹹,家人就會翻臉認為我們「都」不知感激,「都」在嫌他做得不好,那以後他都不要做了等等。
又或者如果自己主動做了家事,家人說哪裡做得不夠好,我們也會炸毛說我好心幫你耶,那以後都不要做了,接著擺臭臉一個下午。
很多家庭也是這樣,幾十年來,都在進行這種只有零和一百的對話。
***
而我也完全認同書上說,兩極化思考是造成矛盾型依戀的根源。
因為對朋友/伴侶也只有零和一百的刻度,所以對方只要對自己有一點冷淡,就會覺得「啊我一定哪裡惹他不高興了,怎麼辦我們友情歸零了。」甚至刻意冷淡回去。
反過來當對方惹毛了我們,我們很容易就會覺得「算了這段感情沒指望了。」接著刻意維持普通朋友的距離。
但社會怎麼會是這樣運作呢?人際關係的刻度本來就是流動的,大部分的時候是好的,就加分;不好的時候,就扣分。最後隨著時間加加減減,分數高的就是好朋友,分數低的是普通朋友,好朋友不會是一百分,但一定是相處起來相對高分的人──但只有零和一百兩個選項的人,很難找到真正的朋友。
原來我一直覺得自己和人很難融入人群,真正的根源和這樣的思考模式有關。被岡田尊司精準地分析出這樣的想法,整個覺得被穿心得很徹底,但又覺得很痛快。
因為矛盾型依戀的人,被這樣全有或全無的日子折磨得很累了。我也想到很多心靈療癒的案主,他們提到自己交朋友也很困難,又或者總是在討好伴侶──你說這種思考也會導致討好嗎?我覺得會。
因為太害怕依戀的對象掉到零分,自己又沒有零和一百之間的刻度,所以往往花加倍的力氣表現得好、讓對方喜歡、稱讚自己,這樣對方在自己的心中就不會掉到零分了──畢竟這是一種不安全依戀,打從心底是不希望喪失依戀對象的。
但反之,如果討好失敗,對方的反應不如預期,兩極化思考的人也會很極端,要嘛憤怒地指責對方不珍惜自己的犧牲(希望對方會表現出歉意,這樣就可以維持他在一百分),要嘛直接抽離付出到異常冷淡的程度,因為對方是零分了,不值得自己再付出一絲絲(但這時候內心會受害者情結大爆發),又或者希望靠這種冷淡,成功讓對方激起愧疚,拼命道歉和討好,那就能恢復他一百分的地位。
這種為了兩極化思考,導致我們做盡一切想維繫一百分的精神恐懼,反倒是折磨關係的殺手。
***
然而光是啟動這一層覺察,就是非常大的解方。
一旦意識到自己有兩極化思考,時時刻刻就要覺察自己是不是用這種方式對待別人。
如果發現自己受到一點批評,或沒有拿到心中最滿意的對待,下次別馬上小劇場爆發把關係推到零分,做出激烈的言論和行為。取而代之的是思考一下,這件事真的有這麼嚴重嗎?(通常都沒有)如果要反應的話,我可以怎麼說更理性又溫和?
面對別人的兩極化思考,我們也要拿出覺知,意識到對方這句話不是真的在攻擊,而是被「全有和全無」的視角困住,覺得自己全盤被否定了,才會用這麼嚴厲的話反擊。
可以請對方冷靜,重述稱讚對方有價值的地方,表示自己只是提出一些想法。另外也可以在氣氛比較平靜的時候,彼此溝通什麼樣的用詞和口氣,比較不容易刺激到兩極化思考(例如用「如果可以的話,希望____」更好,取代「我很討厭這個。」)
有時候即使只是這樣的小進步,都能讓兩極化思考者,甚至各種不安全依戀者,在關係上有深刻的解脫。
===========
#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
#柚子甜剝心事
閒聊日常:
臉書:YS Tian
IG:柚子甜
===========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矛盾型依戀 相處 在 張忘形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會不會一直以來,我們都把愛想錯了】
⠀⠀⠀
前幾天分享的一些感觸,有很多人有共鳴,也有一些不解。剛好最近重溫 海苔熊 的新書,覺得也許能給大家一些專業的想法。
⠀⠀⠀
不過我想說的實在太難在圖片裡說完了,所以透過文字,除了說說以前荒唐的自己,也希望給很多跟我一樣的人一些經驗談,希望大家能做為參考。
⠀⠀⠀
我以前是個超彆扭的人,我常常覺得,啊如果我把什麼都說出來,那對方根本就一點也不愛我啊。所以我常覺得,談戀愛像個考試,我往往一直測試對方是不是能夠發現我的需求,聽懂我沒說出口的話。
⠀⠀⠀
但你一定能明白,如果在關係中我們要彼此不斷的猜測,去揣摩對方的心思,還要能不斷辨識對方到底說這句話什麼意思,這樣的相處是不是可能比上班還要累呢?更何況如果這個是要跟你走長久的伴侶,你說這對方壓力是不是會超大呢?
⠀⠀⠀
當然,我小時候是完全不懂這件事情的,所以雖然之前寫很多篇有關沒有讀心術的文章,好像都是講給別人聽,但其實算是自己的某種贖罪吧XD。而我後來在學習的時候發現,在依戀理論中,原來我常常是處於矛盾型的依戀。
⠀⠀⠀
這樣類型的人,往往會害怕自己不夠好,會有點自卑,又怕被對方丟掉。但當對方嘗試靠近的時候,又不想交出真心,很怕會受傷,所以常選擇逃跑。
⠀⠀⠀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變成我除了否定我自己,對方要滿足我很多的需求,才能讓我感受到自己被愛。還要常常感受到我的逃跑,並且願意接住我的這些情緒。就像是我常常說不用了,你不用來找我沒關係,但心中卻很希望對方陪我。
⠀⠀⠀
當然,如果對方猜對了,我心裡會很開心,覺得我不說,對方能懂,對方還是愛我的。但如果對方真的照我的方式做,我就會非常難過,覺得果然對方不愛我,或是我果然就是沒辦法找到真愛。
⠀⠀⠀
聽這樣的敘述,是不是覺得這樣的相處很累?但我發現可怕的是,矛盾型依戀的人還真的不佔少數,我常常在朋友訴苦,或是有人來找我諮詢時,都聽到類似的概念。然後他們都會問,那遇到這樣的伴侶要怎麼溝通,然後我仔細想想,以前的我還真是個難搞的人XD。
⠀⠀⠀
遇到矛盾型依戀的人,我們除了給對方安全感,讓他覺得他值得被愛。我們還需要讀心術,以及保持意識,因為這樣的人隨時都會出個考題,把戀愛變成某種諜對諜遊戲。
⠀⠀⠀
然而如果你看完後忽然有點體會,覺得好像你也是這樣有點彆扭的人,那麼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我前幾天說的,直接說出你的需求,並且讓對方決定。
⠀⠀⠀
當我明白這點之後,我總是直接表達我的需求。而當對方做出決定時,我也不會想著對方不愛我,我只是會思考,是不是我的要求太強人所難?還是其實對方完全沒有心。
⠀⠀⠀
我記得前幾天有個文章,是說有個人希望男朋友去宜蘭幫忙買烤雞。這件事對我來說就不是愛跟不愛的問題,而是強人所難(當然每個人可能定義不同)。
⠀⠀⠀
但如果對方雖然表達不行,但比較近的烤雞隨你選,這不就也是一種愛的表現嗎?
⠀⠀⠀
所以我常覺得,愛不是在關係中滿足自己,或是要求對方的證明。而是彼此表達,讓對方更懂得怎麼愛你。至少以我來說,我跟小葵的相處都有話直說,我們不覺得對方這樣是不愛,相反的是我們很珍惜對方願意傾聽,而且每次許願都有回應。即便不能每次都達成,但我們都會說出折衷的方案。
⠀⠀⠀
當然,也可能會遇到你說了,但對方就毫無反應。而我認為這不是說出需求沒用,而是跟這個人說出需求沒用。我常常遇到很多人因為一些沒這麼好的關係,就放棄了自己找到真愛的可能。如果你覺得自己好都沒有遇見對的人,我想海苔熊這本書真的非常推薦。
⠀⠀⠀
也許,是因為我們完全把愛想錯了,當我們能夠更懂愛,更懂自己,我們會發現愛不是拿來療癒彼此的解藥,而是我們先擁有完整的自己,才更有機會找到完整的愛。
⠀⠀⠀
一樣,如果常看實體書的我推薦可以在博客來買: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9074
⠀⠀⠀
如果跟我一樣看電子書,我也跟KOBO要了七天的折扣碼,記得結帳時要使用唷:https://bit.ly/3j1BTRJ
⠀⠀⠀
7折代碼:KBLOVE
使用期限:6/24~6/30
⠀⠀⠀
⠀⠀⠀
#忘形流簡報
#對愛一直以來你都想錯了
#可惡大家書都寫這麼好
#害我都不想寫愛情書了
#把需求好好說出來
#愛不是考試和猜測
矛盾型依戀 相處 在 小艾的育兒日誌 |Montessori Lif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依戀類型:父母無形中影響孩子們未來的愛情 】
女鵝18歲談戀愛不順遂
可能真的是父母的錯😂
我們嬰兒時期跟父母的相處發展出來的關係,是會影響我們一輩子的,也因此心理學家們將大家分成不同的依戀類型。不同的依戀類型形成後,會影響長大後對人際關係的處理、跟面對新環境上的反應都會有差異。
👶兒童的依戀類型,分成三種:
🔸「安全型」依戀
🔸「焦慮矛盾行」依戀
🔸「迴避型」依戀
這三種類型是根據當孩子們需要父母時,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舉止和回應程度。
✔️安全型依戀
當孩子在需要關注照顧時,父母們總是能陪伴在孩子身邊,給他們該有的關注跟注意力。這樣的孩子會比較能感受到安全感和愛,也因此他們會比較沒有防禦心,愛笑跟容易跟其他人交流,形成安全型依戀。
這樣類型的孩子在面對新環境時,會向父母或他人尋求支持跟幫助,並勇於探索新事物。
✔️焦慮矛盾型依戀
當父母們對孩子的關注跟照顧沒有一致性時,造成他們無法預測父母的反應,孩子便會開始試圖用不同的行為找回自己的父母。因為不知道父母什麼時候會回應,這樣的孩子通常會比較緊張跟過度依賴身邊的人,形成焦慮矛盾型依戀。
這樣的孩子當面對新環境或挑戰時,會不敢面對,然後對父母用哭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迴避型依戀
當孩子有需求需要被照顧時,父母永遠不在或都以冷漠和拒絕的方式來回應,這樣的孩子會變得比較無法相信他人,便造成對他人容易產生懷疑。孩子本身也會比較黑暗跟憂鬱,形成迴避型依戀。
這樣的孩子在碰到困難或害怕時,依舊與父母保持距離,不會向他們尋求幫助或安慰。
👩 孩子們小時候被父母對待的方式和依戀的形式,是會影響到成人後處理親密關係時的表現和反應方式,這是一脈相承的喔!大家可以想想看自己跟父母的相處屬於哪一類型。
有興趣的麻麻把拔們,可以看一下下面這篇文章,知道自己面對親密關係時是那個類型跟另一半那個類型的,有沒有呼應到兒童時期的你😀
https://www.google.com.tw/amp/s/meetype.com/1811/attachment-theory/amp
來來來我們有IG 喔!大家追蹤起來~
@montessorilife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