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開學季,我梳理了給孩子們在課内學習、課外學習共七點建議。祝廣大學子們充分開展更多元的學習範式,提升自我的創新創造力!
我在《李開復給青少年的十二封信》書裏,也談過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我覺得很適合在現在這個開學季再次分享給大家。比起應試考試中的分數,如果同學們具備“3C”的三大能力—— Curiosity(好奇心)、Critical thinking(批判式思維)、Creativity(創造力),未來更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 課內學習的4個建議:要充分利用好在學校裏上課的時間。
1. 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有同學問我:“怎樣學習知識,才能真正記住呢?每年考完試後,好像就把所有的知識還給老師了。”
我給這位同學的回答是:“我學懂的知識以及知道如何實踐的知識,我現在都還記得;在工作中常用的知識,我全部記得;我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記憶更加清晰、準確,就算有不記得的,也可以快速推算出來;相反,那些靠死記硬背學到的知識,或者自己不感興趣的知識,我已經全忘掉了。”
也就是說,死記硬背只能過考試關,而不能獲取受益終生的知識。你們在學三角形面積定理時,一定都會背“底乘以高除以二”的公式。但是,你有沒有理解這個公式是如何推理出來的,為什麼三角形的面積是這樣計算的。記住這個公式和探索這個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學習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有的同學學習化學,如果每天只是機械地背誦一些反應式,肯定會覺得枯燥無味,但如果掌握了每個反應式內在的規律,並能和現實中的化學現象聯繫起來,就會理解化學這門學科的意義所在,自然就會對這門學科產生興趣。
只有懂得了知識背後的道理,才能在遇到新的問題時舉一反三,才能在需要的時候,靈活地將自己掌握的知識付諸實踐。
2. 要多問問題
會提問也是一種能力,而且你也會因為提問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我的女兒在學習指數的時候,不理解指數是什麼,更不相信在真實生活中指數有什麼用處,就主動來問我。我用計算銀行存款的思路來指導她,比如存入 100 元,每年的利息是 10%,那麼 10 年後,你的存款是多少?
通過這樣的計算,她終於明白了,原來指數知識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她能得到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是因為她主動提問獲得的。
多提一個問題,你就擁有一種多瞭解這個世界的可能性。只有不懂就問,才能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
3. 要勤奮
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的人,一定是勤奮的。
去美國讀中學之前,我只學過半年英語,因此,語言障礙成為我面臨的最大難關。剛開始,同學和老師說的話,我幾乎一句也聽不懂,那種感覺非常痛苦。那“催眠”一般的語速,總讓我在課堂上打起瞌睡。有時候,聽到同學們因為老師的一句笑話笑得前仰後合,我才從夢中驚醒,但還是摸不著頭腦。天書一般的英文,開始讓我有些望而卻步,後來,我乾脆帶幾本中文的武俠小說到課上去讀,因為覺得怎麼聽也聽不懂,還不如看小說。
然而,我心裏又是暗暗憋了一股勁的。於是,我找了一大本英文單詞書來背,經常背到半夜,不會的就一次次地翻厚厚的中英對照詞典。不過,沒多久,我就發現這並不是學英文的最好方法。因為,即使當時記住了一個單詞,但是使用率不高的話,就會完全忘記。我終於悟到了,在沒有語境的情況下,背單詞是沒用的。
後來,我還是下定決心用多交流的方式來學習英文。下了課,我不再膽怯,站在同學中間聽他們說話。如果 5個詞當中有 4個聽懂了,只有一個聽不懂,我也會趕緊問,同學們會再用英文解釋一遍給我聽。回家以後,我會默默回憶我聽不懂的單詞,然後記下來。而上課的時候,遇到聽不懂的內容,我也勇敢舉手問老師,請求老師再說一遍。
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她甚至犧牲自己的午飯時間幫我一對一地補習英文,她複印了小學一年級的課文,每天拿來給我念。從簡單的課文起步,我們堅持了一年。在這一年裏,我的英文水平迅速提高。學校裏所有的老師還允許我享受“開卷考試”的特殊待遇,她們讓我把試卷帶回家,並且告訴我題目裏不認識的單詞可以查字典,但是不能看書找答案。我每次回到家都嚴格按照老師說的做,遇到題目裏不認識的單詞就去查字典,但是從來沒有去翻書找過答案。因為,我覺得這是老師給我的最大信任,我不能辜負這份信任。
通過種種渠道的學習,我的英文終於逐漸接近同齡人的水平了。一年以後,我完全可以聽懂老師講的話了,英文會話也沒有問題了。到了初中三年級,也就是到美國兩年之後,我寫的作文居然獲得了田納西州的前十名。我想,這和我年齡小,容易接受新的語言不無關係,但也和我勤奮的學習有關。
4. 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獲益於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想不到的是,這種批判式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救”了我的命。
在我五十二歲生日前不久,我在一次體檢中被查出肚子裏有數十顆“腫瘤”,經過反復復查,我被醫生宣判得了第四期淋巴癌。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我突然感受到死神和自己離得那麼近;我氣餒、懊悔、內疚,但是,治療過程中的一件具有轉折意義的事件發生了。
我遇到了一個好醫生。我的主治醫生唐季祿給我打氣:“淋巴癌第四期真的沒那麼嚴重,它跟肝癌、肺癌第四期是不太一樣的。”他告訴我,網絡上有兩篇專門討論“濾泡性淋巴癌存活率的預估方式”的論文,如果我有興趣,可以找出來看看。我認真地研究了唐醫生推薦的那些學術文章,發現淋巴癌的分期方式已經有四十多年了,可以說過時且不精准了。如果說只看標準的分類,我因為腫瘤數太多,所以必須歸類為第四期。但是只看腫瘤數量是最準確的嗎?根據我研究的那幾篇論文,分期的目的就是預測存活概率和時間。那麼,最準確的預測方法就是尋找和我病情足夠相似的人,根據他們的不同因素,如年齡、症狀、血液指數、腫瘤數量及大小等 20多種,和他們的實際存活結局來理解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並且把這些因素整合起來。這樣的研究肯定要比四十多年前的粗分類來得准!
自己研究病情,就像是自己坐在副駕駛座上,可以隨時掌握路況。醫生的治病策略、用藥思維,你至少並不是茫然無知。我又拿出以前做學術的精神,把全部20幾個特徵與我的檢查結果相對照,發現我雖然屬於第四期,但整體狀況其實沒那麼悲觀。原來醫學上對所有淋巴癌的分期方式,至少對我的病情來說是不正確的,我的情況是較輕的。於是,我突然從“第四期癌症頂多幾個月”,變成“至少還有好幾年”可以活。倘若好好照顧自己,更有可能終身不再復發!這個發現有如一線曙光,從此之後,癌症所帶來的一切負面影響,就開始悄悄起了變化。
批判性地看待醫學上對淋巴癌的分類,通過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的方式來獲得對自己病情的準確判斷,讓我自己從精神上獲得了新生。
■ 課外學習的3個建議:課堂外的時間,我鼓勵同學們,去探索你們熱愛的東西,多實踐,多多鍛煉自己的創造力。
5. 要動手實踐
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牆上寫了這樣一句格言:“我聽到的會忘掉,我看到的能記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
我記得小時候,我的父親曾讓我們幾個兄弟姐妹解答這樣一個問題:用 6 根火柴拼成 4 個大小一模一樣的正三角形。通過動手實踐,我們都找到了正確的答案。這樣的實踐讓我對相關的幾何和空間知識記憶深刻,也訓練了我使用新穎的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在高中時參與美國的高中生創業嘗試課程,創辦自己的公司。我們當時的公司非常簡單,就是從當地的建材市場買來鋼材,然後利用週末時間到工廠裏加工這些鋼材,我們把鋼材切成很小的一塊塊圓環,然後在圓環上刻上簡單的雕花。在負責推廣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的家長並不需要這樣的圓環,最後產品幾乎是內部消化掉了。
這次的親身實踐,讓當時 15 歲的我意識到,真正好的產品,不是求人去買的,而是必須有市場需求。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在第二次的創業嘗試中就會把市場需求作為我創辦的公司的方向。從需求出發,生產有需求的產品,牢記這樣的理念,第二次的創業嘗試獲得了成功。這些對於創辦公司的經驗,都是我從實踐中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只有實踐,你才能知道你的想法是否可行。
6. 要追隨自己的興趣愛好
只有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才能做到最好。
我在上大學時,一直以為自己喜歡法律,將來想做一名律師。可是上了幾門課後,我發現自己對此毫無興趣,於是跟家人商量轉系,數學是我的一個備選項。但是,當我加入了“數學天才班”後,發現我的數學突然從“最好的”變成“最差的”。我雖是田納西州的冠軍,但當我與來自加州或紐約的“數學天才”交手時,才發現自己真的技不如人。我深深地體會到那些數學天才是因為“數學之美”而對它癡迷的,而我並非如此。我一方面羡慕他們找到了最愛,一方面遺憾自己並不是真的數學天才,也不會為了它的美而癡迷,因為我不希望我的人生意義就是為了理解數學之美。
我想到了計算機,我在高中時就對計算機有濃厚的興趣,有一次,為了解答一個複雜的數學方程式,我寫了一個程式,然後把結果打印出來。當時因為機器運行的速度太慢,我沒有等到結果打印出來就回去了。週一回到學校,我才知道我們學校所有的打印紙都被我打光了。雖然挨了老師一通罵,但我的心裏有了一股欣喜,原來這個數學方程式有無數的解,我走後,程式一直在運行,計算機就一直在打印結果。
對計算機的興趣此時在我的心中醞釀,雖然當時計算機專業算是個默默無聞的專業。接下來,我選修了一門計算機編程課,幾個月的課上下來,我發現了自己在計算機方面的天賦。我和同學們一起做編程,他們還在畫流程圖,我就已經完成了所有的題目。考試的時候,我比別人交卷的時間幾乎早了一半,我不用特別準備,也能拿高分。
通過學習計算機 , 我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未來這種技術能夠思考嗎?它能夠讓人類更有效率嗎?計算機有一天會取代人腦嗎?我感受到了一種振奮,解決這樣的問題是我一生的意義所在。
我每天都像海綿一樣吸收著知識,在一門公認為是計算機專業最難通過的“可計算性和形式語言”課上,我考了 100 分,也就是A+ 的分數,創造了該系的一個紀錄。大三大四時我就開始和研究生一起選修碩士和博士課程,接手各式各樣的項目,在這些項目中,我嘗試著攻克一個又一個的難關。畢業後,我在計算機方面創造出了一些成果。
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因為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情,並且願意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
7. 要多培養自己的創造力
我的中學是在美國的橡樹嶺讀的,當時的感受就是,學校的功課很輕鬆,每天的家庭作業很少,但是每天有很多稀奇古怪的項目。比如,當時歷史課教到美國印第安人的時候,不是用課本告訴你發生了什麼,而是讓一個團隊寫一個話劇,或者是進行關於移民者和印第安人的辯論。
這些項目都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會引導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但我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可以在這些稀奇古怪的題目中得到鍛煉。
後來,我回到北京創辦微軟中國研究院面試時,對前來面試的學生也注重的是對他們思維方式的考驗,我們向面試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o 為什麼下水道的蓋子是圓形的?
o 估計一下北京一共有多少個加油站。
o 你和你的導師如果發生分歧怎麼辦?
o 給你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你想怎樣去解決它?
o 兩條不規則的繩子,每條繩子的燃燒時間為 1小時,請在 45分鐘燒完兩條繩子。
這些題目雖然聽上去很“怪”,但我們出題的本質也不一定要聽到正確答案,而是要從回答問題的思路中聽到面試者的思維方法。
孩子們,比起試卷上的分數,我認為你們底層的思維能力,會是更珍貴的能力。你在學習每一門科目時,鍛煉出來的能力是未來最能幫助你們的事情。就像你學了代數,也許不會去研究數學,但是這對鍛煉你的思維有幫助;你學了英文,不一定會出國,但是英文可以在瞭解世界最前沿的文獻、在有效交流方面幫助你;你學了畫畫,不一定成為畫家,但是你在學習畫畫的過程中鍛煉的觀察力、空間力、想像力會對你有幫助。
過去,我們對教育成功的衡量標準是學生能不能記得被教的東西。但是未來,教育的精華體現在即使你忘記了所有你學的東西,你還具備思維方式、智慧和能力。
當你已經忘記了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代,你還是知道歷史帶給我們的人類的智慧和教訓;當你已經不會編程了,你還是有編程帶給你的邏輯思維;當你已經不會背莎士比亞的詩了,你依然懂得文學的美,這些才是教育的精華。
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英文 在 台灣民眾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國內疫苗短缺,在疫情嚴峻的當下,我們的外購疫苗僅87.66萬劑疫苗抵台, #疫苗到貨率嚴重低落,讓國人面對病毒威脅人心惶惶,蘇貞昌院長、陳時中部長面對相關疑問,卻連話都說不清楚!
質詢精彩字幕版影音連結👇
https://youtu.be/NOTwBnZk2eI
-
➤ 疫苗到貨率低落,訂1981萬劑只來87.66萬劑
政府目前簽約外購疫苗1981萬劑,但截至目前為止,到貨率僅4.43%,面對如此低落的到貨率,蘇院長卻只會跳針「 #全世界都在搶疫苗」,更稱台灣因「 #合約外因素」困難更勝其他國家,但卻也說不出所以然;然而南韓、新加坡到貨率都比台灣高,為政者別再找藉口,將一切都推給 #神秘力量阻擋,#失敗者只會找藉口。
-
➤ 急著簽約買國產疫苗,花多少錢卻說不清楚
行政院因應疫情追加預算,但立法院5/31才修法通過、6/18才通過預算審查,疾管署卻在5/28日就向兩家國產疫苗廠商簽約採購各500萬劑。
在缺乏法源、預算,且國產疫苗二期尚未解盲的時刻, #到底急什麼?蘇貞昌院長口口聲聲說用的是去年預算的餘裕,卻說不清楚這紙採購合約到底花了多少錢,人民連自己的血汗錢花去哪都沒有知道的權利嗎!
-
➤ 40億真夠全民打疫苗?竟提不出具體算式
此次追加預算中,衛福部編列264.46億預算,蔡英文總統卻在立法院尚未審查通過之時,逕自宣布「224.5億元預算幫全民採購疫苗、約40億元預算負擔全民施打費用」,仗著執政黨佔多數,直接無視國會權責,傲慢至極。
此外,指揮中心一再宣傳 #全民免費打疫苗 ,但先前自費施打疫苗約需500至600元,衛福部訂出施打4500萬劑的目標,40億預算真的足夠?陳時中部長和蘇貞昌院長竟面面相覷,完全提不出具體算式,張嘴不是問A答B、就是胡扯,這就是我們的中央政府。
-
嚴峻的疫情已衝擊國人生活,人民對疫苗的需求迫在眉睫,蘇院長和你的行政團隊必須坦然面對,不能再支吾其詞,搪塞敷衍!
#民眾黨
#台灣民眾黨
#台灣民眾黨立院黨團
---
老朋友,歡迎上線回娘家
民眾黨黨員重整及繳交黨費作業起跑!
教學懶人包 👉 https://reurl.cc/KAx8yq
全新官網,重磅改版登場!
https://www.tpp.org.tw/
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英文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何成為三流寫作者】
**
我不曉得我這樣講對不對。我覺得我們英文普遍不好,是因為我們過早學習英文文法;而我們中文普遍不好,則是因為我們沒有學習中文文法。
我們在學校的英文教育,過早而又偏重文法學習,相對輕忽口語的訓練,以致學生普遍缺乏英文的語感。這種填鴨的制式經驗,在我們這一代埋下巨大的學習陰影,語言淪為痛苦的考試工具,而不是開啟一窺多彩世界的另一扇窗戶。
其結果,如果用功一點的學生,英文口語能力依然低落,而簡單的讀寫,也許還可以勉強應付。這裡顯現的道理是:文法是「書面語言」的基礎,與「口語語言」並不相干。
一個不識字的人,當然不會懂什麼文法,但這並無礙於他的口語表達。因為口語表達的能力來自於語言環境的耳濡目染,英文、中文,各種語言皆是如此。
除了母語之外,由於我們成長的官式語言環境是中文,中文日常口語的表達能力是沒問題的(演講是另一回事);因此,我前面說「我們中文普遍不好」,指的是書寫的能力。
白話文運動倡議「我手寫我口」是沒錯,但問題是我們口語的表達往往是粗疏的,詞語裡充滿了缺漏、反復、含糊。我們可以溝通無礙,其實主要是依賴彼此對共同語境的理解,並輔以肢體語言的補充。
書面語言是「第二語言」,因為在讀者面前,作者表述時的現實語境已經不復存在。書面語言是「第二語言」,也因為在讀者面前,作者是缺席的,再無人補充說明。
因此,書面語言要比口語語言嚴謹許多,它要求清晰、明確、簡潔,這都是口語語言不容易做到的;畢竟,除了戲劇裡的人物,平常是沒有人「像寫文章那樣講話的」。
書面語言的句式寧短勿長,是因為「短句」容易被讀者理解,也因為「長句」不容易寫好──句式一長,語法的毛病就多,邏輯脫節、歧義紛呈、主(語)謂(語)不清等等,都會造成讀者的費解和誤讀。
然而,在當代許多涉及思辨、說服、反駁的文章裡,運用長句幾乎難以避免。這時,寫作者就格外需要語法基礎知識的掌握與自覺。
是的,容我特別指出,台灣翻譯哲學書籍的譯者,更需要學習漢語文法,以便能更清晰、更明確地表達這些既抽象又複雜的概念性陳述。我的閱讀經驗常常是,我必需奮力泅泳過層層難解的語言泥淖後,才能勉強觸及內容的彼岸,但已經精疲力竭了。
其實,某種程度而言,許多厲害的寫作者是不曾特別學習漢語文法的,他們的文字「功力」,大都源於早年的大量閱讀經典作品所打下的基礎。他們的「文字語感」是直覺的、內化的,倘若要叫他們自己分析,可能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至於我們這些對寫作還有興趣或需要的二三流寫作者而言,語法的學習是有必要的,它至少可以讓我們的文字達到清晰明確的基本要求。
我不曉得我這樣講對不對。文字至少要能通達,才堪稱為三線的寫作者,這需要有語法的知識。而能在通達的基礎上,增加文字的彩度者,才能被稱為二線的寫作者,這需要有修辭的能力。至於一線的寫作者,則要能以文字的通達與彩度,表達傑出的思想深度或感情厚度,而這需要──生命的錘煉。正所謂「功夫在文外」。
**
《一次搞懂標點符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1802?sloc=ms2_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