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臉書上有一篇投稿文章《讀社會學系是一個很糟糕的選項》在我的臉書同溫層上被廣傳。內文論點有三個:
(1)讀社會系出來找不到工作。
(2)社會系會不斷批判社會,灌輸你負面思維,讓你變成一個憤青,大學生涯會過得不快樂。
(3)社會系只會高喊社會正義,但對社會大眾的實質貢獻極低。
身為社會學系畢業的,我想回應一下這篇文章,說一下社會科學的訓練對我的意義,希望對正在選擇校系的高中畢業生會有所幫助。
-
(1)讀社會系出來找不到工作?
其實社會科學訓練出身的,如果統計學基礎學得不錯,在歐美國家還是不難找到工作的。不是社會系本身找不到工作,而是在台灣的社會系學生不容易找到工作,那是因為台灣多數中小企業沒有這方面的人力需求。這不是只有社會學才會遇到的問題,人文系所的畢業生,文學系、歷史系、哲學系、藝術科系,都難找工作。如果一個科系多數人都找得到工作,但少數人找不到,那問題可以歸咎給個體,但如果一個科系多數人都找不到工作,那就必須檢討工作體制、大環境是否有問題。學校這邊可以做的是提供更多就業協助,思考怎麼幫助畢業生銜接職場。不過目前世界趨勢是無法解決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歐美國家的大學開始刪除人文社會科系的系所,所以這是人文社會學科的危機,不是社會學這門學科特有的。而且,相比於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社會學的涵蓋範圍很廣,勞動社會學、性別社會學、科技社會學、教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幾乎涵蓋社會各面向,這有個優勢,就是可以讓大學生有四年時間去探索自己想要什麼,最後再轉換到自己想要的工作領域,所以社會系學生畢業後可能從事完全不同領域的工作。
-
(2) 社會系專門灌輸負面思維?
認為社會系就是一群左派憤青,其實是嚴重樣本偏差。整個社會系老師加學生假設200人好了,20個人上街頭搞社會運動,就以為社會系全都是這樣的人,難免以偏概全了。事實上,社會學成為一個獨立學科後,就一直很注重「價值中立」原則,社會學家必須拿出統計(量化證據)或訪談、田野調查(質化證據),才能夠做出理論主張。如果看到了資本社會越來越貧富不均的事實,因此去批判它甚至想辦法改善它,我認為這叫健康的進步思維。那些認為這是負面思維的人,也許要審視一下自己的價值觀標準。而且近幾年來,資本主義有問題早就是學界不分學科的共識了,差別只在於要怎麼處理而已。台灣最近要出版一本哈佛商學院教授Rebecca Henderson的《重新想像資本主義》,連捍衛資本主義的大本營哈佛商學院都出來檢討資本主義了,怎麼還有人認為社會學批判資本主義是「負面思維」?
*補充一個小故事:二戰後,猶太裔的德國社會學家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逃亡到美國教書,每天都在批判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物質主義如何扭曲人類心靈,注重正向思考的美國人被嚇到了,問阿多諾:你每天都這樣充滿負面思維(negative thinking),人生不是過得很不快樂嗎? 阿多諾回答:我在做批判資本主義的否定性思考(negative thinking)時,就是我最快樂的時候!
-
(3)社會學對大眾極少實質貢獻?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學術傳統跟特性,如果要很短視地談實質貢獻的話,在美國,20世紀都市化時出現許多犯罪問題(大家看過《破案神探》吧?),所以很重視人口學、偏差行為、都市社會學的研究,到了現在21世紀,黑人種族不平等的問題嚴重,時常有警察執法過當問題,所以種族研究也很盛行。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美國治安可能會更差、黑人會死更多。在歐洲,一直有王室貴族傳統,所以很重視階級不平等的研究,英國BBC在1960年代甚至拍過一部《成長系列》(7 up),長期紀錄不同社經地位的14位小孩,每隔七年追蹤一次,從小拍到大,證實階級如何決定一個人的人生。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人們會以為低薪是因為自己不努力。在日本,常常遇到天災,天災後的社會重建發現有資源不平等的問題,家庭收入低的受災戶,會需要更長時間恢復到原本生活,所以日本有災難社會學的研究,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如何跟政府要求經費、社會福利補助?這些都是社會學可以帶來的短期見效的貢獻。
社會學還有一些更細微、難以估量的貢獻,像是在思想層面上引導社會集體反思,1960年代歐洲、美國嬉皮世代的反戰社會運動,引導學生上街頭的思想領袖就是德國的社會理論大師馬庫色(Herbert Marcuse),當時美國大學生是一邊聽Bob Dylan的反戰音樂,一邊讀馬庫色社會批判的書《單向度的人》,正是在這種思想激盪中,創造出一整個世代的嬉皮文化,至今歐美國家的老人都還在嚮往那個黃金年代!
-
我自己大學讀社會系,還沒畢業就有進台灣吧的實習工作機會,一方面是因為影像製作的個人能力,一方面社會系的頭銜也讓公司認為我適合做知識型的教育影片。沒有大學四年的社會科學訓練,我可能不會有辦法做出超級歪的影片。如果讓我重選一次,我還是會選社會系或者哲學系、人類學系(反正都是一些被台灣人視為找不到工作的科系XD)。找不找得到工作當然是一個最血淋淋的問題,也是台灣大學系所人文科系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但是大學是學習的殿堂,是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最佳時機,不是資本主義的社畜訓練所,人生沒有多少個可以花四年讀大學的機會,我認為應該趁年輕時多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我也很享受我大學四年的學習時光,也決定繼續出國讀社會科學。
如果你正在考慮大學要選社會科學相關的科系,歡迎你在底下留言,我會把所有問題搜集起來後拍一集Q&A影片!
-
附上一張書單,想知道社會學在幹嘛的人可以讀讀這幾本入門書喔!(依照難度排序,由簡單到困難)
Allan G. Johnson《見樹又見林》
Zygmunt Bauman《社會學動動腦》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基礎社會學》
Norbert Elias《什麼是社會學》
C. Wright Mills《社會學的想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2020/4/30開課】《人際回應...
知識儲備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投資前,你有看過風險提示嗎?- 伍治堅
投資者需明白基金宣傳材料上風險提示的警示作用。運氣對於投資回報的影響作用,導致投資中更容易出現均值回歸,而非強者恆強。
在任何一個基金的宣傳材料上,我們基本都能看到這麼一段風險提示:基金投資有風險,基金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過往投資業績不預示本基金的未來表現。
那麼我們就來好好分析一下:基金過去的歷史業績,是否和其未來的投資回報真的一點關係都沒有?
從行業層面的整體情況來說,答案是肯定的。甚至有研究表明,過去表現好的基金,接下來的表現不光不一定好,而且會更差。
比如有美國學者(Cornell, et al, 2017)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測試:在所有資金規模超過10億美元的公募基金樣本中,挑選並買入過去3年回報最好的10%的基金,然後在3年後做一次調倉,賣出那些回報不好的基金,並再次買入最新的表現最好的10%的基金,如此每3年重複操作。其實這就是模擬了很多投資者喜歡購買最近上漲、排名靠前的基金的習慣性操作,我們暫且稱之為「贏家策略」。為了便於對比,研究人員同時也統計了「中庸策略」,即每3年買入排名在中間10%的基金;以及「輸家策略」,即每3年買入排名在最末端10%基金的投資方法。
結果顯示,在1994到2015年的20多年間,「贏家策略」的投資回報最差,」中庸策略「的投資回報居中,而「輸家策略」的投資回報最好,比」贏家策略「的回報每年好上2.28%。如果把調倉頻率增加到每2年一次,並且把基金樣本擴大到規模低於10億美元的其他基金,得到的結果也很類似,即「輸家策略」的投資回報要明顯優於「贏家策略」。
事實上,金融學術界有大量的統計研究得出類似的結論:購買近期表現出色的基金,接下來的投資回報很可能不盡如人意。比如研究人員(Goyal and Wahal, 2008)統計了1994到2003年美國養老基金的投資回報後得出結論:那些被養老基金撤換掉的基金,在撤換前三年的平均業績是每年負1.28%,而在撤換後三年的平均業績是每年0.78%。而那些被養老基金選中的基金,其在被選中之前的平均業績為每年4.59%,而在被選中後的平均業績為每年負0.17%。也就是說,哪怕是養老基金這樣的專業機構投資者,也有和散戶投資者類似的追漲殺跌的投資習慣,並因此遭受了投資損失:賣掉的基金接下來的回報反而更好,而買入的基金則在買入以後回報不佳。
現在我們把這些統計結果,和本文一開始提到的風險提示結合起來看,就不難得出結論:材料上的風險提示並不是廢話,而是有真真切切證據支持的大實話。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醒廣大投資者:不要順著基金過去的歷史業績去「追漲殺跌」。
然而,這樣一段如此重要的風險提示,卻往往被投資者忽略。研究人員(Mercer et al, 2010)對比了投資者對於有風險提示和沒有風險提示的基金的反應,得出結論:基金材料上是否印有風險提示,對於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沒有任何影響。也就是說,投資者在決定是否購買某一隻基金時,和該基金宣傳材料上印有風險提示,或者沒有風險提示,完全沒關係。影響投資者決定買或者不買的,是其他因素。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投資者,不管是散戶也好,還是專業的機構投資者也好,都選擇忽略風險提示,並遵從「追漲殺跌」的習慣去選購基金?大致來說,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追漲殺跌更符合投資以外的生活規律。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告訴我們:過去表現好的,未來更可能持續表現好。比如孩子的讀書成績,更普遍的情況,是學霸的成績從小學到初中和高中,一路上來都很好。從小是學渣,忽然到了高中階段奮起直追,考入985大學的例子,即使有也非常稀少。假設你現在要挑一位學生去參加一項數學競賽,你會挑過去兩年每次都考100分的學生,還是過去偶爾考到80分的學生?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問題在於,這樣的生活經驗在投資中不管用。主要原因在於,投資回報和學習成績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運氣的作用。如果一個學渣平時從來不認真聽講,不複習功課,那麼他在一次考試中撞大運考到100分的可能性是很小的,連續好幾次都撞大運考到滿分的概率幾乎為零。但是在投資中,哪怕是剛學會開戶炒股的股民,如果他運氣好,恰好買到一隻妖股,也有可能獲得非常高的投資回報。
運氣對於投資回報有很大影響,意味著我們不能把基金經理最近3年的業績,等同於他的投資能力。如果要客觀評價一位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更好的辦法是拉長時間軸,看他過去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真實投資業績。股神巴菲特公開的投資業績,長達40多年。時間軸拉的越長,其歷史投資回報就越可靠,也越能夠體現基金經理真實的投資能力。
運氣對於投資回報的影響,同時也意味著基金的投資回報,遵從「均值回歸」規律。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風水輪流轉。如果某一位基金經理在最近幾年的業績非常好,而其中有一定的運氣成分。那麼接下來幾年,他更可能不再受運氣女神的眷顧,因此其投資回報就會趨向其長期均值,明顯不如過去幾年的高光時刻。反過來,過去幾年回報比較差的基金經理,背後也有一定運氣差的原因。然而他總有一天會時來運轉,其投資回報也會趨向其長期均值,比過去幾年更好。均值回歸的規律,可以解釋上文中提到的「贏家策略」投資回報不如「輸家策略」的現象。
理解了運氣和投資回報之間的內在關係,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藥,改善散戶投資者忽略風險提示這一問題。目前的風險提示用詞,即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顯然太弱了,對於投資者的警示作用還不夠。我們可以把風險提示改成:基金過往業績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即使過往業績很好也很難持續到將來。這樣一改,效果應該會更好。
其次,像養老基金這樣的機構投資者,在決定投資某個基金時,考慮的問題比較多。除了基金的業績之外,其投資經理還需要考慮到職業風險。
我們可以想象對比一下這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養老基金投資了一個過去幾年表現出色的基金,但是該基金在接下來幾年表現不佳。第二種情況,養老基金投資了一個過去幾年表現很差勁的基金,該基金在接下來幾年同樣表現不佳。對於做出投資決策的經理來說,第二種情況下,他面臨的質疑和壓力要大得多。這是因為,在第一種情況下,他只是犯了一個大多數人都會犯的錯誤。當面臨上級的質問時,他可以解釋:該基金過去幾年表現非常好,沒想到我們買入以後表現會這麼差,確實出人意料。但是在第二種情況下,當上級問他:你明明看到該基金過去幾年表現那麼差,怎麼還決定買入?你是睜眼瞎麼?投資經理會發現很難應對這樣的質疑,甚至有被解僱的風險。出於對職業風險的考慮,機構投資經理可能會做出更加「保守」的投資決策,即選擇隨大流去追漲殺跌。
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關鍵是要改變「唯結果論」的評判標準。要科學的評判一個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我們需要拉長時間維度,並且從風險因子角度去分析該經理獲得投資回報的來源,盡量把運氣因素從其投資回報中隔離出來,這樣才能更加合理的對基金經理和投資經理的能力做出科學的評價。
對於廣大普通投資者來說,我們需要明白基金宣傳材料上的風險提示,有其重要的警示作用。運氣對於投資回報的影響作用,導致投資中更容易出現「均值回歸」,而非「強者恆強」。我們應該糾正」追漲殺跌「的認知習慣,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努力做一名聰明的理性投資者。
原文:金融時報
#投資
知識儲備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完全不符合文藝復興的古典美,波希讓人類最深的夢魘躍然紙上】#精選書摘
如果將年代遮去,大概很難將波希的作品歸類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他的畫中人物可以說是不美的,完全不符合文藝復興所崇尚的古典美學,甚至有種醜陋、荒謬、恐怖的氛圍。
他無視於舊傳統的束縛與新風格的壓迫,他畫出地獄的幻象、恐怖的惡魔、火焰、刑具、可憐受刑的人,他畫出每個人心中夢中最大最恆久的恐懼,如此真實,彷彿親眼所見。
#寫給入門者的西洋美術小史 #文藝復興 #尼德蘭藝術
知識儲備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2020/4/3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2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僅剩四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有沒有一些受騙跟上當的經驗?
回想這些經驗,你可能是遇到一個太厲害的對手;但是也有可能是自己太莽撞,在沒有經過清楚的評估,跟風險規劃的狀態底下,就貿然的去投入一些,可能是很陌生的領域。
就像《孫子兵法》裡面有一段話這麼說的:「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你是先搞清楚狀況,知道機會點在哪裡,才去投入你的資源,並且管控好風險?
還是你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感覺上前前後後好像還不錯,就打了再說、打了再慢慢想怎麼贏?
其實《孫子兵法》喔,它的開頭「計篇」,也說明了這樣的狀況:「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夫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這個話的意思就是說喔,我們做事很怕是莽撞、搞不清楚狀況就一頭衝進去,這樣子多數是會吃虧的,而且長期來看注定是要滅亡的。
我就經常聽到有一些例子,可能被騙,去投入了非法吸金的龐氏騙局;或者是有些無知少女被騙到國外去賣淫。
這一般的典型哦,就是沒有搞清楚狀況,好像聽起來還不錯就去了;而騙你的人,往往會用一個「我有一個賺錢的機會」做開頭。
然而呢,當事人沒有調查清楚真實度,就盲目的相信;如果更仔細一點來看,以「先勝而後求戰」的理念來應對,那你是不是要做一些必要的功課?
確保這是一個賺錢的機會,或者是風險是可以管控的,你才去做行動嘛!其實這樣的狀況往往會出現在一些懵懂無知,或者是受教育比較少的人身上。
很多人覺得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是不錯的,而且社會經驗很豐富、也受了很好的教育,不會犯這種低級的錯誤,可是真的是如此嗎?
或許呢,你不會被那些非法吸金的龐氏騙局所騙,但是有沒有一些可能的原因,讓你依然有可能犯下「敗兵先戰而後求勝」這樣的錯誤?
有幾個原因哦,第一原因是喔,那些非法的龐氏騙局,這種特別危險的事,或者是把你拐去國外賣淫這樣的狀況。
因為它出現的狀況太多了,所以一般人都會提前瞭解這些騙局的套路,而學校跟媒體的安全教育,也會讓我們有相對應的知識跟經驗。
也就是說,你不會犯這種錯誤,並不是因為你有豐富的社會經驗,並不是因為你知道「勝兵先勝而後求戰」。
在這種狀況底下,你能夠保護自己,僅僅是因為你記得一些知識;而當你進入自己缺乏足夠的經驗,和知識儲備的領域的時候,你就會很容易的犯這種錯誤。
而第二個原因呢,就是跟你的「情緒」有關,我們的情緒是會波動的。比如說特別激動,或者是特別低落的時候。
這時候就很容易犯下決策的錯誤,如果你沒有把「先勝後戰」的思維,把它訓練成你自己的本能,那你就很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
比如說吧,你在正常的狀況底下,你知道自己不應該賭博,因為整個概率上來說你一定會輸,但如果你哪一天自己的心情很煩躁,或者是很鬱悶的時候,你可能就去了!
所以呢,可能在這一方面的修煉,你就要常常去覺察自己的情緒,讓情緒不會干擾你的決策品質;然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當你情緒太過高昂,或者是太過低落的時候,不要做任何重要的決定!
而第三個原因我個人覺得更可怕,就是呢你過去有成功的經驗,勝利的經驗會讓你盲目。
如果你經歷了一段連續的勝利,你很有可能會變得無視於風險;因為你會覺得自己是正確的、自己是對的!
然後呢,你甚至要告訴自己,我的經驗越來越豐富了,所以呢,我的風險管控能力越來越好!
也就是說,當你對自己的勝利跟成功,變成是一種「理所當然」的時候,你就會在不預期的地方跌一大跤;而且跌的這一大跤,很有可能是你再也爬不起來的!
這就像是有很多企業或者個人,在面臨連續的成功之後,一下子突如其來的風險或倒閉,往往是讓他措手不及、無法反應的!
而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有一些事本身就是特別的危險;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創業。當你決定要創業投入一個項目的時候,其實沒有辦法有任何人可以保證你一定賺錢。
然而呢,你要怎麼樣在一邊走、一邊找到成功的機會,跟你先想清楚風險控管,然後找到成功的機會,再適當的去投入,這中間要有平衡的。因為光譜上,你一定要能夠保證100%勝利再投入,那基本上不會有你的機會。
可是現在麻煩就在於,你要怎麼樣在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況底下,把風險的管控,跟成功的可能性,去做好一個平衡?
所以呢,關於這個部分要我說啊,就兩個。第一個,如果你不得不面對創業的時候,它就是一個你人生的修煉。
沒有人能告訴你答案,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怎樣做才是最好的;我們只能不斷的覺察自己的情緒,小心那種理所當然的想法!
要不然就是另外一個,沒有必要不要創業。不要因為你身旁的人的鼓吹,也不要因為媒體報道,造成你衝動的辭掉的工作。
其實人最怕的喔,就是你拼了一身勝利無數,但是卻再一次倒下之後,再也無法爬起來。一次的失敗,讓之前所有的成功都灰飛煙滅,或者是一次失敗,讓未來的日子沒有翻身的可能。
要避免這樣的悲劇,我想今天所聊的,怎麼樣「先勝而後求戰」的思維方式,會是你我重要的修煉。
至少以我現在領悟來看的話,就是做好所有必要的功課,然後再投入任何資源的時候,控管好你的風險,絕對要忌諱的就是「理所當然」。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無論是YouTube,還是Podcast,我們都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有一門線上課程,叫做【理財心裡學】。這一門課會幫助你回到根本的,去理清自己跟金錢的關係。
有時候我們在面對跟錢有關係的事情的時候,沒有辦法冷靜、沒有辦法客觀、沒有辦法「先勝而後求戰」。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受到很多過去的經驗、無意識的、情緒的影響,而這一門課呢,會幫助你好好的看待,跟面對這一切的功課,並且用具體的方法幫助你,重新建立起自己跟財富的關係。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這一門課的最後優惠期限,在2月29號的晚上12點就截止了!所以呢,如果你還沒有加入的話,歡迎你把握這最後的優惠期限。
希望呢,我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那麼今天就跟你聊到這裡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P1ueE32EV0/hqdefault.jpg)
知識儲備 在 郭麒麟知識儲備有多牛?初中文化程度居然能吊打半個娛樂圈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點擊一下訂閱的小按鈕~下期視頻更精彩哦~https://bit.ly/3mifTWt Hello 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頻道~ 生活原本沈悶 但跑起來就有風 ... ... <看更多>
知識儲備 在 【睿眼看世界】Youtube創業遭遇瓶頸我的知識儲備不足問題 ... 的推薦與評價
Youtube創業遭遇瓶頸,我的知識儲備不足問題越發明顯,危機再次到來。 ... <看更多>
知識儲備 在 Domyweb多米- 【一個人的知識儲備,會決定你看待事情的角度 ... 的推薦與評價
一個人的知識儲備,會決定你看待事情的角度】 簡單分享個小啟發。 早上的時候,我看到一則關於【阿滴】的新聞。 上面寫:【 阿滴堅持每個禮拜訓練五天、每天五小時,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