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後太陽消失,我們離稜頂越來越近,這時雲霧已籠罩整個山林,我心情也跟著沉了下來,開始擔心下雨,但一方面又為即將完成這段陡坡開心。
上到一處峰頂後,路徑轉正南,原來是海拔3009公尺的大石公北峰。在這之後沿著稜線上上下下,時而是好走的短箭竹夾雜草地,時而遇見長滿青苔的石塊混合樹叢窒礙難行。
跟著路條正走的有點恍神之際,眼前忽然出現二顆巨石擋道,我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什麼。直到小曾對了一下航跡,我們的位置不偏不倚落在「大石公一線天、咬人貓大道」的點上。我趨前一探兩石間的夾縫,果然有一條暗紅色路條正在下方樹枝上對我們招手,且潮濕的岩石斜坡上滿滿都是咬人貓,是個要戰戰兢兢通過,不宜穿短褲也千萬不能跌倒的可怕石縫。「原來左邊這塊巨石,就是赫赫有名的大石公啊!」我一個恍然大悟,站在心心念念的大石公前居然認不出來,真是慚愧。
小心翼翼陡下可怕的咬人貓一線天,在路底喘息時,後來的鳳梨脫口一句「呼...大石公,拎阿公!」,我心理猛然一震「完了,沒跟他們說大石公很靈不要亂開玩笑...」,暗自祈禱不要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結果,就在這瞬間,堆滿雲霧忍很久都還沒下雨的天空,居然開始下雨了!這真是誇張的巧合啊!接下來可是巨石、倒木和咬人貓,大石公東側基部腰繞路的考驗呀!幸好正當我在石壁下讚嘆大石公之威武、同時猶豫要不要拿傘的時候,雨勢就停了,這時剛穿好雨衣的小曾鳳梨才跟上,走幾步又開始下背包脫雨衣,一臉無奈,好像剛被山神小處罰了一下。
腰繞過大石公之後路爬上稜線,有一個缺口可以回望壯觀的大石公,紀錄說可以從這裡爬上去,山頂海拔3048公尺;濃霧中的大石公透著神秘的氣息,彷彿無法讓人看清全貌的神明般。缺口之後,路左的稜線漸漸比路徑還高,形成一座小城堡,最頂端有著不少大石。「那應該就是小石公山了」,我在稜線最尖峰下方停住腳步,拍了一張照片,沒有要上去,反正都是濃霧,山頭也不是重點,我們只管在真正下雨前把握時間推進就對了。
#南三屋脊大散步・大石公的咬人貓一線天
石壁腳步道 在 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時事求世 16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貝希斯敦銘文(2006年)
波斯民族由多個部落組成,在同為波斯人建立的米底王國時代,其中以阿契美尼德氏族最為突出,西元前550年由居魯士大帝打敗米底王國,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我們習慣稱之為波斯帝國,極盛時期的疆域東起印度河平原,西至巴爾幹半島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和利比亞,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政體。
居魯士大帝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岡比西斯,岡比西斯攻打埃及前,將政事委託給其弟巴爾狄亞,岡比西斯在回程途中去世後,皇室遠房大流士覬覦王位,藉口清君側,討伐有異心的祆教教士高墨達,但歷史學家懷疑高墨達根本就是大流士虛構出的人物,目的是幫自己洗白,不要落得篡位罵名,波斯帝國就像所有的宮廷劇一樣,少不了爭權奪利的爾虞我詐,在中國歷史上,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以及明成祖的靖難之役,也都是原本非王位繼承順位的兩人得到大位,但這篡位的三人,姑且不論殺嫡之罪,也都開創了三個不同帝國輝煌的一頁,歷史無法重來,也無法知道若非這三人稱王,三個朝代又會迎來怎樣的命運?歷史向來以成敗論英雄,但盤踞在英雄心中的心病,是揮之不去被議論紛紛的暗黑面,真相只有自己最清楚。
大流士為了控制龐大的帝國,興建長達兩千七百公里的御道,從帝國都城蘇薩,直達今日土耳其伊茲米爾,並且可連絡波斯波利斯、巴比倫等重要城市,也與絲路相連。這條道路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傳遞訊息,據說古代信差走完這一條道路只要七天,古希臘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再沒有什麼東西比這些波斯信差還要走得快了。」
在這條御道絲路上,會經過一個小綠洲,行人商旅在這裡停下腳步休息飲水。綠洲在伊朗貝希斯敦山腳下,大流士繼位後也擔心篡位使自己遭到統治正當性的質疑,便在這要道的山崖上刻了被列為世界遺產的貝希斯敦銘文,昭告天下他的作為,這應該算是全世界最早公路旁的T霸廣告看板了。銘文前半部說明他的祖先和世系,以及波斯帝國擁有的疆土,後半部描述了他平定岡比西斯引發的叛亂。
貝希斯敦銘文石刻,離地高達一百公尺,也因為高高在上無法親近,所以在伊朗伊斯蘭化的一千四百年之間皆沒有被破壞。這個銘文的上半部分是浮雕,浮雕上的大流士身罩披肩,氣宇軒昂,雙目圓睜,傲視前方。他左腳踏著倒在地上的高墨達,右手指向波斯人崇拜的光明與幸福之神——阿胡拉·馬茲達。
古波斯文是楔形文字,歷經此地伊斯蘭長期統治,早就成為死去的語言,雖有學者研究,但始終缺乏完整的內文,英國人勞林森( Rawlinson)是軍人,也是一個業餘考古愛好者,貝希斯敦銘文以古波斯文字、巴比倫文字與埃蘭文字寫成,不同於埃及的羅塞塔石碑,上面有並列著現代人能夠理解的古希臘文可供比對,貝希斯敦銘文石刻上面的三種文字都是無法辨認的古代文字,且石刻在石壁懸崖之上,很難攀登上去,勞林森憑藉熱情,不但爬上懸崖,並且前後花了十年的時間拓印在上面的銘文,1846年最終破解古波斯文的密碼。看來專業有時帶來疲乏,也可能陷入專業的偏見與傲慢,業餘有熱情,有時反而可以帶來不同的省思與變化,現代的產業都需要跨界,才有可能注入活水,產生鯰魚效應。
石壁腳步道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心翼翼地通過賽珂支線的仙人掌斷崖後,走了一小段緊臨深淵的峭壁古道,就會遇見這條小支線和仙人掌齊名的地標:一座隧道。
雖然文獻並沒有記載它的正式日文名稱,不過山友大多會稱呼它「闊闊斯隧道」,長約10公尺,寬約120公分,高約180公分;「闊闊斯」是布農族對這一帶的稱呼「gugus」的音譯,「gus」指箭竹,疊字表示很多的意思。
隧道十分古樸,是由炸藥爆破搭配鑿與槌所貫通,手作的不規則岩面質感非常之好,百年如一日。我微微低著頭向著隧道另一頭的光明走去,但一出隧道腳步旋即嗄然於斷崖上,已無路可走,十幾米之下的溪底流水奔騰。
實際上,闊闊斯隧道與沙敦隧道並列為八通關古道的兩大隧道,是日人闢建越嶺道時極為少用的工法(成本高);我所能想到的近似遺跡,就是遠近馳名的錐麓古道(合歡越嶺道)上,有著小地藏端坐石壁上的那段隧道了。
闊闊斯隧道與沙敦隧道格局差不多,都是一出隧道口幾乎接上吊橋的配置,這是因為吊橋需要堅硬的岩盤埋設地錨,又必須選擇最短的路線跨越溪谷節省成本,此二處地質、河流與山勢正好互相配合,才會以隧道工法闢建古道。
然而,與沙敦隧道接上石洞吊橋不同的是,賽珂支線並沒有國家公園經費挹注,而闊闊斯吊橋也早已隨著溪水東流消失,才會造成一出隧道就好像要跳樓的現狀。今日要到古道盡頭的賽珂部落,只能在支線入口附近找尋和緩的稜線下切,再沿溪上溯才行了。
但這次還得趕路回家,就留一個小夢在大分,待下次回到這裡再造訪囉!
#八通關訪太魯那斯・闊闊斯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