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門禁大全🚫】林務局步道林道+農業局自然保護區+國家風景區+地方政府觀光局
【🌲林務局管轄212條自然步道+81條林道暫停開放全列表】
#我都沒出去你們怎麼可以呢7pupu
1 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
2 南澳古道
3 新店獅頭山步道
4 金瓜寮魚蕨步道
5 拳頭姆自然步道
6 松羅步道
7 礁溪跑馬古道
8 林美石磐步道
9 聖母登山步道
11 新寮瀑布步道
12 九寮溪自然步道
13 台灣山毛櫸步道
14 翠峰湖環山步道
16 茂興懷舊步道
18 鐵杉林自然步道
19 見晴懷古步道
20 鳩之澤自然步道
21 望洋山步道
22 朝陽步道
23 東滿步道
24 福巴越嶺國家步道
25 北插天山登山步道
26 霞喀羅國家步道
27 大霸尖山登山步道
28 桶後越嶺步道
31 哈盆越嶺步道
34 塔曼山步道
35 北得拉曼巨木步道
36 馬里光瀑布步道
38 鎮西堡巨木群步道
42 鳥嘴山登山步道
43 加里山登山步道
44 五指山登山步道
46 冬瓜山登山步道
47 馬那邦山登山步道
48 橫嶺山步道
51 德芙蘭步道
52 八仙山主峰步道
53 東卯山步道
54 唐麻丹山步道
55 波津加山步道
56 屋我尾山步道
57 馬崙山步道
59 白毛山步道
60 鳶嘴稍來小雪山國家步道
61 合歡尖山步道
62 合歡東峰步道
63 桃山瀑布步道
64 能高越嶺道
66 能高越嶺道-東段
(有關入山管制請向警政署做確認,入山許可與否請依警政署相關規定辦理。)
67 桃源里森林步道
69 清水岩(中央嶺、十八彎)步道群
70 麒麟山森林步道
72 坑內坑森林步道
75 澀水森林步道
78 龍過脈森林步道
79 二崙自然步道
80 塔山步道
81 特富野古道
82 嘉南雲峰步道
83 瑞太古道
84 四大天王山步道
85 獨立山步道
86 獨立山-大巃頂步道
89 太平雲梯-獨立山大巃頂步道
90 石夢谷步道
91 金獅村步道
92 茶之道步道
93 對高岳森林浴步道
95 二萬坪步道
96 十字路來吉古道
98 里佳-山美步道
99 奮瑞古道
100奮起湖大凍山步道
103 土匪山步道
104龍銀山步道
105 關仔嶺大凍山步道
106關仔嶺碧雲寺-水火同源登山步道
107 崁頂步道
108雞巃山步道
109崁頭山步道
110 大埔大巃三角點步道
114 鈺鼎步道
119 北大武山步道
120 六龜警備道:藤枝段
122 浸水營古道:西段
125 美濃雙溪樹木園步道
127 美濃靈山登山步道
130 六義山步道
131 尾寮山登山步道
132 筏灣泰武步道
133 里龍山步道
136石門山步道
137 高士佛步道
139嘉明湖國家步道
140都蘭山步道
141 麻荖漏步道
147 鯉魚山步道
148關山嶺山步道
150 大武觀海步道
152 月眉山步道
153 安通越嶺道:西段
154八通關越道:鹿鳴吊橋段
155 佐倉步道
156 鯉魚山步道群
158 富興步道
159 虎頭山步道
160森阪步道
164九九峰森林步道
165 檜木原始林步道
167 關山紅石步道
170 浸水營國家步道東段
174 鎮南宮步道
178 福山步道
179 里美避難步道
180龍麟山步道
183月光山登山步道
198奮起湖肖楠母樹林
200水山步道
201 安通越嶺古道東段
207浸水營步道:前段
208綠島阿眉山步道
209綠島觀海步道
212 撒固兒步道
編號 林區 林道名稱
1 新竹處 桶后林道
2 新竹處 達觀山林道
3 新竹處 東眼山林道
4 新竹處 大鹿林道本線
5 新竹處 大鹿林道東線
6 新竹處 司馬限林道
7 新竹處 羅山林道下線
8 新竹處 羅山林道上線
9 新竹處 八卦力林道
10 新竹處 內洞林道
11 新竹處 大坪林道
12 新竹處 大湳林道
13 新竹處 大湖溪林道
14 新竹處 水田林道
15 新竹處 蓬萊林道
16 新竹處 樂山林道
17 東勢處 八仙山林道
18 東勢處 大雪山林道
19 東勢處 大雪山林道神木支線
20 東勢處 出雲山林道
21 東勢處 觀音山林道
22 東勢處 雪山坑林道
23 東勢處 摩天嶺林道
24 東勢處 麻必浩林道
25 東勢處 八仙山苗圃林道
26 東勢處 西勢山林道
27 東勢處 裡冷林道
28 東勢處 船型山林道
29 東勢處 平石山林道
30 東勢處 烏石坑林道
31 南投處 郡大林道
32 南投處 人倫林道
33 南投處 奧萬大聯外道路
34 南投處 卓社林道
35 南投處 雙龍林道
36 南投處 萬大林道
37 南投處 阿冷坑林道
38 南投處 長興林道
39 南投處 武界林道
40 南投處 尖台林道
41 南投處 白毛山林道
42 嘉義處 祝山林道
43 嘉義處 楠溪林道
44 嘉義處 焙仔桶林道
45 嘉義處 梅蘭林道
46 嘉義處 瀨頭林道
47 嘉義處 南山林道
48 屏東處 藤枝聯外道路
49 屏東處 壽卡林道
50 屏東處 雲山林道
51 屏東處 高中林道
52 屏東處 美瓏山林道 (小關山林道)
53 屏東處 來義林道
54 屏東處 沙溪林道
55 屏東處 石山林道
56 屏東處 三民林道
57 屏東處 扇平林道
58 屏東處 五指寮林道
59 屏東處 大漢林道
60 臺東處 延平林道
61 臺東處 錦屏林道
62 臺東處 紅石林道
63 臺東處 知本林道
64 臺東處 利嘉林道
65 臺東處 霧鹿林道
66 花蓮處 西林林道
67 花蓮處 萬榮林道
68 花蓮處 光復林道
69 花蓮處 瑞穗林道
70 花蓮處 中平林道
71 花蓮處 長良林道
72 羅東處 宜專一線
73 羅東處 翠峰林道
74 羅東處 和平林道
75 羅東處 古魯林道
76 羅東處 鹿皮林道
77 羅東處 金洋林道
78 羅東處 四季林道
79 羅東處 嘉平林道
80 羅東處 安平坑林道
81 羅東處 武荖坑林道
82 屏東處 小關山林道
一、國家森林遊樂區:太平山、內洞、滿月圓、東眼山、拉拉山、觀霧、八仙山、大雪山、合歡山、武陵、奧萬大、阿里山、藤枝、雙流、墾丁、知本、富源與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
二、軌道設施:烏來台車、太平山蹦蹦車與阿里山林業鐵路。
三、林業文化園區:羅東、東勢、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檜意森活村、阿里山林業村。
四、平地森林園區:鰲鼓濕地森林園區、林後四林、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
五、自然教育中心:羅東、東眼山、八仙山、奧萬大、觸口、雙流、知本與池南自然教育中心。
六、生態教育館:紅樹林、員山、南澳、火炎山、二水台灣獼猴、阿里山、瑞穗與大武山生態教育館。
七、登山山屋:九九山莊、天池山莊、檜谷山屋、向陽山屋、嘉明湖山屋等。
八、#農委會所轄自然保護區域(包含自然保留區、自然保護區與野生動物保護區)。
九、#林務局轄屬全台142條自然步道81條林道等。
https://www.forest.gov.tw/forest-news/0067770
資料來源:林務局網站公告/政府資料開放平台
【農委會所轄自然保護區域】
#自然保留區
關渡自然保留區
鴛鴦湖自然保留區
哈盆自然保留區
苗栗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
大武事業區台灣穗花杉自然保留區
台東紅葉村台東蘇鐵自然保留區
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
坪林台灣油杉自然保留區
大武山自然保留區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烏石鼻海岸自然保留區
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
扁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
南澳闊葉林自然保留區
阿里山台灣一葉蘭自然保留區
出雲山自然保留區
插天山自然保留區
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九九峰自然保留區
澎湖南海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自然保護區
雪霸自然保護區
海岸山脈台東蘇鐵自然保護區
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
關山台灣海棗自然保護區
大武台灣油杉自然保護區
甲仙四德化石自然保護區
#野生動物保護區
澎湖縣貓嶼海鳥保護區
高雄縣三民鄉楠梓仙溪野生動物保護區
宜蘭縣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台北市野雁保護區
台南市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
澎湖縣望安島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
大肚溪口野生動物保護區
棉花嶼、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
蘭陽溪口水鳥保護區
櫻花鈎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
台東縣海瑞鄉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
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
玉里野生動物保護區
宜蘭縣雙連埤野生動物保護區
台中縣高美濕地野生動物保護區
新竹市濱海野生動物保護區
台南縣曾文溪口北岸黑面琵鷺動物保護區
#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棉花嶼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花瓶嶼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台中縣武陵櫻花鈎吻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宜蘭縣蘭陽溪口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澎湖鮮貓嶼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台北市中興橋永福橋野生動物重要楼息環境
高雄縣三民鄉楠梓仙漢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大肚溪口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宣蘭縣無尾港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台東縣海瑞鄉新武呂溪野生勤物重要棲息環境
馬組列島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玉里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棲望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關山野生勤物重要棲息環境
觀音海岸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觀霧寬尾鳳蝶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雪山坑溪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瑞岩溪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鹿林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浸水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茶茶牙賴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利嘉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海岸山脈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水澾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塔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客雅漢口及香山海地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宜蘭縣雙連埠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台南縣曾文溪口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台中縣高美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台南市四草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雲林湖本八色鳥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嘉義縣鰲鼓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以上農業局資訊為圖片轉文字所以錯字很多我再慢慢改唷
🚫新北觀光局🚫
(1)金山區
為因應三級警戒中角灣衝浪基地及周邊沙灘,設置封鎖線暫停開放至6/28
(2)三芝區
為因應防疫三級警戒,本區熱門景點淺水灣海灘,今日公告暫停開放並陸續執行封閉中,開放日期另行公告。
(3)萬里區
為因應三級警戒,本區熱門景點,獅子公園、萬美海水浴場、維納斯步道、下社海灘等,今日公告暫停開放並陸續執行封閉中,開放日期另行公告。另萬里區野柳地質公園、海洋世界5/15至6/28日停止營業。
(4)石門區
為因應防疫三級警戒,各風景區及登山步道等已全面封閉,請遊客暫時不要前往。
因應三級警戒,本區熱門景點,白沙灣遊憩區、石門洞公園、老梅綠石槽,青山瀑布步道等,今日公告暫停開放並陸續執行封閉中,新增封閉茶山步道及風車公園,全區風景區及步道維持封閉到主管機關公告開放為止。
(5)貢寮區
為因應防疫三級警戒,以下景點即日起暫停營業至6/28
龍洞南口海洋公園暨遊艇港、龍洞灣潛水服務區、鹽寮海濱公園、龍門露營區、福容貝悅大飯店(海水浴場、館內設施及餐廳)、福隆水上樂園基地。另萊萊秘境咖啡暫停營業至6/28、馬崗觀景台暫停營業至6/28。
草嶺古道、桃源谷步道因應疫情暫時開放至6/28日止。
(6)瑞芳區
為因應防疫三級警戒,以下景點即日起暫停開放至6/28
瑞芳區象鼻岩、基隆山步道、茶壺山步道,三貂嶺步道、猴硐煤礦園區願景館、 黃金博物館,鼻頭、九份及水湳洞等3處遊客中心。
金礦地質公園步道維持封閉到主管機關公告開放為止。
本區十分風景區、各瀑布及登山步道等景點,目前封閉中。🔒
疫情仍屬嚴峻,第三級警戒延期至6/28日
(7)漁業處
1.淡水魚市(含餐廳)5/13起休市至6/28,後續配合疫情公告調整營業。
2.富基魚市餐廳5/17起休息至6/28,魚市水灘照常營業,後續配合疫情公告調整營業。
(8)新店區
為因應防疫三級警戒,以下景點明日(5/20)起暫停開放至6/28:新店區獅頭山步道、和美山步道、銀河洞步道等3處。
(9)三峽區
為因應防疫三級警戒,以下景點明日(5/21)起暫停開放:三峽區五寮尖登山步道。
(11)汐止區
以下景點自5/21起暫停開放至6/28:汐止區大尖山步道、內溝山步道(翠湖步道、老鷲尖山步道、學頭坡步道)、新山夢湖步道、姜子寮絕壁步道、獅頭山步道、秀峰瀑布步道、茄苳步道、五指山步道、白雲登山步道、白雲古道、姜子寮步道、柯子林山登山步道等14條列管步道。
(12)林口區
(5/22)日起停止開放老公崎、新林、林口森林、太平濱海等4條步道合三級警戒延長封閉至6/28。
(13)雙溪區
本區虎豹潭步道、逸仙山步道、灣潭古道、崩山坑古道、貂山古道、北勢溪古道、大樟嶺(辭職嶺)古道、嶺頭觀日步道、遠景古道、上內平林步道、大坑山陵(雙溪段)、東和步道、烏山越嶺步道、不厭亭、十三層親水公園及露營區、老農夫農場、荷花園配合疫情警戒延長封閉至6/28。
(14)石碇區
5/26新增封閉:淡蘭古道、親山步道、皇帝殿東西北峰步道、皇帝殿北峰與東峰連接、二格步道、永安步道、山羊洞步道、筆架山步道、石崁步道、竹坑至鱷魚島步道;至管制期間結束。
(15)坪林區
全面暫停開放景點、步道及自行車道,即日起至警戒解除前。
自行車道(3條):北勢溪自行車道(5月22日已公告)、(魚逮)魚堀溪自行車道、金瓜寮溪自行車道。
(16)平溪區
十分風景區、各瀑布及登山步道等景點,目前封閉中。
疫情仍屬嚴峻,第三級警戒延期至6/28日
步道(20條):生態園區觀光步道、源茂山登山步道(鬼子瀨登山步道)、大湖尾登山步道、水柳腳登山步道、金瓜寮蕨類步道(6月2日已公告)、九芎根步道、北勢溪觀魚步道、(魚逮)魚堀溪觀魚步道、金瓜寮社區步道、獅公髻尾山登山步道、籟狸尖山登山步道、水聳淒坑登山步道、粗坑口登山步道、胡桶古道、大林油杉步道、大舌湖健行步道、枋山坑古道、闊瀨古道、開眼崙登山步道、淡蘭南路。
景點(9處):九芎根親水公園(6月2日已公告)、南山寺下方觀景平台(6月2日已公告)、觀音臺、親水吊橋、親水廣場、虎寮潭吊橋、粗石斛吊橋、闊瀨吊橋、金瓜寮吊橋。
🚫台北市🚫
陽明山國家公園,持續關閉或暫停各項遊憩服務設施至6月28日,包含所屬各遊客服務站、園區涼亭、休憩點、委外停車場、委外販賣部、流動廁所及生態保護區申請等各項服務,此外,並持續會同警察單位加強取締園區內違規停車、違法群聚或未戴口罩等行為。
台北市野雁保護區屬農業局轄區
登山步道未因入口眾多未實行封閉管理,市長以市民素質高僅口頭勸導不要去爬山。
🚫宜蘭縣🚫
清水地熱、五峰旗風景特定區、湯圍溝公園、礁溪溫泉公園(含森林風呂)、河岸蘭城維管束計劃、丟丟噹廣場(含幾米廣場)、龍潭湖風景特定區、冬山河親水公園、石牌縣界公園、頭城濱海森林公園、冬山河生態綠舟、梅花湖風景特定區、武荖坑風景區、豆腐岬、南澳農場、分洪堰公園暫停開放。
宜蘭傳藝園區。羅東林管處也宣布,即日起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員山生態教育館、南澳生態教育館、冬山生態館及自然步道全面封閉。
羅東林管處表示,封閉景點包括社區型自然步道,包括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南澳古道、拳頭姆自然步道、松羅步道、礁溪跑馬古道、林美石磐步道、聖母登山步道、新寮瀑布步道、九寮溪步道、朝陽步道、獅頭山步道(台北)、金瓜寮魚蕨步道(台北)。
烏石港船班也自即日起停航不從事賞鯨、登島、繞島行程。
宜蘭福山植物園宣布止暫時休園。三星鄉公所表示,週五夜市停辦;礁溪鄉公所宣布,轄管景區(含溫泉游泳池)全面暫停開放礁溪溫泉夜市也停辦,冬山鄉公所則宣布,三奇美徑音樂會、熱氣球、自行車輕旅行取消,週三清溝夜市與週六冬山夜市暫停。五結鄉公所每年的夏季穗花棋盤腳活動延期;南澳鄉公所的東岳湧泉園區封園,110年度全民運動會延期;蘇澳鄉公所轄內場所部份比照縣府標準即日起關閉。
🚫桃園觀光風景區🚫
虎頭山公園烤肉區、虎頭山環保公園、慈湖園區、兩蔣陵寢、角板山行館園區、小烏來風景特定區、羅浮泡腳池、巴陵古道園區
另虎頭山公園及大溪中正公園之兒童遊戲設施、體健設施
拉拉山、東眼山休園。
★即日起台灣好行(小烏來線、大溪快線、石門水庫線、東眼山線)暫停營運
★大溪區 (打鐵寮古道、大艽芎古道、百吉林蔭步道、福山巖古道、白石埤古道、金面山古道、總督府古道、頭寮生態步道)、 龜山區(福源山步道、405 高地觀景台 )部分古道及步道。
🚫新竹市觀光局🚫
十八尖山人流管制,宣布明起封閉其他6處入口,開放3處入口,博愛街、寶山路與變葉木步道,關閉高峰植物園、培英國中、自由車場等6處小徑入口,假日人流控管上限3000人、賞蟹步道人流管制調降50%,總容留人數125人等指標性景點也啟動總量管制。
新竹市動物園暫停開放。
🚫新竹縣觀光局🚫
關西六福村主題遊樂園小叮噹科學園區將於即日起休園
新竹司馬庫斯部落自主暫時停業、休園,旅客不得進入司馬庫斯部落及各景點步道,尖石鄉公所青蛙石天空步道園區含部落市集,
不開放民眾入園。
錦屏美人湯、朝日溫泉、威尼斯、河岸溫泉大眾池均暫停開放。還有尖石鄉、五峰鄉逾40間露營區均配合停業
🚫台中觀光局🚫
台中三大風景區、自行車道、登山步道、旅服中心等相關場域,即日起至6月8日暫停開放
封閉場域包括風景區:
包括自行車道及登山步道,如東豐自行車綠廊、后豐鐵馬道、潭雅神綠園道、大肚萬里長城登山步道、烏日知高圳登山步道、潭子新田登山步道、龍井竹坑南寮登山步道;風景區,如大坑12條登山步道、大甲鐵砧山雕塑公園、大安濱海樂園(含沙灘區);旅服中心,如台鐵台中站、高鐵台中站、台中航空站、石岡、大甲鐵砧山;以及谷關溫泉廣場泡腳池。
另建設局轄管875座公園綠地廣場園道的運動設施、體健設施、涼亭、兒童遊戲場,以及高美濕地遊客中心、望高寮夜景公園、中央公園遊客中心諮詢服務室、清水鬼洞及后里森林園區內的四口之家,配合關閉至6月28日。
https://www.taichung.gov.tw/1802394/post
🚫台南市觀光局🚫
七股鹽山 新化林場 曾文水庫 烏山頭水庫 雙春濱海遊憩區 井仔腳瓦盤鹽田 .九品蓮花生態教育園區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大坑休閒農場 葫蘆埤自然公園
https://admin.twtainan.net/zh-tw/epidemic-prevention/newsdetail/1247
🚫高雄觀光局🚫
● 大港橋5/25起暫停開放通行、旋轉開合秀
● 藤枝國家森林遊樂區休園至6/28
● 壽山動物園、旗津貝殼館、金獅湖蝴蝶園>5/19起停止開放
● 澄清湖風景區暫停開放至6/28。
● 駁二藝術特區與戶外假日市集皆停辦至6/28
● 雙層巴士即日起,週六、日及國定假日之營運班次採預約制,如欲搭乘,請於出發日7日前,於上班時間內(09:00-17:00)來電(07)746-1888預約。
● 愛之船即日起至6/28日止暫停營運
● 棧貳庫-旗津航線、假日金棧遊港,暫停開航至三級警戒解除。
●紅毛港文化園區及高雄文化遊艇,閉園及停駛至6/28。
● 茂林國家風景區關閉所轄茂林、禮納里及新威等3個遊客中心及各展館停止服務。
● 以下旅遊服務中心即日起至6月28日暫停服務:月世界遊客中心、高雄火車站旅遊服務中心、高鐵左營站旅遊服務中心、高雄國際機場旅遊服務中心(國內航廈)。
● 即日旗津海域禁止下水從事游泳、風箏衝浪、衝浪、獨木舟(輕艇)、立式滑槳SUP、風浪板、帆船、水上摩托車、滑水板(含拖曳傘、香蕉船、拖曳浮胎)、IRB橡皮艇、重型帆船、遊艇等水上活動。
https://khh.travel/zh-tw/event/news/3913
---
🚫部落檢查站🚫
白姑 紅香部落有自主式封閉放檢查站
能安 屯原跟天池那邊目前有管理員看管
六順 地利部落跟二分所
西巒 人倫林道那端林務局看管
南三 進去是瑞穗林道出去的郡大林道有人看管
南一 進去中之關封閉有人看管藤枝警察局就在旁邊
新竹司馬庫斯
台東利稻部落
花蓮靜浦部落
布農族延平鄉,封溪,停止開放蝴蝶谷
台東卑南鄉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旁的大南溪,入口處設立管制哨,暫停遊客進入。
金峰鄉嘉蘭村暫停開放部落廣場、大武鄉大鳥村在入村口設置防疫站,達仁鄉南田村同樣在入村開設防疫站
台東海端鄉崁頂和利稻部落封山,並設管制哨禁止遊客進入部落。
東海岸成功鎮阿美族「比西里岸」部落設告示牌
南迴線排灣族南田部落設置管制哨及檢疫站
花蓮秀林鄉公所即日起封閉翡翠谷、砂婆礑溪、三棧溪及崇德板下漁場等4處戲水處,銅門村民在翡翠谷設置宣導告示牌。
南投信義鄉包括羅娜、新鄉、豐丘、久美、東埔、人和、地利、雙龍及潭南9村入口都設置自主防疫站
🚫墾丁國家公園🚫
園區所有沙灘海域景點關閉,並暫停相關水域遊憩活動。
墾丁國家公園轄區內所有沙灘海域景點,包含國人熟知的白沙、南灣、大灣、小灣、船帆石、核三廠出水口、小峇里秘境、萬里桐、後壁湖、後灣、漁村公園等,均禁止進入,同時禁止轄區內所有水域相關活動,包括游泳、水上摩托車、衝浪、獨木舟、SUP、香蕉船、遊艇、浮潛、潛水等水上水下活動。
鵝鑾鼻及貓鼻頭公園
「拒絕、規避或妨礙各級政府機關依第三十七條第一項第六款規定所定 之防疫措施」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鍰。
🚫漁港🚫
八斗子、烏石、新竹、安平、東港鹽埔等5處第一類漁港垂釣區,將自明日起關閉。如經勸導制止不聽從,將依漁港法裁處,罰鍰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
苗栗縣政府公告所轄公司寮漁港及外埔漁港垂釣區自110年6月9日(星期三)零時起,全面暫停開放垂釣。
桃園竹圍、永安漁港
🚫國家風景管理處🚫
🚫北海岸及基隆觀光局🚫
#觀音山
開山園2座涼亭、茄園1座涼亭、硬漢嶺3座涼亭、觀音山生態園區
停機坪1座涼亭、硬漢步道登山口、楓斗湖步道登山口、林梢步道
#三芝
淺水灣沙灘
#石門
白沙灣遊憩區、麟山鼻遊憩區、富貴角步道、老梅綠石槽、石門
洞公園、青山布、尖山湖步道、土地步道、車園、
茶山步道、風箏公園
#金山
中角灣、神秘海岸、獅頭山公園(入口涼亭、廣場、花架廊)
獅頭山步道、磺溪頭清水園區、員潭溪景觀橋涼亭
#萬里
下社海灘、野柳地質公園、維納斯步道、萬美海水浴場、
獅子公園
#基隆
大武崙沙灘、大崙砲台、情人湖公園、海興游泳池、和平島公園
和平島公園、情人湖公園及本府轄管大武崙沙灘、暖東峽谷、泰安瀑布
https://www.northguan-nsa.gov.tw/user/article.aspx?Lang=1&SNo=04007172
#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
南子吝步道、南雅停車場、舊草嶺隧道、鼻頭角步道、
龍洞灣岬步道、金沙灣停車場、草嶺古道、桃源谷步道、
外澳沙灘(含水域)、內埤沙灘(含水域)
鼻頭港服務區停車場及賣店、龍洞南口海洋公園暨遊艇港、
龍洞灣潛水服務區、鹽寮海濱公園、龍門露營區、
福容貝悅大飯店(住房除外)、福隆水上樂園基地、
福隆遊客中心附設冷熱飲販賣部、萊萊秘境、馬崗觀景台、
鼻頭角聽濤營區
石城服務區、大里遊客中心附設冷熱飲販賣部、草嶺古道護管所、
北關海潮公園停車場及賣店、外澳服務區、龜山島賣店、港口里駐在所、大坑觀景台、壯圍旅遊服務園區賣店、內埤安檢所
https://www.necoast-nsa.gov.tw/News-Content.aspx?a=6&nid=1256&l=1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
(二)開放型園區防疫管制:加路蘭、水往上流、北回歸線、秀姑巒溪遊客中心、奚卜蘭遊客中心、花蓮遊客中心。
(三)開放型據點(含公廁、涼亭):鹽寮海濱、牛山、蕃薯寮、芭崎、大石鼻山、石門、石梯橋、長虹橋、瑞港4k、奇美、齒草橋、寧埔橋、烏石鼻、堺橋、石雨傘、成功海濱公園、東河橋、金樽、加母子灣、渚橋、郡界。以上地點請遊客暫停進入,勿逗留!
三、暫停泛舟活動、綠島三大潛水區關閉。
水域活動
秀姑巒溪泛舟活動暫停、關閉綠島石朗、柴口、大白沙潛水區至6/28。
https://www.eastcoast-nsa.gov.tw/zh-tw/event/news/2801
#大鵬灣風景特定區
遊客中心/30週年展館
濱灣之心
帆船基地
落日灣
青州濱海遊憩區
鵬村濕地
右岸濕地
左岸濕地
崎峰濕地
大潭濕地
紅樹林濕地
潮口平台
#琉球風景特定區
遊客中心
海景休閒渡假區
美人洞
山豬溝
烏鬼洞
https://www.dbnsa.gov.tw/News-Content.aspx?lang=1&sno=04013143
#茂林國家風景區
瑪家鄉:
I. 關閉禮納里遊客中心。
II. 封閉禮納里西側步道、東側步道及禮納里遊客中心公廁。
III. 封閉涼山遊憩區。
IV. 屏專五道路管制車輛進入。
三地門鄉:
I. 封閉海神宮親水園區。
II.封閉賽嘉樂園。
霧台鄉:
I. 封閉神山瀑布步道。
II. 關閉霧光雲台。
III. 暫停阿禮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遊程。
IV.各間民宿自主停業。
V. 餐飲區域不開放內用。
茂林區:
自110年5月21日起,暫停茂林區開放,管制民眾進出茂林區(除居民及公務外)。
I. 關閉新威遊客中心及森思咖啡。
II. 關閉聚寶來(含老樹廣場)及蝶 Svongvong。
III. 封閉不老步道。
IV. 封閉寶來親水公園。
V. 封閉浦來溪頭社戰道。
VI. 封閉十八羅漢山遊憩區。
桃源區:
I. 封閉拉庫斯溪滯洪池。
II. 封閉高中檢查哨、櫻花公園公廁。
林務局轄管區域:藤枝國家森林遊樂區,持續暫停開放至110年6月28日止。(消息來源:訊息公告 - 台灣山林悠遊網)
公路總局第三區養護工程處:甲仙工務段即日起暫停從梅山口制天池路段,復開日期請查詢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三區養護工程處公告。(消息來源:第三區養護工程處)
https://www.maolin-nsa.gov.tw/04008381.html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
國家風景區-景點管理
封閉型景點(含遊客中心賣店、展覽室…等):全面關閉
封閉型景點(含遊客中心賣店):全面暫停營運或開放,除下列遊客中心外,其餘各遊客中心電話仍正常服務。
北觀處中角灣、野柳地質公園及和平島公園3處全面閉館,請改撥白沙灣遊客中心電話。
阿里山圓潭遊客中心全面閉館,請改撥文峰遊客中心電話。
#開放型景點:將於出、入口放置公告請遊客勿前往,並於網站及現場公告宣導及機動派員至景點勸離遊客
【花東景點暫停開放彙整】(持續更新中...)
鯉魚潭風景區全區暫停服務(含鯉魚潭環潭步道、周邊水域相關業者全面暫停營業)
羅山遊憩區全區暫停服務(含羅山瀑布步道、大魚池封閉)
鯉魚潭露營區、鳳凰山莊:即日起至06/28暫停營業
大坡池及伯朗大道區域自即日起暫不開放遊客進入(訊息來源:池上鄉公所)
太魯閣國家公園即日起關閉室內展館(太魯閣臺地、布洛灣、天祥及合歡山遊客服務中心等室內遊憩服務據點)、戶外遊憩據點全面關閉(含砂卡礑、山月吊橋、錐麓古道、九曲洞、匯德、白楊步道、小奇萊等)、封閉山屋與生態保護區、停車場容留數控管(訊息來源:太魯閣國家公園)
玉山國家公園即日起至06/28,全面暫停開放,關閉各遊客服務中心、展舘、賣店;禁止進入生態保護區,山屋全面關閉(訊息來源:玉山國家公園)
嘉明湖國家步道沿線山屋暨附屬營地於即日起至06/28期間關閉(訊息來源:臺東林區管理處)
富源與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瑞穗生態教育館自05/18起至06/28止,暫停開放(訊息來源:林務局)
花蓮觀光糖廠之「花糖文物館」、「導覽解說&DIY」服務不開放,關閉至06/28(訊息來源:花蓮觀光糖廠)
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自5/16起至06/28起關閉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遊客服務中心、餐廳,同步也關閉戶外園區部分廁所(訊息來源: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臺東鐵花村音樂聚落(包括音樂演出、鐵花好店、鐵花吧、假日慢市集)即日起至06/28暫停營業(訊息來源:台東觀光旅遊網)
多良火車站自05/16起至06/28暫停開放(訊息來源:太麻里鄉公所)
霧鹿砲台、栗松溫泉即日起至06/28起暫停進入
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及大武山生態教育館即日起至06/28起暫停進入
金峰鄉各遊憩景點(如嘉蘭溫泉公園/天空步道/嘉蘭遊客站/賓茂市集)即日起至06/28等暫停開放
池上地牛館:閉館自即日起至06/28
東里鐵馬驛站:暫停營業至06/28
鹿野高台滑草場及風箏公園:暫停營業至06/28
https://www.erv-nsa.gov.tw/zh-tw/event/news/2435
#參山國家風景區
封閉景點(共17處):
水濂橋步道、水濂洞步道(含停車場)、小東河步道、峨眉湖環湖步道、藤坪步道、捎來步道、谷關溫泉公園、梨山賓館生態環保步道、楓之谷1956秘密花園、Siliq希利克步道、Lokah勇士營地(含停車場)、攬勝樓、長青自行車道、田中森林公園(含停車場)、豐柏廣場(含停車場)、赤水崎公園(含停車場)、二水登廟步道等
https://www.trimt-nsa.gov.tw/news/latest-news/detail?id=945b37e7-813a-4b44-b743-bb879d86d09c
#日月潭國家風景區
本處即日起禁止水域遊憩活動至6/28
遊艇 水社碼頭、朝霧碼頭、玄光碼頭、伊達邵碼頭皆已封閉,遊艇暫停載客
水社大山步道 玄奘寺、玄光寺 慈恩塔 雙龍七彩吊橋 向山(整個園區)
https://www.sunmoonlake.gov.tw/zh-tw/event/news/2037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轄區景點封閉彙整
封閉型景點(如:遊客中心、資訊站、展示空間、賣店):全面關閉,各遊客中心改以電話服務(圓潭遊客中心全面閉館,請改撥至文峰遊客中心)。
開放型景點:於出入口處放置公告請遊客勿前往,並已於FB粉專同步公告宣導及機動派員至景點勸離遊客。
山美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園區:暫時休園,休園期間禁止遊客進入。
太平雲梯:自5月19日起至6月14日實施自主休園,已於阿里山easy go太平雲梯平台購票者,後台將協助遊客進行全額退款。
逐鹿部落:暫時休業。
林務局轄管區域: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阿里山林業鐵路、檜意森活村、阿里山林業村、觸口自然教育中心、阿里山生態教育館,自5月18日起至6月14日止,暫停開放(消息來源:林務局)。
https://www.ali-nsa.net/zh-tw/event/news/1395
#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
1.水晶教堂
2.北門出張所
3.井仔腳復鹽田
4.舊埕鹽田
5.永華國小
6.臺灣鹽博物館
7.馬沙溝濱海遊憩區
8.布袋543故事館
9.高跟鞋教堂
https://swcoast-nsa.travel/zh-tw/news/details/1579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
並請民眾於三級警戒期間,勿前往嶺頂公園、紅葉公園、大埔情人公園及二寮觀景臺等開放場域。
https://www.siraya-nsa.gov.tw/zh-tw/event/news/8169
#防疫期間西拉雅景點開放情況
#非必要請勿前往
二寮觀日平台
六重溪平埔文化園區
水火同源
白河林初埤木棉花道
石硦林場
虎頭山
新化老街
梅嶺風景區
鹿陶洋江家聚落
關子嶺風景區
#暫停開放
八田與一紀念園區
大內龍貓彩繪村
大仙寺
大坑休閒農場
大埔旅遊資訊站
大埔情人公園
中埔遊客中心
中崙澐水溪溫泉
中興大學新化林場
仙湖休閒農場
左鎮公舘社區
玄空法寺 暫停開放
尖山埤江南渡假村
赤山龍湖巖
走馬瀨農場
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官田遊客中心(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行政中心)
虎頭埤水庫風景區
南元花園休閒農場
南化遊客中心
南瀛天文教育園區
烏山頭水庫風景區
斑芝花高爾夫俱樂部
曾文水庫風景區
碧雲寺
綠谷西拉雅
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
臺南左鎮化石園區
噶瑪噶居寺
獨角仙休閒農場
龜丹溫泉體驗池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l1XqU-aKLuTfLjGEInvxxinNyXZIyxIX/edit#gid=1594583651
資料匯整: 藍鯨冒險隊 Blue Whale Adventure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賤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石斛蘭上板【2020/08/31】:https://youtu.be/eaGhvQeqKLs...
「石斛蘭上板」的推薦目錄:
- 關於石斛蘭上板 在 藍鯨冒險隊 Blue Whale Adventur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石斛蘭上板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石斛蘭上板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石斛蘭上板 在 賤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石斛蘭上板 在 賤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石斛蘭上板 在 Amy TV阿美美/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石斛蘭上板 在 石斛蘭幼苗怎麼上板? 石斛蘭幼苗上板1 今天利用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石斛蘭上板 在 石斛蘭幼苗怎麼上板?石斛蘭幼苗上板2 今天換利用木板來上板 ... 的評價
- 關於石斛蘭上板 在 大天宮瀑布蘭上板示範教學【2019/05/26】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石斛蘭上板 在 【石斛蘭】板植程序- Part 5 的評價
- 關於石斛蘭上板 在 石斛蘭上板要用的材質介紹杉木板樹皮/ 哪一㮔比較好用呢? 的評價
- 關於石斛蘭上板 在 (阿美美)石斛蘭上板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石斛蘭上板 在 蘭花~石斛蘭(Dendrobium orchids)生態寫真買賣交流會。 的評價
- 關於石斛蘭上板 在 石斛蘭上板方法的影片 第1集 - YouTube 線上影音下載 的評價
石斛蘭上板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兩岸哪裡一家親!研究:台灣人基因與中國不同」
ㄧ「台灣非中國一部分!以色列學者撰寫首本希伯來文台灣專書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兩岸一家親還是基調 #中國有機會就吃吃我們豆腐 #台灣只是川普貨架上的商品 #統獨是個假議題 #你們台灣人 #說以後要統一或獨立的那現在打 #現在好好的管它過去幹什麼 #惡性循環兩岸關係不會好 #兩岸一家親標籤化 #合作代替對抗 #你統我我也能統你 #沒必要逞口舌之快 #我們都是Chinese中國人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59641420842601&id=584986081641475
「#台灣族人依舊在,#只是忘了我是誰!」
日本文獻,1895-7年,台灣居民分限處理手續通告記載:台灣現有華人16,474人,其中6,546人將於二年之內返回中國,其餘10,291人,將以華僑身份,繼續居留在台灣。另有257,104人,則將以台灣人身份居住台灣。
當時留下來的華人對全島平埔族群台灣人的比例僅約3.8%。這還是在清帝國時期純種平埔族人被大舉漢化後的結果。而根據記載1895-1945這50年間,台灣的華人僅僅增加4萬人。
「 #你我都是原住民」
台灣人的祖先很多人都以為是來自福建的中國移民,此種自認中國漢人乃台灣人祖先的刻板印象其實是透過有政治目的的教育所造成。如今,許多的歷史、考古及醫學研究都否定了這個說法,底下將就各方面的研究及資料,說明台灣人大多數都是台灣原住民平埔族漢化的後代。
台灣被列入歷史記載的時間始於1582年,葡萄牙船長在船行經過台灣時高呼「Ilha Formosa」,意思是美麗的島嶼,並紀錄於航海日誌中。然而,考古學上於台東"長濱文化"的發現,證明了台灣早於據今五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居住,並不是荒蕪之島,而新石器時代的遺跡更是遍佈台灣全島。 早期居住台灣的原住民屬於「南島民族」,使用的語言屬於「南島語系」,與南太平洋區域住民的語言同屬一系。 約略分為20多個族群,住在山區者稱為「高山族」(約九族),住在平地的稱為「平埔族」(約十族)。
1616年已經有日本人來到台灣從事貿易, 荷蘭人於1624年佔據台灣,期間為了開墾及農耕需求,引進漢人從事耕作,然這些人力只是僱傭性質,而非移民。 荷人的政、教措施全不及漢人,未為漢人設置學校、教會, 荷人不視漢人為其屬民,教會亦視漢人為異教徒。因此所做的台灣「蕃社戶口調查」,均不將漢人計算在內。
根據荷蘭人的人口統計,荷據時期(1624-1662)台灣各地就有約30萬人的平埔族 (註1), 而在荷蘭駐台最後一任長官揆一所寫「被忽視的台灣」中有記載,當時漢人庸工人數為2.5萬人。然而荷蘭勢力範圍只涵蓋台灣西部,且主要統治地區為台南,高雄一帶。
沈建德博士以1624年為起點以日本學者(註1)及文獻會資料建立人口模型以人口年增率0.7%估計(同時期明朝人口平均成長率為1.054%), 認為荷蘭時期台灣平埔族約有38萬人,非歸附原住民(含平埔族及高山族)有25萬(註2)。
1662 年荷蘭降於鄭成功,鄭家的東寧王國治理平埔族,態度與方法都比荷蘭人嚴苛激烈,對平埔族的剝削程度,更甚於荷蘭人,驅使奴役、虐待刻薄的情況時有所聞,使平埔族大為反感,並起來反抗。鄭式高舉反清復明大旗, 清帝國為消滅防堵鄭家勢力, 於1661年起實施堅壁清野的戰術。對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實施海禁,禁止人民跑到台灣,同時劃界遷民,在沿海地區的住民強制要遷到界內,並築界墻、立界石,派兵戌守,若越界則殺無赦。
以福建為例, 1048公里的海岸線居民都要遷移到界內。 鄭式王朝時期, 漢人為11萬左右(註3)。
1683年清帝國消滅鄭氏王朝,實施驅漢政策,把鄭式王朝的漢人通通驅離台灣。 1684年施琅「諸羅減租賦疏」說得很清楚:「自臣去歲奉旨蕩平偽藩,偽文武官員丁卒,與各省難民,相率還籍,近有其半」。可見1683年滿清入台後約僅一年,就將鄭氏軍民趕回約有一半。到了1688年,「華夷變態」上記載:「以前台灣人口甚為繁盛,漢人民兵有數萬人,自隸清以後,居民年年返回泉州、漳州、廈門等地,現僅有數千漢人居住」。可見,從1683年的數萬趕到1688年,只剩幾千漢人在台灣,而驅漢行動並未因而停止。
清帝國納台灣入版圖,常駐在台灣的官士兵約1.5萬人,三年為一到就離開台灣輪調,為防止反清復明或造反再發生(事實上還是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官士兵選有家眷者,但家眷不可攜往台灣, 以其家眷為人質,這樣官員到了台灣就不至造反。 於是海禁不但不因此被撤消,而且再加上特別嚴格的禁令。
從1661 年起超過兩百年的時間採嚴格的海禁政策,直到1875年「牡丹社事件」,日軍出兵臺灣,清廷在外強壓境之下,採納沈葆楨之建言才廢止。 期間此禁令只有在1732(註4),1748,1760年短暫開過三次給官士兵能攜帶家眷一同前往台灣。
1724年藍鼎元「論治台灣事宜書」:「若云番地,則全台皆疆番……。宜先出示,令各土番自行墾闢,限一年之內,盡成田園,不墾者聽民墾耕」,可見1724年清帝國據台時,全台灣仍皆「番」地。
雖然清帝國嚴格禁止中國人民移民到台灣,然而犯罪者,逃犯,或是在中國生活不下去的人仍想辦法偷渡到台灣,這些人多為來自泉州漳州兩地的男性,也就是俗稱的"羅漢腳"。他們冒者生命危險通過"10去6死3留1回頭"的黑水溝到台灣謀生,羅漢腳到台灣後,因清帝國法律的規定,漢人不得進入生番(未歸附)及熟番(以歸附)地界開墾或佃田。但因全台非番地者非常少,兵律及戶律的規定,令偷渡者在台無法生存。於是透過結婚政策(入贅),同化政策,武力及騙取土地等手段(註5),取得土地,在台灣定居下來。
有些人認為康熙40年以後因海禁令漸為鬆弛,漢移民偷渡接踵而至。然而根據《台灣府誌》記載,1691 (康熙30年) 至 1711(康熙50年) 二十年期間台灣漢移民戶數並沒有增加而丁口亦僅成長1,377人, 其中1691 (清康熙40年)至1,711(康熙50年) 間丁口僅增加 755 人。
可見或許有羅漢腳偷渡到台灣, 然能落地生根者仍在少數, 而能落地生根著也多以娶平埔族為妻。乾隆二年(1737)戶律又規定,漢民不得擅娶番婦,番婦亦不得牽手漢民。違者, 即行離異。
起因乃是因為羅漢腳藉入贅平埔族(母系社會)取得土地後,不但違反漢人不可進入平埔族地界開墾的禁令,且常引起漢人跟平埔族人的糾紛。 因此"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情形在1737年戶律規定之後必定減少甚至消失。
依照《台灣府誌》的記載1711年時漢人戶數為12,727 戶,丁口僅18,834 人,以一戶平均四口人計算,漢人(含混血)約49,088人,而此時的平埔族及非歸附原住民從1661的38萬及25萬以0.7%人口成長率計算, 則分別是54萬及35萬, 漢人(含混血)人口僅佔全台灣住民的5%。
這樣的估算雖然不夠精確, 然而漢人移民人口佔台灣人口比例不高仍是正確的。
根據清帝國宮中奏摺提到的台灣府社番人口數(註6),1766年(乾隆三十年)為66萬6,380人,1768為68萬7,290人,1769 年為69萬1338人,1774年(乾隆三十八年)為76萬5,721人。這些數據顯現荷治時期平埔族人口以0.7%的人口成長率自然成長的結果跟清宮奏摺的數字是很接近的。
從1732年開始至1760三次開放攜眷只有3萬人不到的眷屬來台,因此漢人(含混血)人口佔全台灣住民比上升到7.6% 。 而最後一次開放則僅兩百多人,顯現台灣因為人口增加,謀生不易,加上渡海風險,以及台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已經很少人願意冒著危險移民到台灣。
平埔族人原本沒有姓氏只有名字,在命名上採連名制,簡單的說,新生嬰兒的名字,除了新名之外還加上母親的名字在後面(隨繼承法則)。清領時期採用賜姓政策當時的平埔族、賽夏族、排灣族等。漢姓是漢族血統與出身的一種表徵。《史記》云:「天子賜姓命氏,諸侯命族。族者,氏之別名也。姓者,所以統繫百世,使不別也。」
據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所列,土番之姓有机、羅、李、卯、標、卓、萬、戴、穆、寧、來、毒、孽、乃、兵、竭白、北、鄂、岳、雙、尤、溫、鬱、大、蚋、月、落、璞、力、宜一字者,有道泌、埤弄、目加、舊來、之机、合萬、羅皆、池皆、加惹二字者,有弟其力、呂猫落三字者,不過這些姓並非由賜姓而來,而是藉由「番語家名」羅馬拼音的漢譯而來。
清國對臺灣歸化番何時開始實施賜姓政策,文獻雖然闕如,不過當可推測是在「土番歸化」薙髮(即剃髮)納餉(鹿皮、小米)之後。
連橫《臺灣通史》記載:「歸化熟番漸從漢俗,乃令薙髮,錫姓,以遵國制。」乾隆23年(1758年),諭令歸化平埔熟番應薙髮結辮(請參「社學」條),並賜與潘、蠻、陳、劉、戴、李、王、錢、斛、林、黃、江、張、穆、莊、鄂、來、印、力、鍾、蕭、盧、楊、朱、趙、孫、金、賴、羅、東、余、巫、莫、文、米、葉、衛、吳、黎等姓,其中以「潘」姓最多。
1763年,楊景素任台灣道任內,嚴加禁止漢人越界侵擾平埔族,除此,並奏請準,對其轄內平埔族眾,鼓勵改姓漢化。他任內共對平埔族賜了潘、陳、 劉、戴、李、王、錢、斛、蠻、林、黃、江、張、穆、莊、鄂、來、印、力、鍾、蕭、盧、楊、朱、趙、孫、金、賴、羅、余、米、葉、衛與吳姓。
1772年(乾隆37年)朱景英《海東札記》載:「番以父名為姓,以祖名為名。如祖名甲,父名乙,即呼曰乙礁巴甲。礁巴者,番口語也。近時各社均延師課讀番童,出就道試,錄取樂舞生,給予頂戴,與新生一體簪掛。前學政就番字加水旁,姓以潘者,今則張、王、劉、李,自為姓者多矣。」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亦載:「初,熟番有名無姓,既准與試,以無姓不可列榜;某巡臺掌學政,就番字加水三點為潘字,命姓潘。故諸番多潘姓;後別自認姓,有趙、李諸姓。」可見,賜姓時,初以「潘」姓居多,之後漸有張、王、劉、李、趙諸姓。
有些番社,並不以「潘」姓為大宗,而是以「錢」姓最多,有些姓如黎、金,因繁衍數少,幾乎絕嗣。《新竹縣采訪冊》載,竹塹堡社(即新社)於乾隆年間,「丁口千餘,厥分七姓:曰錢、曰衛、曰廖、曰三、曰潘、曰黎、曰金。今惟錢姓丁口最繁盛,計有二百。衛、廖、潘、三等四姓,每姓丁口只有數十,其黎、金兩姓則已絕嗣矣。」
1778年(乾隆42年):明令官方戶籍登記上,台灣平埔族人不再被記為「土番」或「社番」,而登記為「民」,聚落稱「民社」。
1879年(光緒5年),後山統領兼辦卑南廳撫番事務的吳光亮寫成〈化番俚言〉三十二條,其中有一條曰:「分別姓氏,以成宗族。爾等從前父有父姓、子有子姓,數傳以後,就不知誰是祖宗、誰是子孫,血脈紊亂,實與野類相同。茲本軍門將爾等各莊分別姓氏,嗣後兒女須從父姓,一脈相傳,庶免錯亂宗支。」當時所賜漢姓,係擇自百家姓,如恆春縣各番社賜潘姓、金姓,卑南廳各番社賜陳、吳、戴、林等姓。
1881年(光緒7年),將台灣各縣平埔族皆劃為漢籍。1886年(光緒12年),為了防止番姓之混冒,中路理番同知蔡嘉穀規定襲用漢姓或潘姓者必須於姓下加一「新」,成為「雙字姓」,以示區別,而且也規定各番姓之堂號。
日治初期為管理方便,在戶籍登記上又出現「生番」與「熟番」登記,日據申報戶口自動登記為「熟番」的應該是遷居近山區拒受漢化不願背祖的一群,但人口數已寥寥無幾。
至日昭和十年六月四日,台灣總督府公佈「戶口調查」規定,改稱「生蕃」為高砂族,原「熟蕃」改為平埔族,寓賤視意味的「蕃」或「番」一名詞這才從官方文書中消失,但也造成台灣平埔族後裔考証的困難。
那麼平埔族又是怎麼漢化的?
從鄭家東寧王朝到清帝國,統治者的強勢文化加上透過開設學堂,教平埔族漢字,透過賜漢姓,賜漢人祖譜與平埔族人,以及利用稅賦及勞役上的差別讓平埔族人不得不漢化。 於是平埔族雖然擁有多數人口,但聚落型態為主的社會,缺乏大型社會組織,才會落入荷蘭、鄭家東寧王朝、清帝國等的統治。
經過外來政權兩百多年的統治,因而喪失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和語言。而隨著人口的增加, 生活空間變小,以及不願意被同化,平埔族展開了族群遷移,沿海的往內地遷移,內地的往山邊遷移(註7)。
以筆者父親故鄉雲林西螺,以及母親彰化竹塘為例,根據沈建德博士的研究—
6、7千年前,鄒族從玉山下,順著陳有蘭溪、清水溪,到達濁水溪、北港溪流域的雲林,故全縣原都屬於鄒族。但,數千年前平埔族到達之後,兩族在平地開始混血,混血後的新種族,後人稱為洪安雅平埔族。雲林人本都是平埔族,因為漢化的緣故,現都自稱是和佬人或客家人。各鄉鎮市真正血統的大要如下:
斗六、古坑:斗六社,屬洪安雅平埔族。
鄭時歸順,康熙中葉再降清,改稱柴裡社,頭目老眉德。斗六在清康熙時有客家人流浪到此,但並未把斗六變成客庄。
1689年,斗六社「社番」漢化者留下棄社名改稱和佬庄,不漢化者遷出,部分遷去埔里鹽土庄。
1850年左右,鹽土庄也漢化了,斗六社二度分家,不漢化者再遷埔里,1897年只剩21戶64人。
崙背、土庫、褒忠、東勢、麥寮、台西、口湖、四湖、水林、元長、北港:貓兒干社,南社,土庫王社,屬洪安雅平埔族。斗南、大埤、虎尾:他里霧社,屬洪安雅平埔族。
鄭時歸順,康熙時降清、就地漢化。1897年不漢化者只剩20戶57人。文獻記載,社男「多娶漢女」,其實娶的是漢化的平埔女性,否則,連平埔族都有漢女可娶,怎麼還會有「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傳說?
虎尾是荷治時期的行政中心
西螺、二崙、莿桐、林內:西螺社,屬貓霧拺平埔族。和彰化方面的血統相同。據說濁水溪以前是在西螺之南,改道之後才在西螺之北。故改道之前,西螺與彰化屬相同地理區域,因此同為貓霧拺族,而非雲嘉地區的洪安雅族。筆者的父母都是被漢化的貓霧拺平埔族人,只是父系的祖先在清殖時期就已漢化,母系祖先則直到日治時期後才遭漢化。
荷蘭血統:1641年荷蘭進入北港,在大埤築紅毛埤,虎尾為行政中心。這些地方現應仍可找到荷蘭血統。
筆者就讀雲林斗六正心中學時期,許多同學就有棕色眼珠、紅髮、捲髮等許多荷蘭血統的特徵。
1895年清帝國割讓台灣給日本,當時台灣人口約255萬人,然當時清帝國的統治區域仍未及全台,日清和平條約第五條裡有規定寬限期間二年,給與台灣居民自由選擇留在台灣取得日本國藉成為日本國民,或把所有財產變賣而離開台灣,兩者擇取其一。實際上退離台灣者,一說約4,500人,另一說則為6,500人。
國藉選擇的期限過後,台灣總督府開始嚴格限制台灣中國之間的往來,清國要在台灣設領事館也加以拒絕,同時努力排除清國對台灣居民的影響。
台灣史上第一次正式的戶口調查是始於日治時代1905年(明治38年)。當時的台灣人口約312萬人。其中平埔族人約46,432人,高山族約11萬人, 日本人約59,618人,包括中國人在內的外國人約8,223人, 其他本島人近290萬人。(註8)
日本於1945年於二次大戰中戰敗投降,當時台灣人口已經成長到約690萬人,其中日本人約42萬人,外國人士 5萬多人,平埔族約7萬人,高山族約17萬人,其他台灣本島人士約619萬人。
可見日本戰敗時仍有尚未漢化的平埔族人。而這些佔人口比例低的清國移民經過兩百多年與台灣平埔族的通婚,平埔族血源的比重早就遠遠超過了漢人的血源。而且歷經台灣被割讓後,這些人早認為自己是台灣人。
日治時代對台灣山地原住民仍採劃紅線封山圍堵政策,但仍尊重他們的姓氏、風俗、習慣,未強力干涉,甚至於實施土地居住權之保護;國民黨政府來台後立即下令要求他們改漢姓以達台灣全面漢化政策。目前原住民如果不是因面相輪廓更異於漢人及平埔人,尚可分辨,否則再經50年後原住民命運會與平埔族完全相同,就是所謂變成漢人了。
國民黨政府於1949年為逃避中國共產黨的追擊,逃到台灣。跟據1956年「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逃到台灣的中國人不包括軍隊有64萬(註9),這裏面,女性只有21萬。
而逃到台灣的國民黨軍隊數量根據駐台美援機構Foreign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的1954年的調查報告約為50萬人,而1956年台灣人口為939萬(不含職業軍人,1970年前戶籍與兵籍是分開的),所以這些中國移民在1956年只佔台灣人口的 6.8%,即使加計軍隊也不過佔全台灣人口的11.5%。而這些中國移民,因女性人口不多,要通婚也勢必與台灣人通婚,經過幾代的通婚,這些中國移民的後代平埔族的血源比重又超過原有的漢人血源。
台灣目前的族群被略分為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等四個族群。其中閩南人及客家人都有「中原」祖籍。2001 年馬偕醫院檢驗科主任林媽利在國際組織抗原雜誌發表一篇研究報告,由基因等遺傳標誌分析,台灣的閩南人與客家人並不屬中原漢人。很顯然的,族譜再度被證明並不可靠(註10)。
而且閩南人及客家人遺傳特質上確屬同源,無法分別。然而在中國閩南人,聚居於平原,客家人則散居於邊緣丘陵山區,兩族之間的交往和通婚並不頻繁(註11),如此經過兩、三千年的區隔,兩族群的遺傳特質會有分化,乃是生物進化學上常見的現象。
正如多數學者所主張,中國閩客兩族分屬不同遺傳族群,這是不難想像的。只是,中國閩客既屬不同族群,為何台灣閩客卻具有共同的遺傳特質?
唯一合理的解釋的就是因為台灣的閩南人及客家人皆屬平埔族漢化後被賜與漢姓及族譜, 加上清帝國時為了方便統治刻意分化操弄族群的結果。而此一現象就遺留到現在。時至今日,兩者之分只是語言及習慣等可以經由後天習得的特質。
東寧王朝所使用的語言是河洛語系中的泉州音系。因鄭氏籍貫為泉州,追隨者自然多閩南人尤其是泉州人。荷據時期來台的漢人亦多泉漳之人,清帝國時期台灣在未設省之前屬於福建省,而移民到台灣的羅漢腳也是泉、漳居多。因此在平埔族漢化後形成一個以閩南語為主體的社會。
除此之外,林媽利醫師發現所有高山原住民出現的抗原種類都很少,其基因的組合歷經幾千年的歲月沒有改變,成為全世界上最純的族群。每一族所具有的不同的組合數不只有限,且有很高頻率,其中賽夏族最高,成了最純的原住民。
而林醫師於2005年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Biology發表的論文證明台灣原住民與玻里尼西亞人母系血緣有直接相關,顯示台灣原住民與亞洲大陸的族群在冰河時期結束時即已分開, 除排玻里尼西亞人與亞洲大陸的關係。加上 Jared Diamond 於Nature (Vol。 403, 709, 2000)以"Taiwan's Gift to the World"發表的論文都在在證明了台灣原住民乃是目前南太平洋南島語系之源。
長久以來, 大多數的台灣人都以為自己的祖先乃是清帝國時期的閩南、廣東移民。如果真有此大規模的移民,史籍上必定會有所記載,然而,卻完全沒有這樣的記載閩南廣東曾經有過大規模的移民移向台灣。而且千人萬人之數對於族群遺傳特質的改變而言仍是杯水車薪,差之千里。族群的全部取代〈Total Replacement〉非同小可,並非短短的兩、三百年可以達成。鄭昭任博士即認為DNA漸次變異的方向所得的證據,語言的淵源關係,都代表台灣原住民昔日在歐亞大陸的移動。其經由中國內到台灣的可能性幾近於零。
反之,經過印支半島中部或南部一帶由西向東或由南向北移動的可能性最大。林媽利醫師等HLA的研究顯示今日「台灣漢人」與古越南原住民的血緣最近。而林媽利醫師長期在血型上的研究,從亞孟買血型到米田堡 ( Milten-berger) 血型比例,顯現台灣人與東南亞國家(如泰國)是近乎相同,而中國則與台灣有很大的落差。
這些結論與上述先民的移動路徑正好不謀而合。而林醫師的資料又顯示「台灣漢人」與平地原住民Pazeh(巴宰族)的HLA遺傳質十分相近,幾至不能分別(註12)。
綜上所述,目前的社會科學及醫學上的研究,都指向台灣人大多數都是平埔族漢化的後代,非來自清帝國時期的漢移民,而外來移民,只佔了少數比例。 這些移民經過幾代的通婚後,也都含有平埔族的血統。這樣的結果不僅顛覆了長期以來的刻板印象,也讓台灣人得重新思考族群的關係。因為不管是閩南人,客家人,現存的原住民,或是部分外省籍的後代,全部都是台灣原來住民的後代,只是大多數已經漢化,因此,我們要特別珍惜與保存目前原住民的傳統文化,畢竟這是多麼寶貴的文化資產。
同時,閩客的分野應該從此打破,雖然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與語言,卻有著相同的祖源。而從荷治時期到現在,短短三百多年,台灣人從部落文化開始逐漸與現代文明接軌,強大的學習能力與環境適應力,創造出全世界第十六大的經濟體,台灣的競爭力在世界名列前矛,科技實力更是倍受推崇,這樣的成果,舉世無雙,身為台灣人豈能不自豪,豈能不向我們的原住民祖先致上崇高的敬意。
�註 1: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等譯〈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
�註 2: http://taup.yam.org.tw/PEOPLE/961117-4.htm
�註 3: 陳紹馨纂修《臺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人口篇
�註 4: 1732年(雍正十年 ) 廣東巡府鄂爾達奏請准予渡台者攜眷, 新的限制是知縣以上的文職人員必須要超過四十歲,而且沒有兒子,方可攜眷.
�註 5: 中央研究院原始生產模式與歷代經營策略貳、歷代經營策略中第三節「有清時期之土地競爭及番課租稅」.
�註 6: http://www.sinica.edu.tw/…/library/…/npmdatabase/piah037.htm
�註 7: John Robert Shepherd (1995),《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Frontier 1600- 1800》,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註 8: 日治時期人口調查資料
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twstatistic…/POP/Mt49-2.xls
�註 9: 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 第二卷第一冊
�註10: 宋代以前不准民間私修族譜,而由官方公佈,為了統治或政治目的,其祖譜往往不可靠。 明代之後,私修族譜才成風氣。 據王世慶的「台灣公私收藏族譜目錄」,1218件現有族譜及93件功德榜之中,蔣介石在1951年後編印的有835件,佔全數的63。7%;乾隆23年賜姓以前編印的只有22件,佔1。6%。 可見台灣人的族譜,至少98。4%可疑。
�註11: 高木桂藏:客家:中國內的異邦人,講談社現代新書,1991
�註12: http://www.wufi.org.tw/taiwan/n020729a.htm
�註13: www.taiwannation.com.tw
文章來源:http://ppt.cc/Ucop
(圖片取材自網路)
《附記1》清帝國「化番俚言」
�改社為莊,以示區別。查內地百姓所居之地,均稱某村、某莊,未有稱為社者。茲本軍門恩准爾等安居故土,其社名改名為莊。爾等將來置買田業、立契書券,一切皆照現改莊名辦理,以歸畫一。
�分別姓氏,以成宗族。爾等從前父有父姓、子有子姓,數傳以後,就不知誰是祖宗、誰是子孫,血脈紊亂,實與野類相同。茲本軍門將爾等各莊分別姓氏,嗣後兒女須從父姓,一脈相傳,庶免錯亂宗支。
�建立廟祠,以安神祖。爾番眾現已歸化,凡一村一莊、或幾村幾莊共建廟宇一座,安設關聖帝君、或天后聖母、或文昌帝君及各位正神身像,合眾虔誠供奉。又各莊各建祠宇一座,安設全莊祖宗牌位,每逢年節及每月初一日、十五日,眾備香燭虔心叩拜,必獲保佑人口平安、五穀豐熟,獲福無窮矣。
清帝國平埔文獻之一《臺灣生熟番紀事》(1885年)
「化番俚言」 http://www.guoxue123.com/tw/02/051/006.htm
《附記2》清帝國「臺灣地圖」(地圖上方為原住民族遭統治年史)
https://theme.npm.edu.tw/selection/Article.aspx?sNo=04001051
《附記3》台灣史與基因比對呈現的「台灣人圖像」
https://goo.gl/LcJu3t
《附記4》2019年3月林媽利醫師:「『台灣血緣』╴台灣人的DNA」最新演講影片。
https://goo.gl/ZbQNz3
《附記5》國家地理雜誌以人類細胞粒腺體的基因,追蹤出人類從非洲遷徙到亞洲路徑
台灣原住民有五萬年人文歷史,比亞洲大陸支那人種還早四萬年。
https://s.yam.com/BVx4c
《附記6》埔農的台灣歷史研究演說(上半場)
https://s.yam.com/aNYvt
埔農的台灣歷史研究演說(下半場)
https://s.yam.com/PvKv3
《附記7》1623 年以前, 琶侃(Paccan)國- 至少延續有1萬3千年
https://s.yam.com/5c2fV
(註):上列「臺灣」的「臺」字為清帝國及華帝國殖民用詞,「台灣」的「台」為古字用法。
《後記》:由於本篇資料陸續有關心台灣民族史實脈絡的臉友提供寶貴資訊,在此將更多關於台灣人基因溯源的資料整理歸納如下:
台灣人溯源
科學解密生物密碼的核心脈絡叫「基因」,而現代的陸地板塊並不是幾萬年前的模樣。因為地球歷經過冰河期與大洪水。
截至目前為止,當代人類基因研究報告指出,六萬年前人類從非洲出發後,有一支隊伍沿著陸地西方走,四萬年前抵達歐洲,而後混血融入丹尼索瓦人與尼安德塔人的基因後,成為了歐洲人的祖先;另有一支沿著大陸棚南端一路經過當時還是大陸棚的中南半島,而後走到台灣。這批人選擇留在這邊生活,也就是目前台灣原住民最早的祖先,當時是五萬年前。
而後有一支隊伍,選擇離開台灣,繼續前進。後來渡海到日本成為了日本人的祖先;而後子孫再渡海到朝鮮,再翻閱長白山進入了支那大陸北方,成為蒙滿族人的祖先。
支那大陸傳說的蚩尤大戰黃帝,依邏輯推論,就是台灣先民後裔的那支北方民族,戰勝另一支循著歐洲路線過來的百越民族。而戰勝的北方民族後來進駐大陸河套中原地區,成為大陸人最重要成份的基因來源。
由於地球上人類出現過的痕跡有一大段空白,加上目前地球上的古文明都顯示地球曾出現大洪水,洪水直到約莫1萬2千年前才退去。大洪水當時只有少數高海拔的地區的人才有機會存活,而台灣島卻是全球唯一一個短短幾天步行的距離,就佈滿了268座三千公尺以上高山的陸地。當時這些留在台灣的祖先,就倖存了下來。
而後六、七千年前台灣北部大屯山火山爆發,影響遍及全島乃至附近海域。
當時台灣地底下的熔岩庫大噴發,岩漿流入台北盆地,形成了後來從湖乾涸逐步成為陸地,而後成為今天的台北市。
當時的熔岩不只從山頂噴發,也從遠在台灣宜蘭外海11公里海底地殼薄處噴發。74座海底火山噴發的結果,形成了如今我們稱呼為「龜山島」的島嶼。
由於這種大規模火山噴發,極度不利於作物與生物的生存,當時居住在台灣的先民,因為生存空間改變感到不安,被迫再向外移民,成為了後來整個太平洋南島民族共同的祖先。
甚至有哈佛大學的教授依其研究指出,台灣人很可能是多數當代智人共同的祖先。
或許真有少部份人從北方支那大陸在冰棚退去大洪水來臨前,循著陸地抵台台灣。但那些人在大洪水存活下來的機率遠比本島人低。而大洪水過後那邊的人要來的可能性,會遠比我們要過去的可能性低,因為台灣有地震、颱風等天然災害的威脅,而那邊沒有。
也就是說,依造基因學的理論,台灣的基因之於亞洲種族相較是較為亙古的,而後陸續加入的百越民族血統,應該也都是台灣先民的後裔。這個只要從基因定序去看就能解開謎團了。
依照哈佛大學對於人類基因的研究,東南亞民族的存在可追溯至500~7000年前,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更指出,東南亞的民族很可能是台灣的某支原住民族沿著海路抵達菲律賓、印尼定居後衍生。
這與台灣六、七千年大屯山火山爆發造成島民遷徙不謀而合。我們甚至可以大膽推估,支那大陸南方的百越民族,很可能也是當時台灣先民為躲避火山爆發後嚴苛的生存環境,向北移民後的後代。
摘》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報告指出,這是因為台灣過去是航海民族居住的大本營。靠著優異的還海技術,這位台灣人(嚴格上來說,他是現今原住民的祖先)從台灣航行到菲律賓,再到印尼,最西到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最東到復活島,最南到紐西蘭。
《遠見》MIT研究:台灣人可能是現今地球人類的共同祖先?
https://s.yam.com/pyJFZ
石斛蘭上板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人溯源
科學解密生物密碼的核心脈絡叫「基因」,而現代的陸地板塊並不是幾萬年前的模樣。因為地球歷經過冰河期與大洪水。
截至目前為止,當代人類基因研究報告指出,六萬年前人類從非洲出發後,有一支隊伍沿著陸地西方走,四萬年前抵達歐洲,而後混血融入丹尼索瓦人與尼安德塔人的基因後,成為了歐洲人的祖先;另有一支沿著大陸棚南端一路經過當時還是大陸棚的中南半島,而後走到台灣。這批人選擇留在這邊生活,也就是目前台灣原住民最早的祖先,當時是五萬年前。
而後有一支隊伍,選擇離開台灣,繼續前進。後來渡海到日本成為了日本人的祖先;而後子孫再渡海到朝鮮,再翻閱長白山進入了支那大陸北方,成為蒙滿族人的祖先。
支那大陸傳說的蚩尤大戰黃帝,依邏輯推論,就是台灣先民後裔的那支北方民族,戰勝另一支循著歐洲路線過來的百越民族。而戰勝的北方民族後來進駐大陸河套中原地區,成為大陸人最重要成份的基因來源。
由於地球上人類出現過的痕跡有一大段空白,加上目前地球上的古文明都顯示地球曾出現大洪水,洪水直到約莫1萬2千年前才退去。大洪水當時只有少數高海拔的地區的人才有機會存活,而台灣島卻是全球唯一一個短短幾天步行的距離,就佈滿了268座三千公尺以上高山的陸地。當時這些留在台灣的祖先,就倖存了下來。
而後六、七千年前台灣北部大屯山火山爆發,影響遍及全島乃至附近海域。
當時台灣地底下的熔岩庫大噴發,岩漿流入台北盆地,形成了後來從湖乾涸逐步成為陸地,而後成為今天的台北市。
當時的熔岩不只從山頂噴發,也從遠在台灣宜蘭外海11公里海底地殼薄處噴發。74座海底火山噴發的結果,形成了如今我們稱呼為「龜山島」的島嶼。
由於這種大規模火山噴發,極度不利於作物與生物的生存,當時居住在台灣的先民,因為生存空間改變感到不安,被迫再向外移民,成為了後來整個太平洋南島民族共同的祖先。
甚至有哈佛大學的教授依其研究指出,台灣人很可能是多數當代智人共同的祖先。
或許真有少部份人從北方支那大陸在冰棚退去大洪水來臨前,循著陸地抵台台灣。但那些人在大洪水存活下來的機率遠比本島人低。而大洪水過後那邊的人要來的可能性,會遠比我們要過去的可能性低,因為台灣有地震、颱風等天然災害的威脅,而那邊沒有。
也就是說,依造基因學的理論,台灣的基因之於亞洲種族相較是較為亙古的,而後陸續加入的百越民族血統,應該也都是台灣先民的後裔。這個只要從基因定序去看就能解開謎團了。
依照哈佛大學對於人類基因的研究,東南亞民族的存在可追溯至500~7000年前,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更指出,東南亞的民族很可能是台灣的某支原住民族沿著海路抵達菲律賓、印尼定居後衍生。
這與台灣六、七千年大屯山火山爆發造成島民遷徙不謀而合。我們甚至可以大膽推估,支那大陸南方的百越民族,很可能也是當時台灣先民為躲避火山爆發後嚴苛的生存環境,向北移民後的後代。
摘》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報告指出,這是因為台灣過去是航海民族居住的大本營。靠著優異的還海技術,這位台灣人(嚴格上來說,他是現今原住民的祖先)從台灣航行到菲律賓,再到印尼,最西到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最東到復活島,最南到紐西蘭。
《遠見》MIT研究:台灣人可能是現今地球人類的共同祖先?
https://s.yam.com/pyJFZ
「#台灣族人依舊在,#只是忘了我是誰!」
日本文獻,1895-7年,台灣居民分限處理手續通告記載:台灣現有華人16,474人,其中6,546人將於二年之內返回中國,其餘10,291人,將以華僑身份,繼續居留在台灣。另有257,104人,則將以台灣人身份居住台灣。
當時留下來的華人對全島平埔族群台灣人的比例僅約3.8%。這還是在清帝國時期純種平埔族人被大舉漢化後的結果。而根據記載1895-1945這50年間,台灣的華人僅僅增加4萬人。
「 #你我都是原住民」
台灣人的祖先很多人都以為是來自福建的中國移民,此種自認中國漢人乃台灣人祖先的刻板印象其實是透過有政治目的的教育所造成。如今,許多的歷史、考古及醫學研究都否定了這個說法,底下將就各方面的研究及資料,說明台灣人大多數都是台灣原住民平埔族漢化的後代。
台灣被列入歷史記載的時間始於1582年,葡萄牙船長在船行經過台灣時高呼「Ilha Formosa」,意思是美麗的島嶼,並紀錄於航海日誌中。然而,考古學上於台東"長濱文化"的發現,證明了台灣早於據今五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居住,並不是荒蕪之島,而新石器時代的遺跡更是遍佈台灣全島。 早期居住台灣的原住民屬於「南島民族」,使用的語言屬於「南島語系」,與南太平洋區域住民的語言同屬一系。 約略分為20多個族群,住在山區者稱為「高山族」(約九族),住在平地的稱為「平埔族」(約十族)。
1616年已經有日本人來到台灣從事貿易, 荷蘭人於1624年佔據台灣,期間為了開墾及農耕需求,引進漢人從事耕作,然這些人力只是僱傭性質,而非移民。 荷人的政、教措施全不及漢人,未為漢人設置學校、教會, 荷人不視漢人為其屬民,教會亦視漢人為異教徒。因此所做的台灣「蕃社戶口調查」,均不將漢人計算在內。
根據荷蘭人的人口統計,荷據時期(1624-1662)台灣各地就有約30萬人的平埔族 (註1), 而在荷蘭駐台最後一任長官揆一所寫「被忽視的台灣」中有記載,當時漢人庸工人數為2.5萬人。然而荷蘭勢力範圍只涵蓋台灣西部,且主要統治地區為台南,高雄一帶。
沈建德博士以1624年為起點以日本學者(註1)及文獻會資料建立人口模型以人口年增率0.7%估計(同時期明朝人口平均成長率為1.054%), 認為荷蘭時期台灣平埔族約有38萬人,非歸附原住民(含平埔族及高山族)有25萬(註2)。
1662 年荷蘭降於鄭成功,鄭家的東寧王國治理平埔族,態度與方法都比荷蘭人嚴苛激烈,對平埔族的剝削程度,更甚於荷蘭人,驅使奴役、虐待刻薄的情況時有所聞,使平埔族大為反感,並起來反抗。鄭式高舉反清復明大旗, 清帝國為消滅防堵鄭家勢力, 於1661年起實施堅壁清野的戰術。對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實施海禁,禁止人民跑到台灣,同時劃界遷民,在沿海地區的住民強制要遷到界內,並築界墻、立界石,派兵戌守,若越界則殺無赦。
以福建為例, 1048公里的海岸線居民都要遷移到界內。 鄭式王朝時期, 漢人為11萬左右(註3)。
1683年清帝國消滅鄭氏王朝,實施驅漢政策,把鄭式王朝的漢人通通驅離台灣。 1684年施琅「諸羅減租賦疏」說得很清楚:「自臣去歲奉旨蕩平偽藩,偽文武官員丁卒,與各省難民,相率還籍,近有其半」。可見1683年滿清入台後約僅一年,就將鄭氏軍民趕回約有一半。到了1688年,「華夷變態」上記載:「以前台灣人口甚為繁盛,漢人民兵有數萬人,自隸清以後,居民年年返回泉州、漳州、廈門等地,現僅有數千漢人居住」。可見,從1683年的數萬趕到1688年,只剩幾千漢人在台灣,而驅漢行動並未因而停止。
清帝國納台灣入版圖,常駐在台灣的官士兵約1.5萬人,三年為一到就離開台灣輪調,為防止反清復明或造反再發生(事實上還是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官士兵選有家眷者,但家眷不可攜往台灣, 以其家眷為人質,這樣官員到了台灣就不至造反。 於是海禁不但不因此被撤消,而且再加上特別嚴格的禁令。
從1661 年起超過兩百年的時間採嚴格的海禁政策,直到1875年「牡丹社事件」,日軍出兵臺灣,清廷在外強壓境之下,採納沈葆楨之建言才廢止。 期間此禁令只有在1732(註4),1748,1760年短暫開過三次給官士兵能攜帶家眷一同前往台灣。
1724年藍鼎元「論治台灣事宜書」:「若云番地,則全台皆疆番……。宜先出示,令各土番自行墾闢,限一年之內,盡成田園,不墾者聽民墾耕」,可見1724年清帝國據台時,全台灣仍皆「番」地。
雖然清帝國嚴格禁止中國人民移民到台灣,然而犯罪者,逃犯,或是在中國生活不下去的人仍想辦法偷渡到台灣,這些人多為來自泉州漳州兩地的男性,也就是俗稱的"羅漢腳"。他們冒者生命危險通過"10去6死3留1回頭"的黑水溝到台灣謀生,羅漢腳到台灣後,因清帝國法律的規定,漢人不得進入生番(未歸附)及熟番(以歸附)地界開墾或佃田。但因全台非番地者非常少,兵律及戶律的規定,令偷渡者在台無法生存。於是透過結婚政策(入贅),同化政策,武力及騙取土地等手段(註5),取得土地,在台灣定居下來。
有些人認為康熙40年以後因海禁令漸為鬆弛,漢移民偷渡接踵而至。然而根據《台灣府誌》記載,1691 (康熙30年) 至 1711(康熙50年) 二十年期間台灣漢移民戶數並沒有增加而丁口亦僅成長1,377人, 其中1691 (清康熙40年)至1,711(康熙50年) 間丁口僅增加 755 人。
可見或許有羅漢腳偷渡到台灣, 然能落地生根者仍在少數, 而能落地生根著也多以娶平埔族為妻。乾隆二年(1737)戶律又規定,漢民不得擅娶番婦,番婦亦不得牽手漢民。違者, 即行離異。
起因乃是因為羅漢腳藉入贅平埔族(母系社會)取得土地後,不但違反漢人不可進入平埔族地界開墾的禁令,且常引起漢人跟平埔族人的糾紛。 因此"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情形在1737年戶律規定之後必定減少甚至消失。
依照《台灣府誌》的記載1711年時漢人戶數為12,727 戶,丁口僅18,834 人,以一戶平均四口人計算,漢人(含混血)約49,088人,而此時的平埔族及非歸附原住民從1661的38萬及25萬以0.7%人口成長率計算, 則分別是54萬及35萬, 漢人(含混血)人口僅佔全台灣住民的5%。
這樣的估算雖然不夠精確, 然而漢人移民人口佔台灣人口比例不高仍是正確的。
根據清帝國宮中奏摺提到的台灣府社番人口數(註6),1766年(乾隆三十年)為66萬6,380人,1768為68萬7,290人,1769 年為69萬1338人,1774年(乾隆三十八年)為76萬5,721人。這些數據顯現荷治時期平埔族人口以0.7%的人口成長率自然成長的結果跟清宮奏摺的數字是很接近的。
從1732年開始至1760三次開放攜眷只有3萬人不到的眷屬來台,因此漢人(含混血)人口佔全台灣住民比上升到7.6% 。 而最後一次開放則僅兩百多人,顯現台灣因為人口增加,謀生不易,加上渡海風險,以及台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已經很少人願意冒著危險移民到台灣。
平埔族人原本沒有姓氏只有名字,在命名上採連名制,簡單的說,新生嬰兒的名字,除了新名之外還加上母親的名字在後面(隨繼承法則)。清領時期採用賜姓政策當時的平埔族、賽夏族、排灣族等。漢姓是漢族血統與出身的一種表徵。《史記》云:「天子賜姓命氏,諸侯命族。族者,氏之別名也。姓者,所以統繫百世,使不別也。」
據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所列,土番之姓有机、羅、李、卯、標、卓、萬、戴、穆、寧、來、毒、孽、乃、兵、竭白、北、鄂、岳、雙、尤、溫、鬱、大、蚋、月、落、璞、力、宜一字者,有道泌、埤弄、目加、舊來、之机、合萬、羅皆、池皆、加惹二字者,有弟其力、呂猫落三字者,不過這些姓並非由賜姓而來,而是藉由「番語家名」羅馬拼音的漢譯而來。
清國對臺灣歸化番何時開始實施賜姓政策,文獻雖然闕如,不過當可推測是在「土番歸化」薙髮(即剃髮)納餉(鹿皮、小米)之後。
連橫《臺灣通史》記載:「歸化熟番漸從漢俗,乃令薙髮,錫姓,以遵國制。」乾隆23年(1758年),諭令歸化平埔熟番應薙髮結辮(請參「社學」條),並賜與潘、蠻、陳、劉、戴、李、王、錢、斛、林、黃、江、張、穆、莊、鄂、來、印、力、鍾、蕭、盧、楊、朱、趙、孫、金、賴、羅、東、余、巫、莫、文、米、葉、衛、吳、黎等姓,其中以「潘」姓最多。
1763年,楊景素任台灣道任內,嚴加禁止漢人越界侵擾平埔族,除此,並奏請準,對其轄內平埔族眾,鼓勵改姓漢化。他任內共對平埔族賜了潘、陳、 劉、戴、李、王、錢、斛、蠻、林、黃、江、張、穆、莊、鄂、來、印、力、鍾、蕭、盧、楊、朱、趙、孫、金、賴、羅、余、米、葉、衛與吳姓。
1772年(乾隆37年)朱景英《海東札記》載:「番以父名為姓,以祖名為名。如祖名甲,父名乙,即呼曰乙礁巴甲。礁巴者,番口語也。近時各社均延師課讀番童,出就道試,錄取樂舞生,給予頂戴,與新生一體簪掛。前學政就番字加水旁,姓以潘者,今則張、王、劉、李,自為姓者多矣。」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亦載:「初,熟番有名無姓,既准與試,以無姓不可列榜;某巡臺掌學政,就番字加水三點為潘字,命姓潘。故諸番多潘姓;後別自認姓,有趙、李諸姓。」可見,賜姓時,初以「潘」姓居多,之後漸有張、王、劉、李、趙諸姓。
有些番社,並不以「潘」姓為大宗,而是以「錢」姓最多,有些姓如黎、金,因繁衍數少,幾乎絕嗣。《新竹縣采訪冊》載,竹塹堡社(即新社)於乾隆年間,「丁口千餘,厥分七姓:曰錢、曰衛、曰廖、曰三、曰潘、曰黎、曰金。今惟錢姓丁口最繁盛,計有二百。衛、廖、潘、三等四姓,每姓丁口只有數十,其黎、金兩姓則已絕嗣矣。」
1778年(乾隆42年):明令官方戶籍登記上,台灣平埔族人不再被記為「土番」或「社番」,而登記為「民」,聚落稱「民社」。
1879年(光緒5年),後山統領兼辦卑南廳撫番事務的吳光亮寫成〈化番俚言〉三十二條,其中有一條曰:「分別姓氏,以成宗族。爾等從前父有父姓、子有子姓,數傳以後,就不知誰是祖宗、誰是子孫,血脈紊亂,實與野類相同。茲本軍門將爾等各莊分別姓氏,嗣後兒女須從父姓,一脈相傳,庶免錯亂宗支。」當時所賜漢姓,係擇自百家姓,如恆春縣各番社賜潘姓、金姓,卑南廳各番社賜陳、吳、戴、林等姓。
1881年(光緒7年),將台灣各縣平埔族皆劃為漢籍。1886年(光緒12年),為了防止番姓之混冒,中路理番同知蔡嘉穀規定襲用漢姓或潘姓者必須於姓下加一「新」,成為「雙字姓」,以示區別,而且也規定各番姓之堂號。
日治初期為管理方便,在戶籍登記上又出現「生番」與「熟番」登記,日據申報戶口自動登記為「熟番」的應該是遷居近山區拒受漢化不願背祖的一群,但人口數已寥寥無幾。
至日昭和十年六月四日,台灣總督府公佈「戶口調查」規定,改稱「生蕃」為高砂族,原「熟蕃」改為平埔族,寓賤視意味的「蕃」或「番」一名詞這才從官方文書中消失,但也造成台灣平埔族後裔考証的困難。
那麼平埔族又是怎麼漢化的?
從鄭家東寧王朝到清帝國,統治者的強勢文化加上透過開設學堂,教平埔族漢字,透過賜漢姓,賜漢人祖譜與平埔族人,以及利用稅賦及勞役上的差別讓平埔族人不得不漢化。 於是平埔族雖然擁有多數人口,但聚落型態為主的社會,缺乏大型社會組織,才會落入荷蘭、鄭家東寧王朝、清帝國等的統治。
經過外來政權兩百多年的統治,因而喪失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和語言。而隨著人口的增加, 生活空間變小,以及不願意被同化,平埔族展開了族群遷移,沿海的往內地遷移,內地的往山邊遷移(註7)。
以筆者父親故鄉雲林西螺,以及母親彰化竹塘為例,根據沈建德博士的研究—
6、7千年前,鄒族從玉山下,順著陳有蘭溪、清水溪,到達濁水溪、北港溪流域的雲林,故全縣原都屬於鄒族。但,數千年前平埔族到達之後,兩族在平地開始混血,混血後的新種族,後人稱為洪安雅平埔族。雲林人本都是平埔族,因為漢化的緣故,現都自稱是和佬人或客家人。各鄉鎮市真正血統的大要如下:
斗六、古坑:斗六社,屬洪安雅平埔族。
鄭時歸順,康熙中葉再降清,改稱柴裡社,頭目老眉德。斗六在清康熙時有客家人流浪到此,但並未把斗六變成客庄。
1689年,斗六社「社番」漢化者留下棄社名改稱和佬庄,不漢化者遷出,部分遷去埔里鹽土庄。
1850年左右,鹽土庄也漢化了,斗六社二度分家,不漢化者再遷埔里,1897年只剩21戶64人。
崙背、土庫、褒忠、東勢、麥寮、台西、口湖、四湖、水林、元長、北港:貓兒干社,南社,土庫王社,屬洪安雅平埔族。斗南、大埤、虎尾:他里霧社,屬洪安雅平埔族。
鄭時歸順,康熙時降清、就地漢化。1897年不漢化者只剩20戶57人。文獻記載,社男「多娶漢女」,其實娶的是漢化的平埔女性,否則,連平埔族都有漢女可娶,怎麼還會有「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傳說?
虎尾是荷治時期的行政中心
西螺、二崙、莿桐、林內:西螺社,屬貓霧拺平埔族。和彰化方面的血統相同。據說濁水溪以前是在西螺之南,改道之後才在西螺之北。故改道之前,西螺與彰化屬相同地理區域,因此同為貓霧拺族,而非雲嘉地區的洪安雅族。筆者的父母都是被漢化的貓霧拺平埔族人,只是父系的祖先在清殖時期就已漢化,母系祖先則直到日治時期後才遭漢化。
荷蘭血統:1641年荷蘭進入北港,在大埤築紅毛埤,虎尾為行政中心。這些地方現應仍可找到荷蘭血統。
筆者就讀雲林斗六正心中學時期,許多同學就有棕色眼珠、紅髮、捲髮等許多荷蘭血統的特徵。
1895年清帝國割讓台灣給日本,當時台灣人口約255萬人,然當時清帝國的統治區域仍未及全台,日清和平條約第五條裡有規定寬限期間二年,給與台灣居民自由選擇留在台灣取得日本國藉成為日本國民,或把所有財產變賣而離開台灣,兩者擇取其一。實際上退離台灣者,一說約4,500人,另一說則為6,500人。
國藉選擇的期限過後,台灣總督府開始嚴格限制台灣中國之間的往來,清國要在台灣設領事館也加以拒絕,同時努力排除清國對台灣居民的影響。
台灣史上第一次正式的戶口調查是始於日治時代1905年(明治38年)。當時的台灣人口約312萬人。其中平埔族人約46,432人,高山族約11萬人, 日本人約59,618人,包括中國人在內的外國人約8,223人, 其他本島人近290萬人。(註8)
日本於1945年於二次大戰中戰敗投降,當時台灣人口已經成長到約690萬人,其中日本人約42萬人,外國人士 5萬多人,平埔族約7萬人,高山族約17萬人,其他台灣本島人士約619萬人。
可見日本戰敗時仍有尚未漢化的平埔族人。而這些佔人口比例低的清國移民經過兩百多年與台灣平埔族的通婚,平埔族血源的比重早就遠遠超過了漢人的血源。而且歷經台灣被割讓後,這些人早認為自己是台灣人。
日治時代對台灣山地原住民仍採劃紅線封山圍堵政策,但仍尊重他們的姓氏、風俗、習慣,未強力干涉,甚至於實施土地居住權之保護;國民黨政府來台後立即下令要求他們改漢姓以達台灣全面漢化政策。目前原住民如果不是因面相輪廓更異於漢人及平埔人,尚可分辨,否則再經50年後原住民命運會與平埔族完全相同,就是所謂變成漢人了。
國民黨政府於1949年為逃避中國共產黨的追擊,逃到台灣。跟據1956年「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逃到台灣的中國人不包括軍隊有64萬(註9),這裏面,女性只有21萬。
而逃到台灣的國民黨軍隊數量根據駐台美援機構Foreign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的1954年的調查報告約為50萬人,而1956年台灣人口為939萬(不含職業軍人,1970年前戶籍與兵籍是分開的),所以這些中國移民在1956年只佔台灣人口的 6.8%,即使加計軍隊也不過佔全台灣人口的11.5%。而這些中國移民,因女性人口不多,要通婚也勢必與台灣人通婚,經過幾代的通婚,這些中國移民的後代平埔族的血源比重又超過原有的漢人血源。
台灣目前的族群被略分為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等四個族群。其中閩南人及客家人都有「中原」祖籍。2001 年馬偕醫院檢驗科主任林媽利在國際組織抗原雜誌發表一篇研究報告,由基因等遺傳標誌分析,台灣的閩南人與客家人並不屬中原漢人。很顯然的,族譜再度被證明並不可靠(註10)。
而且閩南人及客家人遺傳特質上確屬同源,無法分別。然而在中國閩南人,聚居於平原,客家人則散居於邊緣丘陵山區,兩族之間的交往和通婚並不頻繁(註11),如此經過兩、三千年的區隔,兩族群的遺傳特質會有分化,乃是生物進化學上常見的現象。
正如多數學者所主張,中國閩客兩族分屬不同遺傳族群,這是不難想像的。只是,中國閩客既屬不同族群,為何台灣閩客卻具有共同的遺傳特質?
唯一合理的解釋的就是因為台灣的閩南人及客家人皆屬平埔族漢化後被賜與漢姓及族譜, 加上清帝國時為了方便統治刻意分化操弄族群的結果。而此一現象就遺留到現在。時至今日,兩者之分只是語言及習慣等可以經由後天習得的特質。
東寧王朝所使用的語言是河洛語系中的泉州音系。因鄭氏籍貫為泉州,追隨者自然多閩南人尤其是泉州人。荷據時期來台的漢人亦多泉漳之人,清帝國時期台灣在未設省之前屬於福建省,而移民到台灣的羅漢腳也是泉、漳居多。因此在平埔族漢化後形成一個以閩南語為主體的社會。
除此之外,林媽利醫師發現所有高山原住民出現的抗原種類都很少,其基因的組合歷經幾千年的歲月沒有改變,成為全世界上最純的族群。每一族所具有的不同的組合數不只有限,且有很高頻率,其中賽夏族最高,成了最純的原住民。
而林醫師於2005年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Biology發表的論文證明台灣原住民與玻里尼西亞人母系血緣有直接相關,顯示台灣原住民與亞洲大陸的族群在冰河時期結束時即已分開, 除排玻里尼西亞人與亞洲大陸的關係。加上 Jared Diamond 於Nature (Vol。 403, 709, 2000)以"Taiwan's Gift to the World"發表的論文都在在證明了台灣原住民乃是目前南太平洋南島語系之源。
長久以來, 大多數的台灣人都以為自己的祖先乃是清帝國時期的閩南、廣東移民。如果真有此大規模的移民,史籍上必定會有所記載,然而,卻完全沒有這樣的記載閩南廣東曾經有過大規模的移民移向台灣。而且千人萬人之數對於族群遺傳特質的改變而言仍是杯水車薪,差之千里。族群的全部取代〈Total Replacement〉非同小可,並非短短的兩、三百年可以達成。鄭昭任博士即認為DNA漸次變異的方向所得的證據,語言的淵源關係,都代表台灣原住民昔日在歐亞大陸的移動。其經由中國內到台灣的可能性幾近於零。
反之,經過印支半島中部或南部一帶由西向東或由南向北移動的可能性最大。林媽利醫師等HLA的研究顯示今日「台灣漢人」與古越南原住民的血緣最近。而林媽利醫師長期在血型上的研究,從亞孟買血型到米田堡 ( Milten-berger) 血型比例,顯現台灣人與東南亞國家(如泰國)是近乎相同,而中國則與台灣有很大的落差。
這些結論與上述先民的移動路徑正好不謀而合。而林醫師的資料又顯示「台灣漢人」與平地原住民Pazeh(巴宰族)的HLA遺傳質十分相近,幾至不能分別(註12)。
綜上所述,目前的社會科學及醫學上的研究,都指向台灣人大多數都是平埔族漢化的後代,非來自清帝國時期的漢移民,而外來移民,只佔了少數比例。 這些移民經過幾代的通婚後,也都含有平埔族的血統。這樣的結果不僅顛覆了長期以來的刻板印象,也讓台灣人得重新思考族群的關係。因為不管是閩南人,客家人,現存的原住民,或是部分外省籍的後代,全部都是台灣原來住民的後代,只是大多數已經漢化,因此,我們要特別珍惜與保存目前原住民的傳統文化,畢竟這是多麼寶貴的文化資產。
同時,閩客的分野應該從此打破,雖然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與語言,卻有著相同的祖源。而從荷治時期到現在,短短三百多年,台灣人從部落文化開始逐漸與現代文明接軌,強大的學習能力與環境適應力,創造出全世界第十六大的經濟體,台灣的競爭力在世界名列前矛,科技實力更是倍受推崇,這樣的成果,舉世無雙,身為台灣人豈能不自豪,豈能不向我們的原住民祖先致上崇高的敬意。
�註 1: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等譯〈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
�註 2: http://taup.yam.org.tw/PEOPLE/961117-4.htm
�註 3: 陳紹馨纂修《臺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人口篇
�註 4: 1732年(雍正十年 ) 廣東巡府鄂爾達奏請准予渡台者攜眷, 新的限制是知縣以上的文職人員必須要超過四十歲,而且沒有兒子,方可攜眷.
�註 5: 中央研究院原始生產模式與歷代經營策略貳、歷代經營策略中第三節「有清時期之土地競爭及番課租稅」.
�註 6: http://www.sinica.edu.tw/…/library/…/npmdatabase/piah037.htm
�註 7: John Robert Shepherd (1995),《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Frontier 1600- 1800》,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註 8: 日治時期人口調查資料
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twstatistic…/POP/Mt49-2.xls
�註 9: 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 第二卷第一冊
�註10: 宋代以前不准民間私修族譜,而由官方公佈,為了統治或政治目的,其祖譜往往不可靠。 明代之後,私修族譜才成風氣。 據王世慶的「台灣公私收藏族譜目錄」,1218件現有族譜及93件功德榜之中,蔣介石在1951年後編印的有835件,佔全數的63。7%;乾隆23年賜姓以前編印的只有22件,佔1。6%。 可見台灣人的族譜,至少98。4%可疑。
�註11: 高木桂藏:客家:中國內的異邦人,講談社現代新書,1991
�註12: http://www.wufi.org.tw/taiwan/n020729a.htm
�註13: www.taiwannation.com.tw
文章來源:http://ppt.cc/Ucop
(圖片取材自網路)
《附記1》清帝國「化番俚言」
�改社為莊,以示區別。查內地百姓所居之地,均稱某村、某莊,未有稱為社者。茲本軍門恩准爾等安居故土,其社名改名為莊。爾等將來置買田業、立契書券,一切皆照現改莊名辦理,以歸畫一。
�分別姓氏,以成宗族。爾等從前父有父姓、子有子姓,數傳以後,就不知誰是祖宗、誰是子孫,血脈紊亂,實與野類相同。茲本軍門將爾等各莊分別姓氏,嗣後兒女須從父姓,一脈相傳,庶免錯亂宗支。
�建立廟祠,以安神祖。爾番眾現已歸化,凡一村一莊、或幾村幾莊共建廟宇一座,安設關聖帝君、或天后聖母、或文昌帝君及各位正神身像,合眾虔誠供奉。又各莊各建祠宇一座,安設全莊祖宗牌位,每逢年節及每月初一日、十五日,眾備香燭虔心叩拜,必獲保佑人口平安、五穀豐熟,獲福無窮矣。
清帝國平埔文獻之一《臺灣生熟番紀事》(1885年)
「化番俚言」 http://www.guoxue123.com/tw/02/051/006.htm
《附記2》清帝國「臺灣地圖」(地圖上方為原住民族遭統治年史)
https://theme.npm.edu.tw/selection/Article.aspx?sNo=04001051
《附記3》台灣史與基因比對呈現的「台灣人圖像」
https://goo.gl/LcJu3t
《附記4》2019年3月林媽利醫師:「『台灣血緣』╴台灣人的DNA」最新演講影片。
https://goo.gl/ZbQNz3
《附記5》國家地理雜誌以人類細胞粒腺體的基因,追蹤出人類從非洲遷徙到亞洲路徑
台灣原住民有五萬年人文歷史,比亞洲大陸支那人種還早四萬年。
https://s.yam.com/BVx4c
《附記6》埔農的台灣歷史研究演說(上半場)
https://s.yam.com/aNYvt
埔農的台灣歷史研究演說(下半場)
https://s.yam.com/PvKv3
《附記7》1623 年以前, 琶侃(Paccan)國- 至少延續有1萬3千年
https://s.yam.com/5c2fV
(註):上列「臺灣」的「臺」字為清帝國及華帝國殖民用詞,「台灣」的「台」為古字用法。
《後記》:由於本篇資料陸續有關心台灣民族史實脈絡的臉友提供寶貴資訊,在此將更多關於台灣人基因溯源的資料整理歸納如下:
台灣人溯源
科學解密生物密碼的核心脈絡叫「基因」,而現代的陸地板塊並不是幾萬年前的模樣。因為地球歷經過冰河期與大洪水。
截至目前為止,當代人類基因研究報告指出,六萬年前人類從非洲出發後,有一支隊伍沿著陸地西方走,四萬年前抵達歐洲,而後混血融入丹尼索瓦人與尼安德塔人的基因後,成為了歐洲人的祖先;另有一支沿著大陸棚南端一路經過當時還是大陸棚的中南半島,而後走到台灣。這批人選擇留在這邊生活,也就是目前台灣原住民最早的祖先,當時是五萬年前。
而後有一支隊伍,選擇離開台灣,繼續前進。後來渡海到日本成為了日本人的祖先;而後子孫再渡海到朝鮮,再翻閱長白山進入了支那大陸北方,成為蒙滿族人的祖先。
支那大陸傳說的蚩尤大戰黃帝,依邏輯推論,就是台灣先民後裔的那支北方民族,戰勝另一支循著歐洲路線過來的百越民族。而戰勝的北方民族後來進駐大陸河套中原地區,成為大陸人最重要成份的基因來源。
由於地球上人類出現過的痕跡有一大段空白,加上目前地球上的古文明都顯示地球曾出現大洪水,洪水直到約莫1萬2千年前才退去。大洪水當時只有少數高海拔的地區的人才有機會存活,而台灣島卻是全球唯一一個短短幾天步行的距離,就佈滿了268座三千公尺以上高山的陸地。當時這些留在台灣的祖先,就倖存了下來。
而後六、七千年前台灣北部大屯山火山爆發,影響遍及全島乃至附近海域。
當時台灣地底下的熔岩庫大噴發,岩漿流入台北盆地,形成了後來從湖乾涸逐步成為陸地,而後成為今天的台北市。
當時的熔岩不只從山頂噴發,也從遠在台灣宜蘭外海11公里海底地殼薄處噴發。74座海底火山噴發的結果,形成了如今我們稱呼為「龜山島」的島嶼。
由於這種大規模火山噴發,極度不利於作物與生物的生存,當時居住在台灣的先民,因為生存空間改變感到不安,被迫再向外移民,成為了後來整個太平洋南島民族共同的祖先。
甚至有哈佛大學的教授依其研究指出,台灣人很可能是多數當代智人共同的祖先。
或許真有少部份人從北方支那大陸在冰棚退去大洪水來臨前,循著陸地抵台台灣。但那些人在大洪水存活下來的機率遠比本島人低。而大洪水過後那邊的人要來的可能性,會遠比我們要過去的可能性低,因為台灣有地震、颱風等天然災害的威脅,而那邊沒有。
也就是說,依造基因學的理論,台灣的基因之於亞洲種族相較是較為亙古的,而後陸續加入的百越民族血統,應該也都是台灣先民的後裔。這個只要從基因定序去看就能解開謎團了。
依照哈佛大學對於人類基因的研究,東南亞民族的存在可追溯至500~7000年前,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更指出,東南亞的民族很可能是台灣的某支原住民族沿著海路抵達菲律賓、印尼定居後衍生。
這與台灣六、七千年大屯山火山爆發造成島民遷徙不謀而合。我們甚至可以大膽推估,支那大陸南方的百越民族,很可能也是當時台灣先民為躲避火山爆發後嚴苛的生存環境,向北移民後的後代。
摘》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報告指出,這是因為台灣過去是航海民族居住的大本營。靠著優異的還海技術,這位台灣人(嚴格上來說,他是現今原住民的祖先)從台灣航行到菲律賓,再到印尼,最西到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最東到復活島,最南到紐西蘭。
《遠見》MIT研究:台灣人可能是現今地球人類的共同祖先?
https://s.yam.com/pyJFZ
石斛蘭上板 在 石斛蘭幼苗怎麼上板? 石斛蘭幼苗上板1 今天利用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