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心轉向自然,自然也將重返內心:#瓦拉米步道 ]
位於瓦拉米步道入口不遠的南安遊客中心,外頭設有一座「八通關道路開鑿紀念碑」,在時代變遷遺失後,由已故古道專家楊南郡老師等人尋回。紀念碑下另有一塊石牌,說明文結尾寫有這麼一句話:「期使後山變前山,子孫的心轉向自然,自然的心轉向子孫。」
我反覆閱讀這短短幾字,感觸很多,因為這麼一條歷史悠久的古道、舊路,不只是外來政權移入的歷史遺跡,也是布農族人從西邊翻越中央山脈來到拉庫拉庫溪定居的遷徙之路,最遠甚至可追溯至18世紀中葉。
在日本人尚未遷離族人之前,拉庫拉庫溪流域一直是布農的傳統生活領域,若是族人想要「返鄉」,那沿著瓦拉米步道乃至八通關越道路,就是布農世代子孫的尋根之路,誠如碑文所言 —— 讓心轉向自然,自然也將重返內心。
藉由探訪重建的佳心石板屋,我們不只走進瓦拉米步道,也走入拉庫拉庫溪流域的布農族歷史長河。
#蕨之路
「瓦拉米」源自布農語「Malavi」,意思是「一起去做某件事」,像是一起去打獵、一起喝酒,或者一起去出草(聽起來有點恐怖)。
日治時代,日本人開始進入拉庫拉庫溪流域試圖掌控原住民,因為「Malavi」的發音近似日語「蕨」的「Warabi」,加上步道周遭有豐富多元的蕨類分佈,因此日本人在瓦拉米興建駐在所之後,便將之命名為「蕨駐在所」。
是故從起點到瓦拉米這段與「八通關越道路」重疊的路段就叫「瓦拉米步道」,也被稱為「蕨之路」。
✅ 閱讀網誌完整圖文 https://reurl.cc/V6AQyZ
✅ 行程報名頁面 https://reurl.cc/X61yG3
✅ 詳細資訊請洽 去哪兒
——
#花東縱谷與山同行
#去哪兒
#八通關古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介紹 這次要帶著聽眾朋友認識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由館方 #林威成主任,來為大家介紹,此館共分為四大展區。 一樓、「人與自然環境」展示區 綜合介紹台灣原住民概況及族群之分佈,展現原住民人文風貌。 本樓層為台灣原住民族各族文化特徵的簡介,大廳右側運用各族群圖...
石板屋分佈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介紹
這次要帶著聽眾朋友認識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由館方 #林威成主任,來為大家介紹,此館共分為四大展區。
一樓、「人與自然環境」展示區
綜合介紹台灣原住民概況及族群之分佈,展現原住民人文風貌。
本樓層為台灣原住民族各族文化特徵的簡介,大廳右側運用各族群圖版及文字使參觀者瞭解台灣原住民的傳統服飾、風俗習慣、及特有祭典等等。展場後側以排灣族石板雕刻代表「山」、達悟族漁舟代表「海」,藉著山與海的悠遠宏闊,呈現台灣原住民族對環境的適應。觀眾並可透過展場中央的台灣地圖模型與觸控按鈕,了解台灣原住民族目前分佈區域、聚落範圍以及台灣各重要都市與山川河流。
二樓、「生活與器具」展示區
展示各族工藝用品及住屋模型,表現日常生活與社會之關係。
展出達悟族宗柱及住屋模型、鄒族男子集會所、原住民農耕用品、阿美族火塘、排灣族石板屋、陶器、樂器、編容器、雕刻與紋飾、狩獵與漁撈、飲酒文化等各種器物,為原住民因應自然的生活型態做了最佳的詮釋,也表現出日常生活器物與文化脈絡的關係。展場並有相關影片分別介紹排灣族現代製陶與豐濱阿美族的傳統製陶、北排灣大社村藝師製作佩刀及南排灣佳興村藝師雕刻、鄒族男子會所“Kuba”的修整、製酒過程以及達悟族的現代生活影像。
三樓、「衣飾與文化」展示區
展示原住民紡織、服飾之美,呈現其社會文化意義。
台灣原住民族的服裝配飾材料相當廣泛,所呈現的圖飾花樣也各具特色,展場呈現了多族的典型服飾、刺繡技術、紡織過程、裝飾物等,讓我們感受其獨特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現場並播放太魯閣族傳統的製麻紡織過程及原住民傳統歌舞祭典的動態影像。
B1、「信仰與祭儀」展示區
藉禮器文物,闡釋原住民信仰文化。
對於原住民的泛靈信仰、祖靈崇拜、獵首習俗及各族群祭儀用品都有詳盡的介紹,本樓層並以圖表、文字、歷史照片,輔助說明台灣地區史前遺址的時空架構、原住民相關的史前文化以及台灣原住民的文化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