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街市裝修後重開,人頭湧湧好不熱鬧。
第一代的中環街市,最早建於1842年。旁邊的砵典乍街紀念第一位香港總督——砵甸乍爵士。這個教科書上讀到的名字,今天還變成了酒店的名字(石板街酒店英文名就是Pottinger Hotel)。
19世紀英國所向披靡,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象徵清朝敲起喪鐘。當耆英與砵甸乍於1843年6月26日在香港就《南京條約》換約,砵甸乍遂正式成為香港首任總督。
鴉片戰爭爆發後不久,日本也遇上跟清朝一樣的麻煩。1853年,美國艦隊司令Perry率領四首軍艦駛入江戶灣(東京灣),在日本引起的騷動不亞於13年前英國軍艦到達大沽口。
當時手日本民間流傳這首歌謠:
「泰平の眠りを覚ます上喜撰、たった四杯で夜も眠れず」
歌謠中的「上喜撰」,本來是一種京都宇治出產高級綠茶的名稱。由於跟「蒸氣船」的讀音「じょうきせん」一模一樣,用諧音諷刺幕府必須面對現實,不能再裝睡。
歌謠表面說喝四杯「上喜撰」會徹夜難眠,實際上是諷刺四條蒸氣船的到來,從此將令德川幕府不得繼續安眠。
德川幕府面對Perry送來的國書,神態猶如清道光帝手持巴麥尊致中國宰相書。第二年,德川幕府在武力的威逼下終於接受美方條件,簽訂條約被迫開國。
缺口打開後,禍患洶湧而至。至1858年,日本與多國簽定不平等條約。西方國家由此獲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協定關稅、設定租界等不平等權益,除了割地賠款,日本跟中國「享受」同等待遇。
一個民族在歷史或者會經歷多次失敗。失敗並不可怕,日本的失敗雖然帶來各種災難,但以時間為主軸的歷史,給世界上任何民族東山再起的機會。
日本證明避免交戰減少損失,也是明智選擇。即使定立不平等條約,也不變得一直沉淪下去。
假如清朝迎戰必敗,盡早與英國締結相對有利的和約是否方為上策?
如果根據這一判斷,清朝早就不應抵抗,英國軍艦開到中國海馬上就應該投降。再根據這一個邏輯,戰場上曾經英勇抵抗的將領的血都是白流。
失敗的民族仍有機會再度輝煌,關鍵在於戰後的奮發。
歷史系舊同學指出,北京大學歷史系的茅海建教授《天朝的崩潰》是當年中文大學歷史系劉義章教授力推的好書,是研究近代中外關係的必備讀物。好多讀歷史的同學、研習近代中國歷史的網友都讀過了。
雖然這是他80年代的論文結集,並早於1995年成書,並不影響40年後的今天重新閱讀的價值。
以前讀高中,「政治腐敗」四個字概括了清朝當時的環境。到底道光皇帝、林則徐、琦善、奕山、耆英對世界認知如何?他們當時立場如何?他們的醒覺與反應,是否能跟上時局變化?關於這些深入的內容,這些年來,我都沒有仔細思考過。
冷兵器對熱兵器,不是士氣問題,不是軍心問題。落伍守舊又迷信無知的民族,在文明利器的摧殘下,根本不可能翻身。每一場戰役的仔細描寫,看到的是驚心動魄血流成河、一次又一次注定速亡。
大量資料佐證目不暇給,好睇過偵探小說。
我自己做功課,節錄了幾千字茅海建式歷史觀。謹摘錄其中一段關於「條約平等」之語,分享各位:
//若從具體條款來看,南京條約之所以不平等,主要是三項內容:割地、賠款、赦免漢奸。其中釋放英國囚犯合乎當時和現在的國際慣例,至於平等國交,其實是不平等條約中的平等條款。
另外還有三項規定:五口通商、廢除行商、新定稅制,這些關於經濟貿易條款也比較難界定平等或不平等。從社會經濟發展歷史角度來看,一口通商,行商制度束縛中國貿易發展,不理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轉向市場交換的工商經濟;廣州的關稅由官吏和行商操縱,使每一次關稅都成為討價還價灰色交易,外商受害國家無利,這些還要保留?
理論上來說最佳方案是清朝政府自身改革,作好內部準備主動開放,並在具體做法與國際接軌。但在歷史現實中,這種可能性等於零。
後來歷史證明,西方衝擊了中國舊有模式,民眾的物產和生活為之大受損害,當中有出現前所未有的種種社會經濟現象。表面上作為英國戰爭目的,卻反映了把中國納入世界貿易體系的企圖,令中國在毫無準備和放被情況下開放。這對中國有不利一面,但在客觀上為中國提供擺脫循環新途徑。從短期上觀察,負面作用大於正面效應,以從長期來看,負面再用不斷退隱,正面效應逐漸生長。
到了20世紀,正面效應遠遠超過負面作用。如果中國開放不是上世紀中葉而是更晚,中國現狀又會怎樣?//
圖:Pottinger hotel,又一間吃環境的餐廳,曾跟歷史系學妹去過打卡。望出去就是石板街,砵典乍街。
這個砵甸乍爵士手段高明,成功履行英國政府的吩咐。比起之前的Elliot要有能多了。至於有幾高明,書本都好詳細。
餘下那些耳熟能詳的清朝大臣名字也不是曇花一現,他們在鴉片戰爭往後的人生至死,都可在《天朝的崩潰》中找到答案。
石板街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真實的童話|德國羅騰堡 #tbt
在遊覽德國的經典路線 -羅曼蒂克大道(浪漫之路)上,羅騰堡是絕不容錯過的重頭戲。 也因此我沿著萊茵河南下進入巴伐利亞後,首天的行程就是到羅騰堡與羅曼蒂克大道上的另一個重點符茲堡,是德意志風情濃厚的一日。
▌喝酒救一座城市?
12-14世紀時,羅騰堡位在當時兩大重要貿易的交集處上,即漢堡至威尼斯,以及布拉格到巴黎。當時羅騰堡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前20大城,甚至比慕尼黑與法蘭克福還要早開始發展。
然而不像童話故事那樣從此幸福快樂,美麗的羅騰堡也數次被戰事蹂躪。最慘烈的戰事,則是在17世紀時,天主教與新教的三十年戰爭。雖然傳說中,天主教軍隊在摧毀羅騰堡前,其將軍提出如果城中有人可以一口氣喝下3.25公升的酒,羅騰堡就可以倖免於難。而羅騰堡的退休市長挺身而出、一飲而盡,拯救了整座城市與市民,而他事後則大睡了三天。今日,在市政廳前的機械鐘,仍可以看到這個故事中的市長人偶,在整點時舉起酒杯,重演這個故事。
但羅騰堡其實沒有傳說中這麼幸運,現實裡,這座城市在三十年戰爭中被踐踏數次,等戰事停歇後,又遇疾病肆虐,羅騰堡遭受重擊,至此停滯在17世紀的樣貌。在十九世紀時,在多位浪漫主義的藝術家先後造訪後,皆對羅騰堡驚豔不已。在他們的描繪下,羅騰堡以德國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城市的浪漫形象,再次出現在世人眼中。
▌貨真價實的童話城市
童話般可愛的羅騰堡,其實是防禦設施完善的堡壘。在德文原名Rothenburg ob der Tauber中,是陶伯河(Tauber)上的紅色堡壘之意。事實上,要進入羅騰堡,勢必會先看到它的城牆、城樓與瞭望塔,再從城門進入。羅騰堡是全德國唯三仍有完整城牆的城鎮,也因為保存非常完整,又幾乎沒有任何現代建築,沒有去過中世紀村莊的人,大概多少會有來到主題樂園的錯覺。
進入城內後,映入眼簾的是木框街屋、石造塔樓與中世紀商店招牌,完全就是一幅故事書中的景象,真的會讓人驚嘆這一切是否真實。 走在街上,舉目皆是臉上堆滿笑意的遊客,不時還可以聽到驚嘆聲,讓整座城市除了濃厚浪漫童話感外,整體氛圍也是輕鬆愉快。
其實來到羅騰堡之前,心中有一絲絲懷疑這裡是否為被商業渲染的旅遊熱點,但實際踩在它石板路上後,發現確實觀光勝地氣息濃厚,例如旅館、餐廳與紀念品店林立,但它的美絕非渲染而成。不得不說,離開羅騰堡前,我對它已是由衷的喜愛。
▌殘念的符茲堡
我要離開羅騰堡前往符茲堡時,不知為何時間到了卻遲遲沒有火車進站,查了德鐵的app才知道火車有延誤、候車月台有更改。當時車站雖然有廣播列車資訊,但都是以德文放送,當時也在等車的外國遊客去問了站務室的工作人員,但對方英文也不太好,最後大家都不確定我們是不是在正確的月台、火車到底什麼時候會來。
所幸火車最後如同app上的資訊抵達,但同行的西班牙情侶已經趕不上他們的下班火車,我到符茲堡時也已經錯過日落,只能在頗有布拉格神韻的舊緬因橋留影數張,就搭車回紐倫堡了。
▌填問卷抽免費攝影課程
如何創造自己的風格、拍出屬於自己的旅行影像,是我目前正在籌劃的新攝影課程中的一章。內容包含如何有系統地建構自己的風格之外,也有如何解構他人的風格,把他人的優點融入自己的照片。此外,還有如何事前規劃攝影旅行,以及如何透過照片敘事、傳達故事等章節。
為了讓課程更貼近大家想學的部分,想透過問卷請教大家一些意見。了解大家是否對這個課程有興趣外,也作為我製課的參考依據。若最後課程順利開設,為表達感謝,會從填寫問券的人中,抽出三位贈送這次的課程。
最後希望借用大家約五分鐘的時間,幫我填一下問券。問券除了通知中獎用的E-mail外,不會搜集任何的個人資訊,請大家放心。
問卷網址:https://pse.is/3gr392
石板街英文 在 Mr. Rabbit 歐洲行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倫敦市小故事
倫敦神秘角落: 無名羅馬女孩的墓碑
.
分享一個一般旅客不一定會知道的倫敦小故事,而且就在觀光書會介紹,許多人都會經過拍照打卡的地標,藏著一個神祕景點
.
去過英國倫敦旅行的人,一定對於倫敦塔橋 Tower of London 與 倫敦橋 London Bridge 之前的倫敦金融城區,有一棟長的像是子彈形狀的大樓有所印象
地址位於 30 St Mary Axe 的這棟子彈型大樓,在倫敦常被暱稱為 "小黃瓜"大樓,由英國知名現代建築大師 Foster + Partners 建築事務所設計,也是他們在倫敦的代表建築之一
.
就在這棟建築前方的街道區,有著長條黑色可供路人坐著休息,是金融區許多人潮會走過地方,卻有著一段特別的文字
To the spirits of the dead, the unknown young girl from Roman London lies buried here.
DIS MANIBVS PVELLA INCOGNITA LONDINIENSIS HIC SEPVLTA EST
.
👇👇👇
Tomb of a Roman girl at The Gherkin
小黃瓜大樓前的羅馬女孩墓碑
.
1992年,這棟大樓的前身是 倫敦波羅的海交易所 Baltic Exchange,在那年的4月10日,晚上9點20分,一輛裝有自製炸藥的貨車在 St Mary Axe爆炸,把整個波羅的海交易所門面都炸毀。
在這個爆炸案發生前20分鐘,由IRA策畫致電,表明有一輛裝有炸藥的汽車停在當時的倫敦聯交所附近,準備要引爆。
1992爆炸案,總共造成當時附近3人死亡,以及91人受傷,整個也造成8億英鎊的損失。這次事件,也被稱做,倫敦二次世界大戰德軍閃電戰之後,倫敦市金融城最大規模炸彈案
...................
在這場爆炸案之後,開始動工相關建築拆除工作,而在1995年,對於建築遺跡下的土壤層中,發掘出一具人體骨骸
英國MOLA對於建築拆遷之後,都會做土地相關考古研究,經過相關的專家研究,以及出土附近的陶器,證實,這是一具倫敦古羅馬時期的人類遺跡,距離當時發現時,居然安穩埋藏在地底1600。
.
這具人類骨骸是一個 "古羅馬時期" ,從身旁的陶器來看,大約是西元350-400年間,這具人體骨骸大概是介於13-17歲之間的女性。發現時,身體仰臥,頭部向南,右手臂在上的雙手交錯在身體上方。
比較特別的是,對於此次挖掘,這個地方只有單獨一個被葬在於此,不是當時所會埋葬的大型墓地。
依據古羅馬歷史,當時是不能安葬在羅馬城內,這個地方,當時應該是古羅馬在倫敦的邊緣,可以得知是當時的邊界溝外。
不過,並沒有其他任何證明這位女孩是 羅馬人或是倫敦人,只能說,她是曾經生活在倫敦這個地區的女孩
也就成為最後為她建立的墓碑上面,以英文與拉丁文寫著,無名靈魂來自古羅馬倫敦的女孩被埋葬於此
--------------------
這項 1995年所發現關於古羅馬考古發現,當時是先把這個安葬移至 "倫敦博物館" 放置。
經過12年之久,這塊倫敦市中心的土地,從波羅的海交易所拆除之後,被蓋了一棟由英國建築師 Foster 建築事務所設計的現代摩天大樓。
一直到2007年4月,小黃瓜大樓正式把這位古羅馬女孩帶回,沒有收藏起來,而是正是在原本的位置,正式為她再次入葬。
入葬的儀式當日,倫敦市市長夫人也有到場參與,除了在附近教堂舉辦儀式,還有列隊遊行與音樂伴隨整個安葬儀式。
.
為了這位女孩,不只在石塊上寫下碑文,還有在地上,以桂冠花圈的樣式,特別在石塊地板上用了一塊黑色石板作為她的安葬之處
.
下次,當你再次到倫敦市中心旅行時,如果有經過小黃瓜大樓前,不妨可以找找這位深藏倫敦地底1600年,古羅馬小女孩的位置在哪裡吧
石板街英文 在 「 砵典乍街」或叫「石板街」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砵典乍街」或叫「 石板街 」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9,931 views9.9K views ... 【上環】踩入香港最古老街道水坑口譯Possession因無人識 英文 ? ... <看更多>
石板街英文 在 吳昊(老花鏡) - 砵甸乍街:英文名是Pottinger Street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2019年6月28日 — 這條街最初是由荷李活道通往皇后大道中,後來才延伸至干諾道中。街道依著斜坡興建,用一塊一塊的石板橋砌成,街坊叫它做石板街,正名砵甸乍街反而少人知道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