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托伊納溶洞,是位於斯洛維尼亞波斯托伊納近郊的一個鐘乳洞。許多遊客前往斯洛維尼亞,就是為了探訪波斯托伊納鬼斧神工的溶洞奇景 。
『喀斯特(Karst)』意指石灰岩與水的交互溶蝕作用,形成了溶洞、伏流、石灰阱、岩溝及灰岩盆地等繁複地形,而『喀斯特』一詞實來自斯洛維尼亞文的Kras,指的是斯洛維尼亞南部這塊與義大利交界的特殊地形。喀斯特地形(karst topography)分佈於世界各地,亞洲以中國雲貴高原最多,歐洲則集中於斯洛維尼亞境內。喀斯特地形主要由石灰岩所組成,物理特性天生就容易被水溶解而形成許多奇幻壯觀的地下河、溶洞與鐘乳石洞,景色壯闊奇幻。
斯洛維尼亞的喀斯特地形(karst topography)面積非常廣大,雖然讓斯洛維尼亞土地有些貧瘠,但是壯觀的地形地貌,每年也吸引上百萬的觀光人潮。波斯托伊納的洞穴系統之大,在世界上可是數一數二的,斯洛維尼亞有兩座舉世聞名的喀斯特溶洞,一個是『波斯托納鐘乳石洞(Postojna cave)』,另一個是什科茲揚溶洞(Skocjanske Jame),雖然什科茲揚有『世界遺產』的加持,但受歡迎程度卻遠不及『波斯托納鐘乳石洞(Postojna cave)』,交通因素是其中之一,且波斯托納洞穴裏還有軌道車的特別體驗設施,只要搭上列車,便能迅速進入喀斯特(Karst)的奇幻世界。
波斯多伊納鐘乳石洞Postojna Cave ,是歐洲公認最大最美的天然鐘乳石岩洞,洞穴全長27公里。這座鬼斧神工的洞穴1818年被發現,1872年建造首段地下軌道,到1967年完成進出的環狀鐵道後,每天可用小火車運載上萬遊客進到深200公尺的地底,再以步行的方式參觀鐘乳洞區,洞中地形複雜多樣,有僅容一人通過的小橋、可容納萬人的音樂廳,而洞內壯觀的石柱、石筍、石鐘乳…等地形都是歷經百萬年所形成,在燈光照射下色彩鮮豔,令人目不暇給。一般而言,鐘乳石柱100年才會增長1公分,這座驚人的石洞據說有300萬年歷史,所以參天石柱成林,蔚為奇觀。
波斯托伊納洞(Postojnska jama)鐘乳石洞位於洞窟的深處,往返需要利用特別的軌道小火車接送,來回各10分鐘左右的路程,彷彿是經歷法櫃奇兵的場景,又彷彿穿越時光隧道般的地心冒險,是非常有趣的體驗,溶洞面積十分壯觀,下了小火車後,步行參觀時間差不多要花一個多小時,溶洞內的鐘乳石千變萬化,讓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神奇的力量。洞內常溫8-10度左右,所以要準備禦寒衣物。整個石灰岩洞的行程接近尾聲,最後迎接大家的是45公尺高的天然音樂廳,每年聖誕節都會在這裡舉辦音樂會。
波斯托伊納溶洞內生態十分豐富,其中最珍稀的是被瓦瓦索(J.V. Vivarium)形容為『四腳人魚』的盲蠑螈(Proteus Vivarium),是洞穴內最大型的脊椎動物,長約25-30公分,在水裡會釋放微弱電流,7年不吃東西也能存活,盲蠑螈是波斯托納鐘乳石洞的吉祥物,所以這兒的禮品店也販售大量的蠑螈布偶,是非常受歡迎的紀念品!
石灰岩地形分佈 在 中國石灰岩地形分布、中國地形、喀斯特地形在PTT/mobile01 ... 的推薦與評價
在中國石灰岩地形分布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iioufe也提到【前言】橘子牛去年看地圖時才知道石門水庫附近有石牛山,看完各個前輩們的紀錄後被照片裡的牛背 ... ... <看更多>
石灰岩地形分佈 在 中國石灰岩地形分布、中國地形、喀斯特地形在PTT/mobile01 ... 的推薦與評價
在中國石灰岩地形分布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iioufe也提到【前言】橘子牛去年看地圖時才知道石門水庫附近有石牛山,看完各個前輩們的紀錄後被照片裡的牛背 ... ... <看更多>
石灰岩地形分佈 在 喀斯特地形- 精華區Geograph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作者: zenxy (厭惡的SF2) 看板: zenxy
標題: 喀斯特地形
時間: Sun Jan 9 22:38:41 2005
一、溶蝕作用與地形
沈積作用造成的石灰岩,經過地殼的變動,抬升到海水面之上後,使它暴露在風化以
及侵蝕作用的影響下。抬升的過程中,石灰岩可能遭受褶皺、斷層等變形作用,使原本接
近水平的層狀堆積物變成傾斜、彎曲的形狀,岩層中也發生了許多裂隙。
雨水自高空落下,通過大氣層時,吸收少量的碳酸,成為碳酸水,落到地面或滲到地下,
與石灰質岩層接觸,會生溶解。因石灰質岩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易溶於含有酸的雨水,
這種硬質岩石因久經融解逐漸形成石灰岩溶液而被蝕失的現象,叫做溶蝕作用(Corrosion)
。雨水在石灰岩面和岩縫不斷進行溶蝕,有的鏤刻成長條形的窪陷岩溝(lapies)。有的為
圓形漏斗狀凹陷的滲穴(sinkhole)。溶蝕作用繼續進行,滲穴、岩溝等相互併連擴大,逐
漸形成底平邊陡的長形封閉 窪盆(unala)。窪盆發達後,邊緣殘留的岩體常成 錐丘
(cockpit)聳立,巍峨險峻,景觀特殊。
石灰岩(Limestone)、白雲岩(Dolomite)和白堊(Chalk)這三種石灰質岩石,性
質特殊。在乾燥地區,岩石堅硬,對風化作用抗力甚強,但易溶於水,故在多雨及水源豐
富之區,會因溶蝕而產生種種石灰岩地形,依營力分類而言,又叫做「溶蝕地形」。
在南歐南斯拉夫的喀斯特(Karst)區的石灰岩地形,首受重視而加以研究,後來世
界各地凡有類似地形,均稱其為喀斯特地形(Karst topography)。
二、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條件
世界各地有石灰岩分佈的地區十分廣泛,但有喀斯特地形的地區並不普遍,由此可知
,此種地形的發育並不單有石灰岩層即可,尚須有其他條件的配合。
(一)緻密的石灰岩層:雨水在緻密不易透水的石灰岩層表面或沿節理進行溶蝕, 有利
地形的發育,否則,在疏鬆的石灰岩區,雨水易於滲透而流失。
(二)雨量豐富:多量含有碳酸的雨水,始能持久進行溶蝕,故喀斯特地形多發育於濕潤
的氣候區。
(三)近地下水面:石灰岩地形發達地區,石灰岩層之下往往是不透水層,使地下水量豐
富,形成近地表的地下水系,利於石灰岩地形的發育。
(四)地表植物稀少:地表缺乏植物與風化層的保護,雨水與石灰岩直接接觸,利於溶蝕
作用進行。
(五)地面起伏不大:如原地形起伏量大,則雨水沿斜面急洩,會形成河流侵蝕地形,反
而不利於喀斯特地形之發育。
三、地下水與石灰岩地形
地面雨水或河水,滲入地下者,變成地下水(Ground water)。如地表河道乾涸,河
水潛入地下經過相當距離後,再在他處流出地表,稱為「伏流」(sink creek)。
地下水在岩層中緩緩流動,其流速與岩層的透水性大小有關。在砂土層內流速較大,
在黏土層內流速較小,因此物理性的侵蝕作用不顯,不過,可能促起山崩、土滑等現象。
地下水的化學性作用,主要有兩種:一是溶蝕作用(Solution or Corrosion),二是沈
積作用(Deposition)。
﹙一﹚地下溶蝕地形:石灰岩主由碳酸鈣構成,遇到含有二氧化碳的雨水,即被溶解成重
碳酸鈣。因此,雨水或河水沿石灰岩裂隙下滲,並進行溶蝕,日久使裂缶虖擴大,逐漸成
為洞穴,稱為石灰岩洞穴(Limestone cave)。石灰岩洞擴大後,如地下水量豐富,會形
成地下河流。地下水系除原有的溶蝕作用外,亦具一般流水侵蝕現象。
(二)洞穴沈積地形:石灰岩洞穴內的石灰岩溶液,自洞頂沿隙下滴,如水分和二氧化碳
被蒸發,碳酸鈣沈積,是為沈積作用;由沈積作用而產生沈積物體,叫做滴石(
Dripstone)。
由於滴石的地點和形狀不同,而有下列幾種:
滴管狀鐘乳石
1.鐘乳石(Stalactite) 石灰岩溶液自洞頂下滴,部分重碳酸鈣附著於洞頂,水分蒸發
,凝聚日久,纍纍下垂,因形如鐘、狀似乳稱之。
2.石筍(Stalagmite) 自洞頂下滴的重碳酸鈣液體,落到洞底,經沈積、蒸發,屹立於
地面,狀如竹筍稱之。
3.石柱(Columns or Pillars) 洞頂之鐘乳石,與地面的石筍,分別繼長增高的結果,
最後上下連結成柱狀物稱之。
4.石簾(Curtains) 如果洞壁傾斜,流域的水滴半途改成掉落的方式,那麼長久的發育
後會造成形狀彷彿窗簾般的石鐘乳。
5.石籐:(Helictite) 細小管狀石鐘乳發育的時候,如果管狀前端周圍生長的速度不等,
發生捲曲彎轉的現象。
6.石壁:(Wall) 從洞頂滲入洞穴的水滴沿著一條裂隙進入,生成的鐘乳石或石筍就會成
條狀排列。成條板狀排列的石柱,用手敲擊彷彿擊鼓一般。
7.緣石池(rimstone pool)或石灰華階地(travertine terrace)這種彷彿水池般的景觀
是流動的水受阻而成,阻礙物之後出現一個寬而淺的池塘,含蓄著靜止的水體。池的周圍
是碳酸鈣集中沉澱的地方,造成了池緣的環狀構造。在地表產生層層下降的緣石或石灰華
階地,日本人稱之為千枚皿。
四、喀斯特地形的發育
(一)幼年期(滲穴期):石灰岩層地面有零星的岩溝(lapies)或滲穴(sinkhole)出
現,尚無大型溶蝕洞,地面水下滲,地下水系尚未發展完成。岩溝與滲穴之間的原地形仍
保持相當寬闊的平面。
(二)壯年期(窪盆期、錐丘期):滲穴擴大增多,地下溶蝕洞發達,坍塌陷穴增加。出
現窪盆(unala)、盲谷(blind valley)和天然橋(natural bridge)等地形,原地形
面大部分消失,殘餘部分成為錐丘(cockpit)峰林。地下水係發育完成。
(三)老年期(殘丘期):石灰岩層被溶蝕殆盡,地表呈溶蝕平原景觀,錐丘石灰林殘蝕
為圓矮孤立的殘丘(hum)。地下水係與地面水系又連成一片。
五、台灣的隆起珊瑚礁岩溶地形
台灣本島隆起珊瑚礁石灰岩的分佈主要在西南部,包括大岡山、小岡山、半屏山、壽
山、鳳山、鵝鑾鼻等地。石灰岩分佈地區通常出現的地形景觀十分特殊,以本島隆起珊瑚
礁石灰岩分佈地區而言,由於石灰岩岩質疏鬆多孔,雨水下滲容易,因此地表幾乎無溪流
形成。下滲的雨水溶蝕部分石灰岩,形成「地下潛流」或是「滲穴」。滲穴上部頂蓋塌陷
後成為陷(上穴下井,讀音:ㄐㄧㄥˇ),上寬下窄,外形圓曲,在鵝鑾鼻台地上常見。
墾丁國家公園內也有石灰岩洞穴,內部有鐘乳石奇觀。露出地表的珊瑚礁石灰岩也因
為溶蝕作用,呈現許多窪洞溝槽,崎嶇難行,較大的狹長岩溝,構成一線天之類的小地形
。劇烈風化後的石灰岩表面生成紅土,常見的地方有恆春西台地和鵝鑾鼻台地。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218.166.239.16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