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愛的卡通
有人看到我說我最喜歡的卡通是 #櫻桃小丸子、 #海綿寶寶、 #飛哥與小佛 後感到驚訝。
讓我來稍微介紹一下我為什麼喜歡他們。
【櫻桃小丸子】
這個卡通可貴之處,除了看的時候很療癒以外,還有他的每一個角色,沒有絕對的壞人,都是有血有肉、鮮活的圓型人物。
美環沒有容貌焦慮且是個愛狗人士、
丸尾在他媽媽告訴他要遠離濱崎這個壞朋友時,他生氣地告訴他媽媽,全班都是他的好朋友。
陰森的野口,她跟爺爺感情很好,且致力於研究如何搞笑。
總是嫌棄藤木的永澤,他因為家裡失火,常常提醒大家要小心火燭,而且是個兄代父職、非常照顧弟弟的好哥哥。
被說卑鄙的藤木,他是個有自覺的孩子,很想要改掉自己卑鄙的個性卻又常常糾結導致失敗的樣子,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面對自身缺點的樣貌。
每個看似不討喜的腳色,都有他們的真實可愛的一面。
加上我覺得小丸子跟我有相當多共通點:
又懶又愛賴床、愛發牢騷、偶爾會脫序、總是發生莫名其妙又多到不行的衰事,以及擁有一些怪異的朋友。
每集的情緒主軸幾乎就是:衰、無奈、尷尬、荒唐,每天都遇到很多煩惱,但仍然是一個開心的孩子,簡直是勵志片。
而且我跟作者櫻桃子(也就是櫻桃小丸子)同一天出生!我還去日本看了小丸子手稿,
櫻桃子跟海綿寶寶的作家,都在2018年過世,超難過的一年。
【海綿寶寶】
我知道很多人會覺得海綿寶寶的內容很亂七八糟,
但海綿寶寶的作者,是一個非常懂得愛跟幽默的人。
他天馬行空的創意、以及擅長「預期違背」的搞笑方式,在創作中是非常不容易的。
拿我上禮拜節錄的對話舉例:
派大星:「海綿寶寶,你猜我手裡有幾顆糖?猜對了我就把我手裡的兩顆糖都給你!」 (光是這句就已經是一個完整的笑話了。)
海綿寶寶:「我猜五顆!」 (答案都說出來了還猜錯,給觀眾第一次預期違背。)
派大星把手裡的兩顆糖都給海綿寶寶,說:「猜對了,我還欠你三顆,下次給你!」 (明明猜錯竟然說猜對,給觀眾第二次預期違背。)
就三句對話,每句都是精緻的mind-blowing。
而且海綿寶寶熱愛工作又善良好笑,正面到不行。
蟹老闆的女兒珍珍是領養來的鯨魚,
蟹老闆超級愛錢,但是是個對女兒寵愛豪不吝嗇的好爸爸。
關於海綿寶寶裡面感人的對話,我上週在老楊的生日文中有寫了一些,
再補一句海綿寶寶對派大星說的:
「自從你在我身邊,我從來沒有羨慕過任何人。」
【飛哥與小佛】
飛哥與小佛每天都在後院創作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
以一個文組太太的角度,我非常佩服編劇可以一直寫出世界上不存在的科技,
作者的異想天開讓我覺得很精采。
/
其實從我喜歡的卡通中,可以發現我對調皮這件事的容忍度本來就比較高,甚至是能去欣賞,
如果不能接受小孩看這種類型的卡通我覺得也無妨,
我之前也有寫過一篇給小孩學英文與科學的頻道整理,需要的請自取👉 https://www.facebook.com/mumumamagogo/videos/894122431193268/
#圖為我畫的海綿寶寶拉花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油畫創作展 馬如龍(馬俊麟)專訪 ▲「我心中的宇宙,宇宙中心的我」藝術家馬如龍以太空為背景、結合人像,試圖將創作者的孤獨狀態具體化。 ▶自小立定志向◀ 從小馬如龍對於繪畫可說是情有獨鍾,幼稚園自己拿著空白簿子畫四格漫畫,到國小、國中在漫畫堆中創作獨家漫畫,國中憑著天...
研究主軸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環街市裝修後重開,人頭湧湧好不熱鬧。
第一代的中環街市,最早建於1842年。旁邊的砵典乍街紀念第一位香港總督——砵甸乍爵士。這個教科書上讀到的名字,今天還變成了酒店的名字(石板街酒店英文名就是Pottinger Hotel)。
19世紀英國所向披靡,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象徵清朝敲起喪鐘。當耆英與砵甸乍於1843年6月26日在香港就《南京條約》換約,砵甸乍遂正式成為香港首任總督。
鴉片戰爭爆發後不久,日本也遇上跟清朝一樣的麻煩。1853年,美國艦隊司令Perry率領四首軍艦駛入江戶灣(東京灣),在日本引起的騷動不亞於13年前英國軍艦到達大沽口。
當時手日本民間流傳這首歌謠:
「泰平の眠りを覚ます上喜撰、たった四杯で夜も眠れず」
歌謠中的「上喜撰」,本來是一種京都宇治出產高級綠茶的名稱。由於跟「蒸氣船」的讀音「じょうきせん」一模一樣,用諧音諷刺幕府必須面對現實,不能再裝睡。
歌謠表面說喝四杯「上喜撰」會徹夜難眠,實際上是諷刺四條蒸氣船的到來,從此將令德川幕府不得繼續安眠。
德川幕府面對Perry送來的國書,神態猶如清道光帝手持巴麥尊致中國宰相書。第二年,德川幕府在武力的威逼下終於接受美方條件,簽訂條約被迫開國。
缺口打開後,禍患洶湧而至。至1858年,日本與多國簽定不平等條約。西方國家由此獲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協定關稅、設定租界等不平等權益,除了割地賠款,日本跟中國「享受」同等待遇。
一個民族在歷史或者會經歷多次失敗。失敗並不可怕,日本的失敗雖然帶來各種災難,但以時間為主軸的歷史,給世界上任何民族東山再起的機會。
日本證明避免交戰減少損失,也是明智選擇。即使定立不平等條約,也不變得一直沉淪下去。
假如清朝迎戰必敗,盡早與英國締結相對有利的和約是否方為上策?
如果根據這一判斷,清朝早就不應抵抗,英國軍艦開到中國海馬上就應該投降。再根據這一個邏輯,戰場上曾經英勇抵抗的將領的血都是白流。
失敗的民族仍有機會再度輝煌,關鍵在於戰後的奮發。
歷史系舊同學指出,北京大學歷史系的茅海建教授《天朝的崩潰》是當年中文大學歷史系劉義章教授力推的好書,是研究近代中外關係的必備讀物。好多讀歷史的同學、研習近代中國歷史的網友都讀過了。
雖然這是他80年代的論文結集,並早於1995年成書,並不影響40年後的今天重新閱讀的價值。
以前讀高中,「政治腐敗」四個字概括了清朝當時的環境。到底道光皇帝、林則徐、琦善、奕山、耆英對世界認知如何?他們當時立場如何?他們的醒覺與反應,是否能跟上時局變化?關於這些深入的內容,這些年來,我都沒有仔細思考過。
冷兵器對熱兵器,不是士氣問題,不是軍心問題。落伍守舊又迷信無知的民族,在文明利器的摧殘下,根本不可能翻身。每一場戰役的仔細描寫,看到的是驚心動魄血流成河、一次又一次注定速亡。
大量資料佐證目不暇給,好睇過偵探小說。
我自己做功課,節錄了幾千字茅海建式歷史觀。謹摘錄其中一段關於「條約平等」之語,分享各位:
//若從具體條款來看,南京條約之所以不平等,主要是三項內容:割地、賠款、赦免漢奸。其中釋放英國囚犯合乎當時和現在的國際慣例,至於平等國交,其實是不平等條約中的平等條款。
另外還有三項規定:五口通商、廢除行商、新定稅制,這些關於經濟貿易條款也比較難界定平等或不平等。從社會經濟發展歷史角度來看,一口通商,行商制度束縛中國貿易發展,不理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轉向市場交換的工商經濟;廣州的關稅由官吏和行商操縱,使每一次關稅都成為討價還價灰色交易,外商受害國家無利,這些還要保留?
理論上來說最佳方案是清朝政府自身改革,作好內部準備主動開放,並在具體做法與國際接軌。但在歷史現實中,這種可能性等於零。
後來歷史證明,西方衝擊了中國舊有模式,民眾的物產和生活為之大受損害,當中有出現前所未有的種種社會經濟現象。表面上作為英國戰爭目的,卻反映了把中國納入世界貿易體系的企圖,令中國在毫無準備和放被情況下開放。這對中國有不利一面,但在客觀上為中國提供擺脫循環新途徑。從短期上觀察,負面作用大於正面效應,以從長期來看,負面再用不斷退隱,正面效應逐漸生長。
到了20世紀,正面效應遠遠超過負面作用。如果中國開放不是上世紀中葉而是更晚,中國現狀又會怎樣?//
圖:Pottinger hotel,又一間吃環境的餐廳,曾跟歷史系學妹去過打卡。望出去就是石板街,砵典乍街。
這個砵甸乍爵士手段高明,成功履行英國政府的吩咐。比起之前的Elliot要有能多了。至於有幾高明,書本都好詳細。
餘下那些耳熟能詳的清朝大臣名字也不是曇花一現,他們在鴉片戰爭往後的人生至死,都可在《天朝的崩潰》中找到答案。
研究主軸英文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短評 《薩滿》The Medium
.
與其說這部片恐怖到讓人中途離席,倒不如說是暈車到中途看不下去;建議容易暈車的人,要在精神狀況良好還有備妥暈車藥的情況下去看比較適合。
.
幾個想法分享給大家:
1. 什麼片就該用什麼方式宣傳,如果明明就不是娛樂恐怖為核心,那是不是就不要一直強調「這部電影超恐怖」或是「恐怖到讓人中途離席」這些字眼,來誤導一般觀眾抱著錯誤期待進場觀賞。
2. 與其說這部片是恐怖片,倒不如是一部反思「信仰」核心的驚悚電影;縱使有些橋段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嚇人,但故事核心的本質是透過家庭成員們的心境變化,來探究信仰的真諦,還有對那些看起來虔誠卻信什麼都不堅定的人,提出嚴厲控訴。
3. 我很喜歡電影中「萬物皆有靈」的概念;與其說是「鬼魂」,倒不如說是詮釋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是科學無法解釋的事物,人們應該抱持著敬畏的心情去面對;至於片中所謂「薩滿」的角色,則是協助這些受到非科學現象困擾的人們,如何走出身心靈的病痛,回歸正常生活罷了。
4. 若要說這部電影有很多怪力亂神的元素,倒不如說這是一部探討「因果關係」的電影。偽紀錄片和大量手持搖晃鏡頭,則是讓本片增添臨場氣氛的手法;許多劇情的細節是前後呼應,或是隱藏在角色的潛台詞中,真的強烈建議想看的朋友要在身心靈都準備好(簡單來說就是要聚精會神去注意到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這部片將會帶給你很多不一樣的思考空間。
5. 我很不喜歡電影的中文片名取名為「薩滿」,一方面是原文片名不論是英文還是泰文、韓文,都指的是泰國依善地區的「靈媒」;另一方面是可能會讓「薩滿實踐者」們的「薩滿研究」被貼上標籤,讓「薩滿」這個名詞變得狹隘。
電影故事從一位靈媒出發,但事實上故事的主軸應該擺放在一個女孩被邪靈附身,漸漸走火入魔的過程,進而影響到家庭或是身邊周遭的人們,在面對未知力量的威脅時,那種無助的恐懼感。回頭過來想想,這對本該是療癒、幫助、甚至將意識轉換到「不尋常現實」,將善意的能量、資訊帶回「尋常現實」的「薩滿實踐者」或「薩滿研究者」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
.
總之,調整好心態去欣賞這部電影,才會讓這部片變得更有深度更好看;若是抱著看恐怖娛樂電影的心態去想著如何被嚇,那我只能說:你只會被滿足到一小部分的期待。《薩滿》這部片背後所蘊藏的文化,想要探討的主題相當龐大,其實套用到現實生活中,不僅能夠跳脫電影所探討的宗教信仰,還能夠套用到觀眾們對自己的生命價值觀、道德觀、甚至是世界觀,開脫不一樣的視野。
.
P.S. 對,我就是不爽說「毀三觀」;因為根本沒有「毀」啊?
.
.
#薩滿 #themedium
#電影 #影評 #filmcritics #movie #review
研究主軸英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油畫創作展 馬如龍(馬俊麟)專訪
▲「我心中的宇宙,宇宙中心的我」藝術家馬如龍以太空為背景、結合人像,試圖將創作者的孤獨狀態具體化。
▶自小立定志向◀
從小馬如龍對於繪畫可說是情有獨鍾,幼稚園自己拿著空白簿子畫四格漫畫,到國小、國中在漫畫堆中創作獨家漫畫,國中憑著天份與自信考上復興商工、進入西畫組,進而對於油畫與純藝術感到興趣,從高中到大學,馬如龍秉持對於人像繪畫的喜愛,持續以人像作為創作主軸,發展一系列的作品。在進入研究所後,他開始思考自身創作的符號與特點,開始觀察與分析藝術市場。
▶人像創作的起點◀
進入復興商工西畫組,馬如龍便喜愛上畫人物,以身邊同學為對象,以紀錄的心境繪下週遭的人事物。這時期的創作著重於寫實技巧。到了大學時期,仍持續以自己所偏好的人物像為創作主題,畫中主角呈現無表情與性別界線模糊的狀態,描繪都市中人們空殼般度日,人物姿態各異、四周擺放無意義的水果,形成荒謬組合的眾生相,展現年輕一代有些輕蔑的態度,以及被現實困住的狀態,並在創作時提出「為什麼我們是人?」這樣的疑問,反思自己創作的初衷。
退伍後工作兩年還未考取研究所時,存了一些錢才重回創作之路的馬如龍,面對睽違三年的創作,試著用一種重新出發的角度來創作,利用各種新工具等等來象徵重新開始的契機。在進入研究所後,馬如龍便開始探討多年來的創作脈絡,以及尋找自己的藝術語彙。在以往的創作中,他認為觀者在閱讀作品會有困難,似乎無法解讀、易被忽略,希望作品之間具有串連性,因此開始尋找獨有的藝術語彙與了解市場性,這樣的探討過程為此次展覽的前言。
▶關於孤獨◀
因家庭的關係,馬如龍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有許多時間一人獨處沒有與他人分享的機會。馬如龍認為「孤與獨在中文原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人;孤為喪父的兒童,獨為老而無子。兩字合併後多指作一種孤單的,單一的狀態。但孤獨在英文中代表的是 alone 並非 lonely,縱使周遭有人,個人進入不被打擾的狀態也可稱為孤獨。所以在此指藝術創作中的孤獨指的是一種思緒不被任何人打擾的隱遁狀態。」馬如龍以往的作品以提出社會議題或是批判性為主,展現都會中一種「無」的狀態。
作家蔣勳在《孤獨六講》中提到「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這個『獨』,李白也 用過,在〈月下獨酌〉裡,他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一種很自豪的孤獨,他不需要有人陪他喝酒,唯有孤獨才是圓滿的。又好比你面對汪洋大海或是登山到了頂峰,會產生一種『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的感覺,沒有任何事情會打攪,那是一種很圓滿的狀態。」。
▶衍伸為太空狀態◀
馬如龍認為在太空系列創作中,他並非強調太空的美好或夢幻,現實中太空沒有介質因此無法傳遞聲波、也看不見星空,其實是一種黑暗孤寂的狀態。與其說太空系列是在表現太空的樣貌,他個人認為更像是反芻對於生命探討和自身靈魂剖析的具象化。同時他也探討到生死的問題,大家都是一個人到來這個世界上經歷生老病死,也許過程中有家人的陪伴,但離開世間的時候也是一個人。馬如龍也舉例許多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與音樂家,他們的不朽作品多半是在極為孤獨的狀態下所創造出來的。
人類因為好奇而不斷往太空進行探索,想知道宇宙的起源與邊界。這樣的一個過程,馬如龍覺得像一位藝術家而創作的過程像是太空人在外太空這樣一種孤獨的存在,人類在外太空的的探索過程就像是藝術家在探討藝術的本質、與藝術市場的未知性。而從馬如龍作品中人像呈現訊號不良的模糊樣貌,堆砌出整體圖像與觀者之間一種攝影繪畫與擬真再現的曖昧關係。既是真實,也並非真實的狀態。
▶畫面中的象徵符號◀
在太空系列的作品中,馬如龍將氣球帶入畫面當中,除了具有提升畫面彩度的功能,他也問採訪者是否想過「為什麼人要發明氣球?」,這些常出現於遊樂園和歡慶場合當中的氣球,代表美好與希望、帶給人喜悅,是一種慶祝與童年的象徵,卻也短暫而易逝。現實當中,溫度與壓力的關係氣球無法存在於外太空,遑論飄浮。在畫面中,無法看出性別的太空人手握氣球代表著我們進行的探索旅程是保有希望的,像是孩提時的繪畫初衷,也象徵生活中我們面對的世界表面和諧但內在充滿不安定。
馬如龍認為,精神上不安定與渴望逃離,卻同時要正面保持希望、建構系列的創作核心,而太空人在太空中展演的小荒謬,也正反映了現今藝術作品多利用詼諧、反諷,甚至帶點不知所云,表現出我們所處的世代與現狀。
▲馬如龍以人像結合宇宙,展現孤獨與寂靜,表現藝術家創作的狀態。
(文:金車文藝中心)
馬如龍簡歷:
復興商工美工科西畫組
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西畫創作組
重要得獎記錄:
2016 新北市美展油畫類 優選
2016 璞玉發光 西畫類 優等
2016 全國油畫展 優選
2016 百號油畫展 優選
2014 璞玉發光─藝術行銷活動 西畫類 首獎
近期展覽:
2016 他/她 人物油畫群展 雅逸藝術中心 台北
2016 第二屆鴻梅新人獎巡迴展 新竹生活美學館 台灣藝術大學國際展覽廳 台北
2015 師大雙年展 徳群藝廊 台北
2015 「幾何」---馬如龍個展 桃園客家文化中心 桃園
2015 "看,我在台北”新一代人文風景特展 台北信義新天地A98F 台北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
展出日期:0107-02/26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南京館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號3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