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台灣的無名英雄
大家好,距離投票已經不到24小時,很多平日為生活打拼的朋友們,可能直到今晚才有時間坐下來瀏覽選舉公報。
我們手中的這一票,看似微弱,但堆積起來,足以改變現狀,扭轉歷史。
不論您支持哪一位候選人,明日請記得要抽空去投票,更重要的是,別為了政治,跟自己在乎的親人、朋友、同事甚至客戶起爭執、鬧脾氣。因為真正關心我們生活和前途的人,正是他們。
真正守護台灣的人,並不是政治人物。清晨起來打掃街道的清潔人員、指揮交通的員警、堅守崗位的阿兵哥、導護孩子上學安全的家長、隨時待命的消防隊員、啟蒙與傳遞知識的老師、沒日沒夜照顧病患的醫護人員、看緊電力輸送、訊號穩定與否的工程人員、備料洗切食材,幫外食族料理三餐的攤商或店家,許許多多在我們生活周遭的陌生人,默默努力工作著,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守護著台灣以及我們每一個人。
請珍惜我們共有的民主政治,圈選的那一刻,多想五秒鐘,如何讓我們和親愛的家人朋友未來四年能更好,您我的選擇,不論結果如何,我們一起承擔,坦然接受,並且絕對尊重。
#改革,更要以身作則
#關鍵時刻
#正直發言
#不分藍綠
您的新選擇
【吳佩蓉—高雄市第6選區(鼓山區、鹽埕區、前金區、 新興區、苓雅區)立委候選人】
學歷
前金幼稚園、前金國小、七賢國中、鳳山高中、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畢。
經歷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助理、高雄市政府研考會企劃員、行政院新聞局行政專員、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研究員、立法院法案助理、促轉會副研究員。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金工創作展 #呂浴珊專訪 ShanShan Lu 身邊的小東西都擁有記憶,隨著歲月它們慢慢變成小妖怪。 堅持開啟藝術世界的大門 呂浴珊走上藝術這條路不像其他的藝術工作者般,從小就接受正規的藝術教育。在升大學的那一年,她萌生了一個念頭,就是進入藝術這個多采的世界。但是,當她把...
研究助理 沒 前途 在 區諾軒 Au Nok-hi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唉。
(回家才說)
不少這裏路過的朋友,除了hardcore的一群,其實對國際關係無興趣,只愛花生,這是網絡文化,我不喜歡,但不會天真得要改變。所以,「建制鄺俊宇續篇」是標題黨,其實探討一個寫了多時的嚴肅問題。但為維持網絡傳統,會加入1%花生,呃人讀落去。
「建制鄺俊宇」是怎樣產生的?我看到的不是個別例子,而是一個pattern,身邊samples,uncountable。當事人不是「鄺建1.0」那樣見過一兩面的網友、也未有像他觸及底線,但故事有相通性,也令人嘆息。
A是研究助理,本身是政黨支部負責人,研究非洲,有英倫一流大學碩士學位,品性純良。我很欣賞他。他擔心得學無所用,後來為老教授當助手,成了另一方的活動聯絡人,也改了研究方向。一生人的立場是會不斷轉變的,但他實在不是那種算計的人。假如在海外,不用這樣。
B是我的學生,有國際研究碩士學位,為國關新聞做了不少實事。他認識多了人後,愛在不同陣營之間溝通,也對IR失去興趣:「建制鄺俊宇」這類題目隨便一千likes,談國際關係無人理會,怎不明白?但更要明白,「殺君馬者道旁兒」。雨傘時,他天天嘗試當聯繫人,我很擔心。聽說他定下了新方向,而且是正途,專注讀另一範疇的博士,不再碰其他東西。但願能堅持下去。
C讀戰略,最初純興趣,但回到花花世界,沒進入大學正式編制,另有高人賞識,生活軌跡就出現改變…… D也讀戰略,思想可愛,網絡軍事版軍事迷,逐漸愛上政治,在建制青年組織越來越活躍,說要促進「建變」…… E、F都對日本歷史有研究,就精英身份有浪漫投射,輾轉當了不同陣營區議員,但在所屬政黨都是異端,似難長期幹下去而不精神崩潰…… G研究冷僻地方,在港多年沒有全職工作,學問越精、怨氣越大、在討論區越多…… H到海外交流後發現別國精英網絡厲害,立心要在香港建立,進政府,極反梁,天馬行空,精神狀態令人擔心……
數下去,無窮無盡。Z原來也是悲劇,名校博士,(我認為)近年最出色的行內青年學者,畢業前已出版數篇SSCI文章,那是一些副教授也沒有的record,滿以為在學界橫掃,結果入門機會也未有,把心一橫,在市場當教育工作者。他問我如何,能否「加持」一下宣傳,想到ABCDEFG…,立刻說:最好。我想,他最幸福。
從他們身上,發現了一個結構。
在海外讀國際關係、甚或廣義社會科學的人,都在讀主流學科。一方面,有直接對口、而且受尊敬的工作,例如外交部、國際媒體、國際智庫(Brookings等真智庫)等;另一方面,也很容易走到別的界別,例如跨國企業、投資銀行,很少擔心前途,也充滿自信。但是在香港,既沒有對口,也不受重視,要學以致用,幾不可能,除非在大學,但又是另一醬缸。
已讀完的人,又如何?若想發揮所學,有些朋友老是覺得,還是要通過國家、政府。讀這些學科容易有媒體曝光,也保證有不同方面接觸,很多人甜言蜜語投其所好,那種機會,偏偏不乏,卻不是網絡「找共諜」、「擒漢奸」十年如一日的世界能理解。逐漸地,積非成是,難以自拔,更難維持原來的興趣。
究竟這結構性問題有沒有可能解決?讀國際關係的香港朋友可以怎樣?香港的結構性問題,我不懂解答。但假如能找到這些答案,我已經很滿足。
Simon Shen
研究助理 沒 前途 在 財報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沒能力帶領轉型的業者,要有自知之明,早點交棒。不要一方面老愛說年輕人不夠努力,一方面死抱著權力不給年輕人機會。我想鄭重對國內業界說,我們在學校看到很多優秀的年輕人,而且有很多優秀的研發團隊,只是一般業界基於成本考量,無法善用學界的資源去提昇其技術水準,反倒是國外業界比國內對我們的人才和研發內容更有興趣。"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從電子業的興衰看文化
電子業出問題,早已不是一年兩年的事。看到有人趁機落井下石,鼓吹人才出走,也不值得大驚小怪的。人才有腳,自己會找出路。全世界都在找人才,其實一點不意外。光是這一週(2015.05.12~18)來,每天都遇到好幾件與人才和高科技研發相關的事,舉例如下:
1. 一位朋友從Facebook來台大資工系徵才,希望找人去矽谷工作。
2. 一位在中國與大企業合作的台商,正在規劃研發下一代的雲端平台技術,希望在接下來多一些合作。
3. 一位八年前從我實驗室畢業的學生,拿著大陸的資金,想在台大設研發據點,看看能否創業,覺得台灣的人才C/P值很高。
4. 一位在某外商電腦公司工作的年輕朋友,想轉換跑道,詢問來學校擔任一年研究助理的可能性,說薪資從150K降到35K不是問題,只要能學到東西就好。
5. 一位資工系大二的學生,想改行當警察或牙醫,找我簽休學意願書,我和他談了一會,贊同他深思熟慮的決定。
6. 一位在外商擔任研發主管的學長,被派去上海工作一年後,想回台灣,但回不來了,因為他認為台灣能給他的薪資和發展機會遠不如上海。
7. 一份Apple的工程部門的訊息,問有沒有台大學生想去美國做GPU相關的實習工作。
這些年來,我有很多類似上述這些的第一手資訊。每一個都是有趣的個案,但我在此不想單獨討論 -- 把這些個案放在一起的目的,是告訴大家,很多改變正在發生,都有脈絡可循,而且最好是全面綜合去探討,才不會以偏概全。因此,我基於我在台灣和國外的求學、工作、教書經驗,以及某些個人的理念,藉由討論台灣近年來日益複雜的產學問題,希望年輕人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轍。
話說,有幾位日子一直過得不錯的朋友,最近突然開始不約而同說起「權力者怎麼這樣蠻橫、低能、無恥」這類通常是酸民、魯蛇才會說的話。這似乎意味著,擴展中的社會問題,已經波及到他們了。這好比,附近貧民窟失火的時候,說人家沒有做好防火措施,等到自己的房子被想「都更」的黑道釘上,才開始感同身受。所以說,獨善其身、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到頭來誤了自己,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這些年來,我看了太多獨善其身、自掃門前雪的個人,我不願多加批評,因為我自己何嘗不是這種人?我們這一代的人,如果願意多反省的話,或許會看到自己身上和這個社會充滿了醜陋的習氣,或許會理解這些年為什麼會把國家,乃至於教育機構,搞得像是好大喜功、爭權奪利的戰場。
我希望下一代有更多年輕人同時具備關懷社會、獨立思考、勇於突破的態度與能力,同時記取我們這一代的教訓,或許就不會重蹈覆轍。這也是我這些年不厭其煩重覆在說一些話的原因,但要能夠產生改變,我想還是得靠年輕人自己才行 -- 這代的年輕人必須設法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這代的思維和作法。
例如,李遠哲最近說「鼓勵年輕人要站出來,不要相信老年人的決定」,大家可以參考看看。其實我講這類話講很久了,我從來就不大相信老年人的決定,包括李遠哲的話在內。但是「不相信老年人的決定」這件事,不應該是年少叛逆式的反射動作,應該是基於理性、良知、自信、自覺的判斷。在批評時,要搞清楚前人的決定出了什麼問題,否則只能說不信,卻拿不出理由和對策。
以我所見,多數前人的決定,出發點是良善的,甚至權力者本身也有良善的意圖,只是昧於他們自身眼光、能力、性格上的盲點,而無法做好。如果年輕人不假思索,缺乏能力,只顧著批評,那難保不走上老路。
以資訊電子業的工作來說,如果這一代的年輕人眼光中只看到前人走過的老路,那的確會對於前途有不少憂慮:電子業利潤逐年降低,中國電子業崛起,台灣軟體產業基礎不夠扎實,缺乏軟體人才,人才流失國外... 所以老路以後走不通了,該怎麼辦?
我們在多年前就說軟體技術是未來重要的產業,但社會上沒有多少人相信。或許每個人都覺得這樣的宣傳是為了自己,或許每個教授都相信自己的研究領域是非常重要的,或許權力者只顧著推動與自己相關的事務,或許掌握話語權的媒體和名人只顧著自己的市場性去討好和娛樂一般大眾。換句話說,大家多半是自掃門前雪,也用這種心態看人。
我想,老路走不通,反而是件好事,可以讓大家多思考新路在哪裡。但是我想提出幾點警告:切莫把主導思考、決定路線的權力交給了無法跳脫舊時代框架的權力者;切莫因為恐懼未知而選擇短視近利的作法,把自己的未來交給殺雞取卵的經營者;切莫因為思考不周,而莫名聽信誑語者、異語者。
從這個「好事」的角度看,我倒是很羨慕在這個節骨眼上從事高科技研究的年輕人,能夠有這麼多的機會 -- 前提是願意把眼光放寬放遠,搞清楚自己想走的路,知道如何讓自己成為世界需要的人才。基本上,不要隨便聽信媒體、名人的話,要培養綜合判斷的能力,也要多關心公共事務,培養與人相處的能力。
現代的社會形態改變太快,已經很難確保些什麼,學位也不能保障什麼,公家、大機構的工作也不能保障什麼,規律的工作會越來越少,小確幸越來越小,深厚的專業能力或是快速應變的能力,才是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尤其是高科技業。我們每天在學校裡學東西,當然應該知道學這些有什麼用,但更重要的是掌握住學習的方法。電子業紅了三十年,又如何?賺了錢,除了炒股買房,又如何?
科技業保證獲利的機會,已漸漸消逝,現在不是找些舊時代成功的老人去帶隊做快老二就可以輕鬆賺到錢的,因為對岸有更多的快老二。如果只會做快老二、還在緬懷過去的榮光,是缺乏深謀遠慮。業界真的要做前瞻研發,主事者要眼光犀利、善待人才、長期深耕,還要有充沛的資金,不是像過去台灣業界的玩法,文化要改變。
沒能力帶領轉型的業者,要有自知之明,早點交棒。不要一方面老愛說年輕人不夠努力,一方面死抱著權力不給年輕人機會。我想鄭重對國內業界說,我們在學校看到很多優秀的年輕人,而且有很多優秀的研發團隊,只是一般業界基於成本考量,無法善用學界的資源去提昇其技術水準,反倒是國外業界比國內對我們的人才和研發內容更有興趣。
因此,就工作而言,培養國際的視野、自學的能力,才是深謀遠慮。如果不喜歡高科技業,早點改行,如同我大二的導生重考去學牙醫,也算深謀遠慮。眼光放遠,道路是多元、寬廣的。台灣幅員小、人口稠,要永續發展的話,必須放眼國際,但同時保有文化的根源。由科技島淪落為鬼島,還不能讓大人們認真去反省這些年不斷上演的荒謬鬧劇嗎?
在我的想法裡,文化是活的,不是意識型態。文化的根源,不是會說台語,不是強調古文,不是死背歷史,不是讓人留在國內,更不是為了讓下一代認同自己而設一堆框架,而是深入去思索、解構自身文化的由來,繼而反芻、重構,為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以此,才會對文化有深刻雋永的關懷,這也是一種遠慮。
研究助理 沒 前途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金工創作展 #呂浴珊專訪 ShanShan Lu
身邊的小東西都擁有記憶,隨著歲月它們慢慢變成小妖怪。
堅持開啟藝術世界的大門
呂浴珊走上藝術這條路不像其他的藝術工作者般,從小就接受正規的藝術教育。在升大學的那一年,她萌生了一個念頭,就是進入藝術這個多采的世界。但是,當她把這個想法告訴父母時,得到的是反對的聲音──希望她打消念頭,選擇比較有前途的科系就讀。內心卻一直有個聲音跑出來告訴她,堅持畫畫初衷。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她拜託高中美術老師讓她在午休時間練習畫畫,到了報考期間,她也是偷偷的跑去報名術科考試,雖然父母不願意,還是陪著她去應試,而她也得到了進入藝術大學的這張入場券。到了選填寫志願表時,又是另一個拉鋸戰,父母仍然希望她放棄藝術相關科系,直到繳交的最後三天,終於答應讓她填美術系。當年通訊沒現今發達,她身邊也沒有相關的人可以詢問,就直覺地填了離家最近的學校 ──新竹教育大學。父母看到榜單之後也只能接受,至少未來還能當個老師,不至於找不到工作。若不是當初的堅持,呂浴珊又何嘗能徜徉藝術國度呢?
找到一生創作的熱情
大學期間,呂浴珊對於平面繪畫很不熟悉,應該說完全不會,成績不好是必然之事。直到二年級有了分組課程,有木工、玻璃……等不同創作媒材,她好開心自己可以學習到這些課程,但相較於平面繪畫,立體類媒材的使用卻多了一份危險。學習的過程中也受了很多傷,曾把指甲磨到不見,還割斷手指神經導致一年無法動彈。就算如此,受傷也無法讓阻止她對藝術的熱愛,大家的起跑點也變得更近,讓她獲得更多的成就感,更一頭栽入金工的世界。參加新一代這個藝術設計的盛會裡,她看見其他學校不同驚艷的作品,讓她發現原來一山還有一山高。準備考取研究所的一年期間,她在新竹教育大學當了一年的研究助理,在這年當中,她必須幫忙準備材料,重新學習老師教過的課程,因此讓她補足了原本不熟悉的部分,基礎工也更扎實。
互相交流激盪創作的火花
研究所時期學風自由,老師不再著眼於技巧,相對的,學校給予相當多的資源,舉辦國外藝術家工作營,在短短的5至7天的時間,呂浴珊跟著藝術家一起創作,她提到當下壓力很大,但結束後回頭看,發現自己竟能如期完成,也從中得到更多的新知識與成就感。校園裡同儕們都來自不同學校,在同好的團體中,大家擁有自己的小撇步,都會互相分享,誰說一定要照本宣科呢。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她發現一件事,就是與一畢業即開始上班,或去當老師的同學最大的差異是,她一直持續走在創作這條路上。儘管當學生無法有足夠的金錢,但是她珍惜人生當中還能有這一段不需為生活煩惱的日子,可以埋頭不斷創作的機會。呂浴珊到日本交換的那段期間,總共有5位交換生,除了她是亞洲學生外,其他都是歐美的學生,在那裡她也看了許多不同的展覽,各國的創作方式都很不一樣,對歐美的學生來說,認為任何東西都能被當成飾品,他們認為日本飲料罐很美,切下來掛在身上也能成為身體配件的一部分,跳脫了大家對飾品本身的刻板印象。
時代在進步,創作的方法走向更多元,不再侷限於書本上以及以前老師所教授的方式,與同學的互相交流下,常是能以便宜又快速的方式得到等量的結果。畢業後,沒有學校的高級設備,她開始蒐集不同製作方式,光華商場則是她近來最喜歡去挖寶的地方。
創作與生活相輔相成
「創作即生活,生活即創作」是呂浴珊最好的寫照。對於立體作品的製作,她很少事先畫好一個完整的草圖,頂多只畫一些基本型體,在多年的創作過程中,她喜歡享受創作的過程,雖然有草圖,但是她不想受草圖侷限住,因為在創作時,往往會有天外飛來一筆的靈感,這反而讓她的作品增添了不一樣的趣味與形體。時間因創作而有價值,當呂浴珊創作時間減少,她就會渾身不對勁。
這次的展覽,她把作品聯結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每個作品代表著她所遇到的角色,她把看見的現實形體轉換成她創作的素材,以擬人的方式來呈現每件不同的作品,故事中的主角就是她,呂浴珊。在冒險的過程中,她遇見這些角色,第一個作品則是以自己家中狗狗的雛形來製作,體現「創作即生活,生活即創作」的理念;另一作品是由大小不同的機器人所組成的,機器人的形體類似,差別在於高、矮、胖、瘦與零件的不同,機器人有著不同的顏色,不同顏色意涵不同膚色的人種。作品述說著她的經歷與想法,呈現出有趣的思考方式,讓觀者也能栽入她一手創造出來的世界,共同踏上冒險的旅程。
呂浴珊-透過雙手將冰冷的金屬,塑造出人物造型的生命力。
呂浴珊簡歷:
2014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碩士畢
2009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學士畢
經歷:
2016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兼任講師
2015-16 大漢技術學院珠寶技術系專任講師
2015 行政院勞委會金銀珠寶飾品加工乙級證照
得獎:
2015 新北市金屬工藝大賽 器物組 佳作
2013 臺灣工藝競賽 創新設計組 入選
2013 新北市金屬工藝大賽 首飾組 入選
2013 台東美展 工藝類 第二名
2013 Korea Jewelry Design Association 入選
2012 客藝精神創意神龍大賽 第二名
2009 新竹美展 工藝類 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