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培養學術倫理 重建誠信社會
李振清/大學教授(台北市)
國民黨高雄市長補選參選人李眉蓁的碩士論文傳抄襲,也引發社會各界對碩士在職專班的質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十年來,國內不斷發生學術界最大忌諱之抄襲、剽竊、造假等「學術犯罪」,以及不當掛名等歪風,持續重創台灣的學術教育界、學者聲望和誠信,與整體社會之形象。世界各先進國家也常傳出學術研究弊端與論文造假之事件,但其頻率與嚴重程度,鮮少像台灣這麼驚悚。
早在四十年前,部分大學已開始規畫在大學部開設「學術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課程。其內涵除了培育學生歷練以邏輯、批判與科學的方法培養獨立研究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建構學術倫理的重要規範與人文素養。學術研究方法課程特別詮釋抄襲、剽竊、造假與相對的資料引用、書目參考之明確分野。更重要的是,課程再三強調「學術倫理是學者的第二生命」。
然而,學術研究方法課程挑戰性甚高,師生身心負荷量超大,不容易教授。因此,絕大多數大學消極地將此核心課程延後到研究所才開設。這時為期已晚。如此一來,因缺乏及早妥善導引的學術倫理觀念之有效建構,以致違反學術倫理的抄襲、剽竊,以及後來延伸的資料造假個案,頻頻出現。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國內違反學術倫理的「學術犯罪」案層出不窮,甚至導致多起部會首長下台之窘境。有鑑於此,筆者多次在大學評鑑過程中,呼籲各大學在大二就開設學術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必修課程。可惜各校反應不積極。
近年來大學在職專班的興起,吸引眾多各級民代、在職人員或企業主管前往進修。這是好事。然而,對研究論文撰寫規範與學術倫理素養欠缺的在職專班碩士生,要求撰寫嚴謹的學術論文,確實有困難。
反觀國外,從小學開始便藉由小計畫之研究與撰寫,灌輸研究方法與學術倫理之基本觀念。如今,台灣將研究方法與學術論文寫作訓練,延後至研究所階段開設,已為時太晚。
筆者於一九八○年返國後,在師大英語系開設「語言學/英語教學研究方法」課程時,再三嚴肅地告誡學生,絕對不可抄襲、剽竊。論文必須配合研究主題與研究架構,盡量引用、分析參考資料、註明資料出處,並提出完整參考書目。教授此課程所耗費時間於批改大量作業與論文初稿,確實很辛苦,可是看到學生們日後的研究素養與學術成就,自然感到欣慰。
隨著網路科技發達與各類資訊傳播,學術犯罪更易觸犯,但各國開發的電腦數據查詢、比對軟體也愈來愈普及,有心或無意的違反學術研究之行為,均將無所遁形。教育部宜及早將學術倫理培養,列為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暨倫理素養課程中,逐步在國際教育推廣中,建構具有競爭力的誠信社會。
研究架構 教學 在 謝智謀-小謀老師 Chihmou Hsieh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是今年指導畢業的一篇論文,論文是用質性的Kirkpatrick評估模式來評估我所開設一學期的引導反思課程學習成效,下圖是經過最後總整理,值得大家參考。
論文題目:體驗教育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
A Study of Evaluation on Experiential Education Courses
本研究以臺灣師範大學活動領導研究課程為例,採Kirkpatrick四階層評估模式建立研究架構,探究課程參與者之學習成效以及成效影響因素,以期提供後續舉辦體驗教育課程之具體建議。研究以質性取向,立意取樣抽取七位課程參與者,透過一對一深度訪談蒐集資料,以主題分析法整理訪談逐字稿與課程反思心得。並以同儕檢核、三角檢定法、參與者檢核建立研究可信性。研究結果主要發現:一、Kirkpatrick評估結果指出學習者參與課程後之反應、學習及行為層次上均有明顯正向成效。二、得出學習層次與行為層次之成效的促進因素與阻礙因素,發現與成年人學習、課程與教學等原理相關。最後,提出對後續體驗教育課程之發展與學術研究以及應用Kirkpatrick評估模式之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一、在課程發展上,應以終為始、綜合多樣化學習策略形成整體方案以提升行為轉化效率。在未來引導員訓練上,可借鑑助人工作者「以人為本」的價值,以深入生命深度的引導,發展有影響力的體驗教育課程、培育專業人才。(圖請自行下載,放大閱讀)
研究架構 教學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曾經在許多地方都蓋起「地方博物館」或是「地方文物館」希望能藉此振興地方文化與經濟,但許多最後都失敗淪為「蚊子館」。那麼到底該這些場館應該要怎麼營運才能對於地方真正發帶來真正的價值呢?
這篇來自【獨立評論@天下】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如何成為在地文化重建復振的力量,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博物館在今日能發揮的功能與價值。
-------------------------------------
「大溪學」 重構常民文化活力
透過貼近在地生活,挖掘梳理地方歷史文化脈絡的地方學,已在台灣許多地方形成風氣。不自外於此趨勢,木博館的目標之一,就是建構「大溪學」。
為真正了解大溪,木博館開館以來的前幾年都在探索地方歷史文化脈絡、訪查木藝職人,深入大溪社區口訪居民,進行田調及整理資料,並發現每年農曆6月24日的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遶境文化,幾乎是每個大溪居民共同關心的焦點,且可交織出廣大的生活、人際及產業網絡。因此,木博館梳理出社頭、木藝及街角館等大溪人最關心的優先課題,作為推廣及策劃活動的依據,以便帶給居民最大共鳴。
木博館鎖定這些主要課題,積極辦理「大溪學」相關課程、論壇、工作坊及活動,請專家講師開課或帶領學員在當地田調,邀請居民及大眾共同探討大溪的木藝等傳統產業、民俗信仰、街角館等,藉由共學、共造帶動民眾參與,並為地方培育文化人才。
由於木藝產業是大溪學的重要面向之一,木博館進一步與在地小學合作,設立木藝專用教室,作為木藝共學工坊,由木藝師投入木藝課程教學,讓木藝學習進入校園,從小扎根,使得更多人有機會認識及參與傳承大溪木業技藝。木博館也持續出版《一本大溪》刊物,徵集老照片圖文等,促成更多民眾分享生活記憶。
木博館更鼓勵居民從調查家族歷史脈絡找到自身價值,以豐富大溪學內涵。「大溪學的建置是無止無盡的事,而且一直在摸索,不能只靠歷史學者或研究者對大溪的論述,而是需由地方居民一起參與詮釋。」木博館館長陳倩慧強調。但為避免居民只談家族脈絡的小歷史而造成大歷史的斷鏈,木博館則整理大溪整體歷史文化研究架構,促成專家與民眾對話,以提高公共共鳴。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80/article/9213?fbclid=IwAR0qFpYdTBpIuNrUskZofrX9E-_CGsDn4Z12qZN3OjJhFHPm-ET9aI31pU8
研究架構 教學 在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第一節研究架構與步驟 的相關結果
文獻中分析不同教學觀點的類別與內涵後,藉由訪談教師瞭解其教學困境與解決. 策略,探討教師教學困境與解決策略是如何受其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的影響。 圖3-1-1 研究架構 ... ... <看更多>
研究架構 教學 在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第一節研究架構 的相關結果
他說,教學法指的是:教材經過整理安. 排而發揮最有效的運用,也就是使材料最省時省力的發揮它的作用。 本研究「蜜蜂式教學法運用於自主學習之研究,以體育班(棒球專長) ... ... <看更多>
研究架構 教學 在 第一節研究架構與步驟 的相關結果
針對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的教師(生物科專長)及八年級學生進行調查,以. 瞭解目前國中教師所具備的環境教育概念、教學能. 力,並選擇教師們及八年級學生們認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