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媽盟直播室 Episode 18 - 台灣宣布積極佈署2050淨零碳排可能路徑!
美國總統拜登邀請40位國家和國際組織領導人,在今年地球日召開領導人氣候峰會,舉世矚目。氣候治理,成為各國彰顯國際領導力的新賽道,「低碳經濟競賽」也正式開跑。台灣雖然沒有在這場高峰會談上,但是蔡英文總統宣布臺灣也正積極部署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可能路徑,除了穩定推動中的能源轉型,包括製造、運輸、住宅、農業等部門,也必須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
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7y_xoUVc7k
(影片重點)
※拜登總統比歐巴馬提出來的減碳目標要積極,將近多一倍的減量!美國國內電力公司甚至提出更積極的方法,希望2030年發電要減80%!理由是達到零碳排放的最後10%或20%目標是比較困難的,所以要先盡快達到減80%。
※蔡英文總統宣布臺灣也正積極部署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可能路徑,但是我們的政策很奇怪,規劃在2030年的減碳目標沒有增加仍是減20%,怎麼可能在2050年達到零碳排放?
※排碳最大國中國更弔詭,目前還在陸續蓋燃煤電廠,並且在2030年會達到排碳最高峰,但卻宣稱2060年要達到碳中和。
※台灣各個部門,能源使用的差異是很大的,如果用量少的減少一半,其實看起來差別不大;但是如果用量大的部門如製造、能源減得多,這成果就很具體了。
※前集影片
2021媽盟直播室 Episode 17 - 最後一道防線不牢靠?核四廠圍阻體品質堪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xaDHqUXg
※2020媽盟直播室 (全52集)
http://momlovestaiwan.tw/content/info/Detail.aspx?enc=2F9989B50405F02BFBDC1B7C6F3B764F
#美國 #拜登 #台灣 #蔡英文 #能源 #聯合國 #碳 #中國 #地球日 #媽媽 #直播
碳中和淨零排放差異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推動碳中和,才是真正的永續發展
#科技與人文-楊之遠
蔡總統在今年元旦發表談話中提到:要找出最符合我國未來永續發展的氣候治理路徑,顯示總統已注意到國際氣候政策發展的壓力。但總統並未明確宣示推動碳中和。如仔細檢視當前政府施政處境及作為,或可了解蔡政府為何怯於宣示碳中和的原因。
首先要達成碳中和目標,需要有新的能源技術,例如:日本、歐盟等積極發展氫能。但我國除了太陽能及風電以外,經濟部門對氫能、碳儲存與利用等新技術沒有政策規畫;由於欠缺新技術及相關政策等重要參數,就無法輸入我國現有的能源技術評估模型中去模擬分析未來中長期各種情景之減碳量及相關成本,當然就無法找出可行路徑,這是政府相關單位避談減碳路徑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蘇內閣施政在新冠疫情壓力下明顯重經濟輕環保,惟恐推動碳中和之減煤減碳會影響經濟發展,迄今沒有任何創新政策因應。反觀英國、歐盟、日本及韓國各國紛紛於對抗疫情期中,推出各種綠色復甦倡議及政策,蘇內閣的表現明顯過於保守。
再者民進黨政府堅持非核家園政策,造成減煤空間受限。而英國、歐盟、日本,中國等均將核能做為淨零排碳過程的重要選項;此外,儘管政府目前大力推動風能及太陽光電等再生能源,但仍無法彌補非核之供電缺口。例如目前還在審查中的新竹科學園區(寶山用地)第二期擴建計畫,主要為了提供開發積體電路產業二奈米製程所需用地,預計用電需求量達一二二○MW,幾乎相當於核四廠的一部機組,而高科技產業未來用電需求將持續增加。廢核不僅無法確保未來高科技產業電力穩定供應,並導致燃煤發電在能源結構中仍居高不下,形成減碳的最大阻力。
最重要的是蔡政府偏重當下的生存發展,缺乏氣候危機意識,對台灣後代子孫福祉關懷不足。相對的,英國、歐盟等提出碳中和,主要目的係降低未來的暖化危機風險,賦予未來世代福祉較高的價值,並為後代承擔更多的倫理責任。
各國實施碳中和所遭遇之困難或有差異,但台灣不能因廢核、缺乏新技術等因素,圈地自限,而怯於實施碳中和。建議政府啟用核四,立即推動新能源技術,關注台灣未來世代之氣候環境,訂出碳中和路徑。利用卅年期間逐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不僅可逆向促使能源、產業結構不斷改進,並可帶動綠色產業發展,讓整個國家脫胎換骨,這才是真正的永續發展。
(作者為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碳中和淨零排放差異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近期各種淨零排放路徑研究告訴我們甚麼?
文:Tony Yen / 德國弗萊堡大學再生能源工程與管理碩士、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隨著各國和地方政府陸續提出淨零排放目標和過度目標,相關的轉型路徑在近期也成為顯學;底下我們介紹德國的一份相關報告,讓大家簡單瞭解這樣的轉型會需要哪些政策、而轉型的路徑大致上又是如何。
節能、綠能、氫能:淨零排放目標達成的三大支柱
德國能源轉型智庫Agora Energiewende近日發布的報告《Towards a Climate-Neutral Germany》旨在闡明德國如何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氣候中和。報告中提到底下三個步驟,以讓德國在2050年達成此目標:
步驟一:2030年時,較1990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65%(目前德國法定目標為55%)。
步驟二:2050年時,較1990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95%。
步驟三:利用負碳排技術,中和掉剩餘5%的溫室氣體排放。
同時,報告也提及轉型過程最重要的三個支柱:
支柱一:能源效率的提升,以減少初級和最終能耗。初級能耗的減少將大部分來自於使用綠能和各部門的電力化,最終能耗的減少則主要來自於建築部門和運輸部門的汰舊換新。
支柱二:綠能和電力化。在2030年,德國的綠能佔電力比例應該達到70%(目前政策目標為65%)、並達成非核無煤;到了2050年,德國所有電力應該都由綠能提供,其中將近9成為綠能直接供電、7%為使用綠色氫氣的燃氣機組、5%為儲存之電能或進口電力。
支柱三:發展綠色氫氣產業鏈,以做為能源載體和工業原料。大部分的綠色氫氣將用於電力系統的長期儲能用,但綠色氫氣在綠色煉鋼和綠色石化業中也會有不可取代的角色;船運或空運等較難電力化的長程運輸載具,亦會需要以綠色氫氣為基礎合成的燃料。
負碳排技術在淨零排放路徑中的必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就像許多淨零碳排的研究,Agora Energiewende這篇研究也提出負碳排技術的重要性。這是因為某些溫室氣體排放來源(肥料、畜牧、水泥等)是幾乎無法減排的,其量級如果無法透過增加自然碳匯或強化既有自然碳匯來中和,工業導向的負碳排技術仍屬必要。這包括生質能搭配碳捕捉、直接空氣碳捕捉、以二氧化碳製成綠色碳氫化合物等等措施。
一般的碳捕捉會需要一定的儲存空間(開採過的油氣田等地質合適場域),以二氧化碳製成綠色碳氫化合物則須搭配完整的循環經濟、增加塑膠等原料的回收率,以確保這樣的措施具有時效足夠的固碳效果。
淨零(碳)排放研究有助於擴展政策對話空間
淨零(碳)排放研究,對於已經做出相關宣示的政府(中國、南韓、日本、歐盟)來說,是落實目標非常重要的參考依據。另一方面,對於尚未提出淨零(碳)排放轉型目標的國家(如台灣)而言,淨零(碳)排放研究可以擴展政策討論時的對話空間,讓過去被視為不可行、難登大雅之堂的目標,變成政府相關官員不得不面對的主題。
近期,台灣有環團與學界開始討論淨零碳排目標與轉型路徑,也有相關學術研究顯示以台灣的發展脈絡,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雖有挑戰性、但並非完全不可能;台灣能不能成為繼中日韓以後東亞地區另一個宣示淨零(碳)排放目標的國家,或許就快接曉。
注:淨零碳排目標和淨零排放的差異在於,淨零碳排目標只針對二氧化碳排放做中和(故又名碳中和),淨零排放目標則考慮所有溫室氣體(故又名氣候中和、溫室氣體中和)
♡
碳中和淨零排放差異 在 什麼是淨零、碳中和、氣候中和?一次搞懂Net Zero、Carbon ... 的相關結果
是一家企業或一個組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經過清除二氧化碳達到平衡(衡量期間通常是一年)時,就代表達成碳中和,或是淨零排放二氧化碳(CO2)。 淨零、淨 ... ... <看更多>
碳中和淨零排放差異 在 一次看懂全球熱議的淨零排放,與碳中和有何不同? - ESG遠見 的相關結果
淨零排放 :全球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扣除人為移除量等於零; 碳中和:透過植樹、使用再生能源累積的減碳量,抵銷、清除二氧化碳排放量; 氣候中 ... ... <看更多>
碳中和淨零排放差異 在 碳中和是什麼?跟淨零排放有什麼不一樣?臺灣要如何做到淨零 ... 的相關結果
碳中和 ,簡而言之,是企業、組織或政府在一定時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與植樹、使用再生能源等方式所累積的減碳量相互抵換,過程中需透過碳盤查掌握碳排放量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