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甜點組 / Dessert & pastry box - 丰子甜點/ Panoramix Project
今天收到來自 #丰子甜點 的澎湃甜點組合時,除了各種看起來超美味的果醬、抹醬外,發現還有烤成金黃色的司康、蓬鬆的布里歐許時,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其實這幾樣都是我平時最愛的療癒甜點,在巴黎的時候也經常吃,但最近正在嚴格控制碳水化合物中,所以做得這麼誘人,確實非常考驗意志力。不過,當我打開包裝中另外一個粉綠色的盒子時,上一秒還在複雜的心情,立刻拋到九霄雲外,只剩下讚嘆:「哇,好久沒看到做得這麼細緻,裙邊這麼美、殼還閃著細緻珍珠光澤的馬卡龍了!」
我想著怎麼本週和馬卡龍特別有緣,畢竟昨天才嚐到台式馬卡龍,今天就收到正宗法式馬卡龍,無巧不巧,下午拍完照後,正在追的本季日劇「#主廚是名偵探」(由近藤史惠的原著小說改編)第四集也說到馬卡龍。
#西島秀俊 飾演的三舟忍,是「Bistro Pas Mal」這家法式餐廳的主廚,他觀察力入微,總能從各種事物與人的行為細節中推斷出難解的謎團真相。在最新的第四集裡,他的朋友羽田野帶著自家餐廳的甜點師岸部彩香來 Bistro Pas Mal 吃飯,沒想到後來岸部說要回老家一趟,卻未在約定的時間內回來上班,只寄來了一盒馬卡龍,裡面附上一張寫著「馬卡龍就是馬卡龍」的便箋。聯絡不上岸部的羽田野,打電話至她之前工作的飯店詢問,沒想到對方卻說岸部並未在那裡工作過。
三舟主廚看著盒內的馬卡龍和便箋,很快便推理出事件的原委。原來岸部寄來的馬卡龍並不是現在大家最熟知、色調粉嫩的巴黎風馬卡龍(macaron parisien),而是外型為金黃褐色小圓塊,類似布列塔尼奶油餅乾(palet breton)的 #亞眠馬卡龍(macaron d’Amiens)。
法國各地其實有許多不同的馬卡龍版本,雖基底都是杏仁與蛋白霜,但每個地方的特色不同。亞眠馬卡龍外殼稍硬、內裡軟黏,除了杏仁粉與蛋白之外,還加入了蛋黃、蜂蜜與苦杏仁油(Extrait d'amande amère),有時還加入杏桃果醬或糖煮蘋果泥(compote de pommes)。
三舟主廚主廚從岸部特別送來亞眠馬卡龍、加上便箋上的留言,領悟到她其實想表達「希望以自己認同的面貌活著」的訊息。人們眼中經常會有刻板的性別角色、行為準則,但其實如同法國有很多種不同的馬卡龍,人也有許多不同的面貌,即使和世界的標準不一樣,仍然能驕傲自己的選擇、坦然地活著。
看完劇正感動著,在收拾拍照殘局後又打開了丰子甜點的品牌介紹看,不禁會心一笑。丰子的兩位創辦人主廚 #溥丰詠(Florian Bourquin)與品牌經理璩秀君(Marie Chu)都有著多元文化背景,Florian 來自瑞士,有一半英國血統,過去曾在比利時巧克力名店 Pierre Marcolini 的布魯塞爾總部擔任甜點主廚。在代表 LVMH 集團為旗下甜點品牌 COVA 來台設立據點時來到台灣,隨後感受到本地市場的潛力,決定留在台灣擔任甜點顧問,並創立自己的品牌。他的夥伴、丰子的過去則是台灣 Pierre Marcolini、 Ladurée 及 COVA 的品牌經理,擁有台法雙重背景的她,對法式甜點及法國文化有深刻認識,希望能從消費者與職人兩端一起努力,在台灣打造更加成熟的品味市場。
「純正法國」對他們兩人來說不是限制,反而豐滿了他們的作品。丰子既在台灣,便盡量使用本地新鮮食材,例如他們豐富的果醬系列,都是與在地小農甚至部落農民直接合作取得特色水果。我今天打開的「#五月桃烏龍果醬」(White peach-Oolong Jam)便是與北橫的泰雅族三光部落合作,以友善環境的「三光五月桃」製成,加上冷浸鹿谷高山烏龍,茶香襲人、果味飽滿,嚐一口便像帶你到台灣山林走一遭,體驗山高水清雲霧氤氳。
其實,使用新鮮在地食材,展現最佳季節風味,不正是正宗的法國精神嗎?
🔖 延伸閱讀:#疫情之下的台灣甜點業
#yingspastryguide #yingssweettime #yingsplaylist #yingc #甜蜜食間 #甜牙齒片單 #macaron #馬卡龍 #日劇 KKTV
碳尼性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福島県磐城市いわき市石炭・化石館ほるる
這次的旅行是只有跟我哥哥兩個人出遊,除了拍照之外,旅行過程中都有把口罩戴好戴滿喔! 請大家不用擔心~謝謝!❤️
第一次摸恐龍的化石😳
化石不是應該放在博物館的玻璃箱裡嗎?
這裡竟然開放讓你隨便亂摸lol
我還被我哥騙摸了恐龍的大便...💩
這裡還有挖掘菊石化石體驗,還能把菊石的化石帶回家哦!(這裡的地質年齡非常長,發現了大量的化石,多到他們不care 😂) 展覽館裡面的隨便讓你摸,體驗採真實化石後還可以帶回家!本來是非常適合爸媽帶小孩來體驗的地方,但是我跟我哥都被吸引到好想體驗,因爲真的太難得了!可惜我們來之前不知道有這個體驗,沒有算時間進去.. 騎完一個山頭下來看博物館已經做不了這個體驗了QQ
小時候覺得博物館很無聊,長大後我到一個地方旅行的第一天一定會先去當地的博物館。了解當地的故事和歷史之後,在旅行途中可以更深入的感受那裡的土地和人🐱有誰跟我一樣有這個習慣嗎?
磐城在約100多年前盛產煤礦。常磐碳田橫跨了福島南邊以及北茨城。煤礦場的入口就位在博物館境內,現在還可以看到以前的礦場的山洞入口還留有當時的採礦車。座椅的傾斜度為的是配合山洞的角度,可見鐵軌有多陡,將近45度。不禁去想像採礦工人坐上車時的心情。
最有趣的是在地下的模擬礦場。我和我哥進電梯後,燈突然全黑,電梯急速下降到地面下600m的地方。(原來只是電梯的聲光特效,讓我們感覺下降了很多,其實只是地下1樓哈哈)感覺蠻想去迪士尼裡面會有的體驗🙈 沒想到一個當地博物館會有這樣好玩的設計。
模擬礦場滿真實的重現了當時礦工的生活。最讓我吃驚的是裸著上身女人工作的人像。(當時都是以家庭單位來分小組工作,很多夫妻是一起在礦場工作的。地底下非常熱,裸著上身工作的不只是男人,女人也是一樣。(突然領悟到女人其實跟男人不穿上衣工作其實是同一件事,好像是因為我們對性別帶著不同的眼光才會覺得很奇怪。)真的沒有想到那時候這裡的女人也會在礦場工作,可見當時為了生活真的很不容易。
右滑👉
日本人泡溫泉的文化真的非常貫徹。礦場工人也有地下的溫泉桶可以泡呢!當時挖礦的時候湧出了非常多的溫泉,他們就直接在地底泡溫泉了♨️泡溫泉舒緩採礦的疲勞~
#iwakitrip #常磐3市 #磐城 #北茨城 #高萩
@ Iwaki, Fukushima
碳尼性別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譚新強:第二階段COVID地球反擊戰:美國大選
文章日期:2020年11月6日
【明報專訊】美國大選尚未塵埃落定,一如所料,可能需要等到今天才有「較正式」結果。執筆時,民主黨拜登已接近勝利,但始終還有數個關鍵搖擺州份,包括賓夕法尼亞(Pennsylvania)、喬治亞(Georgia)、 北卡羅萊納(North Carolina)、內華達(Nevada)和亞利桑那(Arizona)等仍未完成點票,所以不可正式宣布下一任美國總統勝利者。拜登暫時在內華達和亞利桑那兩州領先,只要勝出,已剛足夠全國勝出所需的270選舉人票,其他州份就不重要。但如贏不到亞利桑那,就必須贏得賓夕法尼亞或喬治亞其中一個州,暫時拜登稍為落後,但傾向民主黨的郵寄票點得較慢,所以拜登仍有機會。
題外話,為何美國人數學真的那麼差,選舉人票總數竟是個雙數 (538),即是可能出現269對269的打和局面,決定權落入眾議院手中的奇怪現象,又製造多一個憲法「漏洞」。在這次選舉中,只要拜登拿不到內布拉斯加(Nebraska)的一票──只有內布拉斯加和緬因(Maine)按地區和普選票來分割選舉人票,就有機會出現此情况!
選舉過程和初步結果與我預期相距不遠,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郵寄選票和提早投票佔比過半,且郵寄選票傾向拜登,等到選舉當日才親自投票的較多為特朗普支持者。其中,點票較快的必然是親身投票,所以初時顯示特朗普領先,應為意料中事。隨着也開始點算郵寄選票,多個州份如威斯康星(Wisconsin)和密歇根(Michigan)就開始逆轉,最後拜登反敗為勝。
美國不穩定 對全世界都沒好處
我的兩個最主要預測也正確。雖然選舉人票可能非常接近,但特朗普仍大輸普選票差距應超過400萬票,遠比2016年的近300萬票;投票率是百年來最高,可能高達65%。
我真心希望拜登能勝出,不是因為我支持他,而是因為如特朗普在輸400多萬普選票的反民主情况下仍能勝出,將令美國分裂情况變得更嚴重,亦為《美國憲法》和選舉制度造成更大傷害。我不會幸災樂禍,一個危險、不穩定和憤怒的美國,對自己、中國和全世界都沒有好處。
我也早料到特朗普必嘗試搶閘宣布勝利,周二深夜他在Twitter和白宮發布會上說他認為自己已經勝出,並指民主黨企圖以訛騙手段「steal the election」,這是極嚴重指控。他更講明必將到最高法院進行訴訟,阻止他認為是違法的遲來郵寄票。其實每州有不同規定,賓夕法尼亞和喬治亞都容許郵戳顯示在大選日前寄出的票,如在大選日後3日內收到,仍將被接受;北卡羅萊納更容許9日的寬限,但威斯康星和密歇根則遲到1日都不接受。
不過,選舉仍出現點意外。最替美國高興的是選舉過程順利,到現時為止,暴力事件不算多。看到的只有「驕傲男孩」(Proud Boys)的一名領袖和三名「同志」,在華盛頓被一批據報為BLM支持者用刀襲擊;另外還有持械特朗普支持者,在亞利桑那包圍一些點票站,企圖干擾點票過程。只希望特朗普不再發tweet和發聲,煽動暴亂!
除此,整體選舉結果仍比事前民調顯示的接近(但對比上次,已有些少進步)。特朗普仍在佛羅里達(Florida)勝出,且距離比2016年更大,證明仍有不少躲在衣櫃裏,不好意思承認支持特朗普──支持一個充滿種族主義、性別和性取向歧視的人。
較突出的是特朗普得到不少拉丁裔選民支持,尤其來自古巴的移民,他們都痛恨卡斯特羅(Fidel Castro)建立的政權。我去年去過邁亞密(Miami),跟當地古巴移民聊天,也發現他們極反對非法移民,因為他們認為美國是「天堂」,他們自己千辛萬苦才去到(不敢問他們用什麼方法去的),所以必須阻止其他人湧入美國。我可以理解這種思維,但其實非常自私,可謂過橋抽板。
至於國會兩院選情亦比民調接近,絕對沒有「Blue Sweep」(藍掃)的出現。最重要是民主黨未能重奪參議院控制權,雖仍將在眾議院佔多數,卻減少數席。
倘拜登成總統 冀可修補兩黨以至全國分裂
如拜登成為下任總統,我認為對美國和全球利大於弊。他年紀固然有點大,精力或有限,也非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只可寄望副手賀錦麗(Kamala Harris)和未來內閣幫他分擔工作。拜登最大的優點是他性格隨和,以及30多年當參議員的經驗,希望有助修補兩黨以至全國的極度分裂情况。
前年我在華盛頓一次峰會上見過他,當時他仍未宣布參選,但已發聲呼籲兩黨慎防各走極端,應攜手合作,以人民福祉為依歸。他懷緬昔日,雖和已故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John McCain)政見不盡相同,但私底下仍是要好的朋友,且多次共同推動法案。他感慨現今環境,很多議員連跟敵對黨派議員共進午餐都不願意。
即使拜登勝出,他首要面對的最大難題仍是COVID疫情。昨天美國確診人數破紀錄升穿10萬,死亡人數1200。人類已疲勞透,對COVID疫情亦非常厭倦甚至麻木,但其實疫情一點都沒有慢下來,昨天全球確診已升至60萬,死亡人數首次過萬。拜登必定較認真應付疫情,但COVID在美國已散播到如此地步,覆水怎可重收?他或將嘗試推行全國口罩令,但以美國人的所謂崇尚個人自由性格,既無知更自私,執行上將極度困難。美國人亦漸漸明白研發有效疫苗需時,不應被總統過度催促,即使今年底前推出,亦不可能馬上大量生產;再加上最少過半人將拒絕接受疫苗注射,所以COVID疫情必繼續擾攘一段長時間。
特朗普任內經濟不俗 沒疫情可連任
想清楚,其實COVID就是影響今次美國大選的無形之手。如非COVID的出現,特朗普的連任,幾無懸念。他雖是個頗討厭的bully,但明顯有不少愚蠢的鐵粉,即使不喜歡他的人,也絕不介意他的減稅,雖無聊甚至加劇貧富懸殊,以及擴大財赤,但亦推高股市。特朗普當政的這4年,美國經濟增長不算突出,只約2%,但也已不錯,疫情出現前,失業率更曾跌至50年來最低的3.5%。正常來說,在這經濟環境下,總統的連任,幾乎應該是易如反掌。原來如果拜登成功打敗特朗普,將是美國歷史上僅有的第4次挑戰者擊敗現任總統!
疫情逼各國正視問題 改變政策取向
不過,我早已說過,COVID可說是地球反擊戰派出來的最新改良抗體,比過去的SARS和MERS都更有效,取得傳染性和死亡率的最佳平衡。死亡率既不會太高而減低傳染性,亦不會太低而容許人類和各國政府袖手旁觀,坐視不理。第一階段結果就是非常成功地逼全人類的旅遊步伐慢下來,航空業幾近癱瘓,相關旅遊業亦當然瀕臨崩潰。今年全球GDP將萎縮約3%,是前所未有的真正全球經濟衰退。更重要的是今年全球碳排放也大幅下降,第二季度曾跌12%,但隨着各國經濟逐漸重開,最新全年估計是下降約6.5%,已頗接近《巴黎氣候協定》訂下的每年下降7%目標,但如要達到防止全球暖化攝氏1.5度的長期目標,需要持續此下降步伐10年!
我本無意把地球反擊戰這譬喻過度形象化,但實在愈來愈覺得非常適合。今次美國選舉的結果,COVID當然是一個重要元素,某程度上可否算是地球反擊戰的第二階段,開始影響人類的政治和政策取向?在疫情威脅下,美國人被迫放棄他們認為對經濟更好的特朗普(雖然是個錯誤的假象),寧願選擇將較認真應付疫情,和可能企圖推動「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的拜登。
白宮國會陷僵局 短期對投資者非常有利
我想再加一個溫馨提示。美國政府將再次出現僵局(Gridlock),白宮和參議院由不同黨派控制。華爾街表現興奮,傳統智慧是僵局等如維持現狀,既不能加稅,亦不能打擊Big Tech的壟斷行為,短期內應對投資者非常有利。但美國單是在政制層面上,已可能有開展大手術的需要。如民主黨能重奪參議院,還有點機會擴大最高法院大法官人數,甚至取消終身制。其他更重要的修憲,如第二修正案(2nd Amendment)的槍管,和改善選舉人票制度更加無望。
我認為拜登已算是位頗有原則的政客,在上次辯論會上,不止說氣候變化是人類面對的最大挑戰。雖不承認將馬上禁止開採頁岩油氣常用的「水力壓裂法」(fracking)技術,但夠膽說將計劃逐步取締化石能源。不過,在政府的僵局下,「綠色新政」或將更難實現。小心如人類太過冥頑不靈,地球將發動下一階段反擊戰!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04602470169&issue=20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