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邊界者的社區觀察 呂家華博士經驗分享會】
[記者游昊耘/台北報導]自318學運後,審議民主興起,公民參與與政府資訊透明化開始受到民眾關注。呂家華,自薦成為公部門與民眾間的中介者,於10月25日受邀至臺大生傳系演講。
自青年審議出發,如今已成為我國公民參與舵手 ; 這次,她將重點聚焦在社區居民的互動間如何導入審議民主,從社區不同年齡層間的價值觀衝撞至與政府斡旋資金,帶領學生一同認識社區營造的酸甜苦辣。
中介者的兩難,成為長者與青年間的橋樑
「我的角色最重要的是陪伴想做事的人。」身為嘉義金牌社區的主持人,呂家華參與了無數社區的討論規劃,每個社區面臨的問題皆不相同,但追根究底卻逃不出幾個領域:整合老少意見、資金核銷與落實可能性。年輕人跟老人想法不同,老人希望年輕人幫忙寫企劃書,年輕人卻希望自己能走自己的路,雙方對彼此在社區營造定位常有分歧,甚至互不信任。「這時候我就必須挺身而出。」自創議題大風吹等互動遊戲,讓不宜久坐的老人能長時間討論議題 ; 新進年輕人從旁記錄議題內容,呂家華憑著過去無數溝通經驗與靈敏地臨場反應,多次化解因年齡層構築起的摩擦碰撞。
無數次討論互動,只為幫想改變的人拿到資金
呂家華表示,在所有討論中最繁雜的莫過於資金核銷。任何社區的未來規劃即使寫得再詳細,落實與否都得由資金多寡判定。因此,如何協助社區拿到經費,與地方政府溝通協調成為她每個參與的計畫中最實際且急迫的目標。透過親身參與社區規劃的參詳提升落實可能性,召集具有釐清問題與聚焦能力的社區居民,將社區中不同公共領域,如學校、社區活動中心,甚至是廟宇,打造成社區資訊交換的平台與中心 ; 「我要幫忙的不是那些拿得到經費的人,而是想改變的人。」,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呂家華讓社區不同聲音擁有一個互相激盪與產生共鳴的交流平台。
展現誠意,真正成為社區裡的一份子
從事前大量閱讀資料到不斷練習以讓居民能理解的溝通方式,在每一次的討論中呂家華都展現無比誠意以在最短時間內拉近社區居民與自己的關係。即使主持人也有自己的立場,但在涉及到政策或經費的議題時,主持人的態度就必須擺在最後面 ; 但在跟社區有關、互動模式上的討論,她則不吝於分享自身過往的社區營造經驗。「在不同場合下,主持人有不同的角色定位。」以審議民主為經,社區營造為緯,呂家華不分都市或鄉下,在台灣的各個角落穿針引線,讓人與人、地方與地方間的關係更加緊密。
讓聽眾一生受用的處事態度
「我以前上課很愛講話,才會決定報名那時候教育部辦的青年培訓營。」呂家華自嘲,但愛說話絕對不是讓她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原因,她的勤奮認真從小細節就看得出來。在演講過後,她請課堂老師寄了一封信給大家,內容包括自己整理的簡報內容、線上提問的回應外,更提供幾個線上免費軟體以利同學做社區資訊傳播與溝通的工具。呂家華用自己的經驗印證了找到自己的興趣只是起頭,要如何讓興趣走得長久、讓熱情不被生活磨光,靠的是不停學習的毅力與追求完美的態度。
文/圖: 生傳三 游昊耘 B04610058
Search
社區活動 企劃書 在 創造自己的活動(三)-活動企劃書 的推薦與評價
而對內企畫案是提供給活動工作人員進行活動規劃與執行所需的企畫案,則需. 要詳細羅列活動內容的各項細節與執行的步驟,使工作人員能夠依企畫書內容. 執行籌備或是活動流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