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來了!
NCCㄉㄨㄥ ㄔㄤˇ套路出手了!
在某「記者」因為「侵入式採訪」文爆紅後,立刻發出這樣的「新聞稿」
#NCC 副主委暨發言人翁柏宗指出,目前的確有收到6、7件申訴案,事發隔天NCC就在官方臉書呼籲自律,太魯閣號事故是全國注目的重大社會事件,新聞媒體採訪更應維持專業,《對當事人、家屬採訪或報導,都應基於同理心立場,切勿用侵入式採訪等方式造成二度傷害。》
毫不遮掩的開始「言論自由」囉!
記者文在第一個留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4萬的網紅閱部客,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閲部客影片:https://goo.gl/YbtPFh 通常我們處理事情都會試圖解決或是消弭衝突,但是這些高衝突人格者會不由自主地以「增加衝突的方式來回應衝突」 無情地加以言語、情感、財務、聲譽上的攻擊或是訴諸司法與暴力,而且常常起因是非常小的一件事,卻會被他們耗上數月、數年。 ➡️ ...
社會事件新聞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心理師,給個說法吧?!】心理人的文字工作
'
#心理工作者的寫作
'
【心理工作者無法「隔空抓藥」】
每當心理相關議題的講座結束,台下的聽眾舉手發問,請講師回應他們自家孩子或是自身所遇到的疑難雜症,往往被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講者委婉地回應說:「很抱歉,我真的無法「隔空抓藥」耶。沒有經過詳盡的評估,單就幾句話,我很難判斷您的狀況是怎麼一回事。」
'
是的,無論是心理師還是精神科醫師,我們無法光憑一小段話就來判斷這個人怎麼了,他是否有某些精神疾患或人格疾患的傾向,並且對症下藥說我們可以怎麼做。但,我發現每當社會發生重大案件,或是引人注目的事件,開始就有心理工作者會在電子媒體、公開的網路頁面「分析」事件的男主角女主角是怎麼回事,更甚者文章裡面還引用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第五版( DSM-5)的部份內容,暗示著新聞主角們可能有什麼人格疾患。而這樣去脈絡化的論斷,似乎越來越盛行,卻少有人提出質疑。在可能是美其名為大眾心理衛生推廣教育的包裝上,卻很有可能誤導了社會大眾。
'
【在媒體或網路中「分析者」與「被分析者」權力位置的不對等】
日常生活的人際互動或是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我有時會這樣說,「我對你的了解也有可能是有偏誤的,因此我需要你來幫我核對,我所說的有沒有錯,如果有的話請你告訴我。」但如果今天心理工作者是從電子新聞媒體所獲得之資訊,我們是幾乎不可能做到這樣。新聞主角的名字可能是被隱匿的、主角可能已經死亡、主角可能根本不知道他被這樣評論、主角不願意回應或是其他我們沒有預期的情況。好,我想說的其實是嚴格說來這是一個不對等的關係,一方被分析、被評論、被當材料,但另一方卻無法在同一篇文章、同一個平面來回應,即便被誤解了、被扭曲了,也困難為自己說什麼或做什麼。
'
【心理師你給個說法 vs.評論的界線】
當明白這點 ,就可以知道,身為一位心理工作者,你如果要針對一個新聞事件當事人的心理狀態做評論,是需要小心謹慎的,而不是套套哪個心理學理論,或是貼貼DSM某段關於某個人格疾患的章節湊成一篇文章就可以的。粗糙的評論,並無益於心理衛生的推廣,反而有可能會誤導大眾,讓民眾自己對號入座,以為自己就是某某疾患,加深對身心疾患或人格疾患的刻板印象。心理與精神專業工作者有推廣心理衛教觀念的需求,有在新聞媒體曝光的需求,但在此之前真的先要有基本的專業界線。
'
我知道這不容易,當引人注目的新聞發生,它之所以引人注目也是因為它引起了人們很多情緒,無論是憤怒、悲傷、困惑、焦慮。民眾需要一個解釋,一個理由,他們會期待心理專業工作「給個說法」,說說你認為為什麼會有這樣( 慘絕人寰、匪夷所思、令人悲痛.....)的事情發生,多數的人們總需要一個理由才能「安心」,再來就是如果這個新聞事件是我們不希望發生的( 災難、創傷......),說說我們可以怎麼做來防範於未然,讓這些事情不要再發生,說說在這些我們不喜歡發生的事情發生後,我們還可以怎麼做來安頓我們自己。大眾需要一些相關的資訊、知識來平撫被新聞事件激起的負向情緒。那我們要怎麼拿捏分寸?
'
我認為寫文章某種程度就如同為人,每個人的個性不同,不能用同一標準而論,但我歸納以下二種不同的評論、分析方式給大家參考:
'
1. 【評論「議題」而非「事件」】
針對事件所帶出的「議題」而非針對「新聞事件」本身做評論,拉到議題層面來討論的好處是,這麼做拉高了討論的層次,避免侷限於單一事件,而是我們從這個社會事件中看到了哪些平時沒有被注意到但卻很重要的議題。例如:校園性侵、家庭暴力、性別平等、兒少權益、自殺防治等等。震撼人心的社會事件激起的除了是人們的情緒,這些情緒也可以構過心理專業工作者的書寫,轉化為對於社會議題的關心,心理工作者可以在這個時候給予適當資訊來讓讓社會大眾有機會理解這些與自身不同的社會處境。
'
2. 【從評論「事件」中「社會系統」下的個人】
這種評論方式是針對「事件」中的「社會系統」,並非「個人」,而是如果今天這個社會事件、新聞事件是一個悲劇,那身為社會系統中的一份子每個人可以做些什麼,每當提到「社會系統」、「社會安全網」很多人直接聯想到「社工」,然後怪罪社工,那是我不樂意到的,那種怪罪絕大多數的時候根本就只是想要找一個替罪羔羊,因為當有了替罪羔羊,當有了被指責的對象,人們的心裡會好受些,但如此並無益於社會。可以取代的方式是,讓賦權予社會大眾,他們也是社會系統中的一部分,他們可以各自在自己的位置做些什麼,減少悲劇發生的可能性。當社會悲劇不再是那樣不可預知、不可控制,那人心也就有安定的可能。
'
需要注意的是【評論「個人」時務必謹慎】
如果真的、真的要寫,避免「隔空抓藥」,指涉他人有精神疾患或人格疾患並不恰當,社會大眾往往喜歡簡單又方便的答案,簡單方便的答案很可能也是標籤化的開始。如同前述,在媒體或網路中「分析者」與「被分析者」權力位置的不對等,當一位號稱專業的心理師,透過使用八卦周刊似的腥羶色標題與內文,看似引起閱聽人注意。看似有機會介紹大眾認識人格疾患、精神疾患,但也很有可能同時帶來負面的效應。
'
請下筆的時候針對「客觀的言行」,而非「過多的猜測」,如果單憑當事人做了一件社會大眾眼中的瘋狂行為,就影射他有人格疾患那是太過頭了。推論要有邏輯,有因果、有脈絡,至少要讓人理解你為什麼會這樣認為,不是憑空掉下一個結論,也不是硬套心理學理論。另一個我會建議的點,對於被書寫的對象,請有基本的同理心,他是活生生的人,如果這個人是你的家人、朋友,你會樂意看到他這樣被書寫嗎?
社會事件新聞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想我不配活著 ◎#汪汪汪
—記2016年12月11日,以及在這之前逝去的生命
我想我不配擁有光
我的房間
不配擁有窗戶、家具及棉被
我不配擁有胃袋、杯盤與湯勺
不配和你們並列桌沿
慶賀這個世界又變的
再美好一點
該恭喜你們
又除了一隻害蟲
這座花園於是,再整齊了一點
再一次
減少了變異
又再一次,讓異教徒流血
黑夜應當
降臨我身,走入地獄
將光明交予你們
被挑選的子民,你們是
被拾起的麥粒
我沒有資格要求
看看我破敗的肉身
憐憫我的被囚的意志
我不配
你們說的沒錯,我不配
不配笑,亦不配哭
不配行走
不配說可是我好累
也不配活著。
--
◎作者簡介
汪汪汪,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碩士森,讀詩但不懂得寫。
--
美術設計:楊沛容
圖片來源:楊沛容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1.
與社會事件、新聞息息相關的詩往往寫得很快,而這類的作品,發表越快的,大部份都仍有修改的空間,也難逃被評論者批評為「消費」的嫌疑。
但當我們看著這樣一首詩,感受作品中的沉重、悲痛與自我代言,我想大部分的讀者應該可以同意,這一首詩的作者汪汪汪在寫作的時候抱持的不是為了要以詩揚名或故作道德的姿態;反而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到了最後一根稻草落下的時候,這隻終於被壓死的駱駝發出了不得不發的一聲哀鳴。
寫詩的人能做什麼呢?能多同理,能代言到什麼程度?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有的時候,這世上最悲哀的是,我們終究只能撫慰平庸的弱小的我們自己。在詩人身分上,她只能寫。以寫來面對一個死亡的公共化,還有這份死亡投射在自身上的陰影。
我問汪汪汪能不能借此詩一用,發表在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上面?她說好。然後她說謝謝。我說不用謝。
因為我也很難過。
因為,我只能做這麼多。她也是。
2.
說點有趣的。網路上特別流行打臉來打臉去,特別是萌萌長期以懂懂姿態在「理性表達多數意見」的時候。
但我啊,汪汪汪啊,被我詢問這事件真偽(下午有發文哀悼)的社運青年朋友呀。我們這輩子大概從來沒有這麼希望過自己被打臉過。
情願眼淚白流,情願寫這首詩寫這賞析確認這事真偽的時間白費。為什麼?
因為這些都比不上一條人命寶貴啊。
因為我們討論的是活生生的一個人。
因為就算事件的真偽不明,但對社會的集體恐慌是真的。
這一切只說明了我們有多麼害怕這樣的事情真正發生了。跟一條人命比起來,丟個臉,撒了幾滴眼淚,那算得了什麼?
萌萌們,你們真正意識到我們在討論的,是一條活生生的人命了嗎?
3.
回到這首詩。
汪汪汪的〈我想我不配活著〉用化身的筆法寫作。汪汪汪不是一個有名的寫作者,她的性別認同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事件不管是不是謠言,其本身確實強大到,連我這個異性戀男性都要瑟瑟發抖。
因為被極度保守的萌萌家人發現,所以被禁閉在房間內,最後選擇自殺?一個人一輩子的性別認同本沒有對錯之分,但當她暴露在血緣上最親近的人面前,換來的是一個名之為家的巨大牢籠。在這個家裏面有著她可以自由活動的空間:自己的房間。我不是同志,但我想像著,至少在現在的台灣,現在的性別想像氛圍,每一個同志難免都有自己的櫃子,或至少曾有過。有的人走出去了,有的人沒有。而這個故事中的「她」,她的房間就是一個巨大的櫃子,她想走出去,卻發現她的家是一個走不出去的櫃子。她離自由的空氣很遠、很遠。
如果是我遇到這樣的情況怎麼辦?
下一個會是我嗎?
這樣的我還算是活著嗎?
想像著這一些,這是進入這首詩的鑰匙所在。如果你能夠進入這些,持著這把名為「不忍」的鑰匙,也許你會原諒汪汪汪可能不敬的代言。然後才能開始看待她陳設的灰敗景致,這是她想像的一種悲慘生活,還是她經歷的悲慘生活?我們不得而知。
從題目開始就預設了一種「不配」的邏輯。她從頭到尾都沒有說別人「為什麼配」,但知道「自己不配」。二元的切割再切割了,不配擁有窗戶(對外溝通的可能)、家具(在屋內舒適的可能)、棉被(在房內保暖的可能),置身一個沒有光(某種救贖,或脫離此種處境的希望)的小黑屋,失去了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屋內除了自己什麼都沒有。對所有好壞的事物都只能用設想的。
這是為什麼不配加入餐桌,不配享有食物,使用餐具。這樣不被當人看的對待,竟然也不是羞辱,而是讓對方的世界變得更好。這樣莫名的恨意到底從何而來?一個人身而為人的尊嚴與求生的意志說多低就有多低。以至於要化身為花園裡面的害蟲,消失是為了滿足整齊,存在是不被允許的變異與異教徒。汪汪汪的敘述口吻始終含蓄、吞吐,是那麼冷靜的一刀一刀割著自己的血肉。
4.
第四段開始,汪汪汪的筆法移動了。不再使用比喻與失去,而是血淋淋的人與人比較,進而帶到自我審判。「走入地獄」、「將光明『交』給你們」,這些出於自願的動作,正是最徹底的毀壞:一個人只有連自己都不再認同自己存活的價值了,才會徹底的走向肉體到精神上的死亡。
有著被挑選的子民,有著被拾起的麥粒。自然就更落實了自己的「不配」:原本完好卻因性別不正確而被迫要破敗的肉身,原本應該強大卻自我囚禁起來的意志。這是一切接受持續的地方。當對方的光明偉大在自我承認中越來越落實,自己的卑微渺小就在一連串的「我不配」中獲得肯認。
既然不配,一開始不平的待遇也變得沒什麼好不平了。
一開始的憤怒也不該有了,哀傷也不該有了。我不配。我不配。
這些自居光明(卻來自家人)的利箭有多銳利,一個個被戳出黑洞的傷口就有多深刻。
這是這首詩為什麼痛。悲哀的是,這樣的痛卻是用這樣節制的語氣吐露,再說一次,當自己也相信自己不應該活著了,這個人就真的死透了。
5.
所以──
12/26,請大家跟我們一起到立法院。
不是為了恨。
是為了愛。
不管這件「同志參加同運相關活動被家人囚禁後自殺」的新聞是真是假,類似的事以前發生過:對別人性別的嘲笑導致自殺存在過,被父母抓去矯正或驅魔的同志存在過。而在我們所在的這個環境,這個國家,這個故事真實得不管真偽我們都在第一時間選擇了相信。
為了避免他真的發生,為了避免他以後發生。12/26,我們一起站出來。不為傷害,只為拒絕傷害。
可參考: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2622793808800/permalink/1264139483657131/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6/12/20161214.html
社會事件新聞 在 閱部客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更多閲部客影片:https://goo.gl/YbtPFh
通常我們處理事情都會試圖解決或是消弭衝突,但是這些高衝突人格者會不由自主地以「增加衝突的方式來回應衝突」
無情地加以言語、情感、財務、聲譽上的攻擊或是訴諸司法與暴力,而且常常起因是非常小的一件事,卻會被他們耗上數月、數年。
➡️ 博客來書籍介紹:https://goo.gl/ufHbKs
👉🏻於7/12抽出1位幸運兒送出《高衝突人格》
💬只要BOOK們「分享貼文」並「留言"此次影片觀賞後心得"」「活動在FaceBook粉專上進行」
本影片Facebook連結:https://goo.gl/vaQH9Z
💬註:12號截止於隔天13號中午公布得獎人,僅限台澎地區
----------------------------------------------------------------------------------------------------------
👊【上一集!】
https://youtu.be/djAouw1IboU
----------------------------------------------------------------------------------------------------------
👊【更多影片】
閱說書▊https://goo.gl/28WFVy
閱知識▊https://goo.gl/dzHuXL
閱雜談▊https://goo.gl/5Gk3Y6
大學系列▊https://goo.gl/PrHMMM
----------------------------------------------------------------------------------------------------------
✍️ 【協助閲部客】
徵求BOOK們一起讓閲部客更好,徵求翻譯者!!!
▶️翻譯此影片:
▶️翻譯閲部客:https://goo.gl/NP1hKi
----------------------------------------------------------------------------------------------------------
👊【關於我們】
我們是閱部客
水丰刀👩🏻
喜歡書、喜歡玩遊戲、喜歡讓自己的生命精彩
有祐👦🏻
喜歡睡、喜歡吃、喜歡料理
快來''訂閱''不要錯過我們每日最新內容唷!!!!
👇你今天''閱''了嗎? 👆
訂閱我們►►https://goo.gl/crn2yo
----------------------------------------------------------------------------------------------------------
👊【追蹤我們】
FaceBooK►►https://goo.gl/DM279v
Instagram►►https://goo.gl/8W3K2S
Youtube►►https://goo.gl/xDvL6R
Twitter►►https://goo.gl/wYJoZU
B站►►https://goo.gl/MaZ6iw
微博►►https://goo.gl/ehj6gh
----------------------------------------------------------------------------------------------------------
👊【業務合作】
請聯絡信箱
yuubuke@gmail.com
----------------------------------------------------------------------------------------------------------
社會事件新聞 在 Yahoo!奇摩新聞- 太可惡了! #社會事件#笑氣#YDD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騙少女「吸笑氣解悶」 3狼男性侵她還拍下PO網- Yahoo奇摩新聞. 新竹一名少女因為和男友吵架,心情不好,18歲男子阿辰趁機慫恿她前往摩鐵,一同「吸笑 ... ... <看更多>
社會事件新聞 在 #社會事件-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社會 動盪損精神健康一半求助患焦慮症;警察及子女要情緒支援- 20200103 - 香港新聞- 有線新聞CABLE News 社工、記者大壓力 · 有線電視CABLE TV & 有線新聞CABLE New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