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助陣醫學、防疫,個人隱私難兩全?
2021/06/09 研之有物
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評論
本篇來自合作媒體研之有物,作者周玉文、黃曉君,INSIDE 經授權轉載。
AI 醫療、科技防疫的人權爭議
健康大數據、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醫療研發的新聖杯,新冠肺炎(COVID-19)更將 AI 技術推上防疫舞臺,各國紛紛串聯大數據監控足跡或採用電子圍籬。但當科技防疫介入公衛醫療,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讓渡了個人隱私?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天網」恢恢,公衛醫療的新利器
自 2020 年新冠疫情大爆發,全世界為了因應危機展開大規模協作,從即時統計看板、預測病毒蛋白質結構、電子監控等,大數據與 AI 技術不約而同派上用場。但當數位科技介入公共衛生與醫療健康體系,也引發人權隱私的兩難爭議。
2020 年的最後一夜,臺灣再次出現本土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警告,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的民眾,都不應參加大型跨年活動。而且,千萬別心存僥倖,因為「天網」恢恢,「我們能找得到您」!有天網之稱的電子圍籬 2.0 出手,許多人拍手叫好,但也挑起國家進行隱私監控的敏感神經。
隱私爭議不只在防疫戰場,另一個例子是近年正夯的精準醫療。2021 年 1 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發布亞太區「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指標」(Personalised-health-index)。臺灣勇奪亞軍,主要歸功於健全的健保、癌症資料庫及尖端資訊科技。
國際按讚,國內反應卻很兩極。早前曾有人質疑「個人生物資料」的隱私保障,擔憂是否會成為藥廠大數據;但另一方面,部分醫療研究者卻埋怨《個人資料保護法》(簡稱《個資法》)很嚴、很卡,大大阻擋了醫學研發。為何國內反應如此分歧?
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原因之一是,
《個資法》早在 2012 年就實施,跑在 AI 時代之前,若僅僅仰賴現行規範,對於新興科技的因應恐怕不合時宜。
健保資料庫爭議:誰能再利用我們的病歷資料?
來看看曾喧騰一時的「健保資料庫訴訟案」。
2012 年,臺灣人權促進會與民間團體提出行政訴訟,質疑政府沒有取得人民同意、缺少法律授權,逕自將健保資料提供給醫療研究單位。這意味,一般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病例被加值運用,侵害了資訊自主權。案件雖在 2017 年敗訴,但已進入大法官釋憲。
民間團體批評,根據《個資法》,如果是原始蒐集目的之外的再利用,應該取得當事人同意。而健保資料原初蒐集是為了稽核保費,並非是提供醫學研究。
但支持者則認為,健保資料庫是珍貴的健康大數據,若能串接提供學術與醫療研究,更符合公共利益。此外,如果過往的數據資料都必須重新尋求全國人民再同意,相關研發恐怕得被迫踩剎車。
種種爭議,讓醫學研究和資訊隱私之間的紅線,顯得模糊而舉棋不定。何之行指出,「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之間的權衡拉鋸,不僅是長久以來政治哲學家所關心的課題,也反映了現代公共衛生倫理思辨的核心。
我們有權拒絕提供資料給醫療研究嗎?當精準醫療的腳步飛也似向前奔去,我們要如何推進醫學科技,又不棄守個人的隱私權利呢?
「精準醫療」與「精準健康」是近年醫學發展的重要趨勢,透過健康大數據來評估個人健康狀況,對症下藥。但健康資料涉及個人隱私,如何兼顧隱私與自主權,成為另一重要議題。
去識別化爭點:個資應該「馬賽克」到什麼程度?
何之行認為,「健保資料庫爭議」短期可以從幾項原則著手,確立資料使用標準,包括:允許退出權(opt-out)、定義去識別化(de-identification)。
「去識別化」是一道安全防護措施。簡單來說:讓資料不會連結、辨識出背後真正的那個人。何之行特別分享 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研發公司 DeepMind 的慘痛教訓。
2017 年,DeepMind 與英國皇家醫院(Royal Free)的協定曝光,DeepMind 從後者取得 160 萬筆病歷資料,用來研發診斷急性腎衰竭的健康 APP。聽來立意良善的計畫,卻引發軒然大波。原因是,資料分享不僅未取得病患同意,也完全沒有將資料去識別化,每個人的病史、用藥、就醫隱私全被看光光!這起爭議無疑是一大教訓,重創英國社會對於開放資料的信任。
回到臺灣脈絡。去識別化指的是以代碼、匿名、隱藏部分個資或其他方式,無從辨識特定個人。但要達到什麼樣的隱匿保護程度,才算是無從識別特定個人?
何之行指出,個資法中的定義不甚清楚,混用匿名化(anonymous)、假名化(pseudonymised)、去連結(delink)等規範程度不一的概念。臺灣也沒有明確定義去識別化標準,成為爭點。
現行法令留下了模糊空間,那麼他山之石是否能提供參考?
以美國《健康照護可攜法案》(HIPAA)為例,法案訂出了去除 18 項個人識別碼,作為去識別化的基準;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則直接說明,假名化的個資仍然是個人資料。
退出權:保留人民 say NO 的權利
另一個消解爭議的方向是:允許退出權,讓個人保有退出資料庫的權利。即使健保資料並沒有取得民眾事前(opt-in)的同意,但仍可以提供事後的退出選項,民眾便有機會決定,是否提供健康資料做學術研究或商業運用。
何之行再舉英國國民健保署 NHS 做法為例:英國民眾有兩階段選擇退出中央資料庫 (NHS Digital)的機會,一是在一開始就拒絕家庭醫師將自己的醫病資料上傳到 NHS Digital,二是資料上傳後,仍然可以在資料分享給第三方使用時說不。畢竟有人願意為公益、學術目的提供個人健康數據,對商業用途敬謝不敏;也有人覺得只要無法辨識個人即可。
近年,英國政府很努力和大眾溝通,希望民眾認知到資料分享的共善,也說明退出所帶來的社會成本,鼓勵人們留在資料庫內,享受精準醫療帶給個人的好處。可以看到英國政府藉由公眾溝通,努力建立社會信任。
參照英國經驗,目前選擇退出的比率約為 2.6%。保留民眾某種程度的退出權,但善盡公眾溝通,應是平衡集體利益與個人隱私的一種做法。
歐盟 GDPR 個資保護的四大原則
健保資料庫只是案例之一,當 AI 成為大數據浪潮下的加速器,最周全之策仍然是針對 AI 時代的資料運用另立規範。 歐盟 2018 年實施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以下簡稱 GDPR),便是大數據 AI 時代個資保護的重要指標。
因應 AI、大數據時代的變化,歐盟在 2016 年通過 GDPR,2018 年正式上路,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個資保護法」。包括行動裝置 ID、宗教、生物特徵、性傾向都列入被保護的個人資料範疇。
歐盟在法令制定階段已將 AI 運用納入考量,設定出個資保護四大原則:目的特定原則、資料最小化、透明性與課責性原則。
其中,「目的特定」與「資料最小化」都是要求資料的蒐集、處理、利用,應在特定目的的必要範圍內,也就是只提供「絕對必要」的資料。
然而,這與大數據運用需仰賴大量資料的特質,明顯衝突!
大數據分析的過程,往往會大幅、甚至沒有「特定目的」的廣蒐資料;資料分析後的應用範圍,也可能超出原本設定的目標。因此,如何具體界定「特定目的」以及後續利用的「兼容性判斷」,便相當重要。這也突顯出「透明性」原則強調的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義務。當蒐集方成為主要的資料控制者,就有義務更進一步解釋那些仰賴純粹自動化的決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透明性原則的用意是為了建立信任感。」何之行補充。她舉例,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芝麻信用,將演算法自動化決策的應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就連歐盟發放申根簽證都會參考。然而,所有被納入評分系統的人民,卻無從得知這個龐大的演算法系統如何運作,也無法知道為何自己的信用評等如此。
芝麻信用表示,系統會依照身分特質、信用歷史、人脈關係、行為偏好、履約能力等五類資料,進行每個人的信用評分,分數介於 350-950。看似為電商系統的信用評等,實則影響個人信貸、租車、訂房、簽證,甚至是求職。
這同時涉及「課責性」(accountability)原則 ── 出了問題,可以找誰負責。以醫療場域來講,無論診斷過程中動用了多少 AI 工具作為輔助,最終仍須仰賴真人醫師做最後的專業判斷,這不僅是尊重醫病關係,也是避免病患求助無門的問責體現。
科技防疫:無所遁形的日常與數位足跡
當新冠疫情爆發,全球人心惶惶、對未知病毒充滿恐懼不安,科技防疫一躍成為國家利器。但公共衛生與人權隱私的論辯,也再次浮上檯面。
2020 年 4 月,挪威的國家公共衛生機構推出一款接觸追蹤軟體,能監控足跡、提出曾接觸確診者的示警。但兩個月後,這款挪威版的「社交距離 APP」卻遭到挪威個資主管機關(NDPA)宣告禁用!
挪威開發了「Smittestopp」,可透過 GPS 與藍牙定位來追蹤用戶足跡,提出與感染者曾接觸過的示警,定位資訊也會上傳到中央伺服器儲存。然而,挪威資料保護主管機關(NDPA)宣告,程式對個人隱私造成不必要的侵害,政府應停止使用並刪除資料。
為何挪威資料保護機關會做出這個決定?大體來說,仍與歐盟 GDPR 四大原則有關。
首先,NDPA 認為挪威政府沒有善盡公眾溝通責任,目的不清。人民不知道這款 APP 是為了疫調?或者為研究分析而持續蒐集資料?而且,上傳的資料包含非確診者個案,違反了特定目的與資料最小蒐集原則。
此外,即便為了防疫,政府也應該採用更小侵害的手段(如:僅從藍牙確認距離資訊),而不是直接由 GPS 掌控個人定位軌跡,這可能造成國家全面監控個人行蹤的風險。
最後 NDPA 認為,蒐集足跡資料原初是為了即時防疫,但當資料被轉作後續的研究分析,政府應主動說明為什麼資料可以被二次利用?又將如何去識別化,以確保個資安全?
換言之,面對疫情的高度挑戰,挪威個資保護機關仍然認為若沒有足夠的必要性,不應輕易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國家採用「Smittestopp」這款接觸追蹤軟體,有違反比例原則之虞。
「有效的疫情控制,並不代表必然需要在隱私和個資保護上讓步。反而當決策者以防疫之名進行科技監控,一個數位監控國家的誕生,所妥協的將會是成熟公民社會所賴以維繫的公眾信任與共善。」何之行進一步分析:
數位監控所帶來的威脅,並不僅只於表象上對於個人隱私的侵害,更深層的危機在於,掌握「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 後對於特定當事人的描繪與剖析。
當監控者透過長時間、多方面的資訊蒐集,對於個人的「深描與剖繪」(profiling)遠遠超過想像──任何人的移動軌跡、生活習慣、興趣偏好、人脈網絡、政治傾向,都可能全面被掌握!
AI 時代需要新法規與管理者
不論是醫藥研發或疫情防控,數位監控已成為當代社會的新挑戰。參照各國科技防疫的爭論、歐盟 GDPR 規範,何之行認為,除了一套 AI 時代的個資保護規範,實踐層面上歐盟也有值得學習之處。
例如,對隱私風險的脈絡化評估、將隱私預先納入產品或服務的設計理念(privacy by design),「未來照護機器人可能走入家家戶戶,我們卻常忽略機器人 24 小時都在蒐集個資,隱私保護在產品設計的最初階段就要納入考量。」
另外最關鍵的是:設置獨立的個資監管機構,也就是所謂的資料保護官(data protection officer,DPO),專責監控公、私營部門是否遵循法規。直白地說,就是「個資警察局」。何之行比喻,
如果家中遭竊,我們會向警察局報案,但現況是「個資的侵害不知道可以找誰」。財稅資料歸財政部管,健康資料歸衛福部管,界定不清楚的就變成三不管地帶。
綜觀臺灣現狀,她一語點出問題:「我們不是沒有法規,只是現有的法令不完備,也已不合時宜。」
過往許多人擔心,「個資保護」與「科技創新」是兩難悖論,但何之行強調法令規範不是絆腳石。路開好、交通號誌與指引完善,車才可能跑得快。「GDPR 非常嚴格,但它並沒有阻礙科學研究,仍然允許了科學例外條款的空間。」
「資料是新石油」(data is the new oil),臺灣擁有世界數一數二最完整的健康資料,唯有完善明確的法規範才能減少疑慮,找出資料二次利用與科技創新的平衡點,也建立對於資料二次利用的社會信任。
資料來源: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3814-ai-privacy-medical?fbclid=IwAR0ATcNjDPwTsZ4lkQpYjvys3NcXpDaqsmE_gELBl_UNu4FcAjBlscxMwss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HistoryBr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完整版 ▶️▶️▶️ https://youtu.be/TqwivTXlP4A 💰 https://p.ecpay.com.tw/C12D4 (綠界) 糧草小額贊助連結,您的支持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安全隱密可靠:信用卡、ATM、網路ATM、超商) PAYPAL糧草贊助 https://www....
社會信用代碼中國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周報》
美中貿易戰如火如荼開打,但真正關鍵的是,美中兩國競相投入未來科技競賽,為的是爭取全球量子電腦制霸地位。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說,量子電腦運算威力強大,能夠協助人類解決許多棘手的問題,但能夠應用在何種領域,如何應用,都是科學家仍在摸索的問題。量子電腦為人類社會勾勒出美好的願景,但基於仍在萌芽階段,仍毋須投入過多想像。
{內文}
(Mike Mayberry\Intel技術長 v.s 記者)
麻煩戴上手套和護目鏡。(謝謝。)我們在這裡所做的,就是嘗試想像未來的樣子,我們的目標是挑戰極限,走在技術趨勢的前沿,這樣我們就可以為未來做好準備。
這裡是美國奧勒岡州Hillsboro市Intel園區。工程師口中的未來科技,指的就是量子電腦。在他們眼裡,量子電腦不只是更好、更快的計算機而已。嚴格來說,這其實是種截然不同的東西,可協助解決當今世界上最棘手的難題,例如開發新藥、合成新物質、創造更精確的氣候預測模型、加速太空旅行、甚至進一步了解人類腦部意識的運作。一般超級電腦要花上千年運算的程式,透過量子電腦,只需幾秒鐘就可搞定。這項科技目前只能算是初步萌芽階段,但競爭已經漸趨白熱化。
(Jason Palmer\經濟學人雜誌主編)
一台標準電腦可能含有數十億個位元,每個位元可以是1或0,彼此之間是完全獨立的。 「量子位元(Qubit)」的運作原理則不同,主要來自於量子力學的特性。
什麼是量子(Quantum)?這是自然界裡質量和能量等各種物理量中的最小單元,以某種粒子的狀態存在,具有概率、不確定、不可分割和不可克隆(no cloning)等性質。至於量子電腦(Quantum Computer)指的就是利用量子之間彼此糾結(entanglement)和疊加(superposition)等獨特物理現象從事並行運算,創造出超乎想像的龐大運算威力。量子電腦的出現,被認為帶動了量子力學二次革命,是近年來物理界最夯話題之一,也是全球科技領域最熱門的關鍵字,包括Amazon、Google、IBM、Microsoft、Intel等重量級科技公司,加上許多小型新創企業,都在探索量子電腦的各種可能性和延展性,都在研發和商業應用上,投入前所未有的龐大資源。
(Jason Palmer\經濟學人雜誌主編)
理論告訴我們,有了量子電腦,雖然不是全部,但某些問題,特別是一些棘手的問題,會變得更加容易解決。其中之一就是加密功能。例如線上保護個人信用卡詳細資訊的代碼加密,或者像Whatsapp或Signal等社交軟體中訊息的加密。人們對量子電腦真正開始感興趣,並著手製造量子電腦的原因,是他們意識到,也許可以用來破解原本很難被破解的加密技術,因為普通電腦無法做到。這種能夠破解其他國家加密網路的能力,引起了各國政府注意。如同人工智慧領域,中國表示有意在量子科學領域占得世界領先地位,並宣布計劃將在2020年啟動國家實驗室。美國也很積極,打算創建一個國家量子計劃。量子電腦提供的獎勵,亦即潛在的戰略或商業優勢是巨大的。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能夠根據每筆交易的數據,做到分分秒秒進行實時股價預測,或者可以簡單地計算出一種新型燃料,或者開發出一種能戰勝可怕疾病的藥物的公式,這些都是量子電腦可以提供的承諾。世界上目前已有量子電腦存在,但還很像1950年代的陽春電腦階段,體積龐大,要靠一堆博士來操作,而且功能很弱。
像打字機一樣的鍵盤是主控工具,透過敲打鍵盤輸出訊息和指令,為電腦提供數據。
全球科學界充分認知到量子電腦的重要性,對於量子電腦如何被妥善應用而非誤用,也顯得小心翼翼。量子電腦潛力無窮、商機無限,目前各國政府無不致力尋求爭取量子電腦制霸地位。在美中貿易戰如火如荼開打之際,彭博新聞就點出中國政府真正的興趣不在貿易戰,而是要在量子電腦的終極競賽中占得先機。兩國緊密較量。在美國,除了來自高科技公司充沛的動能,國防工業同樣在量子電腦上挹注天價資源,最積極的當屬全球最大武器製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 Co.)。
(Kristen Pudenz\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資深量子應用工程師 v.s 記者)
我們正在研究最棘手的問題,這是傳統電腦難以解決的問題,意味著我們無法用現有的時間和資源來處理這些問題。(就是那些要花上好幾輩子來解決的問題。)沒錯。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使用由加拿大D-Wave公司所開發的量子電腦,確保該公司生產的武器系統呈現零錯誤的完美狀態。愈先進的武器所需的軟體就愈複雜,例如台灣一直很想採購的F-35隱形戰機,整個內部系統得靠超過八百萬條線路碼來維持運作。
(Kristen Pudenz\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資深量子應用工程師)
軟體驗證是其中最困難的部分,因為這會消耗非常巨大的資源。對於所有實際在開發武器內建電腦系統的公司,不論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或其他廠商,都很困難。(因為花費金額太高了。)花費難以計量。如果我們能將運算速度提高,那怕只是百分之一,這筆開銷都幾乎足以讓我們負擔整套量子電腦運算程式了。
另一方面,在中國,政府傾全力推進量子電腦的進程,絲毫不鬆懈。
(潘建偉\中國量子衛星計畫首席工程師)
在第一次科技革命浪潮中,中國只是追隨者。如今中國開始思考創建新領域,在未來科技中擔任領先者。這是整個中國發展量子科技的背景。
潘建偉,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被稱為中國量子之父。他的團隊在安徽合肥市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規模化(四十六個節點)的安全量子通訊網路,為反制量子電腦駭入技術豎立了第一個里程碑。中國的企圖心還不只這樣。政府計畫在未來三年內投入一百億美元,用作量子電腦方方面面的應用開發。這個預算規模,是美國政府投入量子電腦研發的十三倍。量子電腦似乎為未來世界勾勒了一個美好的願景。然而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也提醒,距離量子電腦真正應用在日常生活的階段,目前看來還非常遙遠,對於量子電腦的全知全能,也許毋須過度想像。
(Jason Palmer\經濟學人雜誌主編)
當我們談論量子電腦時,人們傾向於想到一個可以執行任何程式、全知全能的機器,這就是所謂的普世通用的電腦。然而那仍然是遙不可及的前景。與此同時,會有更小的機器出現,具備著更特定的用途。量子電腦很難維護,必須在嚴格控制的低溫實驗室環境中操作,並非隨手可得。儘管量子電腦在解決某些問題上具有強大的功能,但一時半載不會取代現有的桌上型電腦或智慧型手機,因為我們不需要用量子電腦來編輯照片或發送電子郵件。實際上,可能會發生的情況是,有幾家公司擁有最好的電腦,讓我們在雲端中以某種分時方式使用它們,也可以發送出棘手的量子問題並得到答案。但是,我們現在能夠提出的問題種類,我們能夠得到的答案種類,都是無法想像的。這是為什麼政府、科技巨擘和一些活躍的新創公司會競相投入的原因。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10.03《文茜世界周報-亞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OXUX-4ROiE
社會信用代碼中國 在 黃之鋒 Joshua W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為社會信用系統鋪路!健康碼無異於電子手扣】
十分鐘Vlog足本分析:https://www.patreon.com/posts/40579394
保皇黨及左報近日為「健康碼」頻頻吹風,要求市民出入食肆和商場前必先經過「健康碼」的檢測系統作檢查,甚至狂言香港要直接套用大陸「健康碼」。綜合現有消息,政府本月初已向特定供應商及大學進行招標,研發一套會自行記錄市民曾掃描地點的「健康碼」,若有其他用家確診,則會同一時間通知出現過附近地點的用戶,預計本月內出爐。
先不論明明系統會紀錄「出現過何處」、「一個地方有什麼人」等敏感數據,但相關消息人士竟講大話,堅稱「健康碼」 不涉及市民私隱。再者,不少專家已經反覆強調,使用「健康碼」防疫根本沒有科學證據,皆因病毒本身有潛伏期,而且「14日前驗咗無事,不代表終生無感染風險」,相信健康碼的設立,將會非常容易誤導市民「自以為無事出街」,變相加速社區傳播。
除了成效問題,實情是大陸「健康碼」本身與監控密不可分,有處理杭州健康碼數據的負責人曾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只要一打開健康碼,「後台的大數據已經經歷了無數次的計算和比對」,包括自動將用戶資料與數據庫進行對比、自動分析用戶的支付寶定位數據和運營商定位數據,情是何謂相當可怕,不意外將會促成全城監控的工具。
不意外的是,這些所收集的海量個人數據,往往會經過執法機關之手,加強政府情報網絡。如《紐約時報》曾經分析過「健康碼」代碼,發現「健康碼」系統會與公安機關共享用戶資料,只要用戶一掃二維碼,就會自動分享身處位置讓公安追蹤。再者,當所有個人資料及位置都存放在伺服器,即使疫情結束後都會長期存在,只助長政府進行「點對點,人釘人」式大數據監控。
除了監控,健康碼限制用戶活動範圍,包括限制坐車、坐飛機、入商場、入食肆等,變相是另類「電子手扣」。值得留意,這套可以「軟禁市民」功能的「健康碼」程式,到底背後如何將市民分類、相關分類法是否合理或有科學根據等,自大陸2月推行「健康碼」至今,一直從未交代過,甚至負責研究的機構都諱莫如深。
即使連大陸人自己,都批評系統錯漏百出,造成擾民,不少準備返工的市民,往往一到車站突然發現自己被分類成最危險的紅色,連工都返唔到,有《金融時報》記者透露自己採訪時,「健康碼」因為無故轉黃,被軟禁在酒店不能採訪,形容猶如「數碼煉獄」。換言之,所謂「健康碼」,與坊間聲稱「減肥」、「綠色」、「環保」產品一樣,根本與「健康」沒有關係。
另一點坊間較少提到的是,現時過關所用的「健康碼」有效期只有七日,逾期後須再做檢測去申請。試想想,當政府將「健康碼」計劃由「過關人士」推廣至「全體市民」,化驗人數暴升,在全城化驗所已經爆廠、北京準備大舉引入大陸醫護全城收集DNA之際,香港人為求到商場食肆消費,變相被迫光顧國企化驗所,或只會令香港人DNA資料加速「送中」。
面對專家批評、成效成疑、搞亂經濟、侵犯私隱等質疑,特區政府仍然強推「健康碼」,令人質疑背後以「防疫為名,監控為實」,配合全民DNA收集、各區監控燈柱等,讓政府可以分析香港人行為習慣及人際關係網,為強推「港版社會信用系統」修橋搭路,方是刻下至為重要應對的政治危機,亦是國際至今仍未有足夠關注的議題,非常需要大家廣傳。
.................
💪支持我向世界展現香港人頑強抵抗的意志:https://bit.ly/joshuawonghk
.................
#黃之鋒 #JoshuaWong
✍️ https://www.patreon.com/joshuawong
🌐https://twitter.com/joshuawongcf
📷https://www.instagram.com/joshua1013
📧joshua@joshuawongcf.com
社會信用代碼中國 在 HistoryBro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完整版 ▶️▶️▶️ https://youtu.be/TqwivTXlP4A
💰 https://p.ecpay.com.tw/C12D4 (綠界)
糧草小額贊助連結,您的支持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安全隱密可靠:信用卡、ATM、網路ATM、超商)
PAYPAL糧草贊助 https://www.paypal.com/paypalme/MrHistoryBro
或KHMrHistory99@gmail.com
郵局匯款(代碼:700) 戶名:李易修
帳號:00410012376557
【商業合作】歷史哥官方信箱 KHMrHistory99@gmail.com
加入會員~抗黃標!穩定糧草供應!
★加入歷史哥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SmkVK2xsihzKXQgiXPS4w/join
☆加入小邦仔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D7GT_lN25Ni1P2UUnK1yA/join
購買文創小物。可愛貼圖!募集糧草!
【歷史哥文創商品】 https://shopee.tw/2olfqy9rc8
歷史哥LINE貼圖 https://store.line.me/stickershop/product/12252926
●【CALLIN專用Discord群】https://discord.gg/J5Vnfdxnrb
☆【SoundOn】@Historybro
★【Clubhouse】@Historybro
☆主頻【高雄歷史哥】 https://www.youtube.com/user/sungastill
★副頻【歷史哥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D7GT_lN25Ni1P2UUnK1yA
☆短片頻到【歷史哥轉角】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e_1vuIMKIhNtX7waI2wBsA
☆FB粉專【歷史哥澄清唬】 https://reurl.cc/72lYeD
★FB備份粉專【歷史哥澄清唬+】https://www.facebook.com/MrHisBroBrain
☆FB第三粉專【歷史哥澄清唬=】https://www.facebook.com/MrHisBroBrains
★FB在地生活版【Care高雄】 https://reurl.cc/d0D1Zq
●TG官方頻道 https://reurl.cc/625jO5 (最新訊息推播)
●TG粉絲討論群 https://reurl.cc/0o147o (粉絲聊天室)
△推特 Twitter官方 https://twitter.com/MrHisBro
▲IG官方 https://www.instagram.com/mrhisbro/
△Twitch圖奇 https://www.twitch.tv/mrhisbro
#社會問題 #稅制 #美中關係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dzS4ozwB9Q/hqdefault.jpg)
社會信用代碼中國 在 暗網仔出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C6E5s6CMT5sVBInKBbPDQ?sub_confirmation=1
暗網? 陰謀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5RVLpFkAKQ&list=PLGzW5EwcApFuqKoowMHS9v8W34vIPyrtk
鬼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rmkFI1ik0&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
我的100K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破解Kate yup事件是假的! 不是綁架! 不要被騙! (Facebook上的證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NJVt56ORWo&t=2s
曼德拉效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utzRIE_uE&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index=17&t=5s
深刻個人經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Roa6Vs1qWc&list=PLglqLngY6gv4mm_doLUUJx4zq5KvLJ2VE
最恐怖揭發5種的未來科技 | 2020年版本
5種最恐怖的未來科技記錄 | 2020年版本
[預言] 五種最恐怖的未來科技發明 | 2020年版本
將來5種最恐怖的未來科技
“I’m very close to the cutting edge of AI, and it scares the living hell out of me” 科技企業巨頭Elon Musk發明了自動駕駛汽車, 目標是到火星居住, 但仍然對人工智能感到wuy guey.
2020年的年頭多災多難, 人類創造的科技能否幫助到人類未來呢?
大家好又是我暗網仔, 今天就講5個你一定不知道, 恐怖,即將採用的未來科技.
*do something with a robot here. Maybe voice maybe dance*
Quantum computing
平行時空的概念常常在電影裡出現. 無論電影或現實中, 在不同時間線存在另一個自己一直只是理論. 直到80年代物理學的Quantum computing被開拓. 理論是當一種電腦代碼能比血細胞和癌細胞更細, 代碼借來發力的能源從那裡得回來的? 因為量子能在幾不同空間同時存在, 科學新聞學者相信那些不同空間就是我們所描述的平行時空了.
其實2020年1月3號NASA Tess望遠鏡發現一個名TOI 700d的糸外行星. 遠我們101.4光年的Dorda constellation. 外型, size, 可居住度都是跟地球非常相似. 這?否居住一些跟我們非常相似但又特點不同的人類呢? “那些年” 的平行世界就是這個吧! 咸網仔也是這裡存在.
機械戰警 (未來戰士) 陰謀論
80年代公仔Robocop一定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 但至2013年美國保安公司Knightscope已經發明這些ADM (autonomous data machines) 在商場, 學校, 等地方wuy chi ji on.
因為ADM有長期監視和拍照功能. 推出後, 私隱人權問題被外界jut yi,
另外, ADM實際能力亦受到jut yi.
因為各ADM型號沒有自jong武器的. 所以偵測到危險人物後只能發出警報yoing附近保護人員作出拘捕. 人工合作才能成功.
最近迪拜就出現一個人型名REEM的Robocop. 恐怖是他的指示冊中有複雜如: ‘屍體入境許可證’ ‘人口販運’ 等功能. 實質什麼作用就不知道啦.
CERN god particle
大家知不知道 ‘暗網仔’ 甚至所有Youtuber最應該感激什麼平台啊? 不是Youtube. 又不是google. 而是www world wide web. 其實www是英國科學家Tim Bernese-Lee在CERN (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所發明的. CERN聞名於他擁有全球最大的 粒子物理研究所. 當中LHC Large hadron collider(大型強子對撞機)因有機會撞擊時制造微型黑洞, 曾一度令各地政府感到非常擔心.
CERN操作48年, 主要目標是確認有Higgs Boson(希格斯玻色子) Gods particle. 2012年發現的Higgs提供了宇宙萬物我們周圍的一切確實被宇宙大爆炸製造出來的證據.
但亦有陰謀論家指出其實CERN設施真正目的是為了開一個能到達其他維度的portal.
大多這個觀點的猜測源自於CERN門口放置的印度神像Shiva: 毀滅之神. 為什麼要在一所科學設施的正門放這個像呢?是預言未來會被 ‘毀滅’ 嗎?
員工評分
相信很多人也害怕見工面試的過程. 雇主也對聘請不對的人會感到擔心. 所以如果招聘顧問公司Thrivemap能用你社交媒體就能給你一個評分, 那雙方也會容易得多吧!
但如果我跟你講評分的是一種名 ‘cultural fit’ 的東西而不是你的工作能力,會有點恐怖嗎?
其實大家也知道員工是否fu合整個公司的大文化是非常重要. 所謂: 識做工不如識做人. 但這個人 ‘評分’ 會否導致之後每個大機構都變成單一文化 monoculture呢?
這 ‘評分’ 機制又會否被我們人類慢慢習慣呢?
中國social credit system
之前我拍片講Netflix提過Black Mirror一集, 社會上你做什麼, 説什麼, 社交媒體上po什麼都會被評分. 2020年中國操作的社會信用體系就而 ‘信譽糸統’ 評國內每一位的人民.
一些被視為 ‘失信’ 的人民某些生活上資源被拿走的. 也挺恐怖的.
由用公共設施. (19年6月2600萬張機票和596萬張高鐵票) 被拒用.
某一些的私人學校或大學也被限制. 有指某些 ‘失信’ 人士的樣子也會大大display在一些大的公眾場合. 列如電影院.
雖然這個social credit system有機會真的能identify出誰曾經犯過罪. 或真的可以幫助網上hei ling.
As someone that lives in a foreign country, freedom of speech is important to me. And
而如果看過那集black mirror的朋友也知道可以有幾恐bo啦.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0eX0605ucA/hqdefault.jpg)
社會信用代碼中國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陳柏惟 #發大財 #親中
你覺得親中就能發大財嗎?
你知道中國共產黨已經不是實行共產主義了嗎?
你知道中國實施的叫做權貴資本主義嗎?
到底中國政府在玩甚麼把戲,讓大家認為親中就能發財呢?
===============================
◆ 贊助3Q做你護台防中的政治代理人
▲信用卡捐款 → https://3Qchen.tw
▲銀行轉帳 → 銀行代碼700 帳號 7-0000-10228-49074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radicalwings.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radicalwings/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radicalwings.tw/support.php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XwnlMETwB4/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