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種參與式的藝術創作與策展行動,不僅使得我們將關注的焦點從產出成品的本身移往作品共創過程的設計與思考,也讓我們思考藝術創作者與策展人對於自身角色與合作對象權力關係的反思與實踐策略。我們來透過 典藏 ARTouch.com 龔卓軍老師這篇文章的梳理,從藝術家陳豪毅在舊名麻荖漏的台東成功進行的「Malacecay阿美傳統家屋構築」計畫發展脈絡,看到藝術家生命經歷與地方生活交織的深刻意涵。
--------
其實,許多當代的繪畫、雕塑、公共藝術、社會參與藝術的直擊人心,可能並不是因為它們的「創作論述」撼動人心,而是因為它們以嶄新的形式,敲打到觀眾的感性內核與生命黯黑之處。藝術家陳豪毅(Akac Orat)在今年暑假蓋好的那幢沒有創作論述的家屋,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陳豪毅的創作路徑,或許因為位於成功鎮和平國小老師和當代原民的身分,使得他在畢業後展開了非常不同的創作與策展路徑。從2014年開始,卑南族與阿美族混血的陳豪毅,已經以「沒有作品的藝術」這樣的跨教育理念,來創製國小藝文實驗課程,並且把三民國小和平分校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海岸阿美血統的小朋友視為創作的藝術家,參與在這樣的實驗課程裡。譬如「宇宙課程」,就是把東海岸最常見的星空、八大行星、外星人,甚至是隕石、星座與隕石坑問題,都轉化為陶作、裝置與讓學生「學習如何提問與創作」的起點。他引導學生拍攝介紹八大行星的影片、挖隕石坑、露天坑燒隕石,同時透過蒐集柴燒木材的勞動過程,讓這一連串的創作行動,打開學生探索各種身體能力與材質對應變化的過程。最後,在畢業典禮的那一天,「和平呼叫宇宙星」計畫引導下的整個典禮,小朋友們播放這些自創影片,以及最重要的是也播放一百多部NG的探索片段,讓持續一天一夜的坑燒隕石過程和歌唱,成為學生身體記憶與材質探索的成果。「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用玩樂的方式學習,讓小朋友們快樂探索,讓他們的身體去記憶。原住民跟一般的漢人不一樣,他們是用身體去感受,他必須要流汗、跑來跑去,他們喜歡把自己的指甲弄得很髒。」(註3)包括藝術家陳豪毅本人,雖然過去學習的是陶藝,但這也是他第一次進行野地的坑燒法。因此,即便是對老師的角色而言,也需要「學習如何去學習」(learning to learn),這正是人類學家Tim Ingold所謂的「探究的藝術」(Art of Inquirying)。(註4)」
..
陳豪毅在2011年畢業後回台東,開始在成功鎮上的和平國小服務,直至2018年辭職離開。這個期間,除了他開發出來的「宇宙課程」之外,手做築造計畫是他非常重視的教學手法。他引導小朋友蓋煙燻櫃、蝸牛室、樹屋、瞭望台、軌道車,讓學生在學校養蝸牛,爬上動手蓋的兩米高的瞭望台去瞭望。這些建築創作行動,一定會有採集材料的過程,去附近坡地採竹子,到海邊去採漂流木,「帶他們做時,反饋很好,小朋友可以很清楚地認知他們在做什麼,這種學習比閱讀書本好很多,而且有很多好玩的時刻。譬如撿漂流木時,我會讓小朋友坐在漂流木上,然後開車一路把漂流木拖上岸來。小朋友超開心的,會不時拉著我說:『老師再來再來,再去揀木頭。』燒隕石時,叫小朋友去撿木頭,平時沒有被注意的材料得到了他們充分的關注。蝸牛室建成之後,他們養出來的蝸牛超多的,而且從家裡一直帶來。」.
...
陳豪毅回憶起他剛到和平國小時,就受命做過一次傳統屋建造的完整記錄工作。於是,他開始更密集地找老人家探問房屋方位、柱子尺寸、空間規畫、材料採集等更為細節的問題。在細問之下,才發現麻荖漏部落其實有三間一百年以上的傳統屋,後來因為道路規畫的關係,一間在巷子深處,一間被包覆起來在樓房裡面。當然,這是傳統部落與家族不願提及、不想面對的一段歷史,因為信仰改宗而造成巨大的信念變遷,使得原本全部都是傳統屋的部落,目前也只剩下一些厲害的老人家,屬於陳豪毅的外公那一輩的老人家,曾經有看過造屋過程。但實際參與造屋又有完整記憶的,在部落裡幾乎已近完全絕跡。陳豪毅在調查過程中,直接去測量各種結構上的實體尺寸,看過這些隱藏在部落角落的三幢傳統屋之後,他不斷修正自己原本的設計圖,那張早先按照和平國小時的蓋屋記錄畫下來的設計圖,又開始了「圖表」的運動。
就此而言,有人或許會質疑本文作者:那麼今天任何一個建築師修復老屋或標下古蹟建築的修復標案,也可以算是當代藝術的創作行動嗎?對此,我可以提出的初步回應是:一位當代藝術與策展訓練背景的藝術家與策展人,可能沒有建築師執照,但正因為陳豪毅試圖建立的傳統屋,已經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築造過程與技巧,那麼,在幾乎超過半世紀已經沒有任何新建的海岸阿美家屋的斷裂建築史來看,是否我們可以透過具有當代藝術實踐背景的他的家屋創作,以人類學家詹姆斯.克里弗德(James Cilfford)的《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的當代觀點,看到一種嶄新的復返式、重新聯結歷史經驗式的家屋創作築造行動?」
(引用自:https://artouch.com/views/review/content-48356.html?fbclid=IwAR3DjUCR3l6bQ-P7fxAHcP6oZKD0n4l8xOuB1sci9EOCax1yOAD7so1xvHE)
同時也有1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楊元慶,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如果您喜歡本次元慶發起的活動,除了按讚留言,也可以透過下方連結贊助我們,今日收益將均分給參與此企劃的所有人員,因為有您,我們的夢才能圓滿☺️ https://reurl.cc/qmQXXR 影片上傳了,終於可以好好睡一覺了! 看到有公眾人物捐器材、捐餐點,我一直在思考我能夠為社會做些什麼,看到...
社會參與藝術 在 北歐心科學 NordicHeart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記者馬拉之死】
十八世紀末的法國,處於政局不穩、革命處處的年代。
瑞士醫生兼記者馬拉(Marat)是一位民主派記者,他不時在法國報章 L'Ami du Peuple (Friend of the People)裏面表達自己的平等主義思想,主張一些在當時認為激進的刑法改革,包括建立十二位評審員的制度、不論階級身分,刑法處罰應該是公平及相等的。
對於今天的我們, 以上的提倡實在正常不過。可是,對於當時有階級的社會來說,馬拉的意見引來不同政客的激烈反對,令他長期不得不躲避於巴黎的下水道中,使他的皮膚病加速惡化,需要長期泡浸在浴缸裏減輕痛楚。
法國畫家大衛(Jacques-Louis David)與馬拉是好朋友,但他萬萬想不到,他們見面後的後一天,馬拉竟遭到殺身之禍:
在1793年7月13日,馬拉如常在浴缸裏寫作。就在這時,在報館負責的女士Charlotte Corday持刀闖入,聲稱為了停止馬拉的過激言論、和「可能引起的內戰」,刺殺了在浴缸中的馬拉。
一場血腥的刺殺,作為革命畫家、作為馬拉朋友,大衛又會選擇如何表達?
出乎意料的是,大衛選擇刻畫的場景,不是兩人同在、掙扎、刺殺的那一刻;而是最後,完結靜止的一刻。
我們觀者,就好像社會上的所有人一樣,到場的時候,已經太遲了。我們改變不了,也拯救不了馬拉已死的事實。
大衛沒有把馬拉身上的皮膚病表達出來,反之參考了米高安傑羅繪畫的手臂,讓馬拉化身古希臘裸體英雄一樣。畫家更在馬拉書寫用的條板箱上刻上像墓碑一樣的莊重字句:To Marat (致馬拉),安靜的氣氛,就好像畫家的默哀時刻,將場景化為馬拉的喪禮表達敬意。
許多後人視為平常不過的權利,都是由歷史上「激進」意見的提倡者,用頭破血流的方法爭取得來。
=====================================
【藝術史講堂:抗爭與宣傳藝術】
*多謝各位支持,餘下最後數個名額,系統將於額滿後自動關閉,謝謝!*
由浪漫時期的政治藝術,到納粹時期的極權藝術,這個講課將帶領你走遍全球,看看不同文化和政治背景之下,促成了什麼樣的社會參與藝術品,帶領人民走到自由前線。
社會參與藝術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空總文化實驗室|#桂英史 x #謝英俊】
記憶工程將是空總未來重要的工作項目,不只因為空總本身是具有歷史性的古蹟,更是能從這個基地對於記憶工程、物質空間和文化體系,在不同的歷史進程中、不同的面向上,對於文化演進有許多可以持續討論的議題。本文接續著上篇「港千尋x撒古流」的對談,完整記錄了「桂英史x謝英俊」的座談現場。(文|張玉音整理)
#社會參與藝術 #仙台媒體中心 #東北記録映画三部作 #geidaiRAM #山口媒體藝術中心 #以工代賑
社會參與藝術 在 楊元慶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如果您喜歡本次元慶發起的活動,除了按讚留言,也可以透過下方連結贊助我們,今日收益將均分給參與此企劃的所有人員,因為有您,我們的夢才能圓滿☺️
https://reurl.cc/qmQXXR
影片上傳了,終於可以好好睡一覺了!
看到有公眾人物捐器材、捐餐點,我一直在思考我能夠為社會做些什麼,看到身邊認識的雜耍人和表演者大多都在苦中作樂,或許我能做些什麼,讓這群人能持續堅持在他們喜歡的事情上。
於是我號招了52位雜耍人參與這次的線上大匯演,在跟這些雜耍人聊天的時候,有一位表演者說很感謝這個企劃,因為他已經好久沒有因為觀眾拿起雜耍道具了,原來比起害怕沒有舞台、沒有收入,最害怕的是忘記觀眾臉上的笑容。聽完我眼框泛淚。
希望你會喜歡這支影片,雖然現在只能透過這種形式在你們面前表演,但看到醫護人員防護衣裡滿滿的汗水及下降的當日確診人數,相信我們很快就可以再見面了。防疫期間,我們會不斷練習、持續創作,今天是世界雜耍日,看好了世界,台灣還有一群追夢者,沒有放棄👊
如果您想支持我們,可在最上方找到贊助連結,今日收益將均分給參與此企劃的所有人員,或是您願意冠名贊助這類型的活動也可直接私訊我,讓這群疫情中無法現場表演的追夢者找到新的合作模式。
本次雜耍線上大匯演參與者(按出場順序):
唐靖淵、小安先生、小綠人、游子杰、林乘寬、花火舞姬林捲兒、戴郁仁、林潔民、鄭盛文、羅元陽、坦闊、倒立小安、蕭似綿、郭建宏、李軍、吳政穎、UNI優尼客、宋瑞君、錢冠宇、葉時廷、跑酷阿寬、陳冠吟、朱宸祐、舒建宏、徐開炫、許銘仁、廖思諄、撥拉棒蜘蛛人、黃一宸、黃翊、鵲俠遊夢小康、臺灣特技團楊益全、亞當、何政逸91實驗室、楊元慶、趙子言、劍玉師小螺絲、Steven、曾郁豪、宋佳政、阿勇老師、小丑紅哥哥郭璟德、陳彥齊、周子益、鏡劇厘馬戲石宸亦、蔡汶璇、唐心磊、黃子溢、邱群翔、陳冠廷、Jester、吳顥中
世界雜耍日快樂,台灣一定是大拇指的啦🥳
#worldjugglingday #Taiwa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LaHjbFBlDg/hqdefault.jpg)
社會參與藝術 在 楊元慶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如果您喜歡本次元慶發起的活動,除了按讚留言,也可以透過下方連結贊助我們,今日收益將均分給參與此企劃的所有人員,因為有您,我們的夢才能圓滿☺️
https://reurl.cc/qmQXXR
影片上傳了,終於可以好好睡一覺了!
看到有公眾人物捐器材、捐餐點,我一直在思考我能夠為社會做些什麼,看到身邊認識的雜耍人和表演者大多都在苦中作樂,或許我能做些什麼,讓這群人能持續堅持在他們喜歡的事情上。
於是我號招了52位雜耍人參與這次的線上大匯演,在跟這些雜耍人聊天的時候,有一位表演者說很感謝這個企劃,因為他已經好久沒有因為觀眾拿起雜耍道具了,原來比起害怕沒有舞台、沒有收入,最害怕的是忘記觀眾臉上的笑容。聽完我眼框泛淚。
希望你會喜歡這支影片,雖然現在只能透過這種形式在你們面前表演,但看到醫護人員防護衣裡滿滿的汗水及下降的當日確診人數,相信我們很快就可以再見面了。防疫期間,我們會不斷練習、持續創作,今天是世界雜耍日,看好了世界,台灣還有一群追夢者,沒有放棄👊
如果您想支持我們,可在最上方找到贊助連結,今日收益將均分給參與此企劃的所有人員,或是您願意冠名贊助這類型的活動也可直接私訊我,讓這群疫情中無法現場表演的追夢者找到新的合作模式。
本次雜耍線上大匯演參與者(按出場順序):
唐靖淵、小安先生、小綠人、游子杰、林乘寬、花火舞姬林捲兒、戴郁仁、鄭盛文、林潔民、羅元陽、坦闊、倒立小安、蕭似綿、郭建宏、李軍、吳政穎、UNI優尼客、宋瑞君、錢冠宇、葉時廷、跑酷阿寬、陳冠吟、朱宸祐、舒建宏、徐開炫、許銘仁、廖思諄、撥拉棒蜘蛛人、黃一宸、黃翊、鵲俠遊夢小康、臺灣特技團楊益全、亞當、何政逸91實驗室、楊元慶、趙子言、劍玉師小螺絲、Steven、曾郁豪、宋佳政、阿勇老師、小丑紅哥哥郭璟德、陳彥齊、周子益、鏡劇厘馬戲石宸亦、蔡汶璇、唐心磊、黃子溢、邱群翔、陳冠廷、Jester、吳顥中
世界雜耍日快樂,台灣一定是大拇指的啦🥳
#特別感謝不眠不休把音樂做出來的小尾巴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Cn1nn94ccs/hqdefault.jpg)
社會參與藝術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古蹟活化案例分享──綠匯學苑」由註冊園境師古兆奉先生,透過位於大埔的綠匯學苑,分享古蹟活化的理念,如何保留當中的歷史記憶,而又兼顧現今環境生態、工程等的種種考慮,讓古蹟在現今社會產生新的意義。
分段:
00:43 古蹟歷史及活化理念
03:02 保留歷史記憶
04:25 現代工程考慮
07:43 環境生態考慮
11:37 推廣綠色生活
「專題課堂」配合「教材套」推出,透過邀請本地專家及學者,闡述不同具體例子的文化藝術內涵,豐富學校教師在應用教材套時的教學內容。
「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
「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現已上線,相關的教材套簡介及教學素材可於本計劃網頁下載: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kit
教材套內容包括教師手冊、教學PPT及多媒體素材,供全港中小學免費下載。老師可按照不同科目的學習需要,選取適用的部份於課堂或學校活動中應用。「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共分為四節,透過認識傳統建築乃至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配合數碼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多媒體教材,讓同學認識箇中收藏的記憶,學習閱讀和欣賞身邊的建築,嘗試發掘和發揮建築蘊藏的創意和文化價值。
本計劃的教學專員將會為參與教材套支援計劃的教師提供教學支援。
報名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
觀看本影片並填妥問卷的教師,可獲贈實體印刷「建築教材套」乙套,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請按以下連結登記「建築主題教材套簡介及專題課堂」:https://forms.gle/na1Qs42CYZUNYVgx6
成功登記的教師將於影片首播日收到觀看連結及問卷通知電郵。
(繪畫主題登記連結將會稍後通告。)
「建築專題課堂」影片
建築主題影片首播日期:(時間均為下午2:30)
5月31日(一):建築教材套簡介會(主講: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教育總監 馬健聰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6
6月1日(二):從文曲里公園看中國園林特色(主講:註冊園境師 古兆奉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7
6月2日(三):古蹟活化案例分享─綠匯學苑(主講:註冊園境師 古兆奉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8
6月3日(四):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發展與項目分享(主講:文物保育建築師 謝正勤先生)
6月4日(五):從終審法院大樓細讀香港的風格記憶 (主講: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兼任副教授 馬冠堯先生)
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teacher-workshops
(繪畫主題播放日期將會稍後通告,敬請留意。)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
主辦機構: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
捐助機構: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網址: www.howmemorysticks.org
Facebook: www.facebook.com/howmemorysticks/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howmemorysticks/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YRXRxvwLAM/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