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遊戲與暴力行為研究幾乎很難證實這兩者之間具有關係存在,至少不是直接關係的。如果有,日本為世界電玩消費大國,他們的槍枝致死率幾近於零;但相反地,南美某些國家電玩人均消費極低,但槍枝致死率卻比日本多數十倍。
人們卻常犯了一個邏輯的誤謬,倒因為果:認為遊戲是因,殺人是果。事實上,有可能是人們因疏離、具暴力傾向,甚至缺乏關懷與監督,以至於沉迷於暴力電玩娛樂中,做為人際退縮之處。
取自《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
……………………………………………………………
各位朋友,早安:
某位朋友在留言時,提到過暴力電玩的影響。我想藉這篇摘文,來一起討論。
我長期在談3C成癮的議題,實際跟家長互動的時候,感覺家長的警覺心還有待提升,而且也相對少花時間去了解相關知識。常常都要等到問題很嚴重的時候,才開始心急如焚,這時很有可能要花上以月、年來計算的時間。
只有心急,常常解決不了甚麼問題。
我跟相關從業人員聊過,甚至因此試著在版面上說明其中一種解決方案,來拋磚引玉。但大部分家長知道問題嚴重,不少家庭正面對3C議題的拉扯,卻不太閱讀相關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382667685917444
舉個非常實際的例子,我的經驗是,3C議題在國小階段就會產生明顯的教養困境。但真正有比較多家長正視,是在孩子青少年的時候,這也正是要升學的階段。等帶到心智科、網路成癮門診,比例最高的,常常是國三、高三這樣的年紀。
講白一點,就是要考試了,家長擔心孩子考不好,才有足夠的動機。
我能理解家長的選擇,因為家長本身常常也對3C有依賴。還有,這是社會問題,但整體社會,包括政策面,不太能幫上忙,這讓家長單打獨鬥很無力。
要戒除3C成癮,還是要回到親子關係的經營。但這是超級大工程,因為家長本身都不見得能有多穩定的情緒。
暴力電玩不一定會導致暴力行為,暴力行為的導因很多。但很少人能透過長時間玩遊戲來營利,所以至少會損壞健康與對生活本身產生負面影響。一顆心一直掛在遊戲上,連生活都不專心了。孩子在餐廳滿場跑,家長眼睛都離不開手機,這情景各位朋友沒看過嗎?
因為玩遊戲,影響了基本的飲食與睡眠。我聽過一些青少年表示,長時間玩遊戲,讓入睡變得有些困難,睡眠品質也變差。但即使如此,心煩意亂的時候,不玩遊戲要幹嘛?!
很多事,長久養成了習慣,一下子難改。祝願您,能給自己時間,遇到任何困難,除了解決問題本身要努力,也別忘了好好生活,從肯定自我開始學習!
……………………………………………………………
暴力電玩造成攻擊行為—是寧可信其有,還是想當然爾
【文/ 陳建安】
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到底是有暴力傾向的人,剛好都偏愛玩暴力電玩;還是玩暴力電玩會導致暴力行為產生?在美國,每每只要發生暴力殺戮行為,人們一定又會聯想到電玩—真的是躺著也會中槍。我們寧可相信暴力電玩或媒體會助長暴力攻擊行為,雖然難以正面證實,但至少我們也無法否定這兩者存在可能的關係。
根據近年泛歐洲遊戲資訊(Pan European Game Information, PEGI)分級系統發現,有約百分之六十五的遊戲含有暴力成分。而且互動遊戲科技受到如此廣泛應用,甚至走進校園作為輔助學習方式的時代下,我們如何確認,網路遊戲與暴力行為有關?在解析人類行為學習時,我們了解到,人們「會」做跟會去「做」是兩回事。前面指的是能力,後面說的是促發人會去執行的條件是什麼。還有更多我們無法釐清的影響,例如,青少年是否能區辨遊戲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差異呢?網路上虛擬的電玩遊戲情節,是否真如一般人所想,會經由模仿直接轉移至現實生活中呢?同理心是否會降低?是否會產生支持暴力行為的想法呢?
答案還是一樣,網路遊戲與暴力行為研究幾乎很難證實這兩者之間具有關係存在,至少不是直接關係的。如果有,日本為世界電玩消費大國,他們的槍枝致死率幾近於零;但相反地,南美某些國家電玩人均消費極低,但槍枝致死率卻比日本多數十倍。
另一研究也指出,槍手甚至比一般男性對暴力電玩還不感興趣。除了具有心智問題的人之外,人們不會因為只玩了一個攻擊殺戮遊戲後,就跑到大街上殺人。但人們卻常犯了一個邏輯的誤謬,倒因為果:認為遊戲是因,殺人是果。事實上,有可能是人們因疏離、具暴力傾向,甚至缺乏關懷與監督,以至於沉迷於暴力電玩娛樂中,做為人際退縮之處。
但是近來的研究從單獨關注暴力到衍生出一個關注的面向—侵略性。是什麼影響人們的侵略程度,例如電玩情節是合作還是競爭、遊戲的困難程度、遊戲畫面的擬真程度,以及在遊戲中所扮演的角色(如:罪犯或英雄 )等。
.
以上文字取自
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首部監所心理教師視角,逼近犯罪行為的起心動念
博客來:https://reurl.cc/x0Zjje
誠品:https://reurl.cc/Oq06zg
金石堂:https://reurl.cc/ygeA7D
@昶景國際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CJPublishing/
.
9/6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厭世媽咪日記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20966672649379/
已額滿9/7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尊重且具體的要求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13594242797945/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CoffeeTea&Jan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政治系聽起來好可怕?!誤會了誤會了~身為一個正在讀政治與國際研究的的大學生,今天來聊聊我的科系到底在學些什麼,以及唸這個科系需要具備哪些特質和能力! 想把這個影片獻給正在猶豫徬徨不知道如何選系的準大學生,希望這個不專業分享能提供給你們一點參考和心理準備!【記得打開CC字幕喔】 ✿ 影片後半段引...
「社會心理學系在幹嘛」的推薦目錄:
- 關於社會心理學系在幹嘛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社會心理學系在幹嘛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社會心理學系在幹嘛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社會心理學系在幹嘛 在 CoffeeTea&Jan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社會心理學系在幹嘛 在 Re: [請益] 怎樣的人適合念心理系? - 看板CareerPlan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心理學系在幹嘛 在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心理學系在幹嘛 在 該選與不該選心理諮商科系的十個理由 - 新生季板 | Dcard 的評價
社會心理學系在幹嘛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果是已經充分避孕並了解避孕知識的孩子,家長一定要給予稱讚,因為孩子有好好實行學到的知識。
一半以上的大學生,都已有過性經驗,而未成年學生平均每十人就有四人發生過親密行為。雖然很多家長都會被這個數據嚇到,但這就是現代孩子們的真實情況。
事先針對第一次的性關係進行對話,就像在談話一樣,自然地聊到時間、場所,還有那天要準備什麼。經過這樣的對話,會讓彼此對性關係更加有責任感。
通過和對方一一確認想法後,可以更加謹慎地思考他是不是適合跟自己發生關係的人,以及彼此是否能充分享受。
取自《這世界很亂,你得和女兒談談性》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談到的內容,跟今天的摘文有些相關。沒透過好好對話,就認為自己足夠了解對方,幾乎無異於把家人當成陌生人。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69476221139424/
跟青少年互動,性議題很自然就會碰到。不過,大部分的家長真的連自己都搞不清楚了,就別說教孩子了。
有時候聽家長的說法,就感覺很古怪,不知道是哪個朝代的思想。性議題充斥在生活各個層面,現在相關的書籍也都在市場上販售,就像這本書,家長自己先看過,才能繼續跟孩子談。
像是上面短短幾段文字,我猜,做到或講到這種程度的家長相當有限。尤其未成年性行為目前在我們社會有法律議題,要如此開放性地談,對我們來說,是有困難,我也相當理解。
很多時候,第一次的性經驗,都是偷偷摸摸地進行,包括家長自己的經驗。說不定,這種上下欺瞞的劇碼,已經重複演好幾代了。
不用全然接受這本書的立場,就我所知,有宗教會反對這本書的說法。對於家長來說,還需要考慮社會現況,孩子所處的環境,要修正成適合自己的說法,這要下點功夫。
青少年真的會因為性議題而困擾,我自己遇過好幾次家長都手足無措的困境。這種議題可大可小,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傷害,這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真心推薦這本書,期待有多一點人關注,很多情況能事先預防是最好。
祝願您,不管是面對對話或者性愛,都能妥善準備!
.
ps. 這本書在昨天早上有辦贈書活動,請參考下列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667513659931584/
pps. 青少年男生版:致,被兒子搞瘋的媽媽(2)兒子,你鎖房門在幹嘛?:不驚慌!擊破男孩性教育的43道陰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4583
*********************************
【文/ 孫京伊】
當在孩子的衣服口袋中發現避孕藥或保險套時
如果在網路上搜尋「青少年避孕藥」的話,你會看到孩子的各種苦惱。「我是青少年,我想買避孕藥,我想知道要去哪裡買?」等滿滿都是有關從避孕藥到保險套的問題。孩子們比家長預想的更快進入性的世界。
如果在孩子的衣服口袋中發現避孕藥或保險套時,該怎麼辦呢?此時家長一定會感到很慌亂吧!但光是嚷嚷著:「天呀,這該怎麼辦?」並無法解決問題。因為如果孩子下定決定要做的話,家長是不可能阻礙孩子的。
不要因為孩子的衣服口袋中有避孕藥或保險套就去質問孩子,也不需要去猜測「她是跟誰發生性關係了?」當然孩子可能真的已經發生了性關係,但也可能只是因為好奇而準備著。不要輕率地逼問孩子,只需要跟孩子對話,我再次強調,對話真的很重要。
如果是已經充分避孕並了解避孕知識的孩子,家長一定要給予稱讚,因為孩子有好好實行學到的知識。
這時候家長跟處理色情影片的原則相同,不是想方設法阻礙孩子去做,而是培養孩子的判斷力。家長可以問孩子怎麼拿到避孕藥或保險套?是不是有交往的對象?根據孩子的回答再來應對。如果孩子有正在交往的對象,那要孩子想一想發生親密行為時是否雙方都同意,有沒有被勉強。
發現孩子有避孕藥或保險套之後,千萬不要認為兒子沒關係,女兒的話就慘了。確實有許多家長對兒子的性很包容,但對女兒卻極為嚴格。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原則永遠都一樣。
萬一家長從來沒跟孩子聊過避孕,就發現孩子有避孕藥或保險套,也不要太慌亂,只要從現在開始給予正確教育就可以了。孩子有可能在家長錯過的時期,通過其他管道學到錯誤的知識。所以家長不要過於激動,慢慢地跟孩子對話,就可以找到解決方法。
***
在避孕教育中教導計劃做愛
現代的孩子們,初吻大多發生在幾歲發生呢?孩子們第一次發生性經驗,平均又是在幾歲呢?根據「二○一九大專院校性愛態度與習慣問卷調查」發現一半以上的大學生,都已有過性經驗,而未成年學生平均每十人就有四人發生過親密行為。雖然很多家長都會被這個數據嚇到,但這就是現代孩子們的真實情況。
教導孩子無條件壓抑慾望的性教育已經沒有意義了。在「可以發生性關係」的前提之下,讓孩子學會建立安全且負責的性關係,對他們才有實際幫助。其實孩子提出的問題,許多都是假設的問題,是預想發生性關係時,可能會擔心的事。例如:「事後才吃避孕藥有用嗎?」「口交的話,會得性病嗎?」「我討厭使用保險套,該怎麼辦呢?」
家長必須先教導孩子對性關係要有負責任的態度,其次才是具體避孕的方法,如何使用保險套,也必須讓孩子知道。這裡最重要的一點是,至少第一次性經驗必須是在規劃中發生的,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有計畫的性行為」。
情侶們總是有許多紀念日。不只要過百日紀念,週年記念、還有西洋情人節和白色情人節。在這些節目到來之前,不是都會先計劃當天要安排什麼活動嗎?
跟過節一樣,做愛也要先計劃好,當然前提是必須彼此同意。
事先針對第一次的性關係進行對話,就像在談話一樣,自然地聊到時間、場所,還有那天要準備什麼。經過這樣的對話,會讓彼此對性關係更加有責任感。
還可以一一確定彼此想要什麼或不想要什麼,同時也可以充分做好心理準備。許多情侶的第一次性經驗都是在意外下發生的,也就是說彼此還沒談過,突然看對方的臉色在陌生的場所沒有準備之下就發生了。家長一定要清楚地告訴孩子,這種方式是絕對不行的。有計畫的性行為,真的很重要。
這麼做會讓孩子對於性行為這件事更加慎重。通過和對方一一確認想法後,可以更加謹慎地思考他是不是適合跟自己發生關係的人,以及彼此是否能充分享受。同時,計劃做愛也是件浪漫的事,就像準備旅行的過程總是比實際旅行時更讓人興奮。
千萬不要讓第一次的性行為變成突發的事件,而是兩個人慎重且期待準備的活動。越是重要的事情,越要提前準備,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
.
以上文字取自
這世界很亂,你得和女兒談談性:不尷尬、不怕問,性教育專家改變女兒人生的50個對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1476
采實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acmebook01/
.
7/11台北公益免費_葛拉威爾《解密陌生人》新書分享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36708193381293/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社會心理學系在幹嘛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每天都正在死亡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要完整地討論死亡,基本上就要連衰老、疾病,一起涵納進來討論。然而,別說孩子的人生經驗不足,因此不知道怎麼面對,有些大人也很害怕碰觸相關議題。
譬如說,有的老人家堅持不做健康檢查,理由是知道自己生病之後更麻煩,「乾脆死一死算了,活那麼久幹嘛……」。表面上看起來灑脫,但言語中常有隱藏不住的恐懼外溢。
多一種方式來說,死亡是終極的焦慮,逃避討論死亡的原因之一,在於不想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特別是容易勾起自己過去的傷慟經驗──那些常是多年以來亟待整理的情緒糾結。因此不想討論死亡,也就連帶地把某些能豐富人生的風景,那些同時鑲嵌著愛的失落,一併驅趕到視野之外。
如果回到根源,死亡議題之所以如此擾動我們內在的心緒,那是因為它會帶來許多難以梳理與消化的負面情緒。沒有了那些讓人難熬難耐的不安、恐懼、悲傷、失落……,死亡不過就是一個人終究會面對的現象,而且我們每天都正在死亡,包括身體細胞的汰舊換新。
無常與明天,不知道哪一個先到,今天躺在床上,幾個小時之後能不能起得了床,其實沒人敢百分之百保證。記憶系統一旦開始退化,如失智症,身體即便安在,人格也一天天消亡,這也是離開這個世界的另一種樣貌。
大人不懂得在情緒層次陪伴孩子,不願意去同理共感,那麼,通常就沒所謂「討論」,只是在說說教而已。說教常難以入心,因為難以同理他人的人,也通常不願意開放自己,況且說教也常常是人云亦云,以前自己聽過什麼就對孩子說什麼,大人也不一定打從心底去體驗到自己所說的話中涵義。
有些父母甚至會喚起死亡焦慮,做為教養的手段,打壓孩子的自主,像是小孩做了什麼大人不喜歡的事,會嚇小孩「等一下被魔鬼抓走」。有些父母則是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內在的無聊煩躁,想逗孩子取樂,所以會拿死亡「開玩笑」。我有一個已經成年的朋友,因為難以事事聽從父親的命令,還被詛咒「會下地獄」。
傳統多的是把死亡焦慮跟道德訓勉綁在一起,即便在以往討論死亡常被視為禁忌,但依舊是被拿來當成規範社會成員行為的工具。
在如此的背景脈絡下,能閱讀到哲學家媽媽,溫柔且有耐性地回應女兒對死亡的好奇,那是備感溫馨。知識淵博的哲學家透過對話來指引我們,一方面看似解答了孩子的疑惑,另一方面其實是在卸除我們讀者對死亡的不安。母女兩人的每個問句,都在拉近我們跟想像中的死亡的距離!
哲學家媽媽順著孩子的好奇,在絕處逢生,從死亡回到生活,增添了孩子的生命厚度。我個人是閱讀了這本書之後,才更清楚萬聖節所代表的意義,還有聖誕節的其他緣由。
「勇敢面對死亡(不管是自己的或是他人的)就是看重生命直到最後一刻,就是認定人必須以最大的尊嚴過活。關注那些生病臨終的人即是關注生命,而非關注死亡,畢竟垂死的人直到最後一刻都還是活著的。」
其實每天好好面對生活,就是為「善終」做準備。不滿意自己目前生活的人,更不願意面對未來的死亡,在心裡迴盪著許多不甘與懊悔。
所以我們才說:死亡能逼出生命的光彩,因為歲月有時盡!
死亡是一種連結的斷裂,而我們透過連結尋找愛的存在。作者把討論帶到想念,也就自然而然。
想念很美,情緒到最濃的時候,也會不知不覺就流了淚。這淚水裡面,有傷悲、有依戀,有過去燦亮的微笑。那微笑很甜,但現在失落了,所以夾帶著苦味。
於是我們哀悼。哀悼是不同情緒的組合,也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有時候,哀悼可以延續好多年。
這位哲學家媽媽,在跟孩子討論死亡的時候,似乎再次進入哀悼的狀態。請千萬別用傳統的觀點,去污名化哀悼,任意給人軟弱的標籤──一個願意開放自己內在軟弱的人,通常很勇敢,這對孩子是一種彌足珍貴的身教。
我相當喜歡這位哲學家媽媽的示範,哲學常進行理性的思辨,但她在跟孩子討論的過程中,揉入了大量的感性。這可以讓孩子更完整,成為一個無懼跟自我內在連結的人。
願意面對悲傷,才能談釋放。一個能感受、能釋放的人,內在比較能再次蓄積迎接挑戰與失落的能量。
在死亡面前,小吵小鬧變得可笑。當我們看著孩子的情緒起起落落,我們待之以寬容,並且珍惜孩子對我們的信任,願意對我們表達情緒,願意跟我們會心。
在討論死亡時,大部分的大人,難以依據孩子不同年齡的不同理解程度,給予適當強度的說明與解釋,或者有些大人乾脆完全迴避去碰觸孩子的相關疑惑,孩子可能因此進入父母難以接受的不安狀態。從退化行為、情緒不穩,到上課難以專注,不想寫功課、失眠都有可能。
不用強求一次跟孩子討論死亡,就能如同哲學家媽媽這般理情兼具。基本上,只要回應孩子目前想知道的,他現在能懂的程度即可。
其實在跟孩子討論死亡之前,反而大人自己要先經過一定程度的內在整理。急切地要安撫孩子的情緒,恐怕是正在忽視自己那不知如何開口的傷心。
把自己整理到一定程度,能初步坦然面對自己的傷悲,並且允許自己軟弱,開始看到這裡面的愛與價值,便能跟孩子展開對話。大人以何種情緒面對,能不能連結到內在深刻的力量,常常是孩子應對死亡的重要參考。
前面提過,一旦死亡成為關係中的關注焦點,與負面情緒共處就難以避免。我們可以自我提醒,也可以提醒孩子:即便我們會因此難過,或者有罪惡感,但並不代表就是我們的錯!
很多非理性的情緒與想法,像是有倖存者的罪惡感,或者被逝者拋棄、背叛,那都是常見的自然反應。嚴重一點的,有厭世感、空虛感,因此愈來愈不容易維持生活功能,甚至逐漸衍生為身心疾病,這也都有可能性。
當至親好友過世所引發的連鎖效應,讓我們難以招架,記得向專業人員求助。如果是在安寧病房,通常可以跟工作同仁討論是否有「悲傷輔導」的必要,大人、小孩都可以一起考慮。或者到身心科、兒心科就診,以及至坊間機構,只要打上關鍵字,便有相關資訊在網路上可以蒐集。
有時候孩子小,不知道怎麼表達情緒,透過繪本、簡單的藝術勞作,讓孩子心理的茫然能被梳理。這些出版品不難找到,我個人推薦過好幾本。
有些兒童劇,或者優質影片,也都牽涉到失落經驗。不只是孩子,連大人都可以感覺被同理。
請千萬給自己與孩子時間,這是一個反反覆覆的歷程,像海浪來來回回地拍打著岸邊。我們可能暫時以為已經走出來了,卻在多年後,想到這些傷慟,還可能會不自覺地流淚。
在特殊的日子,像是忌日、周年,或者父親節、母親節,容易觸景生情。透過儀式,讓孩子跟亡者說說話,或者畫出祝福的卡片,寫下隻字片語,可以幫助孩子跟逝者連結。
請尊重孩子表達悲傷的方式,像是悲傷不一定要在公眾流淚。曾經有一位媽媽,很擔心自己的孩子,沒有因為感情親密的外婆過世而有任何表示,就對孩子發脾氣,說孩子這樣不正常。即便對媽媽來說,外婆把孩子帶大,媽媽在認知上「設定」孩子「應該」要難過,但孩子有他理解死亡的方式,在表現情緒的步調上也不一定要跟媽媽相同。
就這個例子來說,我們也能體會,有些大人真的沒有能力跟孩子好好討論死亡這個議題,勉強討論只會造成孩子的壓力。那就主動找其他人幫忙,或者藉助宗教信仰的力量,畢竟很多生死議題的論述,在宗教裡會比較完整。
有些孩子難以對大人表達,但可以跟自己的布偶,或者家裡的寵物談心。請允許人類能有哀傷,特別是孩子。強要一個人「振作起來」,其實只是壓抑,甚至是打壓。
我們可以有哀傷,但我們也可以跟哀傷保持距離,像是遠遠地看著它。我們不等於情緒,情緒會來也會走,我們不迎不拒,它便能流動。
在最痛苦的時候,記得深呼吸,放鬆肌肉,可以伸展身體,並且觀照自己內在的變化。我們衷心感恩逝者曾經帶給我們的美好,我們延續著這段美好,跟孩子一起攜手走下去。
痛苦裡面有愛,請別忘了在痛苦時,珍愛自己!
.
以上文字取自
讓孩子學會道別:「哀悼」是什麼意思?什麼是「接受死亡」?一起思考生而為人的必修課題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398
.
【已因疫情取消】3/28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社會心理學系在幹嘛 在 CoffeeTea&Jan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政治系聽起來好可怕?!誤會了誤會了~身為一個正在讀政治與國際研究的的大學生,今天來聊聊我的科系到底在學些什麼,以及唸這個科系需要具備哪些特質和能力! 想把這個影片獻給正在猶豫徬徨不知道如何選系的準大學生,希望這個不專業分享能提供給你們一點參考和心理準備!【記得打開CC字幕喔】
✿ 影片後半段引用的是這本書: Global Politics: A New Introduction
Zehfuss, M. (2013) ‘Conclusion: what can we do to change the world?’ in Edkins, J. and Zehfuss, M. (Eds) Global Politics: A New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不要問我的科系全名!!! (淚奔😣)
我的學校(Monash, Malaysia)去年做了科系的變動 所以網站上已經找不到這個科系了 我們最後這幾屆學生畢業後它就會永遠消失xD
如果你還是有興趣 最接近的管道是 [[ Bachelor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 主修選擇 Global Studies ]] 跟我唸的大概會有80-90%相似度
* 每週一晚上8點固定更新+週五不固定更新
*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coffeeteajane
* 我的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CoffeeTeaJane/
* 推薦不膩之你們有機會一定去看的演出💛 https://www.shenyunperformingarts.org/
* 這不是一個贊助影片 This video is not sponsored.
-
社會心理學系在幹嘛 在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本系二年級選修課開出六門,若以需小班制教學之課程人數50人計算,已有300個名額,足夠讓二年級同學選修二至三門,已是相當合理之開課數,且所有之開課數與課程也均由 ... ... <看更多>
社會心理學系在幹嘛 在 該選與不該選心理諮商科系的十個理由 - 新生季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大學畢業出路少,不念碩班沒工作這科系是這樣的,如果想成為一個諮商心理師,一定要念碩班,國立碩班的門有點小,私立的門稍微大一點,但也沒大到哪 ... ... <看更多>
社會心理學系在幹嘛 在 Re: [請益] 怎樣的人適合念心理系? - 看板CareerPlan 的推薦與評價
其實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念心理系的
但是這樣的想法,在我大一碰觸必修科目的時候就開始破滅
原PO在原文所列的那幾本書,算是在這領域當中的...課餘讀物
可以在飯後之餘拿來移情笑笑,但是如果單純的因為這樣子被騙進來的人
你在修課的時候真的會休克
心理系同學
主要必修課有普通心理學、統計、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測驗、
心理學實驗法、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專業倫理...等
依照每個系的特色不同,還會開許多不同的課
像是工商心理類的、諮商、臨床、犯罪...等等
但是基本上在必修方面是大同小異的,不會差太多
從大一開始,你首先會面臨到統計的挑戰(破滅的開始)
接著是心測和實驗法
心測不是一般我們在網路上做的那些什麼走進一個森林啊~~看到一隻兔子然後怎樣怎樣的
NO,心測是在學習各個在專業領域上使用的各個測驗
諸如智力測驗、貝克憂鬱量表、性向測驗之類的信校度以及發展歷史
還有一份好的測驗應該會包含到哪些部分
參與過心理學實驗的同學們都知道....一份好的測驗做起來其實是還蠻乏味的
心理學實驗法則是在教導做心理學各個研究的時候,所應用到的實驗方法等等
例如研究法啦~~APA格式的撰寫法啦~~
只要是心理學實驗會遇到的問題就會在這門課上教到
變態心理學則是在說心理學上各個疾病的討論及歸類
現在大多是使用DSM-IV TR版作為準則(聽說要改版了?!?!)
變態一詞我覺得翻得翻成爛,與原文abnormal意思相去甚遠
正確來說是在討論,背離一般常模的心理狀態表現(諸如MDD、ADHD、PTSD...等)
總而言之就是心理病理學。
在我經驗當中,這幾門課是打破我對心理系的憧憬的第一支鐵鎚(尤其是統計)
打破我憧憬的第二支鐵鎚呢,就是我在大二時修到的臨床心理學
老師們很嚴謹的為我們安排與設計這課程,讓我們好好理解在這塊領域目前的市場為何
首先,是臨床心理與諮商心理的差別
臨床心理學家是致力於理解及治療受到這種情緒、行為或認知障礙所侵犯的人們
臨床心理學家可能涉入甚多的活動,包括心理治療、評鑑與診斷、教學、指導、研究、
諮詢以及"行政"
諮商心理學家在活動與興趣與臨床心理學家有諸多重疊。傳統上,諮商心理學家為
正常或適應不良的人們提供個別或團體的心理治療,他們也提供教育和職業諮商。
(按:游恆山教授所編著之臨床心理學課本第一章節後面的名詞解釋)
簡單而言,
臨床心理師服務的大多是在醫療機構當中
諮商心理師則是在各單位幾乎都能有觸角(東華的學姐說:他們像蟑螂XD)
兩者不同的是:目前只有臨床心理師可以做心理衡鑑,諮商心理師不行
但是相同的是,要取得兩張證照都需要相關系所的碩士並經一年的實習才能考取
而諮商心理的訓練,注重的是個人經驗和脈絡傳承下來的發展
臨床心理則是注重在心理病理的診斷與協助
在課程上的規劃,也是依照這樣子會有所不同
(曾經修過諮商方面的體驗課程...在個人經驗的揭露相當多以及痛苦...
時常要面對那些生命中的未竟事務...曾經在做作業或課堂上放聲痛哭)
而在就業職場方面
目前唯一能夠開藥的,只有精神科醫師
在所有的稱呼上,也只有精神科醫師或是身心科醫師(兩者一樣的)
並沒有一般所稱呼的"心理醫師"
一般而言,精神科醫師是醫學系畢業,後來經科別實習後,選擇專攻的領域
所以精神科醫師的訓練,是在科別實習才開始,從學校到就業一般要7年up
心理師則是經過大學4年+研究所(2年up)+實習=>考照
最快是能就業7年(神人),通常碩士沒攻個三五年實在非常難拿到(淚
許多心理所的錄取率更是低到個位%數
*另外還有其他科系轉考=>補習班n年+研究所n年+實習=>考照
一般的男生平均能拿到心理師執照大約是30歲
(翻譯蒟蒻:天殺的,30歲才可能有穩定工作)
而薪水則視醫院或機構而定,一般都有基本底薪
愈偏僻的地方薪水愈高(花蓮玉里)
年資經驗愈多薪資愈高
你會遇到的情形是,當你的同學們已經當上資深工程師或RD領高薪時
而你正好剛拿到碩士學位,然後當教育替代役或入伍
他們已經買了車,而你才正開始要賺錢
簡言之,如果你想要在30歲以前耍帥或是賺大錢的話
心理師的CP值太低了
但是如果能在業界待得越久,越有口碑的話
那麼相對的薪水與保障是較其他行業來得高的些(公務員例外,沒有比公務員有保障的)
打得漏漏長,最後再給你一級必殺技好了
如果你是在正統心理學系所出來的學生
後來在接受心理治療或衡鑑的時候,是會受到專業倫理的規範的
以敝人來說,當初很開開心心的在心理評估課給碩生學姊教了羅夏克墨漬測驗
也開開心心的瞭解了測驗的流程以及內容:)
結果後來在專業倫理的課程上被告知
以後是不能再接受同樣的心理衡鑑
因為你已經知道他的題目以及運作原理^^
以後就診的時候,也不能挑自己的老師來做心理治療和衡鑑
因為有雙重關係:D
總結而言,現在有誰要考心理系所的人
我都會先請他三思
如果還有什麼問題想要問的話,歡迎站內信討論囉(打好多好累)
不過我本科系是臨床組的,希望你是以臨床來詢問居多囉XD
------
我只是想轉換跑道的大四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0.218.64.83
再補充一下好了
在國外,心理師的就業資格是博士
如果你想要直接出國去攻學位的話,要直接攻頂
拿到學位之後,在國外的機構實習完考照
學成歸國之後
再去各家醫院機構投履歷申請實習(偉哉鬼島@@")
※ 編輯: skoda3357 來自: 180.218.64.83 (02/20 00:1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