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詭計》,PÉTER ÉRDI,樂金文化 #每天工商一本書
是好長一陣子沒出現過的工商推薦!耶
這本《排名詭計》一開始是衝著好奇演算法如何排名、評價與推薦的原理,原本預期會有很多冷硬的數學原理或計算程式。(還是有一點啦,不過作者也自嘲其實不懂也不太影響)沒想到除了近代人人都好奇且或多或少感到的神秘演算法外,還跨到歷史、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相當廣博地納入不同學科領域,關於「排名」這個主題。深奧且使人著迷。
人類天生就喜歡比較。在人還不是智人之前,群居的生活模式寫定了為了生存必須要比較、條列、排序,測定自己大概的位置。不只是人,連雞都有透過啄食順序取得社群地位的階層化這樣的現象。
而這種天性,直到今日還持續影響著我們的思考模式,提供一種快速便捷不需費更多體力、智力與注意力的偏好。所以內容農場或各種博取流量的網站的「十大XX」標題永遠不會消失,我們不必知道全部,只需要最佳或最好的前幾名。
數字給我們一種錯覺,排名是透過一個外在的客觀標準衡量決定。
假的!一切都是幻覺。
或者說,絕大部分的客觀標準,往往藏著主觀的意識。舉例來說,世界十大最高的建築物,看起來以高度衡量比較,感覺起來相當客觀,但是建築物的組成部分,什麼算是建築物什麼不是呢,就涉及到主觀意識。
而這樣的幻覺,讓許多科學家或者數學家,不斷地試圖找出各種更客觀的評比方式,從網球、西洋棋賽到電競都用上的 Elo 等級分制度到提出更能反映出公平標準的選舉制度。
這種衡量萬事萬物,所有原本以為難以量化的品質、好壞通通化約成數字,給定分數比較的思維,到進入社群時代後,排名可以納入運算的指標或變數越來越多,以前依循單一指標的公眾排行榜,變依據個人的喜好、興趣,建立起一套更親近自己的排名方式(或者推薦的演算法)
這本書神奇的是,從生物的比較天性、形成社群的階級到制度的設計,一路談到推薦法、演算法的運作原理。我反覆讀了兩三次,讚嘆作者將思路從社群媒體的個人化排序演算法,加上偉大的康納曼提出人類的心理偏誤,確認偏誤加上同溫層效應,為現在我們都經常接觸到卻陌生的「認知作戰」,提出了很簡易且充滿啟發的說明。
當我們開始將注意力放在訊息的真假上,意味著認知作戰已經成功。認知戰主要目的,不在於訊息的真、假,而是提供大量的訊息各種可能的、不可能的、一看就假的、半真半假的混合新聞、資料,消耗掉個人的重要資源,時間與注意力,或進而暴力地癱瘓人類會覺得十分勞累的思辨、區別真假的能力。讀到這段時,自己整個人豁然開朗,為連日來的焦慮不安,找回一點原來如此的啟發。
《排名詭計》的精彩,簡直說不完啊!這是那種大開大闔,帶著讀者一路直闖各種複雜問題,充分滿足想要知道很多事情的好奇心!若是想知道更多更深入,作者引用的原書,也幾乎都是經典之作。不得不說,看到引出福格森《廣場與塔樓》還有麥克魯漢《認識媒體:人的延伸》時,內心中有一種微微的懂很多嘛、真認真,下一秒又冒出奇怪,什麼時候接到這裡了?淋漓暢快的奇妙感受。
看完後會有一種好看,自己也瞬間懂很多的快感!
--
BY 餵鹿吃書
本書感謝 樂金文化.富者樂金 推薦邀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050的網紅Edzyl Playgrounds欸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Facebook(簡稱FB)是源於美國的社群網路服務及社會化媒體網站,總部位於美國加州。成立初期原名為「thefacebook」,名稱的靈感來自美國高中提供給學生包含相片和聯絡資料的通訊錄(或稱花名冊)。 Facebook是在2004年2月4日由馬克·祖克柏與他的哈佛大學室友們所創立[8]。Face...
社 群 媒體 同 溫 層效應 在 唐綺陽占星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唐綺陽1/18-1/24星座運勢週報】
本週三(1/20)太陽進水瓶,又是節氣(太陽交接),又是氣流混亂(寒流果然又要來),大家出入務必注意氣溫,注意保重身體,半點不能僥倖。
週三後加上太陽,水瓶裡正式四星連珠了,先不說水瓶座人運勢如何(事實上,所有風象星座人都很「受談論,很耀眼」啊XD因為那張梗圖),重點是連珠風象完全凸顯「溝通能力很重要」,尤其太陽一進來就先撞土星,「話沒說好,case直接黃掉」並非不可能,大家能見識到,會講話跟不會講話,懂社群跟不懂社群,差別有多大。
有多大?就是「會成功跟很失敗,受歡迎跟令人討厭」的差別而已。兩種人直接拉開差距,面臨不同命運,就在本週。
所以,遇到開會、溝通、表達的場合,既是危機也是轉機,大家開口前還是「三思,有策略」再開口為好。
本週水星也開始停滯,又是指名「溝通不順」,凡遇水停滯、水逆,就是一種「自己話忽然說不清楚,也聽不太懂別人說啥」的烏龍狀況,經歷過這麼多次水逆提醒,大家應該也很熟悉這套模式了吧?所以再遇此狀況不要著急,多問兩句,耐心說明即可,希望大家都收到正確訊息,減少誤會。
此外水停滯、水逆最容易忘東忘西然後「折返跑」,就多留心吧,以免遲到還影響心情。也要注意交通工具、交通狀況,以及3C產品的「摔落、故障、資料遺失」,趕緊保護好、備份好,以免遺憾發生。
連珠水瓶大夥也關注「科技產業興衰、社群媒體演變、議論公眾議題、政治人物說法」等,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見解,也有同溫層效應,各擁一片天,老高講尼采尼采的書馬上衝上排行榜,這等社群效應馬上讓實體世界看傻眼,網路勢力興起已壓不住、開始展現威力,震盪實體世界,解構原有認知與規則。所以各位網紅們,有為者亦若是,大家衝啊。
雙子凸顯創意與領袖魅力,射手多運動泡澡活絡筋骨;是誰能吸引小鮮肉、小辣妹,又是誰正財運佳工作價值提升呢?來看唐老師的分析吧~
高清版請看這裡
↬https://youtu.be/v7ING-AyORY
社 群 媒體 同 溫 層效應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抽獎贈書活動】《#失控的群體思維》x2本
🙋你聽過這個說法嗎?「你身邊最親近的五個人,平均起來就是你自己!」我們並不如自己想像中的獨立,而是受到周遭群眾影響的產物。從這本書中你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認識群體如何影響了個體?而身為個體的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power-of-others/
.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
《失控的群體思維》的作者是心理學及人類行為學家麥可.龐德(Michael Bond),他認為人類社會的「群性」影響了我們每個人的行為和思想,使用得當可以帶來凝聚和團結的好處,但若不稍加注意反而會引起激烈的衝突和極端的偏激。
我認為在個現象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更顯得有趣,兩派陣營之間的衝突和對立,也延伸到台灣社會繼續發酵。兩派彼此攻訐,政論節目也推波助瀾,替對方貼上琅琅上口的標籤,支持川普的人就是「跟魔鬼交易」、支持拜登的人就是「中共同路人」。針對事實的艱難討論,往往不敵同溫層裡的互相取暖。
「群體會影響個體」這個概念雖然不是新鮮事,但是跟我們每日的生活之間,有什麼具體的關係?我們可以從這些理論之中學到什麼?我們常聽到的「同儕壓力」和「同溫層效應」是怎麼形成的?身為團體中的一員,我們該如何在群眾之中保持清醒?如何在獨處時找回理智?
我希望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認識群體如何影響了個體?而身為個體的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
【這本書想解決什麼問題?】
.
作者提到群體的力量,有助於促進人類的團結,帶給人類個體一種安定、愉悅和滿足的感覺。但是反過來說,當人們往同溫層不斷靠攏,也可能發展出激進的思想,引法許多爭端和衝突。人類的「群性」有其演化的必要性,彼此之間的互助合作和戰爭撻伐,形塑了當今的社會。
尤其,在這個社群媒體當道、容易令人分心的數位時代,虛擬世界推陳出新的資訊無時無刻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思考,而且影響的程度只會越來越大。什麼時候該順應群眾?什麼時候又該當個獨行俠?如何號召群眾集思廣益?如何面對孤獨與疏離?這本書試著指引一些方向。
.
1.為什麼容易被別人影響?
.
研究指出,人類有一種「社會模仿」的特性,人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起另一個人的動作;另一方面,人類也會讓自己接受對方的「情緒傳染」,以便建立更親近的人際關係。所以你花最多時間相處的人們,平均起來就是你的樣貌,這也是在一起相處很久的伴侶會有「夫妻臉」的原因。
類似的現象也讓我聯想到股票市場的漲跌,最近因為疫情和美國總統大選的關係,市場上不斷出現劇烈的波動,社群媒體上更充斥著大量的市場情緒。但如同價值投資之父班傑明.葛拉漢所說:「短期而言,市場是一台投票機,但長期而言,市場是一台體重計。」與其著急做出買賣決定,不如靜下心來思考,你是被別人的情緒牽著走?還是那些公司本質上發生了什麼改變,才影響你的決定?
.
2.為什麼要懂群眾心理學?
.
歷史上一些最擅長操控人心的極權領袖,例如列寧、史達林、希特勒,是最熟悉「群眾心理學」的人。他們利用三種工具來鼓動群眾:認同肯定、反覆宣傳、傳染擴散。也就是說,把一件事情簡化並且清楚描述,不斷地反覆宣傳讓消息不脛而走。再加上充滿魅力、令人崇仰的個人特質,輕易就能收服人心。
對於我們個人而言,要試著瞭解群眾心理學背後的科學,避免自己變成極權領袖口中所謂「奴性深重的羊群」。至於,我們該如何辨識政治人物談話的弦外之音?我推薦另外一本探討群體知識的書《知識的假象》,在這本書中給出了兩個具體的指引:
可以這麼做:專注於議題和政策本身,他們究竟支持什麼政策,該政策造成那些直接的影響,影響會帶來哪些餘波。
不要這麼做:總說既有觀點的理由,引述看法相同的人士,說明政策反應的個人價值,以及前兩天剛從新聞獲得的資訊。
.
3.惡的平庸?平民也能變英雄?
.
書中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地方,就是作者對於恐怖主義和英雄主義的解析。以往的我會認為,自殺炸彈的恐怖分子一定是精神狀態或心靈思想極端邪惡;挺身而出的英雄一定具備非凡的高尚情操。然而,作者以「群性」的角度去解讀,發現「英雄就與惡人無異,往往都相當平凡。」
首先,他發現促使恐怖分子走上絕路的主要推手,是來自社會的驅動力。例如巴勒斯坦的社會,營造出一種自殺炸彈客犧牲小我、完成國家大我的氛圍,街道上張貼炸彈客的照片彰顯榮耀,整個社群也會共同讓炸彈客的遺族獲得更好的照顧。在群體的影響下,炸彈客可以是任何一個剛好挺身而出的平凡人。
反過來看,作者爬梳歷年來接受過勳章表揚的戰爭英雄,以及在社會事件挺身而出的草根英雄,發現他們也是平凡無比的一群人。若真的要說英雄之間有什麼共同特色,他們對於別人的關懷更多一些,也比較無私,在剛好的時機選擇幫助別人、挺身而出。反而是大眾對他們的過度期待,常常忘了他們也是有缺點的凡人,有時反而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作者才會說:「自殺恐怖主義和戰爭英雄主義,是一體兩面。」一旦瞭解人類有多麼容易受社會力量的影響,我們才會將目光放到社會體制和文化的改善,而不單純妖魔化個人故事、或對英雄產生盲目崇拜。
.
4.為什麼太過團結反而有害?
.
「團體迷思」是這本書探討的重點之一,作者說所謂的「團結」有時候是一把雙面刃:「因為團結會帶來愉快的感受,強化個人自尊,感覺充滿力量,使得眾人產生強烈動機,不惜犧牲一切也要維護群體向心力。但是,大家往往更不願發表可能危害群共識的意見或分享相關資訊,因為團體內任何人只要提出反對意見都會被排擠。」
甚至,當我們面臨恐懼的時候,過度的團結就會演變成「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當我們越感到恐懼,越會緊密地依附自己的小團體,並且藐視敵對者。」此時,若媒體也跟著提油救火,用羶腥色的影像報導刺激流量和銷量,會更進一步加深社會分化,這也是我們現在面臨的難題。
.
5.孤單和獨處的差異?
.
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孤獨」的解析。同樣都是「一個人」孤獨相處的情境,卻能分成兩種心境:「孤單」是一種自認為孤立無援的感受;「獨處」則是一種心懷社群連結的美好時光。前者表達的是孤獨的痛苦,後者彰顯的則是榮耀。作者認為,人類對於社群連結的需求是非常強烈的。
許多研究指出,如果一個人失去了行動控制權、遭到監禁、斷絕外界聯繫,讓他覺得再也沒人關心他、也沒有人值得他關心,很快地,精神狀態跟心智能力會大幅受損。反而,在極地求生的氣象觀測員、或在荒島待援的人們,無論遭逢幾個月的與世隔離,最終獲救時的心神狀態都屬正常,因為他們感覺精神上仍與隊友相繫、總有一天能見到家人,這種無形的社群連結幫他們維持了心智的穩定與健康。
這讓我回想起科幻電影《星際效應》中,科學家艾米莉亞在登陸第一顆星球失敗後說的話:「愛,是唯一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事物。」主角庫珀最後獨自進入立方體空間,雖然獨自漂流而且看似毫無生存機率,卻堅持向女兒傳遞訊號(無論她是否接收的到)。這種無形的連結讓他心繫仍在地球上的女兒,也成為拯救全人類的命運的關鍵。
如同作者所說的:「孤單是通往內心深沉的痛楚,形成抑鬱苦悶的情形;獨處則是朝向外部的覺知,通往更大的自我意識。」當我們與他人脫節、斷絕外界的聯繫,我們通常會變得相當耗弱;但換個角度評估,更樂觀的看法也同樣成立:即使是孤身一人,還是有可能建立連結,在自我之外找到慰藉。
.
當一個人面臨困境時,決定他能否堅持到最後一刻或委靡不振的關鍵,很大程度取決於他所抱持的信念。
.
【後記:面對資訊洪流的心得和做法】
.
在讀《失控的群體思維》這本書的同時,我也同步讀了《專業之死》這本妙趣橫生的書,裡面談到「普通人民對於專家的排斥」,在網際網路的推波助瀾之下,已經演變成了一種全民運動。兩本書的內容對照起來,不難發現群體思維的影響,總是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
除了周遭的朋友、同事和家人之外,現代人受群體影響最深的莫過於每天接觸的媒體資訊。值得注意的是,當「新聞、娛樂、社群」的界線已經完全模糊,許多媒體提供的資訊不再是「實事求是」,而是盡可能「吸引注意」和「寓教於樂」(其中樂的成分只會越來越多),篩選資訊的方式便顯得格外重要。
這篇文章開頭的那一段話,我想可以改寫成這樣:「你最常接觸的五家新聞媒體,平均起來就是你自己。」這些資訊來源,進一步形塑了我們的思想、影響了我們的心情。而這些年來,我越來越覺得新聞媒體讓我的心情很不平靜。
除了偶爾閱讀《華爾街日報》和《報導者》這兩家媒體之外,我也漸漸地「少接觸新聞、多讀書籍」。因為,我發現了透過書籍採取主動性、結構性的理解方式,可以用相對平穩的心境學習到更紮實的知識。
或許逃避新聞只是我的暫時解藥,我仍然好奇是否有「優質的閱讀新聞方式」是我還不知道的。如果你有任何推薦的資訊或文章,也歡迎留言告訴我,說不定也能幫到跟我有一樣疑惑的朋友們。願我們在失控的資訊洪流裡仍保有一絲理智。
.
【抽獎辦法】感謝 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1、抽出「2本」《失控的群體思維》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想讀這本書的原因?例如:「我想知道孤獨的人如何保有社群的連結?」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11/17(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11/18(三)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社 群 媒體 同 溫 層效應 在 Edzyl Playgrounds欸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Facebook(簡稱FB)是源於美國的社群網路服務及社會化媒體網站,總部位於美國加州。成立初期原名為「thefacebook」,名稱的靈感來自美國高中提供給學生包含相片和聯絡資料的通訊錄(或稱花名冊)。 Facebook是在2004年2月4日由馬克·祖克柏與他的哈佛大學室友們所創立[8]。Facebook的會員最初只限於哈佛學生加入,但後來逐漸擴展到其他在波士頓區域的同學也能使用,包括一些常春藤名校、麻省理工學院、紐約大學、史丹佛大學等。接著逐漸支援讓其他大學和高中學生加入,並在最後開放給任何13歲或以上的人使用。 2012年9月,Facebook內已有超過十幾億個活躍使用者。 2013年第4季,依據官方公布的資料,台灣約有1,500萬人每月登入臉書,每日活躍用戶1,100萬人。
- 動態訊息(News Feed):動態訊息就是用戶登入之後,在全螢幕的模式之下,網頁右邊會顯示登入用戶所關心的人事物的最新動態,成為Facebook最重要的資產。
- 訊息(Messages):可以透過私密訊息發送給目標用戶的訊息匣,就像電子郵件,只有收信人和發信人可以看到。
- 讚(Like):是用來表示網友對發文者的表態,發文者可以是個人、社團、公司、與粉絲專頁。利用「讚」按鈕網友們對該頁面進行讚賞及表態。透過「讚」,Facebook會讓你的朋友知道你曾經按過那些讚,例如你如果按了某個粉絲專頁所設計的小測驗,這樣當你按了讚之後,你的朋友也會看到哪個小測驗或小遊戲。
- 建立Facebook 廣告。
- 建立粉絲專頁。
- 建立「社團」。
- 撰寫「網誌」。
如何賺錢?
廣告廣告精準的廣告
Facebook在2017上的廣告收入高達39.9十億美元
除了側邊的廣告以外,任何數據都是可以賺錢
粉絲專頁按讚
貼文互動
問題
現在你們還喜歡用臉書嘛?
你們對於臉書同溫層的看法是什麼?
(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