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沒有大自然——大自然也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自然」】
今天我們比較chill,因為其實官大偉老師在2017年的講稿就闡明過這個概念:荒野跟自然也是人的一種想像投射,你看到的、以為的部落的自然,都是部落幾百年經營的地景,這種對於空間的想像也是一種權力關係,站在現代社會的位置,進而投射部落未完全發展的視野。這裡也要來蹭一下那些蹭斯卡羅的人群,趁現在拋出線索,當大家開始理解文化的權力位階關係,是不是就可以戳破「原住民生活好自然」的幻想泡泡了呢?我想值得大家注意的另一個線索,打開原住民族線上辭典輸入「自然」兩個字,你會發現多數原住民族並沒有這種將世界與自然分割為主客體的概念,欸到這裡是不是以為不去區分主客體的原住民族就等於野蠻未開化?稍有不慎就會被偏見釣到的台灣社會,過去課本沒有告訴你的是文化並非不動的死水,原住民族各族群如何應對世界有其自身的動態實踐方法,過去從各種媒體套用的線性進步史觀本就無法呈現原住民族各族群的真貌。
接下來更chill的提醒,我們今天不會介紹原住民族的生態智慧,反過來我們特別想指出這種自原住民族社會汲取「生態」與聲稱「智慧」的稱謂,很多時候並沒有將原住民族視為主體,當眾多專家學者開始利用「原住民族生態智慧」來支持現代保育的時候,是站在國家政策的角度對原住民族人與部落下指導棋——因為你們有傳統文化的需要,所以我們開放你們狩獵,同時正好可以利用你們的生態智慧來保育——懸在空中的潛意識就是「尊重原住民正好有好理由」,結合現代科學與所謂尊重文化,擱置歷史正義的討論比如自治與補償,少數學者如莊慶信注意到環境正義必須關注原住民族歷史壓迫的處境,而疾呼政府與社會重視,不過畢竟是少數,查得到的文章多數停留在對原住民族生態智慧的讚揚上。這種偽善與雙重標準——chill一點來說好了,真的差點以為台灣多數人都在吸大麻縱容幻覺與族群共榮的慾望生長,就連原民會主委都吸到講出「不願意學習語言怎麼當原住民」了,人生短短幾個秋,秋的都是其他人,原住民負責人生短短。
離題了,作為分析,我們不反對用容易理解的概念來介紹原住民族各族群的世界觀,避免全稱與片面真的不容易,介於「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都追求和諧」與「布農族打耳祭是人定勝天」之間;重要的不是你翻《湖濱散記》得到多少自然的謬思,而是你有沒有意識到視角定向型塑的知識體系,以及你對於不同族群是否抱持開放理解的態度。每次講這個都很老生常談,老生講了好久2018年還是冒出「原住民族各族群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想法大同小異」這種說法,無法深究就不要簡化結論,哪個族群不想與自然和諧相處,國小教材也吸大麻,偏見純的極致。環境保護與原住民族權利不一定相斥,可是你看在這種簡直聖誕樹掛滿童真修辭的教材面前,拆一次禮物就是拆一次炸彈,「什麼原住民族沒有自然」,爆炸,「什麼原來泰雅族的gaga跟別族的世界觀就差那麼多了嗎」,又爆炸——由此你會發現原住民族「文化」又再一次被媒體淘選,祭儀與物質工具層面最具特色,深層思想內涵沒有能力與資源理解就浪漫化吧小朋友不需要懂太多。這也是本台長期的主軸了,詮釋權的問題有它的複雜性,比如以教材為例,布農族光是語言跟符號就可以吵很久,又或者布農畫曆被廣泛濫用成為文化符碼的問題,而站上教材的「八部合音」四個字長期以來凸顯的是「被驚嘆的音樂性」,詮釋的河流就往歌聲與聲部流去,pasiputput祈禱小米豐收的文化性質、曲式本來是祭儀一部份...等等相關討論就付之闕如。
謹慎仍然是必要的,開啟原住民族權利/權力的視野也是。忽略原住民族現實的詮釋,我們必須警戒看待。
#原住民族沒有大自然
#大自然也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自然
祈禱小米豐收歌八部合音 在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喜歡就追蹤分享起來吧☆
【Pasibutbut:沒有八部,也不是合音——請正名祈禱小米豐收歌】
(詳可見下方留言補述:明德村的說法是:pasibutbut是拔河的意思。它的字根是sibutbut,也就是拉拔之意,前面加上pa-,就成了拉拔(拔河)的動作。若放在祭儀裡,就是向上天拉拔祝福下來的行動)
國片《聽見歌 再唱》剛剛上映,小編也還沒有機會去目睹這齣以布農族文化背景為基礎、醞釀了十幾年的大螢幕故事,倒是在各家評論(從民視到誠品、遠見雜誌、鏡傳媒)都看到同樣的話:「本片以以布農族八部合音精神,仔細聆聽別人的歌聲再唱出相對應的聲音為靈感」……當下真的歪著頭想著:
蛤?什麼啊?
#八部合音的精神是什麼
#被超譯的專有名詞
音樂學上,或許真的如學者研究,有八部合音的現象存在,不過按研究並非以八個人八部為準,不同部落也有不同的唱法,顯然這個以崁頂部落為基準的「八部」,本來就不是所有布農族人的八部,何來「布農族八部合音的精神」?
這幾十年來,好像提到布農族都一定要提一下八部合音,才叫做很了解布農文化,可是我們明明就稱作Pasibutbut的祈禱小米豐收歌,為什麼要用學界的專有名詞來界定?而不是尊重我們的稱呼,或者至少尊重這些意譯的內涵?
一個從少數部落田調而來、從單一學門去界定的名詞,幾十年來竟然被超譯來代表全體布農族的文化,而那些沒有Pasibutbut的社群,或者不同唱法不同部落的族人,是不是就應該承受這種被代表的悲哀?
#Pasibutbut的精神
#不只是音樂上的聆聽
pasi-是祈求的意思,butbut是團結在一起(引用自史前館線上特展說法),祈禱小米豐收歌本來就是祭儀的一部分,不只是音樂上聆聽與對唱,而是整個布農人世界觀的體現;按照前人的紀錄,Pasibutbut的曲式甚至也套用到其他場合,不只是祈禱小米豐收而已。
身為布農族人的我們,向來也不敢說自己就了解了多少祭儀的內涵。祭儀核心的精神層面,不是你採集了多少素材、或者田野了多少族人部落,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宣稱,拿來統稱你創作的內容餒。Pasibutbut的精神,既然在不同情境跟部落族人的詮釋下,有相對不同的意義,電影用了一個簡單的,看似放諸四海皆準的規則來「發想」,甚至作為各媒體的新聞稿內容,是不是太武斷了?
#學術論述不代表部落族人
#八部合音反映出的權威偏誤心態
八部合音反映出的權威偏誤心態,特別是「以學術成果代表族人詮釋」的這種詭異現象,是另一種以西方學術為基礎,對布農族人展現的文化霸權;主流學術文化的研究成果讓世界看見布農族音樂,但同時卻也讓世界看不見布農族真實活著的文化與族人本身,這難道不荒謬嗎?
當這個世代諸多人文科學如博物館學,漸漸學會回歸在地原住民族文化體系,從靜態展示跨越到動態共存的有機互動,我們卻要忍受一個甚至也不夠精確的名詞,持續在各種文化層面上限制與影響當代布農族人的多元生態,那我們到底是藉由電影看見布農人,或者仍舊無法避免刻板印象的逆襲,讓原住民孩子扭曲為主流文化想要的樣子?
這是這部電影與台灣社會,都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
#沒有八部
#也不是合音
#請正名祈禱小米豐收歌
原住民數位博物館〈與祖先對唱〉特展:
https://www.dmtip.gov.tw/web/page/detail?l1=5&l2=104&l3=71
原獨火塘|學術場域的原住民族文化實踐:https://vocus.cc/plus2perspectives/60522e5efd89780001cf3c21
-----
厭倦都市雜音,
來聽月亮說話。
#Buan #Buanistalking
#月亮說話 #月亮曆
#來追月亮囉
#語錄 #藝術 #文字
#文化 #文學 #原住民
祈禱小米豐收歌八部合音 在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布農族舉世聞名的「八部合音」»
#不是8人的八部合音
"「八部合音」最早的名稱為「祈禱小米豐收歌」,是祈求小米豐收之歌,約在11、12月小米播種祭時演唱。而成名史可追朔到1952年,一位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教授在布農族部落發現這首如此繁複合音的歌,並將其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驚艷了當時知名的音樂家,因此,打開了「八部合音」的知名度。「八部合音」不僅挑戰當時的音樂理論,也改寫了西方音樂發展史(單音-雙音-合音)。
如此知名的「八部合音」,是否好奇它的由來?在部落中謠傳著3則傳說:第1則為祖先們在狩獵中,被瀑布所造成的迴響感到敬畏,之後發現今年的小米收成比以往還要豐盛,於是祖先們聯想是否是天神透過瀑布的迴響告知他們,於是祖先們將在瀑布中所學到的音響傳頌下去;第2則為祖先們在狩獵時,發現成群的蜜蜂在中空的枯木中展翅,展翅聲與中空枯木形成天然的共鳴聲響,面對這種天籟之音,祖先們將其模仿唱出並相傳下去;第3則為祖先們聽到在結穗的小米田中,成群的小鳥振翅疾飛而過的聲音,祖先們相互模仿這天籟之音。"
要聆聽周圍人唱的歌聲後
再跟著往更高音階唱出自己的聲音
最後全體空氣都會達到一個從胸腔震動起來的共鳴感
非常神奇
https://www.ntpc.gov.tw/ch/home.jsp?id=28&parentpath=0,6,27&mcustomize=multimessages_view.jsp&dataserno=201606200016
之前在"台東史前博物館"中有親身體驗過數位還原的特展
人身處寧靜漆黑的展廳中
由環繞音響此起彼落原聲還原各部歌唱者的嗓音於身後
最後完整一圈包圍達到一個和諧的最高點
彷彿從天而降的音樂將你整個人昇華了
聽完雞皮疙瘩阿
https://www.dmtip.gov.tw/web/page/detail?l1=5
這次如果想要聽到的話
在電影"聽見歌 再唱"中
也有超級感人的神奇時刻
聽見八部合音從天而降的感覺
很推薦大家帶著孩子體驗看看唷
https://www.facebook.com/102766155162927/posts/130275435745332/?d=n
#朋友都說家中小屁孩看了中二病被治好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