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晨興時光
第二週 週二
路一35
『天使回答說,聖靈要臨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覆庇你,因此所要生的聖者,必稱為神的兒子。』
神設計人要人與祂成為一。因為神是這樣的設計人,所以祂按著自己的形像,照著自己的樣式來造人。形像是指裏面的所是,樣式是指外面的顯出。實際上,神按著自己的形像造人,心意乃是要人成為祂的複製。此外,人要成為神的複製,就必須有盛裝神之所是的性能。因此,人按著神的形像而造,要成為祂的複製,並照著祂的樣式而造,要成為祂的彰顯。藉著基督的成為肉體,神在子裏成了一個人。這是何等的大事!照著神的設計,祂造人是有目的的,但人沒有叫神達成祂的目的,反而破壞了祂的設計。神沒有創造另一個人,卻親自來作第二個人。神來作第二個人,不是在父裏,也不是在靈裏,乃是在子裏。
人救主這第二個人不是被造的;祂乃是由聖靈成孕,為童女所生。祂由聖靈成孕,是要有神的素質;祂為童女所生,是要有人的素質。因此,這人是兩種素質的組成,就是神聖素質和屬人素質的組成。因此,祂是神與人的調和。因為這美妙的一位是兩種素質的組成,是神與人的調和,所以祂是神人。關於這位神人有一極重要的事,就是祂所過的為人生活,滿了神聖的生命作內容。路加福音不像一些人所想的,只是一本故事書。該福音乃是啟示這位神人,過著滿了神聖生命為其內容的為人生活。過著這樣生活的人救主,有那帶著神聖屬性,就是神聖的愛、光、義、聖的神聖性情。那帶著神聖屬性的神聖性情,彰顯在人救主帶著一切人性美德的屬人性情上。
神按著自己的 形 像 造 人 作祂的彰顯 在 Sam Tsang 曾思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編按:
2019年10月,曾思瀚博士赴台舉辦台北巡迴講座「誰的釋經,哪個傳統?」,宇宙光十分有幸是主辦單位之一,為了使本刊讀者對曾博士有初步認識,本期我們以「上帝陪伴人」為主題,採用問答的方式,請曾博士分享他在神學方面的領受,期盼讀者也能由此受益。
一、上帝從創造至今,祂的計劃從未改變,請問,超越受造的上帝為何要陪伴人?又是如何陪伴人?
我首先給的是傳統答案。上帝是藉著祂的話語(亦即聖經)陪伴人。我們讀到上帝以往作為的記載,這就成為上帝的話語,告訴我們,祂現在依舊陪伴在旁,因此,固定閱讀聖經能讓我們知道祂在陪伴。祂的陪伴也出現在大自然,有時候我們可以在其中經歷祂的作為,體會祂的大能。詩人往往以大自然為主題,頌揚上帝的陪伴,例如〈詩篇〉十九篇1~6節:「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這日到那日發出言語;這夜到那夜傳出知識。無言無語,也無聲音可聽。它的量帶通遍天下,它的言語傳到地極。上帝在其間為太陽安設帳幕;太陽如同新郎出洞房,又如勇士歡然奔路。它從天這邊出來,繞到天那邊,沒有一物被隱藏不得它的熱氣。」接著要探討的是比較少人討論的主題,就是上帝的百姓聚會時,祂也在旁陪伴。
山姆‧威爾斯(Samuel Wells)曾在《上帝的同伴》(God's Companions)書中提到,我們對鄰舍行善,上帝就在其中陪伴;我認為這之中還有許多可以探討的地方。傳統上,福音派教會認為上帝的陪伴是屬於個人領域的神祕經驗,靈恩派尤其如此。我相信聖經教導更強調同儕團體,並支持那些與我們相左的人,上帝就是透過這種艱難的途徑,讓我們察覺祂的陪伴。上帝陪伴的主要用意,不是「讓我感覺良好」,而是要「建立榮耀祂聖名的群體」,這不僅需要敬虔的委身,也要積極的努力。我認為要從本體論、形而上的問題──「上帝為什麼需要我們成為祂的同伴?」進展到宣教、教牧的問題──「成為上帝的同伴是什麼意思?」因為沒有人能識透上帝的心意。所有這些臆測都是徒勞,但是我們可以從祂藉著亞伯拉罕建立一個國家,又藉著十二個缺陷重重的人建立教會,了解祂創造萬物的旨意──這就是我們應該朝向的目標。
請不要誤以為我的評語是要駁斥靈恩傳統經驗(charismatic tradition),〈使徒行傳〉是歷史事實的記載,我在著作〈使徒行傳〉注釋已經探討過這個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其中對聖經的詳盡分析,已經勾勒出更廣泛的神學架構。〈使徒行傳〉傳的信息不是要我們尋求一模一樣的經驗,如果有人有過相同的經驗,很好;如果沒有,也很好。我的回答是要提倡每個人都能獲得的常態經驗(normative experiences),進而使這個世界更美好,而不僅讓自己的感覺更好。我們能夠成為基督徒,就是一種超自然經驗,如果以為靠自己就能「決志」跟隨耶穌,就是低估聖靈的大能以及我們全然敗壞的事實,同時也高估自己隨時都能擇善而行的能力。信耶穌本身就是一種超自然經驗,同時也是一種常態經驗。
二、既然上帝陪伴人,那麼人真的可能見上帝的面嗎?聖經教導我們「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請問這是勉勵?還是條件?
〈希伯來書〉十二章14節:「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這不是神學命題,其希臘原文也不是條件句;反而幾乎是〈希伯來書〉的五個警告:二章1~4節、三章12節~四章2節、六章4~8節、十章26~31節、38~39節(根據馮蔭坤,Ronald Y. K. Fung)的最後一個警告。這節經文中的「聖潔」,以名詞形式只出現在〈希伯來書〉此處。經文中的「主」,暗示我們應該如何解釋「聖潔」。這裡的聖潔不是指儀式或者傳統習俗上的聖潔,而是活出以耶穌為「主」的生活形態,〈希伯來書〉作者也提到努力與所有人和平相處,鼓勵信徒與世人建立健全的關係,這足以反映信徒與上帝之間的健全關係。這節經文說的不是親身面見上帝,是比喻手法,旨在鼓勵身為見證人的信徒要有健全的人際關係,結果就是他們同時也能經歷上帝。經文說的就是聖潔的生活形態,包括認真依循上帝所賜關於生命的訓示,並且要仰望耶穌(十二章2節),祂就是我們犧牲奉獻的典範。
三、掃羅與大衛都曾有上帝的陪伴,結果卻完全不同,其中的意義是什麼?對我們的啟示又是什麼?此外,大衛與拔示巴犯下大錯時,上帝是否仍與他們同在?或是「任憑」他們犯錯呢?
我認為就上帝的同伴來說,掃羅和大衛並不符合山姆‧威爾斯敘述的概念。一般人會用「我與上帝的關係」形容自己的認知,我不反對這點,但是當我套用山姆‧威爾斯的同伴觀念,就會引到另一個同樣有效的方向。如果教會要與年輕人或整個社會連結,就不能僅用個人靈修(personal devotion)作為靈性(spirituality)的典範。
山姆‧威爾斯的觀念涵蓋的不只是個人與上帝的關係。如果上帝與這個世界同在,那麼我們就需要成為這個世界的同在,參與這個世界的同時,也在經歷自己身為上帝的同伴──我們成為上帝在這個世界的器皿,如此一來,就得以目睹上帝如何透過人成就事情,也能看到,即使這個世界如此破碎,上帝依舊與人同在。
南非廢除種族隔離政策,就是基督徒積極投入真理與和好事工非常好的例子。他們成為上帝的手,看到上帝透過他們的努力,成就大事,也經歷到上帝與教會同在。當然,非信徒會說這只不過是基督徒在行善而已,但如果從基督徒的角度看這件事,就能說,上帝用超自然的方式除掉仇恨,然後用建設性的東西取而代之。
我的教會裡有一群非洲信徒,其中的胡圖族人與圖西族人一起敬拜基督。自從盧安達爆發種族滅絕,這兩個族群就互相為敵,但他們現在已經和好,並且致力在局勢依舊緊繃的盧安達和剛果修復兩個族群的關係,以及提倡和平。他們成為上帝在這個世界的手,不但因為彼此關係修復而親身經歷上帝,更因為進一步造福世界而經歷上帝。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議題,但我只是分享冰山一角而已。這類充滿想像的集體靈性觀(imaginative and communal view of spirituality)可以參考山姆‧威爾斯等原創作家的著作。
四、上帝創造時,是否給予我們holy的本質?但卻必須借由與祂有健康的關係,才可能達到聖潔?
我個人認為「與上帝的關係」是個遭濫用的詞語,但這可以涵蓋各式各樣的意思,我不喜歡使用這個詞語。就〈希伯來書〉而言,我們「必須」從猶太人的觀點詮釋其中的聖潔。舊約聖經裡頭,聖潔的規條是要透過各種宗教儀式,把上帝的百姓分別出來,有別於迦南人,藉此保持身為上帝百姓的身分。與上帝建立關係或許是其中一部分,但就猶太人來說,這不是聖潔的主要意義。
我樂於見到的聖潔是,在耶穌是主(lordship of Jesus)的前提下,承認自己的身分。這種身分的延伸意義是,讓我們能夠在上帝呼召我們前往的任何地方,投入各式各樣服事。這種分別為聖的觀念比較近似公開見證,就像以色列人成為周邊其他族群的見證。
五、在上帝的陪伴中,我們發現食物是個重要線索,雖然年代不同、情境不同,但食物與陪伴的關係相當明顯。基督徒生命中該如何看待陪伴?又該如何看待食物呢?
我認為解讀這些經文必須謹慎,它們不都跟食物相關,它們的文體也各不相同,我們不能直接把它們歸類為同一個主題:食物。在某些情況下,它們說的是食物,在其他情況下,例如主餐,食物則象徵其他意義。在少數例子,好比先知以利亞,食物具有比我們現代詞彙更深遠的社會意義──在屬靈旅程中,上帝的百姓像同伴一般,聚在一起用餐,不只飽餐一頓而已。此外,耶穌也用天國盛宴的比喻,例如〈路加福音〉十四章,形容食物的社交功能,我們邀請的客人,顯示我們相信上帝是什麼樣子。我們不採用古代宴會的社交意義,因為它的要旨不在食物,而在人際關係,以及我們相互對待的方式。
就應用來說,我們要進一步探討取得食物與分配食物的方式。食物就是經濟,經濟影響民生,不只關係自己的生活,也關係生活在遠方的人以及食物來源等等,它更關係到我們的各種資源,並反映國度的價值。這個議題一定要從「食物於我有何益處」(what food does for me)轉移到「食物如何為上帝的榮耀,增進人類福祉」(what food does for the greater good of humanity for the glory of God),世人必須學會公平分配它們,以彰顯上帝的公義。
六、食物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因此,上帝創造中,必然會為人類預備食物,但我們是否可以說:人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對食物錯誤的認知?
我想你指的是〈創世記〉一到二章,這個答案非常複雜。上帝給人類第一個命令就是〈創世記〉一章28節的生養眾多,遍滿地面,這反映上帝的形像。我們可以說,人類的第一個錯誤就是選錯食物,但這是憑著少數幾節經文犯下見樹不見林的失誤。〈創世記〉二章15到17節,上帝允許的一切和上帝禁止的一樣形成明顯對比。因此,人類始祖可以吃所有的樹所結的果實,只有一棵樹例外。
人類始祖的錯誤,就是假定上帝禁止我們享受生命,沒有把祂視為想要祝福我們的上帝。亞當和夏娃把目光放在不能得到的事物上,卻沒看到上帝可以賜給他們豐盛祝福。亞當和夏娃的舉止透露他們選擇相信蛇,說服他們上帝的應許不可靠、並詆毀上帝的善意。(創世記三章4節)
……(請見2019年10月雜誌)
神按著自己的 形 像 造 人 作祂的彰顯 在 羅展鵬 /Lo Chan Pe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專文】
屬靈的國度 實相顯現 ─ 評羅展鵬「墨嵐」系列
文 / 徐婉禎
睽違數年之後,羅展鵬於2017年六月發表新作「墨嵐」系列。從系列名稱即可清楚辨識,這是以「墨」為主要媒材的創作,然而回顧羅展鵬於藝術創作的起手式,作品所使用的卻是油畫媒材,而且是超級寫實的細緻描繪技法。
羅展鵬是以「草莓族」系列崛起,2009年的第一次個展「草莓族工作室入侵」,整體而言,作品圍繞在與他年紀相仿所謂「草莓族」世代的描寫,描寫這些草莓族人面對其所遭遇的外在社會境態的由內外顯的行為表現。超級細微的油畫描繪,首先讓人驚嘆羅展鵬對油畫技法的操作能力。其中真正吸引人的是畫面中色彩繽紛斑斕的草莓族人們,濃妝豔抹、叛逆倔強,更加洩露了內心空虛的不確定茫然感,外在行徑的強硬乖張都只是虛張聲勢,意欲以此來突顯自己的重要性、強調自己的存在感。羅展鵬在畫面中讓這些草莓族人們沐浴在螢幕映照的藍綠色聖光之下,此舉等於是為他們封王封聖,給予他們當代性藝術的神聖性地位。透過作品,他反諷地向老一代人宣告,有著鮮豔欲滴外表、內在受壓易碎的我們草莓一族才是當代社會的王道。「草莓族」系列之後發表「白面者」系列,來源自日本傳說中的白面金毛九尾狐。按照「白面者」的英文命名─ Ashen Face,羅展鵬於作品當中所塑造的「白面者」女孩帶有九尾狐的妖媚卻是由灰燼造成,年紀輕輕的生命已然過度燃燒,所剩的餘燼微弱地支撐著游絲的氣息。褪去光彩奪目的彩衣,神聖光輝跟著消逝,暗黑之中獨自舔拭傷口而嘆息,那是鬼魅般慘白的青春,需要自己親身經歷與面對,無人能有所替代。
2011年至德國柏林駐村的羅展鵬接觸到西方的街頭塗鴉,他開始嘗試水墨混同壓克力顏料所進行的黑色噴漆塗鴉效果加上噴濺與滴流,一種新形態的繪畫方式就此展開。「柏林召喚」系列不但延續「白面者」對色彩的抽離,更甚至只剩下無顏色的黑白。羅展鵬在此所召喚的是深藏於內心之中最原始的自我,色彩猶如禮教束縛下虛假的外衣,壓抑許久的隱忍溫讓被消磨殆盡,再也按耐不住的情緒潰堤般爆炸開來,他期待一個黑白單純的世道,然而絕對黑白的人生觀將對週遭世界造成太多尖銳的刺激,一觸即發的爆炸性衝突成為無處逃遁的必然。情緒的狂亂宣洩是一時的,發洩過後的羅展鵬逐漸冷靜下來,他讓他的敏銳觀察力再度運作,以較高的視角觀察所身處的歷史環境脈絡,創作出「霧行者」系列。
「霧行者」系列僅作為短暫的過渡,以長期觀察羅展鵬創作而言,「墨嵐」系列可視為其藝術生涯的重要轉捩點。「墨嵐」系列作品保留了「草莓族」系列以來的寫實功力,但是捨棄了原有華麗與驚悚的衝突美感,以單色光影處理將畫作系列的每一張臉都精確描繪;「墨嵐」系列作品也發揮「白面者」系列對灰燼的想像,同一件作品虛實兼有並存,散分的灰燼如縹緲雲煙隱入虛空之中,合聚則成可見的、可感的具體存在;並持續「柏林召喚」系列水墨加壓克力的媒材使用,然而噴濺滴流的爆發力受到了節制,僅適時作為輔助在局部出現。「墨嵐」系列作為轉捩點,墨的氤氳猶如山嵐之嬝繞,使用水墨東方媒材卻以西方筆法作畫,暈染、滴流、噴濺乃至光影體積、毛髮的細筆,都不相違和地融合在一起。羅展鵬作畫的過程與當下的自我心境相結合,瞬間就是萬千個念頭,時隱時顯之間卻是在此終於回歸到他的本心自性。在此,當他將向外的視角轉向自己往內投射,他開始關注到自我潛藏的內心,開啟內在感官使之開始運作,觀照真實的存在並嘗試著與內在的自己進行對話。
羅展鵬於「墨嵐」系列作品中描畫了基督教中幾位重要人物「摩西」、「約書亞」、「大衛」、「保羅」甚至「耶穌」,他不是藉繪畫作品來記述聖經中驚天動地的轟烈事蹟,也不是藉繪畫作品來彰顯每一位的不同性格或長相特徵,所以一反西方美術史傳統的宗教畫,羅展鵬所繪之畫作〈摩西〉不顯威嚴蒼老、〈約書亞〉不似戰士英武、〈大衛〉不夠輕柔溫和,棄絕繪畫的說明性功能,他所要畫的是他與他們以心印心相通之時,他們顯現給他的所感,淺白一點說就是羅展鵬畫出他們向他的「顯靈」,即靈感的顯現。靈感不來自有形的物質世界而是來自無形的精神力量,想要獲得靈感,就要與無形有所連結:與聖經連結、與耶穌基督連結。作品〈連結時刻〉便是畫出連結發生時,肉體之眼閉闔而心靈之眼開啟的奇妙時刻。「墨嵐」系列之有別於以往作品之處,正在於其所繪者是內在心念的顯現而非外在對象物的描寫,心象取代了物象,故而,當中的〈摩西〉、〈約書亞〉、〈大衛〉、〈使徒保羅〉不是聖經所描述的外型長相,而是羅展鵬靜心內觀之時,內在感官所感受到浮現於意識中的形象。
畫作〈臨在〉表現的是神是「臨在」(presence),臨在不是指神或指某物真的會從天而降,這是比喻人類意識的轉化,智性思維轉為純粹意識。神作為絕對的超驗存在,祂可以超越時空限制、以徹底且無限的強度與所有其他存在物作不同程度的互相滲透,沒有時間空間,只有臨在,神是自有永有(I am that I am 我是那位我是)。然而作為十二使徒之一的多馬仍然疑惑:「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往哪裡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耶穌回答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從今以後,你們認識他,並且已經看見他。」畫作〈道理 真理 生命〉傳達出要得神是臨在還必得藉由道理真理生命的耶穌的要義。
「墨嵐」系列是羅展鵬所創造的屬靈國度,在屬靈的國度裡,虛實翻轉,客觀物體是虛妄的表象,主觀意識則顯現為實相而存在。
圖,羅展鵬,《臨在》,178x100cm,水墨,壓克力顏料,碳酸鈣,畫布 ,2017
--------------
墨嵐-羅展鵬 |Misty-Lo Chan-Peng
展期 Exhibition period|06.17-07.30
座談會 Artist talk |06.17 p.m. 3:00-4:00
與談人Guests|徐婉禎、吳宥鋅、羅展鵬
開幕茶會暨簽書會 Opening and book signings|06.17 p.m.4:30
大觀藝術空間 DaGuan Gallery
開放時間Opening Hours|週二至週日(週一公休)10:30-18:30 Tue.–Sun. (Closed on Mon.)
地址 Add|台北市敬業二路69巷16號
16, Lane 69, JingYeh 2nd Rd., Taipei Taiwan
電話 Tel|02 8501 5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