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探勘發現老藥合併治療新策略】
生命科學系暨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阮雪芬教授與國立陽明大學生物醫學資訊所黃宣誠教授的合作研究團隊,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和科技部資助下,運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所資助LINCS計劃(Library of Integrated Network-based Cellular Signature)藥物擾動基因表現圖譜公開巨量資料,開發一系列計算生物與系統生物學分析方法,成功地找到具有新用潛力之已上市藥以及新穎癌症組合藥物治療。上述相關研究成果陸續發表於美國癌症研究學會出版的權威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和Cell子期刊《iScience》。Cell與Science和Nature並列為世界三大頂級期刊之一。主要研究工作由博士生黃振綜(第一作者)和謝巧慧(第二作者)完成。參與研究的團隊成員還包括臺大醫院許文明醫師團隊和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歐陽彥正教授。
相較於傳統藥物開發環繞在「單一藥物結合單一標靶」之概念,近年來藥物實際上普遍具有之「多標靶藥理」特性(即單一藥物能結合多重標靶)逐漸受到醫學界重視,甚至對於某些疾病之有效治療是必需的。本研究團隊利用LINCS巨量藥物擾動基因圖譜資料(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剖析複雜多標靶藥理現象,藉以探索舊藥新用與組合治療之可能性,縮短藥物研發總時程。
首先我們利用藥物擾動基因表現變化強度大小之特點,開發一個衡量藥物之間相似度的新度量(metric),並證明這個新度量比其他常用度量能更準確地將已知相同作用機制之藥物分類在一起,成功運用它找到可能具有拓樸酶抑制劑活性的非抗癌用上市藥。
癌細胞生長除了仰賴自身致癌突變基因,也會高度依靠一些非突變基因之功能,這兩種現象分別稱為「癌基因成癮」(oncogene addiction)與「非癌基因成癮」(non-oncogene addiction)。我們藉由分析LINCS巨量資料,系統性揭示藥物誘發基因標記(gene-expression signatures),發現其與癌症特徵(cancer hallmark)以及藥物敏感性(drug sensitivity)息息相關,並進一步完成相關藥效評估試驗。本研究從非癌基因成癮之角度,提供新穎藥物與組合治療策略,在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上具有潛在應用價值。
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是一種罕見兒童惡性腫瘤,其基因突變之高度異質性,使得標靶治療應用仍相當有限。此外高危險群患者其五年存活率僅不到40%。為尋找有效治療藥物,我們利用GEO公開資料庫(Gene Expression Omnibus),針對近千名神經母細胞瘤患者腫瘤基因圖譜資料進行整合分析,發現與高危險群相關之非癌成癮基因,並結合LINCS藥物誘發基因標記成功預測了一些具有潛力之新藥,並在老鼠體內驗證抗寄生蟲藥「耐克螺」(niclosamide)之抗神經母細胞瘤活性,並利用蛋白質體學闡述其作用機制。
文章連結:
1. https://www.cell.com/iscience/fulltext/S2589-0042(18)30129-9
2. https://www.cell.com/iscience/fulltext/S2589-0042(19)30136-1
3. http://doi.org/10.1158/1078-0432.CCR-18-4117
神經母細胞瘤存活率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 台灣微菌聯盟國際研討會]
一整個早上都是大師們的醍醐灌頂,尤其是感謝大會邀請國際知名期刊《Gut》主編Emad El-Omar教授帶來的演講,本次會議綜觀了微菌研究這幾年來的整理跟對未來的展望,目前已知腸道菌構成了人類的免疫系統網,影響營養的吸收、內分泌新陳代謝、對食物毒物藥物的反應、情緒跟神經系統還與多種癌症和疾病相關,目前腸道菌相關研究由五大主軸延伸,有60幾個進行中的聯合計畫:
#癌症相關:
一個理想的菌相(Microbiome)是增強系統跟抗癌的免疫機制,包括近年來討論熱烈的癌症新治療藥物Anti-PD-1(註:免疫系統的T淋巴細胞之所以無法殲滅癌細胞,是因為上面有個抓耙仔叫PD-1,當他跟被癌細胞表面一個叫做PDL-1的蛋白質裡應外合,T細胞殺死癌細胞的功能就會被抑制,而這個新藥就是要箝制住抓耙仔啊!)跟腸道菌的關係有幾項發現:
*對於轉移性黑色素細胞癌的治療效果,在腸道中有瘤胃球菌(Ruminococcaceae)的患者,免疫療法治癒率高。
*對於肺癌、腎臟癌的治療效果,在免疫治療期間有使用過抗生素的比沒使用過的存活率變短,推斷是抗生素造成腸相混亂,影響療效。
*身上的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被抗生素殺死的小鼠,對於免疫療法會失效,無法有效對抗腫瘤。
#婦女跟孩子的健康議題:
*寶寶的免疫從胎兒開始建構:人類腸道菌的發展從母親懷孕開始,有腸躁症的母親生下來的寶寶觀察到有後天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異常的狀況,也就是來自媽媽給的被動免疫會受影響。再來就是母親到懷孕後期若體重增加太多造成腸道菌異常(主要是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增加,其他主要菌種減少),產生胰島素抗性,寶寶的菌相也會傾向胰島素抗性體質,跟第一型糖尿病或未來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有相關。
*出生開始腸道菌的組成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不斷改變,包括經陰道/剖腹產給予的菌種不同、母奶/配方奶的成分不同、家中寵物、兄弟姊妹等等所有外在環境的接觸,都讓寶寶的腸道菌(免疫系統)組成激烈變化直到三歲前穩定,所以三歲前打底很重要,成年後的腸道菌要翻轉就沒那麼容易。
#感染/免疫/發炎相關疾病(包括代謝、肥胖這類慢性發炎疾病:
*腸道菌的失衡和發炎反應是個複雜的公式很難釐清因果關係,不管是飲食運動、身心壓力、酒精抽菸、醫源性介入(藥物跟手術)、感染等等都會造成腸道的通透性改變(腸漏症),使細菌跟抗原從腸道經血液擴散到身體各處引不同部位的免疫發炎反應,如何從腸道菌的食物來影響特定菌產生特定代謝產物,活化不同器官的接受器來啟動一連串生化反應,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造成失衡的關鍵還有食品加工業當中的乳化劑跟人造甜味劑。
#心理健康/腦神經科學(腸腦軸:
*非抗生素藥物中,影響腸道菌相最多的藥物包括抗精神病用藥、胃食道逆流或胃潰瘍常用的氫離子幫補阻斷劑(PPI)、嗎啡類藥物。腸道菌目前已知跟憂鬱、焦慮症、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失智症有關,因此這類疾病的藥物也會帶來菌相的改變。
*過去《Science》雜誌有報導,嗎啡類止痛藥長期使用會增加病患對疼痛的敏感度,而這個研究在最近發現是跟嗎啡造成的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增生有關。
#重症疾病照護:
當身體遭受嚴重傷害(例如重度燒傷)使腸道上皮細胞大量壞死跟改變通透性,使細菌經血液到肺部造成腸相的失衡而影響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發生,故腸道菌應用在重症治療也是未來的目標。
另外一個給我的啟發,就是即使腸道菌移植(FMT)是治療的手段,但有些人的腸道黏膜對於菌叢的定居是有抗性的(就像地球人無法在火星生存,環境不適合),所以個人覺得最保險理想的方式,或許就是在火星上備有充分的食物(益生源),加上益生菌軍團(讓他們能繁殖)跟腸道菌代謝產物三者,或許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另外也期待所謂腸道菌的「超級捐贈者」的誕生,畢竟何謂「最健康的人類腸相」,到目前還沒有個定論,只知道基因數量越多,生態系越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菌相是比較健康的。
今天收穫滿滿,鼓起勇氣舉手發問還得到發了好幾篇腸道菌paper的大師El-Omar教授本人親自回答,覺得心滿意足😊
#superdoner養成計劃聽起來很像某種超人養成計畫😆
#Tammy Wang會為人們的健康腸相改造計畫繼續努力
#腸道菌時代來臨
#Newrevolution
#若說人類的新興疾病是薩諾斯的天命使然
#那微菌聯盟就是復仇者聯盟的角色了
神經母細胞瘤存活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免疫細胞療法特別專輯系列
{內文}
(亞洲大學創辦人及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
我很喜歡當醫生,特別是喜歡當小兒科醫生,(為什麼),因為平常小孩子假如生病,他晚上一定會吵鬧 哭吵不停,所以能夠幫一個家庭解決小孩子還有他們家裡的問題,讓他們晚上有一個很好的睡眠時間,我就覺得很高興
30年前,他只是一名小兒科名醫。30年後,他將台灣醫學推向國際,目標是成為世界前100大。
(亞洲大學創辦人及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
我一直在想說我可以做一點事,也許我可以幫社會多做一點事情,因為我一天可能看100-200位病人,可是我假使有機會能夠有一個醫院,我可以好好把它經營,幫助更多的醫師,就可以幫助更多的病人
他是亞洲大學創辦人,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
(亞洲大學創辦人及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
我幫助病人 幫助醫生 幫助學生 幫助老師,我覺得這是我的福氣
一位來自嘉義布袋的漁家之子,30年前,在長庚醫院小兒科當醫生的蔡長海,到中國醫藥大學前董事長陳立夫賞識,回到母校中醫大的附設醫院任職。熱愛小兒科的他,本想辦一所兒童綜合醫院,於是向陳立夫請辭,結果90歲陳立夫告訴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有醫學院當支撐,可以救人,你的兒童綜合醫院,規模太小,雖然錢會賺很多,但是人生求的不完全是錢。蔡長海被90高齡老先生感動,關了自己的診所,收入銳減為原先的1/30。之後他當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不再是一天看800-900名病患的名醫。
他在六年之內,讓台灣醫學系排名倒數第二的中國醫大,躋進世界五百大。而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也成了全台灣在腦神經和免疫細胞療法最頂尖的醫院之一。
(亞洲大學創辦人及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
教育和醫療 甚至生醫產業,它事實上是一個良知的產業,辦教育我們最重要是以學生為主,要給學生最好的教學環境做醫療產業,最重要是要把病人當作是自己的家屬視病猶親,大概在12年前的時候,因為我自己感覺到醫療是一種高科技,所以它一定要擺脫傳統的發展,你要擺脫傳統的發展醫療,第一個一定要有特色,要建立哪些特色呢,因為十幾年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剛通過醫學中心的評鑒不久,醫學中心最重要的是,除了有臨床醫療服務以外,要有教學來傳承,另外一個就是研究,研究它是可以幫忙教學,也可以幫忙臨床醫療服務,所以那時候我們就決定重點擺一部分在研究,研究一定要考慮未來的發展哪些比較好,我們知道在重症病人裡面,比較多疾病的一個是癌症 一個是腦中風 一個是心肌梗塞,所以我們就決定往這三方面去發展,因為1985年美國NIH就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就通過免疫細胞療法,那時候我是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們要把重點放在這個地方,所以那時候就開始聘請這方面的人才,最重要還是人才,人才是最重要的,人才我們現在是有幾個方向,一個我們從內部培養自己的人才,有些他們願意出國受訓的,我們就給他們很好的條件出國,所以我們就先建立一個GMP的實驗室來發展,這時候我們剛好有一個團隊,就是現任的院長周德陽 周院長,因為他是一位很好的神經外科教授和醫師,他對這方面又很有興趣,所以他就帶著團隊往這方面去發展,就是樹突細胞疫苗,很僥倖的他的團隊做得還算成功,因為一般惡性腦瘤平均診斷出來,存活率大概15個月,我了解他的病人已經有活到十幾年了,甚至有些活到五六年,一般是比15個月多兩倍的存活,這個我是覺得很為病人,也很為中國醫藥大學,還有周院長的團隊高興
蔡長海對人才極為重視,甚至不惜拿出30億台幣,讓中國醫藥大學校長去全世界禮聘人才回來。校長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亞洲大學創辦人及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
我們校長現在李文華,他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本身是澎湖人,他一直想回來幫台灣做一點事情,他是諾貝爾醫學獎的候選人,這在我們台灣人是很不容易的,因為他已經接受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講座教授和研究所所長的職位,而且那時候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校長,提供5000萬美金給他設一個研究所,所以他跟我講說以後有機會,5年前 我知道他卸下所長,我就主動跟他聯絡,結果我們通過一次電話 見過一次面,我就邀請他回來當校長,(趙坤山副校長)他回來台灣的時候,我跟他談了幾次 談了幾次,第一個 我其實是很開放的,因為他是從台灣去美國的,所以落葉總須歸根,第二個 他需要有一個好的發揮的環境,他提什麼我就全力支持,第三 在全世界要有一個重粒子 質子 氦子的中心請他全權負責大概很難,所以他就動心了,一方面我是覺得他也愛我們台灣,所以他就後來決定攜家帶眷回來台灣幫忙,我是考慮怎麼樣是對機構 對學校 對老師 對學生最好的,像這種人才把他放在美國,他也許就退休了,可是他只要回來,對台灣的幫忙是非常的大,所以我想 我不能講說用人,我只是說請他們來幫忙,然後我來支持 配合他們,然後大家一起把事情做好就連和趙院長,同樣在MD Anderson癌症中心,任職的洪明奇院士,後來也被挖來當學校的董事。
(亞洲大學創辦人及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
洪明奇 洪院士是因為那時候我們要蓋癌症中心,要買質子的醫療設備,後來知道他在MD Anderson那時候他是講座教授,還有生醫所的所長,可是我想去MD Anderson訪問,所以我就寫信給他 然後...(之前認識他嗎?),那時候不認識他,(完全不認識?),完全不認識,寫信給他 他接到我的信很高興,他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回來台灣開會,我就跟他見面 請他吃飯,大家聊得很愉快,所以去MD Anderson,他幫我們安排三天的訪問的行程,安排得非常好,我就邀請他說有沒有機會請他當我們的顧問,他說很好 他也想幫台灣做一點事情,所以他回來以後,我們就請他當顧問,然後我請他把中國醫藥大學當做他台灣的家。設備 人力 預算全部配合,所以他就很高興,十幾年來 他回來做得很愉快,大概8年前我們有董事缺,因為我想說學校 醫院要國際化,我就請他來幫忙,他也很高興,所以他現在在董事會,算是對學校 醫院的幫忙非常大,我們從前年又發展人工智能,所以我們是希望建立台灣第一所AI人工智能醫院,比如說我們現在 我們AI的發展,我們有60項技術,染色體的診斷一個病歷,平常大概要花2.5個小時,可是我們用人工智能的診斷不到1秒鐘,而且準確率可以到98%,我記得有一本書 僕人哲學,因為大家都是夥伴,中國醫藥大學它是真正的財團法人的大學和醫院,雖然現在我們是有15家附設醫院和診所,可是每個院長都是我的夥伴,我把他當作是家裡的人,我希望他們能夠成功,因為他們的成功就表示機構的成功,也是我的成功,何況我一直在思考能夠幫台灣做什麼事,我甚至現在我們已經成立一個基金,也要來幫助那些負擔不起的病人,譬如說給他們折扣 讓他們負擔得起,因為我想怎麼去回饋台灣 回饋給病人,我想這個都是我們很樂意去做的,所以一定要合法 合理 合情,另外要考慮社會企業責任和價值
一份對台灣的愛,使這些人願意捨棄高薪回到家鄉,匯聚成更為動人的力量。
(亞洲大學創辦人及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
我幫助病人 幫助醫生 幫助學生 幫助老師,我覺得這是我的福氣
神經母細胞瘤存活率 在 #神經母細胞腫瘤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但醫生跟她說,現在美國有一種新藥,可以令嘉俊在完成所有治療後,存活率高達六成。 ... 之前一名英國4歲小女孩被診斷罹患神經母細胞瘤第四期,經過治療仍不敵癌魔離世 ... ... <看更多>
神經母細胞瘤存活率 在 東張西望|四歲賢仔|罕有症|神經母細胞瘤|痛苦折磨 的推薦與評價
【東張西望】四歲賢仔罕有症 神經母細胞瘤 痛苦折磨免疫治療燃希望 神經母細胞瘤 屬於罕見嘅癌症,經常出現喺BB身上。現年四歲嘅Sheldon,喺三歲時患上此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