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如何影響大腦?】:感染COVID-19患者如果有喪失味覺、認知功能與注意力問題、焦慮憂鬱等神經精神症狀,可能在呼吸道症狀之前、中、後都會出現,這也暗示著COVID-19可能單獨對大腦的影響。
而且從德國與英國的追蹤研究也指出:20-70%的COVID-19年輕患者在呼吸道症狀緩解後,仍會有神經精神症狀,這也代表COVID-19對大腦的影響可能是持續的。
《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近期一篇論文探討COVID-19影響大腦的病理機制:
1.病毒如何侵犯大腦:SARS-CoV-2經由嗅覺神經、迷走神經或三叉神經路徑到達大腦,而且現有的證據也指出病毒可能透過發炎與細胞激素的反應來穿過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簡稱:BBB)。
病毒也會透過大腦中第三、四腦附近豐富血管但缺乏完整血腦屏障的室周器(circumventricular organs,簡稱:CVOs)進入腦組織。味覺喪失、噁心嘔吐等症狀可能與病毒侵犯CVO與腦幹有關。
其他神經精神症狀則可能與神經發炎和缺氧性傷害有關。腦幹受病毒影響可能可以解釋持續的自律神經功能異常與焦慮症狀。
2.細胞激素(cytokines)與膠狀細胞(microglia)活化引起的神經毒性:嚴重感染COVID-19的患者經常也會有嚴重的「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
當細胞激素也活化大腦中的膠狀細胞與星狀細胞(astrocytes)時,發炎的介質也會造成麩胺酸(glutamate)與NMDA受體等功能的改變,進而影響學習、記憶與神經可塑性、幻覺與夢魘。
3.發炎與神經精神症狀: 發炎反應會使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的功能變差,引起憂鬱、興趣喪失、負面認知、自殺等症狀,而且也使傳統的抗憂鬱藥物效果不佳。
4.發炎與凝血功能的交互作用:病毒進入大腦血流系統後,會活化免疫細胞促使微血栓的沉積(microthrombi deposition)。從死亡患者的大腦病理解剖可以發現或大或小的缺氧與缺血性傷害。因此COVID-19造成的神經精神症狀,可能是微小的中風(microstroke)與神經損傷所造成的。
瞭解COVID-19對大腦影響的分子細胞學層面,不僅有助於處置患者的長期症狀,也是了解...完整轉譯文章,詳連結: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2608/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林煜軒醫師摘要整理)
📋 JAMA Psychiatry - 2021-03-26
How COVID-19 Affects the Brain
■ Author:Maura Boldrini, Peter D. Canoll, Robyn S. Klein, et al.
■ Link: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fullarticle/2778090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 COVID-19學術資源-轉譯文章 - 2021/04/29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神經 傳導 路徑 腦 幹 在 林維萱 物理治療師 Tina Lin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Controlholic控制狂的走馬看花:D】
運動單元motor unit,以骨骼肌為例,指的是運動神經,以及它支配的所有肌肉纖維。運動神經傳遞神經衝動,讓它連接到的肌肉產生收縮。
運動神經的神經元(細胞體)位於大腦的運動皮質,腦幹或是脊髓中。運動神經元又分為上運動神經元與下運動神經元,它們有很長的軸突:上運動神經從腦部出發,連接到脊髓;下運動神經元從脊髓出發,連接到它要控制的目標:可以是骨骼肌——產生動作;或是顱神經——可產生表情、咀嚼、發聲以及吞嚥;或是連接到內臟器官。
美國西雅圖艾倫腦科學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Brain Science)及匈牙利塞格德大學(University of Szeged)研究團隊,在2018年合作發表了一篇研究,提出並命名了一個新類型的神經元:玫瑰果神經元(rosehip neuron)。
就像肌肉有不同的分類,神經元的分類方式也有不同的切入點,例如使用形狀、用不同的基因和蛋白質表現、或是電生理學特性(例如動作電位的頻率和適應性(adaptation))來區分。
Highlight蠻有趣的幾點:
1. 神經科學家發現,和一般的錐狀神經元比較,這個新發現的神經元樹突很濃密,狀似玫瑰花果,因而命名。
2. 這個玫瑰果神經元並沒有在囓齒動物的腦部(沒錯就是實驗常用的小白鼠)被發現,只有人類大腦中有。
3. 玫瑰果神經元是抑制型的神經元。
4. 玫瑰果神經元連接到遠端的錐狀神經元樹突。
目前雖然尚無更多的相關研究,不過科學家們懷疑,此發現可能可以解釋:為何一些腦部疾病的治療,在動物實驗中似乎有效,但轉移至人體時反而失敗。
以及,玫瑰果神經元有連接到錐狀神經元的樹突,而錐狀神經元發送指令,由下行神經路徑負責輸出,因此玫瑰果神經元,可能可以針對下行指令進行調控。結合我們已知,屬於抑制型的神經傳導,跟精細的動作調節十分相關。玫瑰果神經元對於動作控制到底有什麼影響呢?也是令人十分期待後續的研究結果。
參考資料:
Boldog, E., Bakken, T.E., Hodge, R.D. et al. Transcriptomic and morphophysiological evidence for a specialized human cortical GABAergic cell type. Nat Neurosci 21, 1185–1195 (2018).
神經 傳導 路徑 腦 幹 在 中醫師 李嘉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因為少做這個步驟 #病人手麻浪費半年時間在復健
很多手麻的病人來門診,都擔心是不是中風或是頸椎壓迫,甚至有人手麻照過頸椎X光有骨刺,神經壓迫就開始做復健拉脖子,結果復健半年效果不明顯。
為什麼?因為定位錯誤❌
控制手感覺的神經路徑(可以想像像電線一般)從大腦到腦幹到頸椎再延伸出來到手,電線的路徑非常長,在那麼長的電線上,有任何地方壓迫或受損的話就有可能導致 #手麻⚡。 所以手麻要治療的話,要先 #定位,到底是哪裡受損,這時候就需要神經學的知識以及適當儀器輔助才能精準定位,對症治療!
上面病人後來經神經學定位診斷,其實他手麻的原因並不是在頸椎,而是在 #手腕。 因此我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其實是很常見的 #腕隧道症候群。
先來和我一起做一個小小的自我檢測📝
👉將雙手平舉到胸前,兩手手腕盡量向內彎曲,手背碰手背維持一分鐘,如果你的手開始出現刺痛或麻木的感覺,你就有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
腕隧道症候群剛開的主要症狀為:大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容易出現單側的麻木、刺痛症狀,比較厲害時麻痛感會延伸到手掌,特別是晚上睡覺時更為明顯💤
一般人聽到腕隧道,應該都覺得很怪,手怎麼會和隧道有關係🤔其實 #腕隧道 是指腕骨和橫腕韌帶所構成的空間,就像一座隧道般,裡面除了肌腱外,還有一條 #正中神經 通過。大家可以想像正中神經就像一條從手腕延伸到手指頭的道路,支配著大拇指到無名指前半的知覺。當手腕過度使用、或腕隧道變窄,都會使正中神經遭到擠壓,出現手麻,痠痛不適的情況。
📍哪些人較容易得到腕隧道症候群?
只要長期、一直重複手部動作的人,就是高危險群🔺
✔經常打字、使用滑鼠的上班族
✔經常做家事、炒菜的家庭主婦
✔機械維修員、收銀員等需要彎曲手指,使用手腕工作的職業
除了過度使用手腕,另外以下三大族群也容易成為腕隧道症候群👇
✔ #女性:女性天生骨頭比較窄,腕隧道比較小,因此得到腕隧道症候群的機率,大約是男性的 #三倍 左右。
✔ #糖尿病:由於高血糖對於神經、筋膜容易造成傷害,容易產生#神經病變,因此也容易成為腕隧道症候群。
✔ #懷孕_肥胖_甲狀腺機能低下:這三個情況下都容易導致 #水腫,也會讓腕隧道變窄。
而我們神經內科最常使用 #扣診槌 來診斷,不知道扣診槌有什麼功用,可以看我的這部影片🎬http://yt1.piee.pw/LGRGU 我們在診斷時會輕敲患者的正中神經區域,看看是否會出現刺痛觸電感⚡要更進一步檢查的話,則會使用神經傳導或肌電圖來檢測。
要治療腕隧道症候群,首先要減少手腕的使用,做短期藥物治療💊或透過復健,局部藥物注射及手部護具來減緩不適。那如果神經壓迫太厲害,已經導致肌肉萎縮,手都沒力的話就要趕快透過 #減壓手術 治療了!
其實會手麻的原因有百百種, 最重要且不能省略的步驟便是「定位」。可以先到神經內科查出原因,看是大腦還是頸椎神經的壓迫,或是臂神經叢壓迫還是腕隧道症候群等等,才能對症下藥治療!
#你也有手麻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