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 Hubert Yang 老師推薦,資策會中壢原服務團隊到台北商業大學開AWS三天週末實作班,網工班舊生享有特價後再九折的優惠。(5/12開課)
Day1 AWS核心組件總覽+AWS EC2介紹與實作。
[情境]一般企業在初接觸雲端服務時,通常會擔心是否變動很大?工程師是否能夠接受這些變動?這一天的課程,將讓學員們認知到其實雲服務並不會造成特別的改變。仍然像過去一般,可以租用雲端機器進行以前就在做的事情。
[實作] 以MobaXterm進行ssh安全連線,ssh agent,ssh tunnel 等多種雲端機器操作之必備功能。
[實作] 在雲端租用Linux機器,透過jump box,進行ssh agent 與ssh tunnel 。
[實作] 在雲端租用Windows,進行RDP遠端桌面連線操作。
Day2 AWS之S3、IAM介紹與實作
[情境] 雲服務提供了多種便利的雲服務,其中最核心的便是在於解除了資料儲存與操作的限制,第二天課程將讓學員體驗到雲服務的核心資料儲存服務,感受無空間限制的資料儲存服務,是多麽的暢快與方便。
[實作] 實作S3桶子之創建與上傳下載資料。
[實作] 實作透過script language 操作S3。
[實作] 自行搭建一個雲端工作網路環境,設定IP範圍,設定公有及私有網段。
[實作] 實作跨VPC間的機器串接。
Day3 AWS之IAM進階介紹
[情境] 公有雲在資料處理與儲存的安全上,花了一番苦心進行設計。無論是在資料操作或調用服務時,都需要通過公有雲所設計的安全管理服務,此服務也是AWS最核心的服務之一,一個經常使用AWS的人員通常與此服務間,就像是人與白開水間的關係。最後一天課程將讓學員能安全管理AWS。
[實作] 撰寫AWS Policy並使用AWS提供的測試服務進行測試。
https://www.tibame.com/offline/aws-platform
私有ip範圍 在 北歐心科學 NordicHeart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必看]
網上一面倒支持朱西伯格,恥笑老人家不懂科技。不,是你不懂政治,被傳媒玩弄了也不知道。薑,還是老的辣。我也佩服部份議員,雖不完全明白科技,也能問出關鍵私隱問題。
我也舉個例,夏威夷的Schatz議員,問了whatsapp 有否algorithm 可以與facebook 溝通,當你用whatsapp講黑豹時,就在你facebook 顯示黑豹廣告。朱西回答,whatsapp對話是加密的,facebook看不到whatsapp內容,網媒該恥笑議員不懂科技。但其實朱西很巧妙地避過問題,因為儘管whatsapp 傳訊已加密,但一來whatsapp 公司有key可隨意解密,二來程序可以在你傳訊之前,將你的興趣關鍵字轉發,再用ip確認你facebook用戶,這些技術上都是可能的,但朱西避而不答。
以下分享兩位台灣網友的意見,總結了聽證會的精華,必讀。
=======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分享 祖克伯的聽證會,到底講些什麼?】
大家都用臉書這個平台,前兩天的大事是,臉書老闆 Mark Zuckerberg 到美國國會參加聽證會,面對排山倒海的質疑。
《牛津報告(一):台灣內部的社群網戰,選戰及假新聞》
http://neanderthaldna.pixnet.net/blog/post/217178292
最近幾年,網路安全是很嚴肅的世界性大事,而且科技與事態都不斷變化。你可以開開玩笑,笑老人家不懂網路之類的,但是笑完還是要嚴肅看待相關議題。
然後我嚇死惹,台灣竟然有一家名字有「科技」網路媒體,下這個標題:
「Mark Zuckerberg 贏了聽證會,參議員敗在沒有基本常識」
我的媽呀,除惹自己造假不承認,還想抵賴給學生的中研院生化所前所長陳慶士以外,這裡很少罵人,但是下這種標題......誰敢看你這種沒有知識的網路媒體?
《台灣該學習俄大的調查精神 — 報告說只有陳慶士竄改》
http://newcongress.tw/?p=13176
還好有好心人整理,大家可以一起來看看,到底這場聽證會的內容是什麼。說真的,這些問答沒那麼容易看懂,很多部分也很值得思考。畢竟,我們都是網路重度使用者,深受影響。
笑議員是老人家,不懂網路的小粉紅,應該只看得懂那些人上了年紀,卻不知道人家都是民意代表,背後是一大堆選民,與專業人士的支持吧?
加油好嗎~ 🍎 教主賈伯斯要是還活著,也是 62 歲的老人家惹。
話說回來,台灣要是有類似的場合......不敢多想,好恐怖。
聽證會 Day2 結束一些心得,加上兩天看下來一點自己的總結
Day2 問題平均犀利很多,也冒出更多面向的問題,底下整理些我記得算有趣的對話
有少數幾位議員特別針對 FB 在使用者允許的情況之外或 logoff 的狀況仍蒐集的個人資訊,其中 Castor 議員(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thy_Castor) 算是逼問得最犀利的,當然 Zuckerberg 對於這類問題的回答大多中規中矩,譬如說這是安全考量或務實考量,技術上本來就會做這些事,或是登入之後本來就有很多需要 opt-in 或可控的權限,但是 Castor 有明確指出一點,就是「非科技使用者」很難真正意識到我到底有哪些資訊正在被分享、我同意了哪些東西、同意了會有什麼後果。
Sarbanes 議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Sarbanes) 特別挑出 16 年大選在 Facebook 上兩黨的廣告刊登數跟廣告方案規模明顯差距的問題,並質疑 Facebook 的廣告銷售團隊在接洽兩方時是否產生差別待遇。
McNerney 議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rry_McNerney) 劈頭就講「拎北數學家啦」要 Zuckerberg 不要想呼攏他,他提出問題也很細節,詢問是否 FB 針對個人的下載個資功能真的有包含所有資訊,怎麼沒看到與 FB 相關的網頁瀏覽紀錄,Zuckerberg 這邊答錯,後面還臨時提出修正,跟團隊確認後表示「我們只暫存瀏覽紀錄,它會轉換成對應的廣告偏好資訊,而廣告偏好資訊才能被下載」
McKinley 議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McKinley) 是這兩天來第一個用此角度切入的議員:FB 上非法藥品訊息提供與買賣問題嚴重 (而且這不是廣告商,是單純有人就在自己牆上貼文說我要賣藥)。Zuckerberg 在這段是兩天內極少數幾乎無法回話的情況,真的是被釘在板子上打。後面 Carter 議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uddy_Carter) 也追著這問題打,並把問題延伸到 IP 盜版、動物盜獵團體使用 FB 交換資訊方面。
Luján 議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n_Ray_Luj%C3%A1n) 追打個人資訊追蹤議題,這個昨天有另一個議員提到但是問得沒那麼清楚,但是都點到了一個名詞 "shadow profile" (指在未登入 FB 情況下,FB 仍會追蹤你的瀏覽行為來建立一個非正式的 profile),所有事後評論的科技線記者都一致表示 Zuckerberg 證言表示它不熟悉這個名詞實在太詭異了,這是所有熟悉社群平台的人應該都聽過的東西。而且議員現場 demo 了一個操作流程「未登入情況下,我若叫 FB 幫我打包它所追蹤我的資料,FB 會要求你先註冊一個帳號才能進行打包下載」,而這點被拿出來批 Zuckerberg 這兩天一直強調「所有人都保有他們資料的所有權」,但其實 FB 不但在未經同意情況下紀錄瀏覽資訊 (不論目的),而且實際上你就是會有部分資料不在你能取得或刪除的範圍裡。
Bucshon 議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rry_Bucshon) 舉出「日常真人對話中提到的東西,隔天莫名其妙在 FB 廣告上出現了」的案例來質問 Zuckerberg。這邊很難證實到底是什麼情況,雖然絕大部分應該是巧合。但是不可否認,當你看到明明是戴著口罩的人在 FB 人臉辨識中還是能被辨識出來,或者是我只是在 Messenger 對話中提到某個非 FB 朋友的手機號碼,隔天居然就出現朋友推薦,這種經驗應該不少人有過。這議題除了陰謀論地討論「FB 到底收集哪些資訊」之外,更有價值的討論是「就算 FB 能知道這項資訊,它到底該不該對其做出反應」。類似幾個月前被討論到的,性工作者為了生活考量進行身分隔離,但是在 FB 上還是被當作朋友推薦出去的問題。
另外被不少議員提出,有關 FB 簽過 2011 年 FTC Consent Decree 的問題,Ruiz 議員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ul_Ruiz_(politician) ) 質疑為何 2015 年知道劍橋分析事件後為何沒有向 FTC 回報,認為是否規定太寬鬆,或是沒有明確罰則讓 FB 覺得這件事重要性不在第一順位。
整個兩天會議中,Mullin 議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kwayne_Mullin) 是唯一一位用「你覺得使用者是否對於把關自己的隱私有部分責任?」來開場的議員,可惜我覺得他後面的問話蠻無聊的。
Walters 議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mi_Walters) 是聽證會上少數用實際 screenshot 來質問「這樣的隱私控制 UX 設計好不好」的人;當然這邊提出的問題非常基本,所以似乎不少人在笑說這是議員請 Zuckerberg 做 tech support 嗎,但是不可否認的這種 UX 問題確實存在。
劈頭就幾乎想對著 Zuckerberg 開罵的 Dingell 議員(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bbie_Dingell),質問 Zuckerberg 怎麼可能連 shadow profile 都不知道,過去幾件 FB 被人告過的隱私爭議事件 Zuckerberg 大多也含糊帶過,FTC 能不能罰錢也不知道。然後接著丟出一些她自己團隊大概估計出的一些統計數據(在 FB 外的 Like 按鈕被掛出去了總共多少個?),弄得像機智搶答一樣,Zuckerberg 全部以「我會請我的團隊告訴你」回答。
* * *
兩天下來大體上除了少數來亂的議員,主體當然是在追問劍橋分析事件的後續處理結果、使用者權限控管、言論與廣告審查(特別是政治性誤判與仇恨言論誤判問題)、各種隱私或網路平台監管法令設立與否或設立方式的問題。其實很多重複的問答,Zuckerberg 有時基本上是用接近播錄音帶的方式在反覆回答雷同問題。
可以看見的是法令規範的跟進似乎是大部分議員的看法(少數右派議員仍認為不應監管),蠻有趣的是 Washington Post 科技線記者的反應似乎覺得立法聲量還是不集中或不夠力。受到歐盟個資法 GDPR 影響,感覺上不太可能在未來美國什麼相關的法令都不跟進,而其實就算不跟進,如 FB 這樣的跨國平台仍會因為 GDPR 影響而把相關功能 roll out 到全球。
能觀察到的輿論風向趨勢有一點我覺得值得注意,就是以前平台經營者最喜歡用的一招「我們只提供通路跟平台,內容有問題不是我們的錯」實際上可能會漸漸演變為平台商會被要求連帶責任,而且可能不會只有協助處理或道歉的責任,在相關法令設令後,這個責任將會擴及民事賠償甚至刑事責任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而昨天分享過的文章提到 GDPR 影響下,網路平台對待 one-time user / logged-off user / partial user 能做的事情只會減少不可能增加,新興服務或既有服務的商業模式衝擊應該是必然,只是依照營運模式衝擊大小的差別不同而已。各類社群平台或是依賴廣告資訊、使用者資訊間接營利的產品都會受到更高的標準要求。
私有ip範圍 在 劉恭甫-功夫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文分享:職業講師的過去、現在、未來!
《預測2020,台灣職業講師、公開課程市場5大變化?》 By Jerry
【初始】
三年前,2015年3月我再次創業,卸下了之前與夥伴創的網路公司執行長一職,毅然決然,成立管理顧問公司,公司致力於成為「職場學習」第一品牌!三年過去,看了很多、經歷很多這行的百態。加上互聯網、技術、消費者(職場工作者)的變化極快,我驚覺若單看「台灣職業講師、公開課程」三年之間,也充滿劇變!
【開放】
2015年,#SmartM 成立公司,創業第一年。我看到二個現象,一個是台灣職場講師缺乏一個較開放式平台,能夠彼此切磋。於是我們舉辦了『超級企業達人講堂向 A+ 大師學管理」請到了超級講師謝文憲、劉恭甫、李河泉、林明樟、王永福與我,首次集結,廣獲市場好評,並於同年9月12日舉辦第二場,兩場皆百人滿座。事實上,這二場課程更重要的意義是,能讓職場講師們同台,擦出更多火花。果真,同一年許多厲害的老師都陸續出新書。
其二,我鼓勵職場講師們,要更積極著手經營「自媒體」,以面對新世代職場學員。唯有用更全面、開放的思維,去建立自品牌、自渠道、自粉絲/會員,才有更寬闊的市場道路。同一年,許多職場講師開設自己的粉絲專頁、私有社團,也有不少從只教企業內訓,開始願意把不藏私的企業課程,對外授課讓更多人受益。我不敢説是自己功勞,反而是因為諸多資歷很深、頂尖的企業講師,願意在該年,以更開放心態、擁抱社群,才有機會驅使朝更元的可能邁向!
隔年,2016年的4月9日,SmartM 舉辦『台灣第一屆超級好講師全國挑戰賽』共64 位參賽講師, 8 位超級評審,歷經書審、面試、試教與大場演說, 選出最後 8 位優勝講師,現場觀眾人數超過超過 400 位。這場活動之後,多少點燃、帶動了『講師培訓』的風潮,這是出乎我意料,也是令我非常開心的事。因為我發現新銳講師稀缺,如能培養更多優秀的講師,無論是否踏入「職場講師」一途,能有更多人願意將所學、寶貴經驗,傳授給更多人,這就是每個行業最好的傳承!
【變遷】
2016年下半年,我感受到職場學習市場正「快速轉向」,當時中國剛點燃「知識付費之火」,「互聯網+教育」我蒐集諸多資料、多方了解後尚未有大動作(註:2018中國正式發布為中國下一波重點項目之一)。我的判斷是,台灣勢必很快的會在2018-2020,三年內,掀起新一波線上學習、行動影音學習革命!於是,我請我們公司的工程技術團隊,打造自己的「Knack 知識影音學習平台」,主要聚焦在為企業與商務人士創造多元、深度、創新的微課、行動學習體驗。這是一般「企業管顧」公司非常少見的舉動。因為,投入技術、互聯網,除了需要願意投下資金、資源外,多數管顧公司對「網路科技」是陌生的。加上台灣企業管顧團隊多數以小、機動、講師為主,如要打造一個互聯網影音學習平台,通常不會在考量範圍,而以合作、嘗試為之。然而,我們期待讓這行業生態圈更好,我沒想太多,找了夥伴開個會就下去做,三個月後Beta版平台上線。在打造的過程中,我覺得平台必須要能自產優質的內容,於是找憲哥合開了「憲上數位科技」這間公司,以專注生產「職場學習」優質影音內容為主,開展了後來一系列的線上影音訂閱課程。
【預測】
2018年第一季即將結束!我想簡單扼要、無私分享,我「預測2020年:台灣職業講師、公開課程市場5大變化?」
一、公開班低價課將走向紅海市場:
公開班低價課,走向紅海市場。會有非常多主打「小而美」的20人班湧現。中間價位,則走向市場受限,名牌老師撐台的局面。原因不難理解,更多單位辦課湧入(出版業、媒體業、廣告業等),同時遭受「線上影音課」崛起擠壓市場。「能見度」就會被稀釋,主要消費群「新進職場者」(0-5年)注意力稀缺外,加上因時間零碎、選擇更多元,舉凡:將被遊戲、影視、娛樂、社團..佔據時間、金錢,主動投入時間在學習進修課程者將會大量減少。
二、線上影音競爭激烈勝出者少:
目前台灣線上影音課有多種走向。舉凡:知識付費訂閱、傳統線上影音課程、課程募資訂閱...等等。尚不包含國外與中國各種平台百花齊放。多數談此商業模式的評論,仍集中在作者、內容、現象的討論。缺乏對此類「商業模式」與「新物種」的深度討論,但卻是我認為勝出關鍵的重要因素。而我預測,未來此類平台,將會走向大者恆大,最終優質作者還是會考量哪一類平台對自己實質幫助更大!
三、職場講師市場,走向品牌IP化打造:
未來,只有二種職業講師市場,一個是頭端5%的頂級品牌講師TOP100; 另一個就是中端和尾端95%講師市場。成為頭端市場,依我目前認識頂尖職業講師,單是課程收入至少3百萬以上。而很快的,頂尖職業講師必須進化成4.0版,也就是我預測的 「個人品牌IP化」、「自帶鉄粉」、「走向更大華文市場」。未來是亞洲大賽,至少在華文市場也會因互聯網有另一番的氣象!
四、商業獲利模式更多元,但也只有贏家全拿:
我已看見,頂級講師、知識商機,至少會在:廣告贊助、線上付費訂閱、頂級高單價課三方面取得更強的商業挹注。不過,就跟真正成熟的網紅一樣,只有根夠深、底蘊夠厚的5%頭端會取得最多。
五、新中間人加速職業講師商業生態成熟:
頂級職業講師要成為第一、唯一,或細分壟斷、分眾頭端,必須要有好的超級經紀人、新中間人角色。因為,職業講師要不斷進化、聚焦在自己專業上,培養與時俱進的教學能力、新知的快速吸收、不斷迭代進化,好的經紀人、新中間人、管顧公司的密切配合,成為商業生態必要的關鍵推手!
#SmartM世紀智庫、#Knack線上影音、#職場學習
==================
【金牌教練課:早鳥報名只剩3天!】
【Jerry招收20名學徒,2018上半年唯一一班金牌教練課!】
✔商業思維 ✔行銷戰略 ✔社群廣告.
早鳥優惠只到本週三3/14 ,線上詳情/報名可見:
私有ip範圍 在 2 -6私有IP範圍 的推薦與評價
Featured playlist · 2- 7 DNS服務 · IP Sec VPN Fundamentals · Complete ChatGPT Tutorial - [Become A Power User in 30 Minutes]. ... <看更多>
私有ip範圍 在 台大城中校區生活板is on Facebook. ... 的推薦與評價
台大校園無線網路說明台灣大學校園無線網路所使用的IP為私有IP(private IP),開放給本校現任的教職員工生 ... 城中校區室內無線網路涵蓋範圍如附圖(圖中紅底色範圍) ... <看更多>
私有ip範圍 在 我的網路筆記第一集IP 的推薦與評價
一、IP 位址的組成與分級IP 的組成是32 bits 的數值,也就是由32 個0 與1 ... 私有IP 也分別在A, B, C 三個Class 當中各保留一段作為私有IP 網段,那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