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秋天宜練武,容平若中道》
秋分八月中,陰陽之氣交接時,心神如果不能保持容平,容易亂神生病。這個時候以武術來修身養性,即可調節心神。秋分之中道為心神容平,過之則成肅殺之氣,虛之則愁悲易起。
首先說容平。
容是守虛,這個虛字難以單單以文字解說,我們可以理解為無邊虛空的容器,什麼就來就是什麼,就好像凹下之地,海水淡水雨水露水通通歸聚,無一拒之。平就是不受波動,山崩地裂不受影響,統統沉於大海而後復歸平靜,雖排山倒海然卻頃刻於無。不過這個如如不動的境界已經超越我們的理解範圍,我們生活中一個不幸運,被鳥雀之糞砸中頭獎,能保持心神不安就已經很不錯了。這裏冒昧分享一下小經驗,大家可以聽自己的呼吸,抽一個小時來聽,在這段期間,不論行走臥處,不離呼吸,能做到的朋友,只要心神稍有變化,立馬能感覺出來。遇到事情,無論吃飯剪頭髮,看到年輕女生什麼的,都能保持呼吸正常。有時候如不能持平,因為這個時候你是有覺的,也就是能調節回來。沒有覺的人,就是順著自己心跳,然後身不由己地活動起來,眼睛不受控,思想不受控,嚴重的連手腳都不能控制。那些氣上心頭的人做出來的事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再說肅殺之氣。
肅殺之氣就是分別之心,在秋分這個熱消轉涼結氣露的氣節,如果不能好像上段說的守中容平,反而任其生發,就是是是非非善善惡惡的心使自己躁動不安。古人秋後問斬是刑法是公器,是對天地的一種尊重。我們自身產生的淚氣屬於私刑。是對萬物的藐視。這個時候如果是敏感的話,俗語說天人感應,大家很容易能察覺到外面的攻擊能量。如果你也是在同一個頻率上,非常容易起暴力紛爭,而且這個時候也特別容易招來可恨之人,遇上可恨之事,相由心生就是這個道理,相不是單單說我們的相貌,環境也是一個相。這個時候希望我們特別懂得收心,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也是這個道理。這個說到了能量頻率這些字眼,其實都是差不多同一個東西,都是互通有無的。心平氣和的人才能感覺到,就好像水平如鏡泛起哪怕一絲絲漣漪,都能看的一清二楚。不然的話,心浮氣躁就如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濕身?靜坐是調節頻率的好方法,不過如果你就連睡覺都不能睡的人,就別想靜坐了。如果你能說睡就睡,再而説坐就坐,進而能聽自己的呼吸,再去嘗試靜坐的話,那就開始進入功夫了。大家都知道秋天屬金,金能生水,假設我們擺一個銅盤,一段時間後往裡面一,就能發現無中生水。如果大家功夫到一定程度的話,只要調整呼吸,就可以清肺,然後生水。輕輕眼睛一閉,水份就能從眼睛生出來,在乾燥的秋分是一種天與智潤。
最後就是愁悲易起。
愁是秋之心,秋風掃落葉,靜待枯黃時。前一句是自然現象,後一句也是因果承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只需靜待其時。可是我們都有一顆詩人心,看到現今的落葉,就想到未來枯黃時,於是便萬感交集。特別對於患抑鬱症的朋友來說,是一個小關口,就好像唐朝詩仙李大大,看到地上霜,悲從心頭湧,淚往眼中流。中國文化講求中庸之道,過猶不及,物極必反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時候適當的發洩一下是好的,不過切記過份,過了就不安分了,不安份也就不能守己了。所以這個時候有不少朋友會莫名其妙想去喝酒解愁。還是那句話,過了就不好。什麼叫過了?就是酒醉夜歸,傷肝壞膽。說了愁我們接著說悲,悲的意思就是分開離別。所以中國的老祖先的愛就在這個時候發揮作用了,在這個時候需要團團圓圓,來個中秋佳節人月團圓。這個就叫寧。如果不寧會怎麼樣子呢?就是不回家不團圓。我們說雞犬不寧,就是不願回窩。
下篇文章我們若有機會可以談論一下練武。謝謝各位朋友。祝各位身心健康!
最後如果大家若想感受一下秋之歌,Beyond的大地有空可以聽聽回味。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秋 後 問斬 意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秋後算帳」這句讓人聽了害怕的話,暗指什麼? | 舊史新知
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遍地金黃,果實累累。「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遇上秋後農作物收割,有了經濟收人,那麼在這一年中欠下的費用就可以在秋後算了。再說北方的農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秋後到春初這個時間段比較長,有大量閑餘的時間,而其他時候農民都是比較忙的,對於一些不太急或不需馬上處理的問題就習慣到秋後再解決。
這些情況大概是民間慣於秋後算帳的緣由。但這句話在現在很多場合裡說出,又是帶有威脅的意味。原來,這個說法蘊含的是新帳舊帳一起算,最後清算總帳的意思。它來源於明清秋後斬殺犯人的慣例,民間口頭相傳,便得出了「秋後算帳」的俗語。
有關「秋冬行刑」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西漢創造「天人感應」學說的董仲舒認為:「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刑、罰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後刑」的,所以應當春夏行賞,秋冬行刑。如果違背天意,就會招致災異,受到上天的懲罰。從此,「秋冬行刑」就被載入律令而制度化。
西漢行刑的時間在農曆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執行的時間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秋後問斬」一詞應該始於唐代。唐代這一規定一直為後世採用,直到清末。
選擇秋冬二季問斬,也有示警的考慮。農民在秋冬二季較為空閒,也方便地方官動員民眾觀看。當時除謀反等罪犯即時處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後至冬至前集中處理,並有強迫民眾觀看的做法。可見官府有秋後給死囚算帳(問斬)的規定。民間流傳的俗語「秋後算帳」是將問斬之意隱含在「算帳」這樣一個模糊詞語裡,所以一旦有人這樣說時,對方聽了,會感到害怕。
秋 後 問斬 意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秋後算帳」這句讓人聽了害怕的話,暗指什麼? | 舊史新知
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遍地金黃,果實累累。「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遇上秋後農作物收割,有了經濟收人,那麼在這一年中欠下的費用就可以在秋後算了。再說北方的農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秋後到春初這個時間段比較長,有大量閑餘的時間,而其他時候農民都是比較忙的,對於一些不太急或不需馬上處理的問題就習慣到秋後再解決。
這些情況大概是民間慣於秋後算帳的緣由。但這句話在現在很多場合裡說出,又是帶有威脅的意味。原來,這個說法蘊含的是新帳舊帳一起算,最後清算總帳的意思。它來源於明清秋後斬殺犯人的慣例,民間口頭相傳,便得出了「秋後算帳」的俗語。
有關「秋冬行刑」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西漢創造「天人感應」學說的董仲舒認為:「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刑、罰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後刑」的,所以應當春夏行賞,秋冬行刑。如果違背天意,就會招致災異,受到上天的懲罰。從此,「秋冬行刑」就被載入律令而制度化。
西漢行刑的時間在農曆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執行的時間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秋後問斬」一詞應該始於唐代。唐代這一規定一直為後世採用,直到清末。
選擇秋冬二季問斬,也有示警的考慮。農民在秋冬二季較為空閒,也方便地方官動員民眾觀看。當時除謀反等罪犯即時處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後至冬至前集中處理,並有強迫民眾觀看的做法。可見官府有秋後給死囚算帳(問斬)的規定。民間流傳的俗語「秋後算帳」是將問斬之意隱含在「算帳」這樣一個模糊詞語裡,所以一旦有人這樣說時,對方聽了,會感到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