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可以做多久 #職涯規劃 #文長慎入
前幾天不小心亂入一個Clubhouse聽了這個主題(我其實不太用Clubhouse, 是剛好有朋友想聽這個Room才進去的)
我其實沒有從頭聽到尾,我是中間才進去的。裡面大部分都是在台灣科技業的工程師,也有幾個在國外工作的人,也有一些是PM而非工程師,所以雖然都是台灣人也是有一些diversity。
內容大致上就是,有意願發言的人,和大家分享對於這個主題的感想,還有他們工作上的心路歷程。有幾個人在產業有十幾二十年經驗,也有討論到中年失業之類的風險。
總之,聽完以後有一些心得,想跟大家分享,也很想聽聽大家的想法。
--------------------------------------
首先,以下是我聽到的部分的幾個小結:
1. 有一部分的人對於科技業抱持著還滿悲觀的想法。覺得進去科技業就是賣肝的人,沒有自己的人生,沒有希望的活者,財富自由才是唯一正解。(也可能剛好是我進去的時機不對)
2. 台灣的科技業工時很長,老闆說在意員工都是騙人的,懂的做人才能生存。
3. 有熱情也沒什麼用,到頭來還是生存才是重點,為了自己著想才是正解,不用為了所謂的熱情賣力工作,到頭來是一場空。
中間也有一些讓人聽了不是很舒服的內容,大致上就是有提到,女生長得漂亮可以在公司做的比較順之類的事情,這種話似乎在PTT或台灣科技業還滿常出現的,所以就不對此作出評論。當然身為女性工程師,這部分我是滿反對的,畢竟那樣好像是否定我們的工作能力,而且在歐美國家,這就是一種性別歧視,不過反正就這樣了,沒有必要多做討論。
回到正題,我聽完的感想是:
1. 我覺得普遍是職涯規劃以及產業極限的問題。大部分的人談科技業,在台灣多半是半導體產業,也有硬體跟傳產,所以工作的領域還滿侷限的,加上半導體產業普遍工時長,讓很多人做到最後身體出問題,也對工作沒有熱情,覺得自己只是賺錢工具。
2. 對於工作與科技的熱情,本身就不存在。在台灣唸書的時候,大多數的人之所以會念理工科, 並不是因為從小夢想成為工程師或者偉大的科學家,而是分數夠了,大家都念這個,這個比較好找工作而選擇這個科系。實際上很多人,可能根本不想當工程師,可能想去開F1賽車,想成為美容師,想成為藝術家等等,然而,受到家庭與大環境影響,會覺得自己就是要念大學,找一份穩定工作,才是所謂的成功。
3. 台灣的教育體系中,並沒有很多實際體驗工作的機會,在大學之前甚至沒有任何可以去企業體驗的機會,連參訪可能都沒有。大學可能實習機會也有限,大部分的人可能是研究所才比較有跟企業合作,甚至是研究所畢業以後才真正體驗到工作是什麼樣的。所以會遇到很多,期望落空的狀況。然後社會普遍又喜歡攻擊新鮮人,告訴新鮮人要努力工作,當工作一段時間以後,熱情自然會被壓力以及周遭環境,跟現實生活所消磨殆盡。
所以,到底科技業可以做多久?
我的想法是,如果賣肝的話,真的沒辦法持久,我自己最近加班了幾個禮拜就覺得滿崩潰的,尤其是工作的內容需要高專注力的,需要消耗很多腦力,其實就滿累的。
熱情也的確會被消磨殆盡,即使可以跟大神們一起工作,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身體還是誠實的,當身體沒辦法長期支撐時,精神也會耗盡,無法專注思考跟學習,變得工作效能變差。
然而,至少我在現在的環境,是可以放心請病假,或者像團隊提出需要改善我們的工作狀況等等。可是在台灣很多公司,這樣只會被視為爛草莓,尤其是剛進公司的菜鳥,自然就只能繼續撐下去,撐到老鳥的時候,身體可能也各種病痛了,曾經的熱情什麼自然無法找回,可能只想快點退休。
#如果不用賣肝可是薪水少呢?
其實在英國,剛畢業的軟體工程師,薪水範圍是非常廣的,有很低也有很高,低的話可能比你去Booking.com當客服還少,高的話可能比大部分的資深工程師還多。
我自己也待過錢少但很閒的地方,完全沒有任何發展空間,就是日復一復,每天沒什麼目標也沒什麼事情做,同事甚至無聊到一直在逛網拍,但反正老又大的公司,錢少事少,做越久的話才越有機會往上爬,加錢(但可能是要做個二十年之類)。
我自己也待過新創,錢少,事情沒有很多,但是每天都可以做一些比較有趣的事情,就是公司沒有賺錢,甚至可能每天要擔心它倒閉,一開始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但因為公司都是年輕人,大家經驗都不足,可能就是最後都是大家一起互相學習,今天要用什麼東西今天學一學就馬上做,馬上上戰場。
最後變成,自己根本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只能期待公司突然被大公司買走,或者就繼續混混噩噩,整天覺得自己好像在學東西,可是其實有點已經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有點像是無頭蒼蠅那樣,整個公司都這樣,也沒什麼成長空間。整天就是有點像是,對公司有那麼一點點希望,因為公司整天都在說,我們正在成長,我們募款到多少錢,但事實是,公司根本沒在賺錢,都在靠Funding之類的,一直誇下海口說一堆大話。(很多新創都這樣)
當然這種情況,也不可能是個長期的歸宿,所以還是要時常戰戰兢兢,思考自己要怎麼找到下一個工作,要找個穩定的工作。
那到底有沒有可以一直做下去的方法呢?
接著會出現以下的問題:
*哪裡才可以繼續一直做下去?
*年紀越來越大,怎麼讓自己有價值?
*公司為什麼不栽培年輕人,反正都要花那個錢啊?
*科技推陳出新,自己越來越學不動,怎麼辦?
*身體越來越差,無法加班會不會沒有競爭力?
*想花時間陪家人陪小孩成長,哪來的時間?
*熱情真的可以當飯吃嗎?老闆又不在意?
*工作除了專業,還要懂的職場政治,心灰意冷怎辦?
*薪資有天花板,可是物價房價沒有天花板怎辦?
*人生好難,為什麼有這麼多問題?為什麼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其實這些問題也不是在台灣工作才會有,在英國工作,也會遇到很多類似的問題,女性工程師也遇到很多,例如放了產假可能失去升遷機會的問題,或者沒時間陪家人等等。
那為什麼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工程師們(我目前只知道軟體界)還是可以做到五六十歲,還是繼續有那樣的熱情呢?甚至還可以出書,拍影片,寫部落格,發推特,還有很多演講。
就我的觀察是,有的人就是自己出來創業,自己開公司,所以比較自由,也不會有很多前述問題。他們創業也幾乎是因為自己在業界小有名氣,出來創一些顧問公司,或者接案。
那問題來了,在業界要怎麼小有名氣?
光是要在某個圈子有名氣,就要不段參加各種meet up, 讀書會,甚至要一直寫部落格,寫技術文章,貢獻開源。這些都是時間,平常工作都已經非常忙碌,怎麼會有時間?
沒錯,就我的觀察,這些人都是每天下班後,假日也都花時間在這些地方上,他們可能很多是犧牲跟家人的相處,可能婚姻不順遂,或者比較晚才結婚生小孩。當然因為在歐洲,跟家人的相處是非常重要的,這邊也有保障一些parental leaves這樣的假,所以大家也比較有時間給家庭生活。
也有一些工程師,是透過拍影片,像是Youtube之類的平台,製作教學影片,或者講一些自己工作的內容,讓自己有知名度。
其餘的話,就是你做到比較資深的話,你在公司可能已經是manager level, 或者principal engineer, tech lead, 那他們雖然會很忙,他們也比較多是責任制的,所以在一些公司,只要團隊很罩,他們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例如團隊們都是self management, 他們可以信任自己的團隊,不需要一直監督花時間,也不需要一直跟上級報告,因為上級也信任他們。那這種狀況就是要整個公司都非常的進步,也有良好的工作環境跟文化。例如在Google這樣的地方,就比較有機會這樣。
那如果不是在Google這樣的環境,又沒有什麼大公司可以去,怎麼辦?另一個辦法就是做Contractor, 他們就是一次是三到六個月或者一年的合約,這個在英國非常常見。甚至多約聘是在其他國家的,所以時間什麼也比較自由。
在台灣可能就比較困難,而且約聘也沒有保障。就像在台灣要接案,很多法規也沒有保障,可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否則就是要用國際性的街案平台,但又可能有語言障礙,就是要先加強自己英文,另外還有跨國工資的問題,在其他國家像印度可能會開比較低的薪水,雇主就比較偏好選那些比較便宜的工程師。
這時候,就會有人說,那不能追求財富自由嗎?
#財富自由,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首先你要怎麼財富自由?投資?這個部分你需要有龐大的資本額,另外也有相當大的風險。除非你對於投資有相對程度的瞭解,也有足夠資本額,不然進入門檻還是相對高。
另外很多薪水可能不高,又有房貸車貸的人,更不太可能把錢都拿去投資。有錢可能也要拿來貢獻家庭,偶爾自己小確幸。
那如果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難道科技業真的無法做下去?那要靠什麼生活?
在Clubhouse那個room有人提到自己的朋友,辭職去開早餐店,賺的錢也不比當工程師少。的確,轉職是個解,但轉職很多人也害怕,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創業也都是風險,賣早餐ˇ早餐有人買。
我自己的感覺是,如果真的想要繼續做工程師,而且讓這個工作可以sustainable的話,就要有良好的規劃,例如發現自己在現在的公司學不到東西的話,要怎樣讓自己可以學到東西?跳槽或者跳部門?
在Clubhouse也有人提到,如果一直換工作,也害怕被僱主們列入黑名單,台灣這麼小,怕被人覺得沒有定性。
這個也是很能理解的,畢竟不是人人都能想去Google, Facebook就去,大部分的老牌公司也是會在意這些傳統,要待幾年才是好人才之類的。
那就只能說,要嘛給自己定一個期限,在這間公司可能最多待個五年,然後在這五年內,希望達到什麼目標,如果達不到的話,備案是什麼,同時間,找幾間自己覺得很想跳槽的公司,看這些公司是不是會在意那些傳統,如果不在意的話,就往那些公司要求的工作技能發展,然後想辦法跳過去。
如果覺得跳過去門檻太高怎辦?想辦法在工程師的社團建立人脈,或者LinkedIn之類的地方,想辦法找到去那些公司工作的人,問他們,怎麼去,有沒有辦法去?我真心相信,這個業界,很多人都是好人的,我自己在LinkedIn上面也遇到很多人來問我我們公司的事情,或者職涯規劃,我還幫人code review過。
總而言之,就像我之前說過的,自己的人生是自己選擇的,工程師這條路,並不是很容易,但如果自己想要繼續走下去,就要想辦法找到出路。
雖然可能中間會遇到很多心累的事情,也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靠“熱情”解決,更不是像外面想像的,大家都是科技新貴。可以在辦公室吹冷氣,甚至在家工作,在咖啡廳工作。
只能說,人生很難,但還是要繼續過。既然都要過,那還不如想辦法讓自己過得比較輕鬆一點點。
當然科技業裡面,除了工程師以外,還有很多其他職缺,由於我目前還沒有做過其他相關職缺,像是PM, BA, UI/UX之類的也有他們的難處,等我有比較多資訊心得再來跟想。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科技業 辦公室 ptt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佛洛依德之死=美版洪仲丘事件?】
「哈囉各位,我決定明天要請假,因為我要去參加一場抗議!」
這是我在美國科技業工作8年多以來,第一次聽到同事講這句話。
平常基於政治正確並避免衝突,同事間很少對於政治或時事議題直接表態——喔當然啦,我的同溫層裡大家都很喜歡酸川普和部分保守人士,茶餘飯後不時就拿起來消遣一下,但除此之外,大家對一個社會事件擁有如此高的關注度,以及如此敢於在辦公室裡表達自己立場——無論是直接表態、在閒聊時討論,甚至是彼此推薦可以看的書或是值得支持的非裔商家——在我記憶中這真的是第一次。
--
這讓我想到了2013年台灣的洪仲丘事件與白衫軍行動。當時的我已經在美國,但作為一位PTT重度使用者(科科),我也和多數人一樣,從八卦版上的爆卦文開始,接下來看著公民1985行動聯盟成立,並追蹤著臉書上的轉貼以及媒體的轉播,間接參與了這個事件的發展,也見證了它如何影響後來台灣年輕一輩的公民行動與投票行為,一直到今天。
佛洛伊德之死與洪仲丘事件有幾個共同點:第一,事件本身都是不合理的待遇導致事主死亡,這樣的事件透過消息擴散,很容易引起大眾的憤怒;第二,雖然是單一事件,但反映出的是存在已久的問題,因此很快就引發更深層的如制度面的討論;最後,議題本身沒有明顯政黨色彩(當然後來政治人物們的回應就另當別論),正如同白衫軍行動並沒有被認為是政黨發起,公司高層或同事表態時不須顧慮得罪一大票人。
--
只不過佛洛依德之死所揭開的傷痕遠遠大於洪仲丘事件——那可是已經延續了幾個世紀之久、跨越好幾代、而且至今仍然難解的問題,因此我不認為接下來會像白衫軍事件之後那樣平和落幕並成功廢除軍審制度;過去一週抗議持續的同時,雖然不再有之前火光漫天的戲劇化景象,小規模的暴力衝突仍然存在,我個人推測應該還會延續一段時間。
至於年輕一輩的美國人,會不會因此一改對政治的一貫冷感、如後來的台灣那樣開始大量出現素人參政,以及更頻繁的公民活動?這就真的只能「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啦(請自行套用盛竹如語速)。
--
(跟各位有在追蹤的朋友說聲抱歉,雖然這個專頁的主旨是寫旅行以及各國文化,但最近的情況讓我無法不回應這些正在身邊發生的事情,因此希望各位不介意我以「異國文化觀察」的角度分享這些囉 :) )
(圖片其實和抗議活動無關,是之前在機場拍到美國人拿大字報接機的畫面。我只是想說,美國人真的很喜歡做手寫看板耶!相較於台灣的抗議很常看到電腦印出來的。)
科技業 辦公室 ptt 在 余宛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宇昌案的教訓,我們還沒學到嗎?
我跟亞洲連結矽谷計畫辦公室的翁投資長不熟,但是我知道他其實不缺這份工作,也未支薪,出於對台灣的愛護而奔波台灣與矽谷當中,擔任穿針引線的工作,忙到家人放一旁,偶而才能飛回家一趟,看看家人。
我也不濫情,但是看到一個局外人願意跳進來當局內人,面對滿手荊棘也盡力為台灣往前衝,卻要被這種無中生有的謠言中傷,實在為他們抱不平啊....我也是過來人,經歷過有人惡意編撰看似真實的故事抹黑,當看到這篇PTT八掛時,我是笑出來的。
分享真的是矽谷新創圈的蕭瑟寡人貼文一篇,或是林荷西這篇
https://www.facebook.com/awoolin/posts/1726753020687814?pnref=story
讓大家看清楚吧....
剛在線上看到有人傳閱這篇,看完以後認為有必要幫當事人澄清。講句難聽的,台灣酸民的比例高,造謠功力一流,個人實在不了解每天在網路上含沙射影,難道是沒有正事做嗎?
首先,不管你是否贊同亞洲矽谷和現政府的作為,請記得『進行人身攻擊就是不對』。你可以批評人家的政策,你可以批評人家作法不對,但是完全沒有必要去針對別人背景進行抹黑。
接著,我們先從一些討論方向開始看起。原PO一句「內行人都知道現在的矽谷創業成本太高、新創能量跟其他地方比未必比較厲害,甚至矽谷的競爭相當劇烈,很多好公司也都到別的地方去了,那台灣為什麼還需要矽谷呢?」
嗯,有空自己翻翻2016年的相關數據就知道,矽谷加舊金山的科技新創投資規模仍居全球之冠,是第二名(紐約與東北迴廊)的兩倍以上,是倫敦的十倍以上、北京的十一倍。而且每年都還在成長。
敝人自己身為美國新創屆的圈內人,必須直言:其他新創界雖然成長迅速,但是離矽谷還有一段相當大的距離。世界各地各圈子可能在部分產業發展有成就,但是若不分產業別加總,矽谷是屹立不搖的絕對衛冕者。
要討論到台灣是否已不需要矽谷,言之過早。我們不用想矽谷,先想台灣有沒有機會超越新加坡和南韓,就好了。
再來,就是這位發言者對於矽谷一班台灣投資人的抹黑。個人是希望如果原PO您沒有深入了解,麻煩不要造謠生事。
台灣的圈子很小,其實很多台灣的科技業寫手(包括敝人在內)都認識文中提到的這批投資人。首先,這些投資人並不是「小小個人投資人」,您所謂「小小個人投資人」,在美國叫做「天使投資人」。文中提到回到台灣的這群投資人,每人的身價都上億台票,而他們投資的規模也都在千萬、上億新台幣之譜,在美國人眼裡雖然不是很大,但是一點也不「小」。
對台灣方面來說,這些投資人挹注規模甚至比很多台灣創投還大。礙於個人隱私,敝人不方面討論細節,但是這些投資人過去十年除了在美國投資以外,台灣過去幾年好幾個被譽為成功案例的新創公司,都拿過他們的錢。
而且是當台灣的創投都還在觀望時,這群矽谷的台灣人天使豪不猶豫地踏出了第一步。
而你為什麼沒有聽過他們投資過的公司呢?
因為他們很低調,這群天使中最年輕的今年六十歲,最年長的快八十歲了。人家在矽谷拚了三四十年,說要錢也不缺錢,而自己兒孫都慢慢長大了,也不用在外面跟人家爭名爭利。我了解這種行徑跟台灣本土的創業教父教母是南轅北轍,乍聽之下很不可思議。
至於拿二十萬、三十萬月薪的部分,麻煩您拿出憑據(個人瞭解到的是很多人都是顧問,根本完全沒有薪水的)。即使是真的,敝人只能說這位作者真的很不了解這批回台的矽谷天使。
你以為月薪二三十萬很多?可知道美國矽谷的薪水行情如何?現在大學新鮮人工程師的起薪是十萬美金以上,也就是年薪新台幣三百多萬。
請問一下:幾位在矽谷擁有好幾棟房子、身價破億、年資三十餘年,而且還花幾十萬美金做公益的天使投資人,會稀罕「一位大學新鮮人的年薪」嗎?
人家小孩、孫子都在美國,為了這矽谷新鮮人等級的年薪,還每個月要在矽谷、台北兩地往返...
你腦袋有沒有壞掉?有沒有聽過甚麼叫做「機會成本」?
敝人是在政策研討會時與裡面的天使投資人同台,因此有機會交流,了解對方的經歷。說實在的,這些天使投資人在國外默默地支持著台灣創業家已經是將近十年的事情了。
這些投資人不是為了一點臭錢回來分贓的,而是現任政府千求萬求才從美國請回來的人才。人家為了幫助政府的新計畫,都一大把年紀了...一個月才見家人一次...
所以請你講話的時候稍微有點口德。
至於亞洲矽谷的家務事,你只要記得:當有人從國外回來幫忙的時候,國內佔著位子的人會怎麼反應?朝這個方向想,便能稍微理解為何亞洲矽谷內部會如此混亂。
有些人幫台灣做了很多事情,但是他們不要名不要利,就是高高興興當個幕後就好。只怕有些有心人吃飽撐著,正經事不幹,硬是要把一些狗屁倒灶的小事拿來亂影射。
如果光是要用「誰認識誰」來作文章,咳咳,台灣那麼小,光是搬出一個「台大」,那不是全台灣的政商名流全部都連結起來了?
僅此。
https://disp.cc/b/163-a7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