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7日,我應邀參觀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Taipei Music Center 即將在9月18日開展的《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展出內容十分精彩,令人驚豔且感動!我逛了整整兩個小時仍意猶未盡,拍了這些照片與大家分享。
全程充滿音樂的名人語音導覽是一大特色,參觀者各自戴著耳機,導覽內容會隨著你的移動而變化,所以一定得親自走上一趟,才能體驗完整的展覽內容。
對了,展覽裡有我提供的數件珍藏喲!能夠參與其中,讓我覺得十分榮幸且驕傲,誠摯推薦這個超讚的「博物館級」臺灣流行音樂界特展給大家!
※認識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常設展《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歷經四年籌備,國內第一個紀錄華語流行音樂展覽《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在2021年9月18日正式登場。
由策展人梁浩軒與三位共同策展人:李明道(Akibo)、馬世芳、五月天瑪莎,歷經1000多天,聯繫超過269家唱片公司與音樂人;簽下數百份授權、借展、視聽合約;南北往返與借展人商借珍貴展品;更經歷了不停討論與取捨,最後選擇111首歌對比臺灣流行音樂歷史與事件中,最具經典與共鳴的歌曲。
展覽打破了時間軸說歷史,以「時代場景」和「故事主題」相呼應,透過流行歌曲在民眾生活的「共同記憶」為主軸串連起跨越時代的流行音樂作品。
展覽規劃的12個展區共計1326件展品,分別坐落在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的6樓至4樓三個樓層,依序由上而下展開流行音樂故事的旅程:
6樓共7個展區,真實還原每人接觸音樂的開始,由台語流行歌曲發源地「台北圓環」啟航;隨年齡漸長,來到「台北戲院」看免錢電影;坐上「火車火車」離鄉背井打拼新人生。背起吉他「唱自己的歌」,我們開始關心自己成長的這塊土地,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年輕人的精神世界」,藉由唱歌抒發自己的熱血。
5樓透過3個展區,傳達「流行音樂的影響力,是一則永遠說不完的故事」。流行音樂以愛情主題為大宗,來到「音樂愛情故事」欣賞跨時代的聲光秀;在「唱片的出生」體驗一張專輯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最有才華的專業工作者,讓它們廣為傳唱,讓歌者發光。接著在「音樂的魅力」,一覽1930~2020年間華語流行音樂以多元形式展演屬於各世代獨有的音樂樣貌。
最後來到4樓展區,「音樂現場」紀錄那些未必乖馴的音樂,卻在 LIVE HOUSE、貢寮海祭、墾丁春吶、大港開唱舞台上,找到紮根、開花的土壤。作為Ending展區的「生命的現場-演唱會與 Back Stage」,與必應團隊合作展現沈浸體驗,重現經典演唱現場,帶領觀眾重返感動當下。
這個展覽是第一個使用自動化及主動式推播語音導覽設備的展覽,當參觀者戴上耳機,隨展區動線移動,耳機即透過紅外線自動感應主動推播音樂,每個展區透過配合主題播放屬於其故事背景的多首流行歌曲混曲。
展覽也將 RFID 技術帶入展覽置入門票手環中,每位觀展者不僅可在展場中以手環晶片感應機臺獲得展品資訊,觀展後更可登入北流官網,輸入手環晶片密碼,將有包含張雨生的紅色吉他、臺灣嘻哈先鋒宋岳庭「Life’s a Struggle」 手稿、五月天混音器、搖滾天王伍佰第一把 Les Paul 電吉他等20件珍貴展品,利用 RFID 紀錄典藏查詢自己於展場中搜集的數位典藏展品資料。
此展邀請製作人王希文擔任音樂總監,搭配盧建彰導演的文案,為展覽混音串接111首歌曲及12段語音導覽;更邀請14位重量級音樂人為每個展區引言導覽:音樂教父李宗盛、臺語流行歌曲前輩文夏與文香、陶晶瑩、劉若英,金曲獎最佳貢獻獎羅大佑、民歌之母陶曉清、陳綺貞、張艾嘉、五月天阿信、王力宏,搖滾天王伍佰。英語導覽則由新生代歌手 9m88 與 ØZI 擔綱。在重量級音樂人帶領下,更深刻感受每一展區與臺灣流行音樂背後故事。
展覽另一大沈浸體驗區「生命的現場-演唱會與 Backstage」,則與必應團隊合作,重現包括五月天、Tizzy Bac、兄弟本色與田馥甄等四組藝人的演唱會現場;結合新科技,以九宮矩陣大型五面投影畫面搭配舞台燈光設計、雷射等,展現沈浸體驗。
離開演唱會舞台區,來到後台,觀展者則可以透過 AR,觀看有著演唱會後台最常見的 Truss 舞台工程結構。牆面將掛著知名演唱會舞台設計圖,觀眾可在等候表演入場前,利用手機 AR 掃描,一窺舞台製作奧妙,包含蕭敬騰、伍佰 & China Blue、林宥嘉、陳綺貞與盧廣仲,五組藝人的演唱會舞台設計。
———————————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一首歌、一個物件、一個印記。
《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 9月18日與您相見!
———————————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策展單位|INCEPTION 啟藝
策展人|梁浩軒
共同策展人|李明道、馬世芳、五月天瑪莎
策展團隊|曾詩婷、王思雅、林君澤、戴家佑、黃意淳、簡青玲、尹方平、朱庭誼、林宛賢、葉思嘉、朱品堯、林蔚軒、劉曉綺、黃華男
語音導覽 / 引言人
序章 / 記憶的和弦|李宗盛
臺北圓環|文夏、文香
時代電器行|陶晶瑩
臺北戲院|劉若英
火車火車|羅大佑
唱 自己的歌|陶曉清
年輕人的精神世界|陳綺貞
音樂愛情故事|張艾嘉
唱片的出生|五月天 阿信
音樂的魅力|王力宏
音樂現場|伍佰
英文語音導覽引言人|9m88、ØZI
語音導覽文案|盧建彰
語音導覽音樂總監|王希文
目前只能線上購票: https://bit.ly/3jPZvIT
⚠ 因應疫情,此展覽採取預約參觀制,將分時段售票。
🔹 開館特惠票 $250 (一般民眾)
🔹 敬老票 $125 (六十五歲以上長者)
🔹 團體票 $225 (團體人數二十人以上)
※ 一律採取OPENTIX 線上購票
※ 敬老票資格者,請於入場時出示有效證件
🎟 展覽時間|2021/9/18 (六)起,為期五年
每週一休館(2021/9/20除外)
開放時間:10:00~18:00
最晚入場時間:16:30
🎟 展覽地點|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文化館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市民大道八段99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科學廳 今天是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由館方展示教育組的研究人員 #彭海鯤博士,來為大家介紹這個常設展。 「海洋科技博物館」談海洋科學是名正言順且不可或缺的項目,但基於一般民眾生活在四周充滿科學的環境中,但又常聞「科學」而色變、對...
「科 博 館 常設展」的推薦目錄:
- 關於科 博 館 常設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科 博 館 常設展 在 科教館GO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科 博 館 常設展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科 博 館 常設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科 博 館 常設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科 博 館 常設展 在 Taiwan Ba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科 博 館 常設展 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的評價
- 關於科 博 館 常設展 在 台中科博館常設展拍攝時空探秘-滅絕、新生與未來幻境- YouTube 的評價
科 博 館 常設展 在 科教館GO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古物揭密展覽系列演講公告⚠
→ ٩(๑•̀ ₃ •́ )۶ 倒數最後兩場!!
「古物揭密-文物科學鑑識在故宮」展覽系列演講,將改為以線上視訊方式進行,不開放實體座位,已報名觀眾請點選下列會議室連結聆聽,也歡迎有興趣的觀眾一同加入會議室參與唷~~
🔹9/17 (五) 14:00-15:00
▸講題:用科學檢測探查古交趾陶匠師的秘密
▸講者:曾永寬教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
▸會議連結:
👉 https://bit.ly/3nvwcha
🔹9/17 (五) 15:20-16:20
▸講題:剝開油畫的洋蔥-奇美博物館的畫作檢測與應用
▸講者:李文元修復師 / 奇美博物館
▸會議連結:
👉 https://bit.ly/3tHfxYS
ℹ注意事項
1. 本次活動以Teams軟體舉行,建議於活動前事先將軟體安裝或以網頁版瀏覽。
2. 全程請將鏡頭與麥克風關閉,以維護線上會議品質。
3. 若有問題可於聊天室提問,視狀況開放回覆。
【古物揭密—文物科學鑑識在故宮】特展
▸展覽期間:即日起至110/10/16(六)
▸展覽時間:配合本館開館時間提供參觀,休館日無開放
▸展出地點:科教館3樓西側特展區
▸票價資訊:持當日有效常設展門票即可進入參觀
科 博 館 常設展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近日出現一名中國偷渡客,趁著颱風天,航著 723 元的橡皮艇試圖闖入金門,被譽為 #最狂偷渡客。
每一位願意鋌而走險偷渡他國的人,背後一定都有著不為人知的理由。
在 21 世紀的今天,這位男子聲稱嚮往 #民主自由 而冒險,那麼在 18 世紀時,閩客族群又有什麼理由要偷渡來臺討生活呢?
#是不是轉得有點硬(心虛)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臺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中的鄭阿興與他的冒險故事吧!
備註:偷渡背後隱含著不法勾當或防疫破口的風險,大家絕對不可輕忽唷!
延伸閱讀:
失根的華新街住民,萃出新北中和的緬甸茶香味——《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9048
換了國旗又怎樣!日治時期的臺籍藝術家們——《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9026
_____________
斗內泛科學、支持好科學!
你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力量,贊助泛科學:https://lihi1.com/mJSba
科 博 館 常設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科學廳
今天是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由館方展示教育組的研究人員 #彭海鯤博士,來為大家介紹這個常設展。
「海洋科技博物館」談海洋科學是名正言順且不可或缺的項目,但基於一般民眾生活在四周充滿科學的環境中,但又常聞「科學」而色變、對「科學」感到疏離高深又難親近,因此本廳的目的在於讓民眾消除對於海洋科學的排斥,進而產生對海洋科學的興趣。本廳將以活潑有趣的互動方式,呈現出海洋科學中已經了解與尚待探索的課題,同時也讓參觀者感受到海洋科學的發展對人類帶來的福祉,也希望藉由參觀者提出觀後省思,共築海洋可能的未來。
展廳主題:
海洋科學廳包含四大主題。為了讓參觀者從地球整體的角度了解所看到的海,同時也循著歷史軌跡介紹海洋的誕生,因此我們安排第一個主題為海洋面貌。在設計成海洋研究中心的空間裡,將以重視體驗的方式多元地呈現展示。為了呈現海洋波浪產生的情形,海中光線與聲音的傳遞方式,模擬深海水壓的實驗裝置、實際運用於海洋調查與資源探勘的儀器等,介紹海洋的科學特性以及海洋科學的現狀,我們安排第二個主題為「海洋探索」。為了展示日常生活中利用海洋資源製造的產品與一些半成品的原料實物,提醒參觀者其實在各種情形下我們不知不覺使用了許多海洋資源,生活中更少不了海洋資源,藉以說明海洋資源的重要性,我們擬定第三個主題為「海洋資源」。在對海洋科學有些瞭解後,民眾可能會對現況有些好奇,因此我們介紹國際與國內最新的海洋科學研究情形,同時介紹台灣海洋研究的歷程與發展狀況,安排第四個主題為「海洋資訊」。
主題一 海洋面貌:
利用七塊LED 柱狀的顯示板顯示裝置,以燈光與聲音製造出波浪、冰山、海嘯與海中生物等的海洋意象空間效果,稱為Data Pole。「海水的運動」是從不同的時間點、尺度,呈現海水的各種動態。「海洋生態剪影」呈現飛魚躍出水面、浮游生物群在海中徜徉、大鯨鯊在海上覓食、淺水的海藻隨波漂動、深海巨大的魷魚身影晃動、帶著螢光的水母群等。「海嘯」顯現海底發生地層斷裂大水激湧,跨越大洋的海嘯衝上海岸,形成一片汪洋滾流。「海冰與冰山」展現冰川與海水匯合處的大片崩落冰山,激起如山高的水花並形成一座座大型的冰山。北極熊帶著小熊追逐著海獅,最後出現一路挺進的破冰船。這四段重複播放的影片,讓參觀者一進展廳就感受到海洋的氣氛。地球是一個「水的星球」,地表有七成是海洋。這裡要從全球的角度介紹海洋的分布,海洋的寬度與廣度,同時讓參觀者與陸地作比較。另以「海洋相簿」來「重現古代海洋環境」與認識「海洋環境的變遷」。接著介紹水的行星、地球上的水、海的分布與深度、地球剖面與地殼厚度、全球海洋拼圖、從空中看地球(SOS)等課題。其中SOS 球型劇場是以「海洋與地球」為主題介紹全球性的現像,例如全球的洋流、海溫、海風、海面高度、海底地形、溫室效應等。
主題二 海洋探索:
將模擬研究中心創造空間感覺,以體驗型的展示方式介紹海水的性質與運動等等。
「海水的特性」是讓參觀者了解海水所具有的各種性質(溫度、鹽分濃度、壓力、光線、聲音等),同時也透
過海洋生物的生態學習海水所擁有的各種性質。「海水的成份」是介紹海水中含有哪些物質、多少份量,及各佔多少比例。比較海水所含物質與人體所含物質,可以發現主要成份的種類十分類似。「海洋生產力」是介紹在海洋生態系的最底層是微小的植物浮游生物,二氧化碳與陽光等無機物會產生養分供應給其他生物。另在全球物質的循環上,海洋與海洋生物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介紹海洋與海洋生物所扮演功能的重要性。
「海水的運動」介紹海中發生各種運動,同時利用實驗裝置讓參觀者體驗、學習該性質。過去在研究海洋時,必須實際到海上才能進行調查,但是由於遙測技術的發展,讓人類在不必到海上即能進行觀測,並且將觀測的結果應用到許多領域,「海洋遙測」將介紹相關內容。
「海洋調查船探勘」是以我國最新建造的海研五號為題,介紹研究船的結構、船內研究室所從事的活動、調查儀器等,引發參觀者對海洋調查的興趣。
主題三 海洋資源
呈現可從海洋取得各種資源的圖像,並利用影像與實物介紹人類對各種海洋資源的利用
其中海洋的非生物資源包含海洋礦物資源、海洋空間資源、海洋能源等。海洋礦物資源的應用,包含化工、紡織、造紙、染料、治金、陶瓷、肥皂、玻璃、醫藥、農漁業、食用等。海洋深層水以水產養殖與農業為應用重點,並用於漁牧、食品醫療、觀光休閒與溫差發電等相關產業。空間資源指可以利用的各種海洋空間,例如人工島、海上機場、海底隧道、海上度假村等。海洋能展項介紹溫差發電、波浪發電、海流發電等。
主題四 海洋資訊:
介紹國際與國內最新的海洋科學研究情形,同時介紹台灣海洋研究的歷程與發展狀況。
海洋的未來:
是以越來越熱的地球,引出全球暖化下的海水溫度上升等海洋的危機,作為本區的引言,讓參觀者警覺「我們僅有一個藍色地球」,開始關心海洋。然後針對人類與海洋關係的四大主題(環境、科學、科技、能源)一一介紹,讓參觀者了解世界各地保護海洋、研究海洋、運用海洋的各種未來可能的海洋願景,而達到「築夢海洋」。最後以「向海洋立約」為題,讓參觀者以自己的話或畫,寫「給海洋的一封信」,傳達對海洋未來的反思與展望。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科 博 館 常設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文化廳
今天是第一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由館方研究典藏組的 #潘美璟小姐,來為大家介紹這個常設展。
為什麼在一個「海洋科技博物館」內會有一個名為「海洋文化」的展廳存在?在這,請您不妨先拋開「海洋文化」的各種學術型定義,單純回歸「文化」的本質。文化,就是生活的累積,不管是有形抑或無形。在台灣這個四面環海的國家,海洋與生存在島上的子民在不同的面向中織羅出一張緊密的網。在海科館中,除了讓您認識台灣多元且多變的海洋環境、有機會進一步接觸平日不易接觸的海洋科學與科技領域、認識各種海洋生物與非生物資源在生活的應用外,我們還希望有一個空間,讓故事的主角從「海洋」回到「人」,認識這些我們平常可能陌生、但卻真切存在的與海共生、共存的一群人,聽聽他們的故事,感受一下他們的生活,再進一步思考,我們的「海洋文化」精神與本質究竟是什麼?
科 博 館 常設展 在 Taiwan Ba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歡迎光臨臺灣吧 #客家文化 #嘗會組織
--
🔹臺灣吧五週年展NEXT ROUND,10/5-6圓山花博,早鳥票搶購中
https://lihi1.com/PIj61
不多說,訂閱臺灣吧頻道→ https://lihi.cc/0SEYv 🔔
🍺臺灣吧FB(會有YT沒有的貼文和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barstu...
🍺臺灣吧IG(隱藏版內容都在這啊!)|
https://www.instagram.com/taiwan_bar/...
--
黑啤FB很可愛快來看|https://www.facebook.com/beeru.official/
黑啤IG一樣很可愛來看|https://www.instagram.com/beeru_tw/
臺灣吧線上賣場,很好買慎入|http://taiwanbar.shoplineapp.com/
合作邀約(來酒吧聊聊吧)|business@taiwanbar.cc
--
過年過節與家族相聚,
對許多人來說稀鬆平常,
那當你的家族,
有數十人、甚至上百人時,
嘿嘿,這就不常見了吧?
許多客家捧油,就有這樣的大家族喔!
其中還可能早就傳承了好幾十代呢!
為什麼歷經這~麼多年,
這些客家家族,還能互相照顧著彼此呢?
跟著黑啤一起玩玩這款《客力覺醒》遊戲,
找出答案吧!
_
究竟神秘的長者是誰?
客庄的少年又為何慌張?
黑啤能夠順利解開 #嘗會任務 嗎?
臺灣吧 X 臺灣客家文化館
與黑啤一起闖關,一起認識客家嘗會!
「承蒙客家-臺灣客家文化館常設展」
帶你深度認識客家嘗會與客家歷史文化
更多詳情👉https://thcdc.hakka.gov.tw/
_
📚參考資料📚
1. 陳麗華。「客家人的宗族建構與歷史記憶塑造: 以臺灣六堆地區為例」。臺灣史研究。2010年,12月。第十七卷。第四期。頁 1-31。
2. 羅烈師。「客家聚落的歷史與再現:臺灣新竹六張犁的當代鉅變」。全球客家研究。2015 年5 月。第4 期。頁31-62。
3. 林桂玲。「客家地域社會組織的變遷─以北台灣『嘗會』為中心的討論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
4. 楊景謀 。「祖蔭與再生:屏東佳冬楊氏宗祠及楊及芹祖堂保存運動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5. 羅紫菱 。「六堆客家盤花文化之探究--以內埔、麟洛地區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6. 劉秀美。「日治時期六堆客家祠堂建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科 博 館 常設展 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的推薦與評價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是,雖然說是常設展,但已經是第3次更新了,在技術內容與展示手法上都不斷與時俱進,所以..我很喜歡。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