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K Consulting:CES 2021聚焦於後疫新常態之創新應用
【CTIMES/SmartAuto 編輯部 報導】 2021年01月27日 星期三
工研院「展望2021暨CES重點趨勢研討會」今(27)日登場,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針對後疫時代下,2021年科技產業之總體觀察,並針對CES 2021最新科技發展動向提出解析,期協助臺灣相關產業掌握趨勢脈動,洞見未來新契機。
美國消費型電子展(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CES)堪稱年度科技業風向球,今年因應疫情,CES 2021首度改為線上展覽。在經濟部技術處支持下,工研院運用數位科技,首度以虛擬展示館參加CES 2021數位展,展出AI人工智慧、機器人、數位醫療等12項創新技術,同時舉辦超過130場的線上一對一合作洽談。
在趨勢剖析面向,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觀測到,「疫情」是CES 2021最大公約數,「數位轉型」是2021年最重要的關鍵趨勢。副所長鍾俊元指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的確對全球產業衝擊極大,已加速產業服務端、生產端的「數位轉型」。從CES觀察,今年的特色聚焦在後疫「新常態」的創新應用,大多數新產品、新技術都環繞著疫情的需求。建議臺灣服務端廠商,應加速運用數位工具,提供客戶零接觸服務體驗;生產端廠商則應充分運用數據加值生產製造,並投資於數位資產來創新價值。
CES 2021展覽特色:防疫、智慧、自動為後疫「新常態」三大需求
觀測本次展會的最大特色,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表示,防疫(Disinfection)、智慧(Intelligence)、自動(Robotics)為後疫「新常態」的三大需求,並主要呈現在「居家」、「個人」、「城市」等三種創新應用領域上,透過運用高性能運算、網絡安全(Cyber security)、物聯網(IoT)等「共通性」科技提供智慧與安全工具或平台實現。「居家」是結合工作與生活的活動總部,照顧到居家防疫需求;「個人」則重視個人化防疫與精準健康;「城市」的創新應用則強調公共衛生與零接觸商機。根據工研院預估,2025年全球將有40%的員工在家工作、有75%的病患將使用數位醫療服務,且網絡安全防護服務將有187億美元市場;預計至2030年,第四、五級自駕車產值將達600億美元,從上述後疫創新應用趨勢與機會,展望2021年,我國產業應提早布局相關產品技術發展。
後疫新生活型態:重塑AI人工智慧感知應用商機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指出,展會中可看到肺炎疫情導致生活型態改變,衍生諸多AI人工智慧感知應用商機。展示重點歸納為三大方向:一、環境潔淨科技:透過空氣水質病毒的汙染偵測、與汙染物質成份濃度之分析判斷,藉此進行廣泛的環境監控。二、非接觸式科技:不論在居家或工作場所,透過科技使接觸感染機率降至最低。三、穿戴/手持/居家用品生理量測科技:包括手錶、耳機、戒指、貼片、手機等,導入各種生理感測元件/演算法,使用者能在減少前往醫院前提下隨時進行健康管理。預期後疫新生活型態將加速各種AI人工智慧感知應用市場的穩健成長,工研院預估2021年全球可望達到703億美元產值水準,相較2020年成長14.5%,展現出強勁市場動能。
創新應用需求驅動:半導體技術將持續推進至試產3奈米技術節點
作為推動數位生活轉型的重要推手,各廠在CES展出最前瞻的半導體技術與產品。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觀測,半導體產業未來發展有四大趨勢重點:第一、量產技術節點持續推進至7奈米與5奈米,2024年將進入2奈米,持續提升晶片運算效能;第二、客製化多核心遊戲機運算晶片,提供最佳與流暢的遊戲畫面,如Microsoft及Sony均採用AMD客製化的晶片;第三、AI人工智慧晶片持續進化至「認知智能」,經晶片精密解析後,讓顯示畫面更接近人眼所視的體驗;第四、半導體矽光子技術實現低成本光達模組,推動廣泛應用於自動駕駛車輛。在產業前景面向,展望2021年,半導體技術將持續推進至試產3奈米技術節點。國際市調機構Gartner預估全球半導體市場在2021年將年成長11.6%,推升全球半導體市場達到歷史新高的5,020億美元規模。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觀察臺灣半導體產業技術持續推進與承接國際訂單之帶動,預估2021年臺灣半導體產業總產值將成長至3.5兆元新臺幣的歷史新高里程碑。
預見移動新體驗:智慧化與電動化大趨勢
汽車產業仍然2021 CES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CES 2021轉為全數位化展示,車輛領域仍有400家以上廠商參與盛會。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表示,高解析度影像雷達(Imaging Radar)成為傳統及新創廠商的新戰場,NXP、Continental、Vayyar、Arbe等從晶片到Tier 1系統供應商各推出解決方案。此外,順應電動化及智慧化的轉變,可觀察到Bosch、Aptiv、ZF等Tier 1大廠均啟動重塑新電氣電子架構,宣告未來移動將為軟體所定義。因應COVID-19,消費者對車輛內裝增加了抗菌、消毒、空氣淨化的需求,更進一步將個人車輛轉換為住家與工作場域外的「第三空間」,車輛內部空間轉化為智慧座艙,更大更多的螢幕、即時資訊串流、沉浸式音效,並導入人工智慧強調個人化的體驗,滿足駕駛與每一位乘客的需求。
個人健康新境界:數位健康創新迎商機
另一個觀展亮點是數位健康的蓬勃發展。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表示,COVID-19疫情加速了數位健康的普及,家被重新定義,在健康照護上的重要性更加強化。從醫療到日常生活,盡現未來數位健康趨勢。由疫情帶動數位健康應用的成長,助長遠距醫療、非接觸式應用快速發展。除了防疫科技,可發現5G、AI人工智慧、XR等數位科技發展帶動的數位健康應用陸續在健康照護領域落地。此外,因應生活型態(Lifestyle)而來的各項數位健康應用,也可看出數位健康科技持續擴大範疇。未來數位健康應用於不同場域之間的生理/生活數據的串連與整合度,將是未來的觀察重點。
智慧場域連結體驗:引領影音科技新浪潮
觀測CES 2021,「家」扮演推動新經濟更重要的角色,加速了新媒體影音串流、娛樂、遊戲、遠距辦公、線上學習、健身領域的趨勢發展。主辦單位消費者技術協會(CTA,Consumer Technology Association)預估,2021年北美市場在軟體與影音串流服務支出,將成長11%至1,120億美元,其中影片串流支出成長15%至410億美元,音樂串流支出成長19%至100億美元,遊戲支出成長8%至470億美元。國際大廠Samsung、LG、SONY、Panasonic等知名業者以AI人工智慧融入沉浸體驗影音科技,展示各項無縫連結智慧生活解決方案,包括:一、8K、Mini/Micro LED、可捲螢幕、透明顯示、電競新品、空間音訊、TWS等新興視聽裝置;二、5G智慧場域應用擴大,智慧感知影音互動系統、防疫科技與非接觸式技術等讓創新概念落地,並豐富使用者體驗,引領未來美好生活樣貌與推動全球科技產業向前邁進。
附圖: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副所長鍾俊元(左三)率領研究團隊發表展望2021暨CES重點趨勢。
資料來源:http://www.ctimes.com.tw/DispNews-tw.asp?O=HK51R8Z1SZSSAA00NO
移動汙染源定義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半導體產業4大未來趨勢 工研院公開觀測心得
14:242021/01/27 工商 袁顥庭
工研院「展望2021暨CES重點趨勢研討會」27日登場,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觀測到,「疫情」是CES 2021最大公約數,「數位轉型」是2021年最重要的關鍵趨勢。副所長鍾俊元指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的確對全球產業衝擊極大,已加速產業服務端、生產端的「數位轉型」。
從CES觀察,今年的特色聚焦在後疫「新常態」的創新應用,大多數新產品、新技術都環繞著疫情的需求。建議臺灣服務端廠商,應加速運用數位工具,提供客戶零接觸服務體驗;生產端廠商則應充分運用數據加值生產製造,並投資於數位資產來創新價值。
觀測本次展會的最大特色,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表示,防疫(Disinfection)、智慧(Intelligence)、自動(Robotics)為後疫「新常態」的三大需求,並主要呈現在「居家」、「個人」、「城市」等三種創新應用領域上,透過運用高性能運算、網絡安全(Cyber security)、物聯網(IoT)等「共通性」科技提供智慧與安全工具或平台實現。
「居家」是結合工作與生活的活動總部,照顧到居家防疫需求;「個人」則重視個人化防疫與精準健康;「城市」的創新應用則強調公共衛生與零接觸商機。
根據工研院預估,2025年全球將有40%的員工在家工作、有75%的病患將使用數位醫療服務,且網絡安全防護服務將有187億美元市場;預計至2030年,第四、五級自駕車產值將達600億美元,從上述後疫創新應用趨勢與機會,展望2021年,我國產業應提早布局相關產品技術發展。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指出,展會中可看到肺炎疫情導致生活型態改變,衍生諸多AI人工智慧感知應用商機。
展示重點歸納為三大方向:一、環境潔淨科技:透過空氣水質病毒的汙染偵測、與汙染物質成份濃度之分析判斷,藉此進行廣泛的環境監控。二、非接觸式科技:不論在居家或工作場所,透過科技使接觸感染機率降至最低。三、穿戴/手持/居家用品生理量測科技:包括手錶、耳機、戒指、貼片、手機等,導入各種生理感測元件/演算法,使用者能在減少前往醫院前提下隨時進行健康管理。預期後疫新生活型態將加速各種AI人工智慧感知應用市場的穩健成長,工研院預估2021年全球可望達到703億美元產值水準,相較2020年成長14.5%,展現出強勁市場動能。
作為推動數位生活轉型的重要推手,各廠在CES展出最前瞻的半導體技術與產品。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觀測,半導體產業未來發展有四大趨勢重點:第一、量產技術節點持續推進至7奈米與5奈米,2024年將進入2奈米,持續提升晶片運算效能;第二、客製化多核心遊戲機運算晶片,提供最佳與流暢的遊戲畫面,如Microsoft及Sony均採用AMD客製化的晶片;第三、AI人工智慧晶片持續進化至「認知智能」,經晶片精密解析後,讓顯示畫面更接近人眼所視的體驗;第四、半導體矽光子技術實現低成本光達模組,推動廣泛應用於自動駕駛車輛。在產業前景面向,展望2021年,半導體技術將持續推進至試產3奈米技術節點。
國際市調機構Gartner預估全球半導體市場在2021年將年成長11.6%,推升全球半導體市場達到歷史新高的5,020億美元規模。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觀察台灣半導體產業技術持續推進與承接國際訂單之帶動,預估2021年台灣半導體產業總產值將成長至3.5兆元新臺幣的歷史新高里程碑。
汽車產業仍然2021 CES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CES 2021轉為全數位化展示,車輛領域仍有400家以上廠商參與盛會。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表示,高解析度影像雷達(Imaging Radar)成為傳統及新創廠商的新戰場,NXP、Continental、Vayyar、Arbe等從晶片到Tier 1系統供應商各推出解決方案。此外,順應電動化及智慧化的轉變,可觀察到Bosch、Aptiv、ZF等Tier 1大廠均啟動重塑新電氣電子架構,宣告未來移動將為軟體所定義。因應COVID-19,消費者對車輛內裝增加了抗菌、消毒、空氣淨化的需求,更進一步將個人車輛轉換為住家與工作場域外的「第三空間」,車輛內部空間轉化為智慧座艙,更大更多的螢幕、即時資訊串流、沉浸式音效,並導入人工智慧強調個人化的體驗,滿足駕駛與每一位乘客的需求。
另一個觀展亮點是數位健康的蓬勃發展。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表示,COVID-19疫情加速了數位健康的普及,家被重新定義,在健康照護上的重要性更加強化。從醫療到日常生活,盡現未來數位健康趨勢。由疫情帶動數位健康應用的成長,助長遠距醫療、非接觸式應用快速發展。除了防疫科技,可發現5G、AI人工智慧、XR等數位科技發展帶動的數位健康應用陸續在健康照護領域落地。
此外,因應生活型態(Lifestyle)而來的各項數位健康應用,也可看出數位健康科技持續擴大範疇。未來數位健康應用於不同場域之間的生理/生活數據的串連與整合度,將是未來的觀察重點。
觀測CES 2021,「家」扮演推動新經濟更重要的角色,加速了新媒體影音串流、娛樂、遊戲、遠距辦公、線上學習、健身領域的趨勢發展。主辦單位消費者技術協會(CTA,Consumer Technology Association)預估,2021年北美市場在軟體與影音串流服務支出,將成長11%至1,120億美元,其中影片串流支出成長15%至410億美元,音樂串流支出成長19%至100億美元,遊戲支出成長8%至470億美元。國際大廠Samsung、LG、SONY、Panasonic等知名業者以AI人工智慧融入沉浸體驗影音科技,展示各項無縫連結智慧生活解決方案,包括:一、8K、Mini/Micro LED、可捲螢幕、透明顯示、電競新品、空間音訊、TWS等新興視聽裝置;二、5G智慧場域應用擴大,智慧感知影音互動系統、防疫科技與非接觸式技術等讓創新概念落地,並豐富使用者體驗,引領未來美好生活樣貌與推動全球科技產業向前邁進。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127003214-260410?chdtv
移動汙染源定義 在 文青懶媽的簡單生活提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精心規劃的童年,
能否保證順心如意的人生? ||
握有資源的父母,為孩子打造精心規劃的童年,
但孩子是否能從此走向順心如意的人生?
拚教養的過程中,究竟誰才是贏家?
或者我們只是被這國際化的浪潮,沖刷得看不見確實的方向?
=============================
閱讀 藍佩嘉教授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的過程,我點頭如搗蒜,不停地跟理工腦爸分享,「天哪~教授是採訪了我們嗎?怎麼書中描述的文本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又或者「天哪~教授分享的這個案例,跟我在媽媽群組裡看到的討論內容完全一樣,教授也在群組裡嗎?」
實際上當然沒有,我們只是千千萬萬個採取相同教養方向與保安策略的家庭之一,群組的對話內容,也在其它個同溫層群組裡重複過千千萬萬次。
書中將父母的教養與保安策略(保障孩子未來或童年的作法),依經濟、文化資本與追求的教養目標(教養益品goods)分成四個象限。
縱軸代表父母所擁有的經濟與文化資本、橫軸代表父母心中追求的教養目標。
總的來說,
社經地位高的父母,可能有兩種發展傾向:
因為曾受惠於「教育體制」帶來的好處與階級流動,更傾向於利用自己的資本優勢,培養孩子的「#國際競爭力」。
又或者想與過去的壓抑生活與高壓父母做切割,傾向讓孩子「#自然成長」,透過「規劃式的自然成長」,希望孩子保有「#快樂童年」,以作為日後生活的養份。
社經地位低的父母(如勞工父母或家有外配的家庭),大多曾受過階級分層造成的心靈創傷,傾向利用「教育」創造「智育成績」上的優勢,以打造「#階級流動」的結果。
又或是父母自己因著種種工作上的失敗,只得在返鄉落腳,將教養孩子的任務交給年邁的家人,自己肩負起養家活口的任務,親子相處時間壓縮,孩子更像放養在鄰里間的孩子,泥菩薩過江的父母,孩子的未來只能「順其自然」。
=============================
閱讀本書時,懶媽默默感受到深沉的悲哀。
不管是哪一種父母,身上似乎都肩負了不同的傷痛與重擔。
=============================
社經地位高的父母,盡其所能地為孩子保留一切能傳承的資源,又或者試圖將教養孩子的歷程,視作與自己和解的過程,希望與上一代父母的高壓教養方式進行斷裂。
說到底,養育孩子的過程,也像是一種開不了口的心理補償。
#補償過去父母未竟的陪伴、#補償自己奮力在階級中向上移動時錯過的歡樂童年。
社經地位低的父母,要不傾其所能將「教育外包」,希望孩子能有翻轉自己的人生。漫長的工時,反倒壓縮了他們與孩子的相處時間。
=============================
然而,#這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凡事都會變。
成功的定義會變、途徑會變、人會變。
沒有保證成功的教養方式,每一種教育跟環境都有所有得,也有所失。
遵循父母旨意生活的孩子,也許會迷失真正的自我,或者在某一天情緒反撲與父母決裂;生活在建構式田園生活中的孩子,是不是真如父母所想的不受外在環境汙染,又或者最後仍需面對適應不良的宭境。
從小放養的孩子,是不是只能坐困「教育屏障」設下的藩籬內,又或者能憑藉著幼時放養的力量,以天不怕地不怕的姿態,衝破個人與家庭枷鎖的限制。
=============================
書中其實沒有定義最好的教養型態,這也是社會觀察的所能提出的結論與警醒。
因為「最好」的結果因人而異,#只能選擇自已接受的方向。
想起電視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當我們在孩子身上寄予過多期望、投射過多想像、投注過多干涉,我們是否將孩子變成「#想像中完美的自己」,而忽略了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未來要面對的世界,已非如今的我們能夠想像。
藍佩嘉教授最後提出的建議令我深深感動。
她指出社經地位較高的中產階級父母,可以調整自己的腳步,將目光放在更廣闊的教育議題上;若是注重孩子的飲食健康,除了每日為孩子製作有機營養餐外,也可以參與影響學校眾多學童福祉的監督事宜。
=============================
「當一個好的父母,並非把小孩變成聰明、快樂或成功的大人,而是養出一個健康、適應力強、有彈性的孩子,#去面對難以預料卻必須面對的世界。」
藍佩嘉教授如是說。
=============================
與孩子保持點距離,不僅讓身為父母的我們有喘息的空間,也給孩子們失敗跌倒的機會;他們才能逐步摸索打造自己的人生藍圖,琢磨出面對解決事情的能力。
#文青懶媽
#閱讀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