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海散策-栽培漁業的發展/
漫步在卯澳,映入眼簾的是東北角特色建築-石頭厝,取材於海岸的砂岩,樹立百年的「吳家樓仔厝」,仔細一看牆面上有太陽🌞圖騰呢!
在地耆老說:可能是因為受平埔族自然崇拜信仰影響而繪製。
除了百年石頭厝外,另一邊是卯澳灣的景色...
卯澳灣有得天獨厚的灣澳地形,孕育出獨特海洋生態🌊,透過產官學合作與在地居民的努力,成為全國第一個「栽培漁業示範區」,不妨來一探海底之美。🐟
🙋♀️栽培漁業是什麼?
結合水產繁養殖、漁業資源管理及海洋工程等方面之科技,經由育種、繁養殖、中間育成、種苗放流、漁場環境改善及資源管理等人為措施,以達到增加漁業資源及改善漁業生產之目標。
🙋為什麼需要栽培漁業?
台灣近沿海漁業資源因長期的過度捕撈,導致海洋資源日益枯竭。為復育近沿海漁業資源,在海域環境收容力降低的狀況下,以人為的方法大量生產種苗,並經中間育成、放流於適當水域、改善漁場🐟,以增加魚群的加入量,推行『栽培漁業』,復育海洋環境與資源。
#青銀貢創 #新新向榮
#里海散策 #栽培漁業的發展
#卯澳灣栽培漁業示範區 #全國第一個漁業示範區
#鄉鎮玩家
種苗放流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窺尼泊爾如何發展生態與漁業永續】
博卡拉谷地約在尼泊爾的中心,博卡拉漁業研究站(Fisheries Research Station, Pokhara)成立於1962年,主要願景在如何讓捕撈漁業與養殖漁業增益人民生計,特別是當地倚賴濕地的貧窮農村。任務包括促進尼泊爾箱網養殖的拓展與開放水域漁業經營管理,提供人造埤塭、箱網養殖業者與漁民技術與資源上的協助和服務。
近年來尼泊爾開始發展原生魚種的養殖與保育原生魚種,並進行原生魚種種苗放流以增加野外族群量,同時控制與減少入侵外來種的數量,確保湖泊生態與漁業永續生產,同時應積極避免其擴散至現存地以外的其他淡水生態系中。
-
🤜看更多農報導:https://agriharvest.tw/
#尼泊爾 #養殖漁業
種苗放流 在 賴峰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種苗放流已見成效
澎湖以海立縣,豐富的海洋資源是我們引以為傲的資產,然而近年漁源逐漸枯竭,種苗放流是維護漁業資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以沙蟹為例,縣府種苗繁殖場放流量從去年的42萬隻增加到88萬隻,成長2倍,更突破傳統在砂質底潮間帶直接投放的方式,改利用馬尾藻礁,讓沙蟹幼苗躲藏其中,提升活存率及成長速度。
以25%存活率計算,預計1年後沙蟹可達上市體型,再以市價平均每公斤400元計算,約可創造2,200萬元產值,著實增加漁民收益。
提高種苗存活率之外,種苗繁殖場更擴大放流,年放流量超過1,000萬尾以上。放流種類包含枋頭、加志、燕魚、狗鯊、海膽、斑節蝦、沙蝦、狗蝦、沙蟹及大蛤、水晶鳳凰螺、九孔幼苗等高經濟養殖物種。
種苗放流尚需搭配社區自主管理,並與學校結合,擴大海洋生態課程教學,唯有海洋保育觀念向下扎根,澎湖下一代子孫的生態環境才能延續。
9月,在秋天螃蟹最肥美時節,農漁局將辦理「菊島優鮮海味季-蟹逅澎湖金蝦趴」活動,邀請大家一起來享受放流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