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丁與皮卡丘喜歡的另一套書:達克比辦案,這套是台灣自製的,內容有點深,但因為卡通與情節設計得好,讓孩子讀得下去,實在不錯!
「現在我就來介紹關於警戒色的兩種擬態。
第一種叫做貝氏擬態,在 1863 年英國學家貝茨發現,有些不是有毒性的昆蟲會模擬具有毒性的昆蟲的花紋或警戒色,這樣子比較不容易會被天敵吃掉,這種保護的擬態行為,成為貝氏擬態。
第二種叫做穆氏擬態,在 1878 年德國學家穆勒也提出另一種擬態行為,有很多具有類似毒性的動物會一起演化出類似的警戒色,加強放大天敵對這種警戒色的恐怖印象,對所有擬態的生物都有好處,稱為穆氏擬態。」
穆氏擬態 在 親子天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暑假閱讀sama媽媽推薦】
《達克比辦案》是一套讓我十分意外的科普書籍,看似童話的故事情節,卻含括了不少生物學基礎知識,比如大黃蜂模仿事件裡,可以清楚了解什麼是「擬態」、分辨「貝氏擬態」和「穆氏擬態」的差異;在偏心的企鵝爸媽和吃掉孩子的魚媽媽事件中,明瞭不同動物對抗自然環境的生存與延續法則。
漫畫形式的呈現,閱讀起來很輕鬆,再加上每個故事結束後,對於不同概念深入淺出的說明,知識性十足,不長的篇幅加上少量文字,利用早餐後的短暫空檔閱讀。閱讀雖快、時間也短,卻非常有收穫。對於期待獲取更深層知識、卻無法獨立閱讀太專業科普的孩子,充滿吸引力!
─完整全文: http://bit.ly/1mqUwvD
►更多動物知識這裡找: http://bit.ly/1j2xWZt
►夏天邊玩邊學去: http://bit.ly/1oh4bSk
穆氏擬態 在 親子天下‧悅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暑假閱讀推薦: 科普漫畫《達克比辦案》】
《達克比辦案》這是一套讓我十分意外的科普書籍,看似童話的故事情節,卻含括了不少生物學基礎知識,比如大黃蜂模仿事件裡,可以清楚了解什麼是「擬態」、分辨「貝氏擬態」和「穆氏擬態」的差異;在偏心的企鵝爸媽和吃掉孩子的魚媽媽事件中,明瞭不同動物對抗自然環境的生存與延續法則。
漫畫形式的呈現,閱讀起來很輕鬆,每個故事結束後,對於不同概念深入淺出的說明,知識性十足,不長的篇幅加上少量文字,利用早餐後的短暫空檔閱讀。閱讀雖快、時間也短,卻非常有收穫。對於期待獲取更深層知識、卻無法獨立閱讀太專業科普的孩子,充滿吸引力! by Sama
*完整全文:http://bit.ly/1o9vqNf
*更多動物知識: http://bit.ly/TV45GM
穆氏擬態 在 [討論] 關於擬態- 看板ckbc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一位以前生研的朋友在教高中生擬態、偽裝和保護色的觀念,
發現現在高中課本上這三個名詞被說成是生物常用的三種避免捕食的方法。
乍看之下覺得這樣的架構有點奇怪,以我過去的認知:
擬態(mimicry)是用來解釋兩種無關的生物為何長得很像的其中一種理論,
主要就是「模仿不好吃的生物以避免捕食」。雖然有時也會把模仿植物的
器官或非生物的「物體」(object) 歸類為 mimicry 的一種,
而這一類非生物的模仿應該就是我們所謂的偽裝(crypsis / camouflage)。
總之就是假裝成不好吃的東西就是了。
一般而言,偽裝主要指融入背景,或是模仿成非生物物體。通常和擬態會
分開討論。而這和保護色往往是同時存在的,或應該說保護色應該只是偽裝
的一種現象。
不過網路上(非學術期刊)也有人說保護色包含了警戒色在其中;
https://ppt.cc/LKWd
甚至有人認為用外在物件裝扮自己才是真正的偽裝。
https://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98/264/a-5.pdf
(我覺得很多都是相當不嚴謹的照抄或自己的誤解。)
然不只是網路討論,學術期刊上這些名詞也常混用,每篇文獻的指涉都不大一樣。
一些作者提供了操作型定義,用族群模型來討論這些名詞,那樣就非常複雜了。
所以,我發現自己並不是真的了解這些名詞的意思,希望大家一起討論一下。
-----------------------------------
可找到的相關的名詞有很多:
mimicry、crypsis、masquerade、mimesis、camouflage、apostacy、
protective coloration、aposematism
當然還包含以前常常提到的貝氏擬態(Batesian mimicry)和穆氏擬態
(Müllerian mimicry)、還有在社會昆蟲中特別討論的瓦氏擬態(Wasmannian mimicry)
為了幫助閱讀,
一般要了解擬態相關的演化系統,都會用model、mimic、observer三個組成來討論
model就是被模仿的典型,例如樺斑蝶的斑紋、鳥糞、樹枝等等
observer是捕食者,當他觀察到這些典型代表「不好吃」的現象後,
mimic就可以趁虛而入,模仿這個典型並從中獲利。
從這個角度,稍微清楚的整理,可參考這篇老文章: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095-8312.1981.tb01840.x/abstract
作者建議保有比較細緻的分類。
再提供一些文章:
https://www.sciencemag.org/content/327/5961/51.full.pdf
https://beheco.oxfordjournals.org/content/22/1/60.short
https://rspb.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content/273/1600/2433.abstract
總之以前認為很單純的事情,現在搞得有點頭暈,希望板友們一起提供資訊,
一起釐清一下這些名詞的關係,以及定義問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2.61.244
※ 編輯: aaeaiaoaua 來自: 114.32.61.244 (10/07 18:2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