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裏 編書的人】倉存往往是出版社必然面對的問題,而被送往廢紙回收或垃圾站,則是多數滯銷書逃不過的命運。小樺聽過很多作者被迫親自掉書的故事,幾百本書,幾箱都全丟到垃圾房了;也發現不少文學作品竟一掉成經典,「那麼掉之前為何不買呢?」
作品賣不出去,教編輯頭痛,小樺直言不想做一些「出完會打擊到自己嘅書」。她列出幾個選題條件:「要做得起,有人想讀,跟一些人的需求有對話的,文學水平要好,合乎推廣文藝的方向。」當以為文學書巿場較小眾,不及流行書、工具書暢銷大賣時,小樺卻道:「我們的書常常再版。」再版意味作品好賣,需要加印,該是個好消息,但她隨即補上一句:「which是不聰明的。」
更多編書分享:https://bit.ly/3wzjhf0
---
【大時代裏 編書的人】
封面系列文章:https://bit.ly/3ecazge
---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 iPad 版明周:
https://ebook.mpweekly.com/bookshelf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出版 #書展 #香港書展 #新書 #大型出版 #獨立出版 #本地出版 #編輯 #書 #文學 #讀書 #流行讀物 #攝影書 #社會議題 #哲學 #歷史 #文化 #本土文化 #香港 香港文學生活館 #我就是我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意味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地球生活了五年的時候,我開始覺得,自己降落到不對的地方了。當時一定是錯過站。
我在同物種間老覺得自己格格不入:我這個人,明白人類表達的字字句句,卻沒辦法掌握語言的奧祕;我這個人,與人類同伴有相同外表,但基本特性大有所異。
我家的庭園裡,搭了座色彩繽紛的帳篷,往一旁斜去。我會坐進去,在這艘太空船裡,攤平眼前地圖冊,忖度怎樣才能發射,帶我回去名為家鄉的星球。
如果我百思不得其解,就轉而詢問少數幾個可能真的懂我的人。
「媽,有沒有什麼人類的使用說明書啊?」
她瞅著我,眼神茫然。
「就是⋯⋯像指南那種,解釋人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
我不是很確定——從表情推論出內心真實感受從來就不是我的強項,以前不是,現在也不是——但在那個瞬間,我應該是看到我媽媽的心,碎了。
「沒有耶,小蜜。」
不合理啊。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書,幾乎包羅了這浩瀚宇宙其餘的萬象,竟沒有一本可以告訴我怎麼當人;沒有一本可以指引我怎麼準備好應對這世界;沒有一本可以教導我看到悲痛的人怎麼將手臂環放在對方肩上安撫,怎麼在別人笑的時候我也笑,別人哭的時候我也哭。
我知道當初被放在這座星球上,必定有什麼理由。隨著時間推移,我愈來愈能掌握自己的心理狀態,對科學也愈來愈有興趣,最後我終於發覺:就是這個了。我應該要寫出一份我匱缺好久的說明書——用來向我這種不懂人類的人,解釋人類是怎麼一回事,或許可以幫助那些以為自己懂人類的人換個視角看世界。局外人的人生指引。就是這本。
著書的目標並非一直看似明確,有時似乎遙不可及。我還得閱讀蘇斯博士的作品,努力精進普通教育的高級程度;閱讀虛構故事其實讓我畏怯不已。不過,憑著我腦袋的獨特運作方式,以及對科學近乎狂熱的喜愛,人生其他方面的闕漏,我幾乎都得以補足。
請容我好好解釋。我從不覺得自己正常,是因為我本來就不正常。我有自閉症類群障礙(ASD)、注意力不足過動(ADHD)、廣泛性焦慮症(GAD),病症全加總在一起,身為人的人生可能並不好受。這種感受確實常有。有自閉症,大概就像玩電動沒有主機,做菜沒有鍋碗瓢盆,彈奏音樂沒有音符。
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有ASD的人比較不善處理,難以理解:通常我們無法過濾所見所說,很容易就不堪負荷,還會舉止奇特,旁人可能因此忽略我們的天賦,不予理睬。我會狂敲桌子,發出尖銳古怪的雜音,還常常抽搐——是不定時襲來的神經不自主抽動。我在錯誤的時機說錯話,電影播到悲傷的片段時我笑出來,播到關鍵的劇情時我問個不停。而且我老是離情緒崩潰不遠。要知道我的心理怎麼運作,不妨試想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我的心理狀態,就是那顆網球,從這方到那方,來回往復,彈跳得愈來愈快,上下上下,左右左右,位置不斷變動。然後,倏忽之間,出現變化。一方球員打滑,發生失誤,或打出比對手更聰明的球路,網球旋啊旋,失去控制。崩潰開始。
這樣的生活儘管教人沮喪,但也完全是種解放。不屬於這個世界,也代表你處在專屬於你的世界——在一個可以自由訂立規則的世界。除此之外,隨著時間流逝,我逐漸了解神經多樣性這種非比尋常的混合狀態,也是一種福氣,那其實就是我的超能力,讓我配備了快速、有效率、能徹底分析問題的心理利器。ASD意味著我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沒有先入之見;焦慮與ADHD則有助於我迅即處理資訊,讓我在百無聊賴與極度專注之間用力蹦跳,意識到自己所處的情境後,得以在心中一一推演出可能遇到的結果。我的神經多樣性衍生了如此多個身為人類有何意義的問題,但同時也賦予我力量,獲取這些問題的答案。
我尋覓這些答案的方法,在人生中一直給予我至高無上的喜悅:正是科學的力量。人類模稜兩可、時常自相矛盾且難以理解之處,科學清楚明瞭,值得信賴,不會說謊,不會遮掩話中真意,也不會在你背後說閒話。七歲時,我愛上叔叔的科學書,這種直截、具體資訊的來源,我在其他地方就是找不到。每個星期天,我會前去他的書房,沉浸在科學世界中,彷彿壓力閥釋放之感,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找到東西解釋我最深的疑惑:與我同為人類的其他人。在這個拒絕提供確定感的世界中,我持續尋覓確定感,科學則向來隨侍在側,是最堅貞不渝的同盟、最忠誠可靠的朋友。
而且現在,科學這面透鏡成了我觀看世界的方法,我在人類星球探險時碰上諸多人類行為,都可以用科學解釋這些行為之中最神祕的面向。科學可能對許多人來說晦澀難明,專業門檻太高,卻也得以闡明最至關重大的事物。比起舉辦團隊打造的活動,癌細胞可以教導我們更多有效合作的真諦;對於人類之間的關係與互動,我們體內的蛋白質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機器學習機制可以協助我們做出更有條有理的決策;熱力學解釋了在生活中建立秩序的難處;賽局理論為社交禮儀指引了一條康莊大道;演化論說明了我們彼此的想法為何如此迥然有別。我們藉由理解科學原則,得以更深入了解生活的本質:恐懼的來源、人際關係的基礎、記憶運作的方式、意見不合的原因、起起伏伏的感受、個人獨立的程度。
世界關上了面對著我的門,但科學一直是把金鑰,為我解鎖那道門,我相信,科學必須闡明的內容,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舉足輕重,無論是神經典型(neurotypical)、的人,還是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gent)的人,如果想更了解人,其實就該透過科學知道人如何運作,了解人體及大自然運作的模式。我們大多數人對於生理機制與物理化學作用的認知,只來自課本圖表的粗略印象,但每種機制與作用皆包含了特性、階層、溝通結構,在在反映出我們日常生活中體驗的一切,也有利於闡釋。只學其中一種,不學另一種,就像是閱讀一本頁數少了一半的書。科學界定了人性以及我們所處的世界,若能更深入釐清科學,必有助於理解自身以及我們周遭的一切。面對各色人事,我們通常仰賴本能、揣測、假設,科學卻有助於撥雲見日,提供解答。
我以前得將人與人類行為當作外國語言來學習,因此認清,原來稱自己外語流利的人,也並非必定能淋漓運用所有詞彙與通達所有文意。我深信,這本我不得不為自己撰寫的使用說明書,有助於各位釐清構成人生經緯的人際關係、社會環境、進退維谷的窘況。
打從我有記憶以來,主宰我生活的就只有一個問題:如果你不是天生就能與人建立連結,該怎麼辦?我無法憑本能體會到愛、信任、同理心,但我迫切想要感受到,所以我成了自己科學實驗的活體受試者:測試那些能讓我成為人類的話語、行為、想法,若無法成為人類,至少,也能成為同物種之中能自理生活的成員。
我在追尋這份目標時,一直以來都很幸運,家人、朋友、老師都很照顧我,不吝給予愛與支持(有人則吝惜給予愛與支持,各位之後會讀到)。由於我在人生享受到各種禮遇,希望在此分享自身經驗,告訴大眾,以「差異」為出發點的話,哪些事情可能辦得到,哪些事情可以達成。我得的亞斯伯格症(常與高功能自閉症混為一談),反而讓我變得太「正常」,不像刻板印象中的自閉兒,又太特別而不像神經典型人,因此我將自己視為溝通大使,為這兩個我所處的世界搭起橋梁。
我也知曉,改變人生的要件,就是察覺到有人看見我,有人理解我,要意識到自己是人,有權做自己:事實上,是有責任做自己。人人皆有權與他人連結——心聲有權受到傾聽,言語有權受到重視。尤其,那些本質上與本能上都難以與他人連結,又為此拉扯撲騰的人,更是如此。我期冀透過本書所述的經驗與想法,得以強調我們身為人皆有共通點的重要,並提供找出共通點的新鮮方式。
是故,我誠摯邀請各位,和我一起踏進這個由亞斯伯格症、ADHD交織而成的怪奇世界。待在這個世界,固然感覺怪異,但想當然耳,絕對不會沉悶。記得帶上筆記本,把你的耳機塞進包包——耳機倒是很少離開我的耳朵,我對外在世界感官超載(sensory overload)的時候,耳機能有效替我阻隔紛紛攘攘。而有了這副耳機,就代表你準備好了。起而動身吧。
摘錄自《#人類使用說明書》作者序/卡蜜拉‧彭(Camilla Pang)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覺得自己不是地球人的人,不只我一個。只是說,作者用科學理解人,我習慣使用心理學去貼近人心。
後來我發現,其實連地球人本身,都覺得人生很難。也有不少地球人,並不適應地球人自己建構的文明。這現象,有時讓人感覺荒謬,但又衍生出許多讓人感覺悲傷的故事。
祝願您,能藉著這本書,知道擁有自己目前內在的心靈,那是相當了不起的事情!
.
ps. 這本書今天晚上9點半會進行贈書直播,歡迎參與
.
以上文字摘錄自
《#人類使用說明書》
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
博客來 https://bit.ly/2UL8LAY
大 塊 https://bit.ly/331aGFM
誠 品 https://bit.ly/2ISQHT4
金石堂 https://bit.ly/2UKBPbC
讀 冊 https://bit.ly/35KCP62
Momo https://bit.ly/3lJfS8K
大塊文化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6495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意味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私讀推薦~《看得到的世界史》上&下】
「七間屋子裡,每間屋子有七隻貓,每隻貓抓到七隻老鼠,每隻老鼠吃掉七穗玉米,每穗玉米拿來播種,會產出七加侖的穀粉。把以上所提物品數量加總後一共是多少?」
如果你正開始動腦運算的話,不妨先了解這道題目其實出自於距今約3560年前的古埃及《蘭德數學莎草紙》(Rhind Mathematical Papyrus)。
====================
《蘭德數學莎草紙》原來長度約5公尺,高約30公分,為卷軸形式,其中2/3現存於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莎草紙上共記載84道數學題目,封面上的書名看來頗具現代行銷意味:〝正確的計算高招:掌握所有意涵、通曉一切難題與秘密〞。若你是個古埃及人,這些約等於現代中學程度的數學題目有何作用?
古埃及已經擁有非常完整的國家制度和社會結構,數學運算關乎整個國家工程、生產、戰備補給等運作。換句話說,若是少了文字與數學概念,將難以支撐文明發展與國家行政運作。而《蘭德數學莎草紙》正是古埃及公務員教戰守策。
是說公務員為了混口飯吃,萬一題目太難也不能一個美送就丟筆,反正莎草紙上還很貼心地用紅色字跡提供解答。
====================
從數學莎草紙再往前推進一些年代,文字的出現對於人類文明進展至關重要。
世界上文字最早起源如今仍存在爭議,何況關乎民族顏面,這個問題顯得既敏感又容易受傷害。若從現存遺跡考證的話,目前則由距今約5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泥土寫字板暫居冠軍,雖說人家只有滑鼠那麼大。
小泥板上的文字意義非常妙,那些符號記載著啤酒配給量。對啦,就是我們吃熱炒海鮮、看球賽時的好朋友。只是古巴比倫人喝個啤酒還要認真記錄,有沒有這麼誇張?
那時啤酒營養豐富,口味也已經不少,是工人重要飲食內容。對於已經展出城邦制度,擁有數萬居民的文明來說,政策運作不可能隨口說說便算數,啤酒記錄就是政府發給工人的薪資表單,也關乎國家經費之掌控。
====================
那甲骨文,甚至更早的陶文呢?
根據考證,陶文出現於夏朝之前,大概距今4500年。而甲骨文則是商朝中期之後才發展,還要比陶文再晚個1200年。看起來古巴比倫還是贏了。再者甲骨文做為王室用於占卜記事之用,內容多關乎政事、戰爭、祭祀、遷都、王室譜系等等,對於鬼神與祖先極度敬畏,其中崇拜迷信與活人祭祀殘忍噬殺的程度,真會讓現代人頭皮發麻難以想像。
因此若以翹腳看熱鬧的沒出息老百姓如我看來,巴比倫小泥板和古埃及莎草紙的內容似乎更接地氣也更好玩→那個用吸管喝的古代啤酒到底還有啥口味?哪一種最好喝咧?🍺🍻🍺
====================
1753年,在英王喬治二世(George II,1683年-1760)熱情支持下,以著名博物學兼收藏家-漢斯・斯隆(Hans Sloane,1660-1753)餽贈給國家的71000件藏品為基礎,大英博物館因而成立,並於1759年正式開放。直到現在,館方仍堅持〝博物館應該是全體人類共享的教育殿堂〞理念,入門不收取費用,而只設置隨意捐獻箱。
比較另外兩家世界級博物館收費標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票價25元美金,可在本館與修道院分館無限次連續使用三天;巴黎羅浮宮則是15歐元,但僅限一次進出,至於分館-德拉克洛瓦美術館(Musée Eugène-Delacroix)則須另行購票。然後在羅浮宮還得擔心排隊入場時被扒竊的問題。
相形之下,大英博物館確實非常友善。
====================
2010年,英國廣播公司BBC與大英博物館聯手合作,從館藏800多萬件藏品中,選出100件,做為《看得到的世界史》各章主角。時空跨越兩百萬年,範圍涵蓋世界各地,依次述說它們的故事,內容豐富多元精彩得要命。由時任館長-尼爾・麥格雷戈(Neil MacGregor,2002-2015在任)主筆撰寫,使讀者從這些形形色色物品中了解人類如何形塑歷史,又曾經扮演何種角色。
2012年繁體中文初版發行,多年來即使翻閱無數次,仍舊常有新發現與新樂趣。
且不說被精心挑選出來的物件所蘊藏深厚背景與迷人故事,光是幽默詼諧的敘事口吻就讓閱讀此書變得趣味十足→館長大人簡直太博學,請受我一拜。
尤其看到每個篇章結尾時,常常讓人忍不住笑出聲來。是而也讓我首度到手時便無法抗拒地花了兩個晚上讀罷上下冊。話說,當年還是酒聚時在友人的書櫃裡發現這套好書,頓時眼睛為之一亮,酒杯立馬擺一邊…(最好是
結果當然是酒繼續喝,回家火速上網訂書接著看下去啊~🍷🥂🧀
====================
若是每回走進博物館,在膜拜所謂〝鎮館之寶〞或大師作品之後,轉身面對滿坑滿谷展品卻不知所措,或只能走馬看花潦草離場,這套《看得到的世界史》或許會為你開啟探索寶藏的大門。
至於本文一開始的古埃及數學題目,答案是 19607(7+7平方+7三次方+7四次方+7五次方)。
所以偶爾練習一下數學題目,要是哪天不小心穿越到古埃及,當不成被搶來搶去的凱羅爾吃香喝辣周旋於眾人之間(看過尼羅河女兒吼),或許還是可以混進政府體系抓頭算數學。
當然,在閱讀之後再拜訪大英博物館,見到藏品本倫一一在列時,肯定更有親切感,那是再好也不過了。
#好書無論新舊都要強推
#歷史文物很有趣
#大英博物館真貼心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Junie Wang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