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隊友在哪裡?>
昨天讀完《他人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other )一書,覺得很有意思,立刻和在我旁邊的豆豆分享心得,也和他進行了一場有趣的討論,沒想到引導豆豆順利了說出了許多內心想法。
我覺得作者亨利克勞德提出了一個很簡單的,檢視自己人際關係,幫自己找出「神隊友」的方法。
忍不住想分享給大家。
-----------------------
《他人的力量》作者亨利克勞德博士是一位著名的領導學專家以及臨床心理學家,他寫過許多關於「健康人際界線」的書籍,我已經列入閱讀清單的下一本是《為孩子建立界線》。
《他人的力量》一書的主張是「人是社會的動物,人際關係絕對和你的身心健康以及成就有絕對關係。」
而「如何辨識什麼是良好有助益的關係?」「哪些人是你的神隊友/貴人呢?」
-----------------------
作者提出了「4個角落理論」
1.「孤立狀態角落」
無法相信別人,覺得人際關係很麻煩,活得像是孤島狀態。
這個角落看似安全但是很危險,很容易陷入鑽牛角尖,做出傷害別人或是自己的行為。我覺得突然換環境,社會角色改變(例如結婚or變成媽媽),都有可能突然來到孤立狀態角落。
2. 「壞的連結角落」
在這個角落的關係讓你產生羞辱感,覺得自己不夠好,必須要委屈自己去配合討好對方。
可能是父母,婆媳,師長,老闆同事也可能是朋友同儕,心靈不夠堅強的人就會覺得「我必須改變真實的自己去配合對方的期待」,因此就會變成只有一方在猛出拳一方被在角落持續挨打的狀態。
這個角落聽起來很像業障,如果挨打者不讓自己強大起來,心靈會不停地受到傷害與剝削,不幸就會一直輪迴。
3.「表面看起來好的連結角落」
當一個人待在1和2角落久了,就很容易跑到3這個角落去。
這個角落的可以提供你像是快速止痛藥的東西,例如瘋狂購物,喝酒。在3這個角落遇見的人大多是同樣的心理狀態,就是「彼此尋求短暫慰藉」,但是藥效過了,你的空虛感依然還在。
因為你和角落3的人並沒有進行「真實的情感連結」。
很多人在3覺得空虛又會跑回2 or 1,在1感覺寂寞又會回到2.3。作者說這3個角落就像是不幸的圓環,讓人鬼打牆出不去。
4. 「真正的聯繫角落」
這個角落是作者提倡的「貴人神隊友角落」,這個角落的人可以讓你做最真實,完整不虛假的自己。
這個角落的人可以給你安全感,他們會協助你「自己強大起來參加自己的人生戰局」,將來即使他們不在了,那份曾經從他們身上得到的強大力量,也會內化成你自己的力量。
有可能自己的家人和老朋友就在4號角落,或是長期可以帶來力量和能量的習慣也是(例如閱讀,持續運動等等)
最後作者主張,想要提升人生的幸福層次,就必須強大第4個角落。
(有許多方法,請大家自己去讀書吧會受益良多!)
-----------------------
我覺得很有意思,拿出了一張紙畫出4個象限,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狀態。
1,2,3,4角落的關係,有時會有重疊,也會隨著自己以及對方的成長漸漸改變。
回溯一下發現1,2,3的關係都需要靠著不停檢視Delete自己和強化意識來平衡自己心的耐受度,而看著角落4,想想這些一直提供給我能量的關係,心裡面則是充滿感謝與安心。
-----------------------
檢視完自己,我也請豆豆檢視了自己的4個角落。
他說:「去到公園時,不管怎麼邀請都沒有人想和我玩時,我覺得心情像在1。」
「班上有固定2個同學,有時候會突然罵我會推我,我覺得我跟他們的關係是2。」
「在公園遇到的,可以一起玩一下下的朋友,還有看卡通,我覺得是3。」
「4的角落有好多人喔!有爸爸媽媽,幼稚園老師,幼稚園的好朋友,不同幼稚園的好朋友......」
「你看你是一個超級超級幸福的人耶!這些人都是幫你人生加油的人喔!」我說。
「真的耶!這些人都是我的重要寶物!我真的是超級幸運星!」
「那你也要好好想想怎麼珍惜和維持4號角落的關係,讓你自己也待在這些重要的人的4號角落喔!」
「這樣想一想,我好像比較沒有在意角落2遇到的人了耶!」豆說。
「而且搞不好,他們也不會一直待在2哦!」
-----------------------
其實書裡面還有許多有趣的見解,但今天就先分享到這裡了,改天有機會再繼續分享。大家也可以自己檢視或是和小孩一起討論看看^^
ig:
https://www.instagram.com/mentaikotokyo/
pic:和10年前來日當天認識的好朋友的固定聚會,感謝命運讓我們彼此成為4號角落的夥伴。Shiseido Parlour的甜點實在好療癒我喜歡!
空虛感的意思 在 于玥心理師的心靈命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心理師看戲劇】逃避型依附的戀人(找我經紀人中的Andrea)
最近防疫期間在家,於是我跟另一半開始追劇,我太太說想要看香香的拉子片,google之後發現找我經紀人這部法文影集。首先,先說這部真的很好看,除了裡面真的有不少歐美大明星客串之外,裡面也提到了許多女星即使再有名、再被世人所尊敬,都可能遇到的困境;加上最近防疫期間無法出國,裡面的法國風景與街景,都可以稍微撫慰一下無法踏出國門散心的空虛感。
#找我經紀人 #callmyagent #逃避依附
這部影集中主要在講述一個不算特別大也不算特別小、有點權威的經紀公司裡面發生的總總事情,以及經紀人的工作與藝人之間互動等等,其中一位頗知名的經紀人Audrea是一位女同性戀者,在劇中一開始她總追求著一夜情,卻沒有打算要走入親密的伴侶關係當中。
在第一季因緣際會之下認識了她的女友Colette,後來成為老婆,但因對方渴望一個穩定的伴侶關係,所以屢屢把她拒之於門外。而好不容易Colette敞開心房,兩人關係越來越穩固時,Audrea卻總是以工作為由錯過了兩人的約會時間,甚至到最後被Colette親眼目擊她親吻了別的女人。
在心理學家這幾年下來努力研究依附理論的結果,也發現成人也有自己的依附風格,除了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安全依附類型之外,其中不安全依附類型有焦慮型、逃避型與矛盾型。
以情緒焦點治療理論分析(簡稱EFT),在有些小狀況的關係裡面,常見的互動模式會有一種情況,就是一位是指責攻擊者,通常是焦慮依附類型,習慣用指責抱怨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和需求,並且積極爭取維持情感連結),另一位是逃避退縮者,如字面的意思,通常是逃避依附類型,感到不安全就會與對方保持距離、沉默與避免談論情緒。這就是所謂常見的 #焦逃配
由於在找我經紀人這部影集中,Andrea除了一開始就表明自己沒打算穩定下來,到後來即使遇見了Colette卻還是將生活絕大數的重心放在事業中,甚至與其他女性親吻等等,這樣的舉動很明顯就是逃避依附類型的人。
"逃避型案主會聚焦在別人的問題,而非自己的,其普遍的因應策略與回應是他們的不反應風格,遠離情感需求或脆弱,並輕忽自己與他人的痛苦。"取自〈人際歷程取向治療--整合模式〉。
Andrea一開始將生活重心皆放在工作當中,而藝人們所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讓她得以擔任直升機保母的身分協助處置,正好讓她沒有甚麼空檔好好跟自己相處或是細細品味自己的情緒與狀態;即使有了一些空閒,她就會開始滑交友軟體或是泡酒吧,看看有沒有人願意陪她躺在空蕩蕩的床上。
這樣的生活模式其實並沒有甚麼問題,甚或事業心強這件事情,也是這個社會貼予一個相對正面的標籤。而她就不需要去碰觸自己內心最敏感的情緒或是脆弱、痛苦等等,但當她真正走進伴侶關係之後,對方卻因她老是輕忽彼此的約定、摧毀信任感與安全感,直到對方受不了離去,她才意識到對方對她的重要性。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伴侶關係真的已經走到這麼糟糕的時候,才會考慮走進諮商室。
"逃避退縮不安全依附的人,表面上看起來理性冷漠、漠不關心、逃避退縮或面無表情,但其內在感受是生氣被打壓指責,因對方的批評攻擊而感到受傷,也對無法掌控情境而感到無助傷心、他們害怕被人瞧不起,也害怕無法達到他人的期望。"取自〈原來,婚姻可以不靠忍耐來維持〉一書。
在Andrea在劇中雖然試圖想要挽回這段關係,並且提出約會的邀請,但也忙著處理藝人的事情,而幾次放了Colette鴿子。正因Andrea重視著事業,也擔憂著失去掌控、害怕自己被人所瞧不起,事業確實是最能夠被量化看見、被主流社會文化所鼓勵,一種展現自我價值感的方式,一旦失去了掌控或是抽離了經紀人這個身分,Andrea就會變得無所適從。而她的行為也在在地告訴她的伴侶,她的事業比她們的關係與家庭來得重要許多。
不過幸好她遇到人生瓶頸的時候,懂得向Colette求救。當Colette感覺到Andrea的自我防備沒有這麼高、也沒有嘗試要逃避彼此的關係與自身的感受時,Colette稍微有貼近Andrea的真實感受與需求、脆弱時,她才會感覺到彼此的關係是真誠且緊密的,便更能夠願意待在Andrea身旁。
當逃避型依附的人願意一改自我保護的態度,並對伴侶表現自己的脆弱與需求時,他們的伴侶便較得以感受到他對這段關係的真心。
當然,要敞開心房不是這麼容易的事情,羅馬畢竟不是一天造成的。在逃避型依附的人經歷過這麼多次的受傷,他的人生歷練總是告誡他,展露自己的情緒跟脆弱終將會導致很可怕的結果,他又要如何在他還滿感到足夠安全的關係當中表現自己真實的情緒,更何況他可能也已經習慣隱藏、壓抑自己的情感到最後都麻木了。
因此,倘若在文中你看到自己有點像是Andrea的部分,不妨先給自己秀秀,理解並且接納自己不讓他人靠近,是因為你害怕自己受傷,你也害怕讓別人對你失望。你願意先學習成為自己的避風港,學習如何陪伴自己的脆弱。
而倘若你的伴侶有些Andrea的影子,當你們的相處使你們有些情緒或是焦慮浮現上來時,不妨先給自己幾個深呼吸,感受一下自己現在的狀態,倘若你很清楚你說的話可能會把對方推得更遠或是惡性循環重蹈覆轍,試著給彼此一些空間,梳理彼此的情緒與狀態,並且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
延伸閱讀:
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 傑佛瑞.楊、珍妮.克露斯克著
守好你的心裡界限療癒你的內在小孩 文耀翰著
#心理諮商 #伴侶諮商
空虛感的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約兩週前,我的作家好友王文華 TOM WANG來訊,邀請我上他現在每週六在Clubhouse上舉辦的讀書會,他那時候對我說的一句話讓我特別印象深刻,他的大意是:「這大概是我們讀書人,在這個疫情時期能盡的一點點力量吧!」
⠀⠀
用聊一本書的時間,讓大家在疫情期間能有不同的陪伴,順便帶走一些讓生活更有意思的思考。
⠀⠀
這次我選讀的是個人很喜歡的一本《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在疫情警戒之前,我們心情悶的時候,可能有個選項是「出外散散心」,而當某些選擇不可行的時候,我們內心怎麼調適、讓自己感到快樂,就變得格外重要。
⠀⠀
不知道你是否有想過,到底「快樂」、「幸福」是什麼嗎?
曾經有學員和我討論這個問題時,他跟我說:「我在玩手遊會感到快樂」、「我吃到喜歡的東西就會覺得開心」,但他非常困惑:這真的就是「快樂」嗎?「這樣的快樂感覺很短暫且膚淺耶?!」他這樣跟我說。
⠀⠀
其實,他在玩手遊、吃愛吃東西感到的愉悅感,確實是快樂的一種成分,而這個感覺我們姑且稱之為「享樂」。
⠀⠀
沒有享樂的成分,人生會枯燥無趣,但假如全然都在追求享樂,人終究會走到一個節點,內心開始感到空虛。這個空虛感為何而來?快樂還有哪些其他的成分?在這集Clubhouse說書特輯,我和Tom都聊給你聽。
⠀⠀
我們特別把這次的說書放到Podcast上,歡迎你也來聽一聽到底哈佛最受歡迎的心理課是如何定義「快樂」,以及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內心體會到源遠流長的幸褔與快樂感。
⠀⠀
🔻歡迎收聽我們的說書對談🔻
Apple Podcast ➡️ https://lihi1.com/nBR9X
Spotify ➡️ https://lihi1.com/PGR2i
KKBOX ➡️ https://lihi1.com/TZj60
SoundOn ➡️ https://lihi1.com/Nqe3b
Firstory ➡️ https://lihi1.com/MlUCI
Google Podcast ➡️ https://lihi1.com/4VCQT
MixerBox ➡️ https://lihi1.com/0U9yA
MyMusic ➡️ https://lihi1.com/b8L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