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subject
unsubject 呢個 branding 究竟點來?
唔怕話畀大家知,有日,我 setup 試下新嘅 newsletter ,好似係 substack ;佢係都要我打 subject 係乜:「乜都未寫,我又點知 subject 係乜喎。」
嬲嬲地之際,unsubject 呢個字,忽然浮現腦海:「呢個 branding 幾好喎。」下一步,就係去 domain search⋯⋯
unsubject 嘛,就係諗到乜就寫乜。我知有啲朋友,例如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嘅作風,就係先有題目,然後再寫文。但我自己,就好多時就算心目中有個題目,好多時寫寫吓,又變咗另一件事;有時亦會寫寫吓覺得無癮,篇文亦都唔再存在。
好似上個月 Bretton Woods System 壽終正寢半世紀,我開始咗一篇《消失的布電頓森林》。結果,寫咗大概五千字,都未去到六零年代,自己覺得時間過去,都係等一百周年先寫喇。其實篇文想講嘅係,固定匯率制度其實背後有啲乜嘢假設,點解六十年代嘅美國,守唔到呢啲條件,最終制度點崩潰,之後嘅世界又點。五千字,都只係講到啲前設。
學愛恩斯坦話齋,如果真係好熟一件事,應該可以好簡單咁解釋得到。又唔怕話畀大家知,最初我 facebook 寫咁長嘅 narrative,本來只係鬥氣;個個都話啲人無心機睇咁多字,一定要拍片先有人睇。「係咩?我就係唔信邪。」結果我發現,facebook 嘅運算法,似乎都會睇一個 post 大家睇幾耐。以廣東話寫嘅純文字 post ,如果大家用嘅時間比同類 post 長,似乎 facebook 係會更積極去派送。
如是者,就開始咗我呢種諗到乜寫乜而且又有少少長嘅 narrative。
又有一段日子,覺得寫埋寫埋,最終都好似改變唔到啲乜,索性將一切都摺埋。好似我有個老友,佢就摺得好埋。佢段數比我高,所以亦摺得好埋。而我呢,就忍唔到幾個月。
其實封筆摺埋嘅幾日裡面,我都有繼續工作,有去吓 webinar ,有 social 嘅,不過唔係香港。自我介紹嘅時候,忽然間,又發覺自己都係話自己係一個 writer 。
但係我寫畀邊個睇?寫畀自己睇?舊年夏天,我得返自己一個讀者;但我話過,就算得返一個讀者,都會繼續寫。
「反正都寫咗,點解唔發表?」寫作其實有時只係為咗整理資訊,幫助思考。
發表言論,其實有好大責任。所以有一段日子,我都只係 Patreon 裡面發表;但人就係咁,當你開始咗做一件事,呢件事漸漸就有自己嘅存在理性:「開得 Patreon ,就要吸引更多人 sign up;咁就要做下宣傳⋯⋯ 」如是者,我又重返 facebook 嘅世界,又做 podcast。 彌敦道政交所- Nathan Road Politics Exchange #湛國揚 自立門戶,我又去撐場⋯⋯
呢啲係唔係叫做人在江湖呢?其實都唔可以話身不由己;畢竟每件事都係自己揀。
講返條路自己揀,其實 Patreon 又好 unsubject.me 又好,大家都可以揀,其實內容都係一樣,只不過 UI / UX 有少少唔同。不過,更重要嘅係,點解我繼續寫,同埋點解我希望大家會支持我嘅寫作。
話說早排寫 Niall Ferguson 本 The Great Degeneration 嘅導讀,當中有一章講到 civil society ,公民社會 ;呢個詞語,大家可能讀書聽過,又或者有時會聽到啲社會棟樑講。但係何謂公民社會?我見呢個概念,從來都無人用一句說話可以講得清楚。
不如,我又試吓好簡單咁解釋一次:「當每個人都問自己,可以做啲乜嘢令呢個世界,呢個社會變得更美好,呢個就係公民社會。」
香港人,對公民社會呢個概念,又點會陌生?過去兩年幾,我都唔知幾多次收到 message 問:「究竟仲有啲乜嘢我哋可以做?」
其實,有好多事我哋可以做,未必可以令社會變得更好,但至少可以令自己更進步。但掉返轉頭講,如果自己唔係每日都更進步,更強大,我哋又憑乜嘢可以令社會變得更好?
我唔敢話自己一定可以每日都有進步,但至少有呢個目標,亦都提醒自己。呢個小小嘅群體,我相信都係一班有呢個共同價值觀嘅朋友。真係老套啲咁講,《論語.學而》都係咁講喇。
每個我揀嘅題材,無論係政治抑或經濟,時事又或者歷史,無非都係想從中得到一啲新嘅睇法,帶我哋由固有嘅框架,走去一個更廣闊嘅空間。unsubject 嘛,除咗思想自由,有更多一重積極主動嘅意義。
抑都係呢個目的,我歡迎大家提出一啲你想睇但又未開始睇嘅書;等我又試吓去讀完然後寫一篇導讀。假如話我平時寫嘅隨筆係思想嘅 omakase , TL;DR 系列我嘅身份就好似 sommelier ,去為大家講解同配對知識。
講到尾,經營自媒體,卑微嘅願望就係同大家一齊增進鑑賞力同趣味。畢竟,話「獨立思考」,又太沉重。
請容許我最後好似九唔搭八咁分享一個小故事。話說,我最欣賞嘅電影同角度,係 Dark Knight 裡面由 Heath Ledger 飾演嘅 Joker,係 superlative ,沒有之一。戲裡面,Joker 對面上嘅刀疤,有好多個解釋。故事嘛,如果你去認真探究邊一個講法先至係「真」,就唔明白 why so serious 嘅道理。
#是日隨筆 #廣告時間
Unsubject https://bit.ly/3CEU3iX
Patreon https://bit.ly/3zgXNF6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醫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兒童汽車安全座椅--父母必須知道的要點 最安全的擺放位置在哪裡? 最安全的位置是:後座中間的位置,因為他離撞擊點最遠,緩衝空間最大,所以最安全。 很多人以為是駕駛座後方最安全,但事實上駕駛座後方受到側面撞擊的機會最大 但是,後排中央的位置,很多汽車沒辦法安裝ISOFIX或者安全帶沒辦法固定提籃或座...
空間 六零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走讀大稻埕】台灣六O年代的集體記憶,再續大稻埕
﹋﹋﹋﹋﹋﹋﹋﹋﹋﹋﹋﹋﹋﹋﹋﹋﹋﹋﹋﹋﹋﹋﹋﹋﹋
↠ 大稻埕碼頭:
一座島嶼接口國際的起點,見證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地方縮影 ↞
講師|曹俊彥
日期|2021/08/28(六)10:30-12:00
你知道五十年前的大稻埕長什麼樣子嗎?
聽兒童文學界的常青樹——曹俊彥老師暢談五十幾年前大稻埕日常街區,分享說故事時必備的“紙芝居”,讓我們透過線上講座回到「台灣60年代的大稻埕風景」,亦談與兒童文學界點子王 #劉興欽 漫畫家,相遇的起點。
大稻埕是一座充滿文化底蘊的城市。繪本作家曹俊彥,不僅是寫故事的人、更是以圖像說故事的人,《曹俊彥回OOO》系列,不僅是以文字記錄了大稻埕的歷史的點滴,更刻畫了台灣六零年代中期到七零年代末期的社會氛圍與精神。
《曹俊彥回大稻埕》書中寫道:「回來大稻埕,走在延平北路、涼州街、迪化街,景物變了,人物也完全陌生了。迪化街雖然還是南北貨和布料批發的重要市場,但多了藝文空間和觀光的功能。以前三步五步就是親戚、朋友的家,現在走著走著,除了少數可以勾起青少年時記憶的建築外,竟然會有找不到故鄉的感覺。這是不是大都市的居民都會有的際遇?那我寫這本書,能不能拉住一些拉住片段的記憶呢?」
出版社: 玉山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俊彥 |圖畫書創作家、資深童書編輯、台灣兒童文學教育推廣者。
一九四一年出生於台北大稻埕。大稻埕興盛的文化活動,成為他日後創作的啟蒙。五歲就讀永樂國小附設幼稚園,接觸到日本的「紙芝居」及雜誌繪本。十三歲幫姊姊婆家的印刷廠編繪附在零食後面的小小圖畫書,並至綠地印刷廠當學徒,第一次看到世界美術全集。
之後歷經東方中學、台北師範藝術科的學校生涯,於一九六二年分發到永樂國小任教,負責繪製每週中心德目漫畫。一九六四年,繪製第一本圖畫書《小紅計程車》。一九七一年結束教職,歷任中華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美術編輯、信誼基金會總編輯、自由創作者等。
從事兒童文學美術六十年,不但是創作量多樣豐碩的創作者、經驗豐富的資深編輯,也是教育推廣者,被譽為台灣兒童文學界的點子王,書、寫、編、說、教的台灣兒童書界全能達人。目前已出版兩百多本圖畫書和插畫書。二○一三年獲第四屆金漫獎終身成就獎。
指導單位| 文化部 、 走讀臺灣
空間 六零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說說書店老闆遇到的故事。
那次參加書店辦的分享會,活動結束後,幾位朋友還意猶未盡,圍著桌子就聊了起來,有的人拿出大陸帶回來的洽洽香瓜子,也有人拿出辣味豬肉乾,老闆則是沏上好的茶請大家喝,延續著未完的話題,聊起各自的旅行和奇遇。
其中一個故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她說,那是一個很會說中文的日本朋友,是某位知名旅遊作家介紹的。他知道我們去了很多次東京,對於東京可以稱得上是觀光景點的地方一點也不陌生,所以推薦了比較少人知道的福生市和秋川溫泉。
福生市屬於東京都多摩地區的一部分,那裡有名的是美國空軍基地,距離一般遊客所熟悉的東京市區搭乘電車大約是一個小時的車程,下車進入到當地,會以為這裡是美國,主要是因為街道的規劃,當初就是以美軍駐在地及其宿舍作為重點設施,街上的飲料店、餐廳、雜貨店、酒吧等,也都是以美軍為主客群,聽說有一條充滿異國風味的街道,很會說中文的日本朋友建議我們可以去瞧一瞧,感受不一樣的風景,因為他知道我們曾經造訪橫須賀海軍基地。
我們選在跨年的時候去,所以有點冷。加上大家都放假去了,原本以為會很熱鬧的街道也都冷颼颼的,感覺街上沒什麼人。我們搭火車到了福生市以後,找不到公車可以搭,一出車站放眼所及都是住宅區,和觀光客印象中的站前風景截然不同,於是就跟著手機地圖開始四處亂走,想說川端先生說的熱鬧美國風街道應該是靠近美軍基地吧,可是一路上大多是民宅,也有些居酒屋門前掛著慶祝跨年活動的字樣,大概走了三十至四十分鐘,才看見橫田空軍基地。
既然來了,我們就在大門口拍完照往回走,這時候在大馬路旁,發現一間小店孤伶伶的在那裡,兩旁也沒有鄰居,但門口有一些小擺飾看起來很有趣,那時也沒想太多,我記得有一個翻白眼的小女孩坐在馬桶上轉著圈,還有一些說不出名字的玩偶也都翻著白眼,像是什麼怪癖的收藏似的,覺得很有趣就拉開門進到屋內,想繼續逛下去看看會有什麼新奇的發現。
大概不到三坪大小的屋內,擺滿了很多東西,定眼一瞧大多都是翻著白眼的玩偶或是公仔,心想這屋子的主人興趣滿特別的,很少有人會專門收藏這種玩具擺在家裡,感覺是個專門販售紀念品的小店,裡面卻滿滿的都是這種玩意。從一開始進門就高聲打了招呼,但都沒看到有人出來應門,東看看西看看後才意識到有些奇怪,屋內透著一種說不出來的詭異氣氛,好像走進來之後,空氣變得稠密起來。
想要再仔細往屋內看,店面和屋內只用了一塊普通的布遮著,屋內燈是亮的,有拖鞋放在外面,也一直傳出電視的聲音,店主應該是在裡頭看電視吧,我又大聲用日文說了一聲「打擾了~」
這時候,還是沒有人回應,看著手上想問價格的翻白眼人偶,突然覺得很恐怖,一陣寒顫湧上來,背脊整個涼了,該不會進來的人都被做成玩偶了吧!這個念頭強烈地提醒我,好像是不該來的地方,我們馬上把手上的人偶放回陳列架上嚇得奪門而出,總覺得下一秒就會有雙手從那布簾後伸出,把我們硬生生抓回去,不祥的預感至今想起,都覺得頭皮有些發麻,不知道當時為什麼還有膽子,慢慢把所有的玩偶全都掃過一遍,應該不會有人會想買翻白眼的人偶當作紀念品吧,究竟那個不知名的小店主人是誰?走在回程的路上,天也漸漸黑了,還是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最後,我們依然沒有找到朋友說的有異國風情的商店街,明明那間店並不是藏在巷弄裡,而是座落在大馬路邊,可是進到店裡真像兩個隔開的世界,說是住著會使用巫術的老女人我也會相信,講起這故事,人偶們翻白眼的表情好像近在眼前似的,甚至會有幻聽,彷彿他們在竊竊私語著,發出讓人不寒而慄的冷笑聲,科科,科科科,科科。
也可能是因為正好要跨年了,所以真的沒什麼人,大家都去參加慶祝活動,福生市的街道真的很冷清,從那個詭異的小店匆忙跑出來的時候,還大喊著得救了,哈哈,現在想起來覺得好蠢,我們應該是不小心跑進異空間了吧。
記得小時候看過恐怖的電視劇,跟一個猴子玩偶有關。
主角不管怎麼把它丟掉,它總是會再回到原來的屋子裡,最後主角把它燒了,好像是小學吧,我真的嚇死了,覺得電視裡的那個猴子玩偶太恐怖了,看完當晚就做惡夢。
哈哈,我每次都會被這種嚇到。那天Eva還跟我說,我們要常常大笑,才會樂觀開朗。我就說不行,因為小時候看了一部電影有個人就是大笑而死的,我記得很清楚,裡面有張小燕,還有曾志偉,那個人因為拔牙,然後不知原因倒在地上,大家一直大笑,但只有拔牙的那個人笑到停不下來,口吐白沫而死,真恐怖!
我陰影超深的,是朱延平導演的《丑探七個半》一九八八年的電影,其實那個拔牙的人並不是因為大笑而死,是先前中了毒,因為毒發而身亡,但我還是覺得大笑會死掉,可能是先入為主的觀念使然,你說我記憶好,太恐怖的事情我會記得吧,印象深刻所以忘不掉。
聽完這個故事,後來我回家上網查了一下,在日本確實有人專門蒐集一九六零至一九七零年代,大量生產的一些乳膠製的翻白眼人偶,據說在那個時代,曾經流行過一陣子,褪流行之後,有都市傳說聲稱這些人偶晚上會低語,說著聽不懂的語言,有人說它們講的是大洋洲群島原住民的土語,有人說它們講的是美國黑人才懂的南部方言,因為這種人偶是從美國那裡流行過來的,所以才會在美軍基地出現,這種推斷很合理,但就是不知所以莫名感到詭異,翻開昭和時代的八卦雜誌,還記載著有人蒐集這類的玩偶進行類似巫毒教的儀式,為了超渡寄宿在玩偶身上的不肯離去的亡靈,於是就一直供養在家中的客廳,那則報導我還有些印象。
記者帶了有陰陽眼的朋友去採訪,根據那個人的說法,供養玩偶的那戶人家身上都跟著許多無主之魂,客廳的磁場相當強烈,是帶有怨恨和惡意的詛咒,圍繞在玩偶的周圍,形成黑幽幽的一團,如漩渦般侵蝕著整個空間。有陰陽眼的朋友說得煞有其事,但同行的記者是麻瓜,只感覺得空氣密度很高,好像有人掐著他的脖子,有著窒息感,此外,他本人宣稱並沒有看到什麼特別的東西,根本連個鬼影子也摸不著。
我基本上對於人偶類的飾品或玩具都很排斥,大概是因為恐怖片看多了吧,實在無法想像會有人專門蒐集或供養這類的物品,晚上睡覺不會覺得身邊多了一個人嗎?光想到這個就覺得毛毛的,你可能不會相信,我不敢一個人看《玩具總動員》或是《晶兵總動員》總覺得晚上睡覺,那些從玩具整理箱或是桌面上活過來的人偶,會拿著各種工具把我活活給殺死,這個強制性的念頭至今依然在我心中揮之不去。
更別說是《異靈七殺》裡面的鬼娃恰吉
我根本不應該在這時候想起來,今晚不用睡了。
你知道今天是農曆七月鬼門開嗎?
文 /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2018.08.08 AM 01:58
這個故事是鹿途中旅遊書店老闆鹿鹿口述,由銀快改寫。
空間 六零 在 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醫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兒童汽車安全座椅--父母必須知道的要點
最安全的擺放位置在哪裡?
最安全的位置是:後座中間的位置,因為他離撞擊點最遠,緩衝空間最大,所以最安全。
很多人以為是駕駛座後方最安全,但事實上駕駛座後方受到側面撞擊的機會最大
但是,後排中央的位置,很多汽車沒辦法安裝ISOFIX或者安全帶沒辦法固定提籃或座椅。只好退而求其次:副駕駛後方的後排位置。最後才是駕駛座後方的後排位置,而且上下車也比較危險。
另外還有一個安全議題,也是很重要的:幾歲才能轉向前?
面向後:2歲以下 或 仍在坐椅上限內都要面向後,換句話說就是要盡量面向後。(現在市場上已經開始推出四歲以下,都可以面向後的款式)為什麼?因為統計顯示面向後可以減少75%的傷忙率
現在市場上有些汽座的設計,就是為了這個安全考量,而增加底座的長度,讓孩子的腿部空間更舒適。
面向前:2歲以上 或 已超過坐椅上限才轉向前。在瑞典,從六零年代已經開始推行向後乘坐到4歳,發現可以大幅減少傷亡率。
增高椅墊:身高143cm以下的兒童皆需坐汽車座椅。不是6歲!為什麼是143公分以下? 是安全帶勒到頸部的高度
在瑞典,兒童車禍的傷亡率非常低,原因是他們從六零年代開始,就推行兒童安全座椅向後乘坐直到四歲
當然台灣所販售的汽車座椅,不一定都能夠乘坐到4歲,但是市面上奶爸Dr.已經陸續發現了有些成長型款式,可以支援到年紀比較大
另外有一個觀察,歐系的汽車座椅底座,蠻多款式會多了一根柱子,頂住車子的地板,這樣的設計,可以加長底座的長度,而增加後乘坐的腿部空間(當然也有例外,這只是大原則)
結論:能夠向後乘坐多久就坐多久,不要急著轉向前
13歲以下的兒童,不要坐在副駕駛座,不要圖方便。
而且在副駕駛座有氣囊的話,家長應該也要把副駕駛座的安全氣囊啟動機制關閉。(很多車子有獨立關閉副駕駛座氣囊的功能)。
歷年來傳出非常多起副駕駛座氣囊爆開,結果造成兒童死亡/嚴重受傷的案例。這不是鬧著玩的,安全氣囊並不只是一個氣球而已,它瞬間爆出來的力道,足以扯斷一個孩子的頸椎。
最後要記得把汽座固定好,並且要扣好安全帶,汽座不是裝飾品,也不是歸避被開罰的工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D6XiPw7FgE/hqdefault.jpg)
空間 六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時光寫生:手繪0.65世紀臺灣庶民日常」繪本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呂游銘
內容簡介:
一場別開生面的穿越旅程,一段迷走六十五年的真情回顧。畫家呂游銘將珍藏心中的臺灣記憶,以時間為橫軸、空間為縱軸,交織出一頁頁手繪長河,細細道出臺灣戰後至今庶民日常中的醍醐味。
.116公分超展開精繪拉頁全景畫
.旅美畫家呂游銘真情流露之作
.內附時光寫生藏書票
這是一本乍看單純,細看卻藏滿彩蛋的繪本。呂游銘以「造境」式蒙太奇手法,將來自全臺灣不同角落的奇特街景和建築,重組於橫向畫面中,宛如《清明上河圖》,每一個人物的穿著與動作,都有其時代意義,反覆讀來,畫中有話。
「臺車在輕便軌道上,越過農地、溝渠,我心中既興奮又害怕。途經一座簡易搭建的木橋,目瞪著橋下冷冽的青綠溪水,心中混雜著刺激和恐怖的神祕感受,超過半世紀後竟仍歷歷在目,無法忘懷。這,算是我最早的旅行圖像記憶吧。」
畫家呂游銘於八零年代解嚴前夕的臺灣離開家鄉,三十年後再回來時,現代化的臺北令他恍若南柯一夢,有如穿越了時光隧才回到老家。奇幻感受使他想要以畫筆記錄下記憶中的家鄉:「生命中前三十年在臺灣,後三十年在美國,現在我來到了中間點。」前半部無字、如無聲電影般的畫面,讓讀者安靜地跟著白帽男孩從密西西比河的急流穿過漆黑洞穴,回到五、六零年代的臺灣,最後經由臺南古厝的大門,豁然來到現下的臺北,看似亂序的跳接、拼接的街景,實則為畫家心中最真實的臺灣印象,描繪逝去時代的一幅幅時光寫生。
作者簡介:呂游銘
臺北人。廣泛的喜愛不同性質的創造性活動。自1969年以來不斷的作了許多繪畫、插畫和室內設計作品,1983年起旅居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從事藝術創作。愛自由,不隨流派,喜歡思考和走萬里路 深入觀察、體驗,以畫代話說故事。得過國內一些像是:金鼎獎、金書獎、好書……等獎。自創繪本有:《糖果樂園大冒險》、《想畫就畫就能畫》、《魚鷹搬家》、《鐵路腳的孩子們》、《大酷鴨找朋友》、《時光寫生》。與文字作家合作繪本有:《一起去看海》(陳玉金/文)、《冬天的故事》(陳玉金/文)、《夢想中的陀螺》(陳玉金/文)、《一起看電影》(陳玉金/文 )、《我是貓》(游珮芸/詩)、《我愛貓》(游珮芸/詩)、《微笑警察》(劉清彥/ 文 )、紀錄片《童夢》(an Odyssey of Dreams,賴俊羽/導演,2015年)介紹作者一路走來,創作心路歷程的一部分。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S-BJR9o3U8/hqdefault.jpg)
空間 六零 在 0001《重生六零有空间》001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