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吃文化」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西周鎬京,秦朝咸陽,漢唐長安,都在今之西安一帶。但隨著唐朝的衰敗,西安也失去了作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不再是最強大腦。此後大抵沒什麼大建設。除大小雁塔,也沒有任何唐朝建築還能留存在今天的西安。只有地下古物,嘆為觀止。
但西安還留有一座城牆,那是明朝所建,卻是今天中國大都市裡保留最完整的古城牆。漫步西安城,夕陽下的西安不會跟你爭做老大、比強。我喜歡夕陽下的中國。跟白天的臉不太一樣。是大家放下緊綳、回家的時候。餘暉下有暖心的笑容。開飯,可以休息一下了。
開飯,遊客想吃什麼?上網查搜,友人牽引,找吃西安網紅翹楚:毛筆酥。服務員端來六枝「毛筆」和墨瓶,再加一個硯台。這筆頭啊其實是類似龍鬚糖酥的甜點,沾點「硯台」上的醬,搞笑著吃「筆頭」。其旁的墨汁瓶是藍梅汁,也是可以喝的。但筆柄是真的,不能吃。反正就是一面用餐一面笑,莫名其妙。這道西安網紅菜不便宜,40元人民幣。中看不中吃,好笑就是了。還真領教其pattern多的所謂文化創意。但這「吃文化」,借傳統之名而「被發明」的美食,徒具博君一笑,不見得有文化底蘊,也和陝西飲食習慣貌合神離。
什麼才是陝西飲食的味呢?據說陝西沒有什麼道地菜。但作為絲路之窗,黃土的風,美在吸納包容的大唐氣度,總有其淳樸和溫暖的菜香味吧!
西安好吃的,絕對不是網紅莫名其妙的毛筆酥。來到西安,才知道陝西人也嗜辣。只是其辣,還真不一樣。別以為只有我們會吃辣。大馬的辣是甜辣,像是辣椒裡加了糖。泰國則是酸辣。但中國很多地方的人其實比我們還會吃辣,四川是麻辣,山東北京辣裡帶鹹,而湖南的辣就是辣。還有那個江西菜,據說是中國第一辣,才真正是「辣死你嗎」。至於陝西菜呀,奇怪,紅紅的辣椒和辣油,乍看之下以為很辣,吃起來並不辣,而是重在其香味,是香辣。
此時,西安當季盛產的水果是石榴。這水果是從二千年前張騫通西域的時代輸入的。黃新亞《三秦文化》指說,陝西因絲路之開闢而受惠的直接成果是大量農作物輸入。葡萄本是中亞古國大宛特產,石榴很可能來自俄羅斯,還有胡桃(核桃)、胡豆(蠶豆)取自波斯(今伊朗),胡瓜產地在埃及,烏孫、大月氏引種成功,西漢時引入長安(魏晉南北朝時期改稱黃瓜)。胡麻是芝麻,本生大宛,漢代已普植陝西。當然從西域傳來的芝麻餅,就叫胡餅了。
別小看這撲朔迷離的胡風。大唐氣度的長安本來就是胡漢雜處。如果把胡風刪除,西安的唐代出土文物的魅力減半。黃新亞《三秦文化》說:「唐代長安的胡風顯示著中國古代的成功經驗,即那一時代中華民族的開放與創造精神。」
來中國北方內陸,基本不吃米飯,吃粉食麵麥了。來西安,必吃「饃」。什麼肉夾饃、泡饃、煮饃。講完就是用麵粉製作成的各種餅。這「饃」字的來源,可以再查考。但麵麥「粉食」,顯然也是受到胡風影響。
粗放線條的西安,除了出名的biang biang麵,還有一種驢蹄子麵。千萬別以為麵裡加了驢肉,實是其取名來自這麵條就像驢蹄般有勁。拌醬清爽,麵有嚼勁,價格也合理。只是不分大中小,碗大、麵多、饃多,撐飽。
西安還有回民清真美食。雖說大唐時期長安城已有穆斯林足跡,但真正大量移入,還是元朝色目人政策,重用和尊重這些穆斯林。回回天文學、回回炮和科技醫藥的引入,豐富了中國文化。回族人賽典赤.贍思丁曾是成吉思汗帳前侍衛,後得忽必烈重用,任陝西四川行中書省平章政事達九年之久,興屯墾、辦學校,頗獲好評。
今來西安,當然要到回民街。這裡已成旅遊街,逛熱鬧吧!全是商街叫賣聲,親切又陌生。回民飲食以牛羊肉饃為主。我在回民街買了一包十塊錢的,五包加送一包的香脆小麻花,包裝紙盒標了halal清真認證。回來南方,送兩位馬來同事,他們好開心。
(原刊於2018年12月2日《星洲日報.言路.邊緣評論》。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圖片由攝圖網提供)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