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感人的故事,百善孝為先。欲為善不必外求,只須把父母孝順好,就是感動上天的大孝!
有媽媽的地方就是家~~
18歲那年,他因為行兇傷人,被判了6年。從他入獄那天起,就沒人來看過他。
母親守寡,含辛茹苦地養大他,想不到他剛剛高中畢業,就發生這樣的事情,讓母親傷透了心。
他理解母親,母親有理由恨他。
入獄那年冬天,他收到了一件毛絨衣,毛絨衣的下角繡著一朵梅花,梅花上別著窄窄的紙條:「好好改造,媽指望著你養老呢。」
這張紙條,讓一向堅強的他淚流滿面。這是母親親手織的毛絨衣,一針一線,都是那麼熟悉。
母親曾對他說,一個人要像寒冬的臘梅,越是困苦,越要開出嬌艷的花 。
以後的四年裡,母親仍舊沒來看過他,但每年冬天,她都寄來毛絨衣,還有那張張紙條。
為了早一天出去,他努力改造,爭取減刑。果然,就在第五個年頭,他被提前釋放了。
背著一個簡單的包裹,裡面是他所有的財物~五件毛絨衣,他回到了家。
家門掛著大鎖,大鎖已經生銹了。屋頂,也長出了一尺高的茅草。他感到疑惑,母親去哪兒了?
轉身找到鄰居,鄰居訝異地看著他,問他不是還有一年才回來嗎?
他搖頭,問:「我媽呢?」鄰居低下頭,說她走了。
他的頭上像響起一個炸雷,不可能!
母親才四十多歲,怎麼會走了?
冬天他還收到了她的毛絨衣,看到了她留下的紙條。
鄰居搖頭,帶他到祖墳。一個新堆出的土丘出現在他的眼前。
他紅著眼,腦子裡一片空白。
半晌,問問鄰居,他是怎麼走的?鄰居說因為他行兇傷人,母親借了債替傷者治療。
他進監獄後,母親便搬到離家兩百多哩的爆竹廠做工,常年不回來。
那幾件毛絨衣,母親怕他擔心,總是托人帶回家,由鄰居轉寄。
就在去年春節,工廠加班加點生產爆竹,不慎失火。整個工廠爆炸,裡面有十幾個做工的外地人,還有來幫忙的老闆全家人,都死了。
其中,就有他的母親。鄰居說著,吸了口氣,說自己家裡還有一件毛絨衣呢,預備今年冬天給他寄出去。
在母親的墳前,他捶胸頓足,痛哭不已。全都怪他,是他害死了母親,他真是個不孝子!他真該下地獄!
第二天,他把老屋賣掉,背著裝了六
件毛線衣的包裹遠走他鄉,到外地闖蕩。
時間過得很快,一晃四年過去了。他在城市立足,開一家小飯館。
不久,娶了一個樸實的女孩做妻子。
小飯館的生意很好,因為物美價廉,因為他的謙和和妻子的熱情。
每天早晨,三四點鐘他就早早起來去採購,直到天亮才把所需要的蔬菜、鮮肉拉回家。
沒有雇人手,兩個人忙得像陀螺。
常常,因為缺乏睡眠,他的眼睛紅紅的。
不久,一個推著三輪車的老人來到他門前。她駝背,走路一跛一跛的,用手比畫著,想為他提供蔬菜和鮮肉,絕對新鮮,價格還便宜。
老人是個啞巴,臉上滿是灰塵,額角和眼邊的幾塊疤痕讓她看上去面目醜陋。
妻子不同意,老人的樣子,看上去實在不舒服。
可他卻不顧妻子的反對,答應下來。
不知怎的,眼前的老人讓他突然想起了母親。
老人很講信用,每次應他要求運來的蔬菜果然都是新鮮的。
於是,每天早晨六點鐘,滿滿一三輪車的菜準時送到他的飯館門前。
他偶爾也請老人吃碗麵,老人吃得很慢,很享受的樣子。
他心裡酸酸的,對老人說,她每天都可以在這個兒吃碗麵。
老人笑了,一跛一跛地走過來。他看著她,不知怎的,又想起了母親,突然有一種想哭的衝動。
一晃,兩年又過去了,他的飯館成了酒樓,他也有了一筆數目可觀的積蓄,買了房子。
可為他送菜的,依舊是那個老人。
又過了半個月,突然有一天,他在門前等了很久,卻一直等不到老人。
時間已經過了一個小時,老人還沒有來。他沒有她的連繫方式,無奈,只好讓工人去買菜。
兩小時後,工人拉回了菜,仔細看看,他心裡有了疙瘩,這車菜遠遠比不上老人送的菜。
老人送來的菜全經過精心挑選,幾乎沒有雜子,棵棵都清爽。
只是,從那天後,老人再未出現。
春節就要到了,他包著餃子,突然對妻子說想給老人送去一碗,順便看看她發生了什麼事。
怎麼一個星期都沒有送菜?這可是從沒有過的事。
妻子點頭。煮了餃子,他拎著,反複打聽一個跛腳的送菜老人,終於在離他酒樓兩個街道的胡同裡,打聽到她了。
他敲了半天門,無人應答。
門虛掩著,他順手推開。昏暗狹小的屋子裡,老人在床上躺著,骨瘦如柴。
老人看到他,訝異地睜大眼,想坐起來,卻無能為力。
他把餃子放到床邊,問老人是不是病了。老人張張嘴,想說什麼,卻沒說出來。他坐下來,打量這間小屋子。
突然,牆上的幾張照片讓他吃驚地張大嘴巴。竟然是他和媽媽的合影!
他5歲時、10歲時、17歲時……,牆角,一只用舊布包著的包袱,包袱皮上,繡著一朵梅花。
他轉過頭,呆呆地看著老人,問她是誰。
老人怔怔地,突然脫口而出:「兒啊。」
他徹底驚呆了!眼前的老人,不是啞巴?為他送了兩年菜的老人,是他的母親?
那沙啞的聲音分明如此熟悉,不是他母親又能是誰?
他呆愣愣地,突然上前,一把抱住母親,號啕痛哭,母子倆的眼淚沾到了一起。不知哭了多久,他先抬起頭,哽咽著說看到了母親的墳,以為她去世了,所以才離開家。
母親擦擦眼淚,說是她讓鄰居這麼做的。她做工的爆竹廠發生爆炸,她僥倖活下來,卻毀了容,瘸了腿。
看看自己的模樣,想想兒子進過監獄,家裡又窮,以後他一定連媳婦都娶不上。
為了不拖累他,她想出了這個主意,說自己去世,讓他遠走他鄉,在異地生根,娶妻生子。
得知他離開了家鄉,她回到村子。輾轉打聽,才知道他來到了這個城市。
她以撿破爛為生,尋找他四年,終於在這家小飯館裡找到他。
她欣喜若狂,看著兒子忙碌,她又感到心痛。
為了每天見到兒子,幫他減輕負擔,她開始替他買菜,一買就是兩年。
可是現在,她的腿腳不利索,下不了床了,所以,再不能為他送菜。
他眼眶裡含著熱淚,沒等母親說完,背起母親拎起包袱就走。
他一直背著母親,他不知道,自己的家離母親的住處竟如此近。
他走了沒二十分鐘,就將母親背回家裡。
母親在他的新居裡住了三天。三天,她對他說了很多。
她說他入獄那會兒,她差點兒去見他父親。
可想想兒子還沒出獄,不能走,就又留了下來!
他出了獄,她又想著兒子還沒成家立業,還是不能走;
看到兒子成了家,又想著還沒見孫子,就又留了下來……她說這些時,臉上一直帶著笑。
他也跟母親說很多,但他始終沒有告訴母親,當年他之所以砍人,是因為有人污辱她,用最下流的語言。
在這個世界上,怎樣罵他打他,他都能忍受,但絕不能忍受有人污辱他的母親。
三天後,她安然去世。醫生看著悲慟欲絕的他,輕聲說,「她的骨癌看上去得有十多年了。能活到現在,幾乎是個奇蹟。
所以,你不用太傷心了。」
他呆呆地抬起頭,母親,居然患了骨癌?
打開那個包袱,裡面整整齊齊地疊著嶄新的毛絨衣,有嬰兒的,有妻子的,有自己的,一件又一件,每一件上都繡著一朵鮮紅的梅花。
包袱最下面,是一張診斷書:骨癌。時間,是他入獄後的第二年。
他的手顫抖著,心裡像插剜一剜地痛……百善孝為先!
父母的愛是永遠的!子女的孝也應該永遠!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傳播正能量,擁有正思維、正能量!
~ 祝福您
竹銹病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是6月2日,同時也是 #馬偕博士紀念日
再次跟各位分享我跟 林立青 一起合作的《鐵鉗傳教士馬偕》!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4631681016847857&type=3
(以下文字摘自 聚珍臺灣 )
1871年,來自加拿大的宣教師馬偕遠渡重洋來到臺灣,半年後就學會用臺語傳教,隔年便首度行經頂雙溪翻越草嶺古道,來到蘭陽平原的頭城,實地用雙腳參與了19~20世紀的臺灣歷史,記錄下大量動植物、地質、人類考察等重要資料
在每天的行旅中,他深入北臺灣的各個聚落,在這裡宣教、行醫、辦學、記錄臺灣的生態與原住民習俗、甚至創辦了臺灣第一間民營博物館,與臺人之間頻繁互動,留下了數不盡的傳奇故事。
在馬偕努力之下,不知有多少人被醫治了身體與心靈上的病痛。即使到了1901年病逝前夕,他因喉癌無法言語,卻依然強支病體用寫字的方式上課,直到1901年6月2日病逝於淡水,以一生實踐他「寧願燒盡,不願銹壞」的座右銘。
在馬偕博士紀念日的這一天,分享這首他以臺語完成的詩作-《最後的住家》
「我全心所疼惜的臺灣 我的青春攏總獻給你
我全心所疼惜的臺灣 我一生的歡喜攏於此
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 從雲中隙孔觀望全地
波浪大海中遙遠的對岸 我意愛在此眺望無息
我心未當割離的臺灣 我的人生攏總獻給你
我心未當割離的臺灣 我一世的快樂攏於此
盼望我人生的續尾站 從大湧拍岸的響聲中
在竹林搖動的蔭影裡面 找到我一生最後住家
我全心所疼惜的臺灣 啊」
詩中的內容道盡對於這塊土地的珍愛,而馬偕博士也如這首詩一般,將一生奉獻給臺灣,死後更長眠於此,來自加拿大的正港臺灣人-馬偕博士,我們永遠感謝、懷念您。
竹銹病 在 陳建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住在新竹,對工研院一定不陌生!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是國際級的科技應用研究機構,工研院完成的技術移轉,也孕育了台灣不少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
參訪工研院時,在工研院展示大廳裡,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台灣工業技術研發的驚人能量!過去的13年裡,在素有「科技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創能、儲能與智慧照護科技等方面,累計獲獎技術共44項,讓台灣的科技研發實力被世界看見!
2019年得獎的「iRoadSafe智慧道路安全警示系統」,整合通訊、感測器與交通號誌、設施等資訊運算人車物件之間距離,進一步預測軌跡,並發出警訊。透過在路口裝設的感測器偵測人車物資訊,通過車載短距無線通訊技術(DSRC),讓車對車、車對路直接通訊,破除視覺盲點障礙,達到安全防撞效果。
2020年得獎的「慢性傷口智慧照護」技術,結合色彩、熱感、3D等感測技術,透過視訊鏡頭,讓醫護能夠掌握長輩們或者臥床者因慢性病所引發傷口的護理狀況,更加準確地追蹤診療,造福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偏鄉患者及家屬。特別在一整年疫情影響之下,能夠有效減少醫病接觸,無意間也成為防疫利器。過去在創世基金會服務,看過許多到宅個案身上褥瘡以及家屬的苦惱臉孔,感觸特別深。
過去有一句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科技不只是冷冰冰的方程式、電波及不銹鋼鐵件,站在生態樹前,仰望著樹冠上的擴散光板,想著工研院數十年來的無數院士與研究人員的科技研發,為世人所帶來的生活改變,讓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