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妍選Monday』 每週一早上咖啡時間配上專論小文章。五分鐘一個觀點,深入思考新竹生活。
【0920主題】人往哪裡走? #大新竹人口流動地圖
最近大新竹合併升格的議題正夯,常常被提到的大新竹相加夜間人口有「120萬」,比戶籍人口硬是多了近20萬人,這個數字究竟從何而來?又反映出什麼人口現象呢?今天,我想要以內政部在今年七月份首次公開的「#電信信令地圖」為基底,與各位聊聊大新竹的幾個人流現象。
👉什麼是「信令地圖」?
顧名思義,是「電信訊號」為基底的數量反應,相較於戶籍人口更能反應工作、季節性遷徙、日夜週間等測量區段的變化;其次,信令人口較能夠反映「勞動力」的遷徙,因為行動電話的持有者多為青少年到中年人士,相當符合行政院所劃設15-64歲勞動力的基底,適合作為平均年齡低、移入人口多的新竹市作為政策研究使用。
👉縣市之交:科學園區生活圈
根據信令地圖顯示,#湧入科學園區工作的狀況相當顯著。新竹科學園區所在的新竹市東區、新竹縣寶山鄉平日白天人口分別為374143人以及75662人,合計將近45萬人口,比起相加約23.3萬人的戶籍人口,已經幾乎是兩倍,其中新竹縣 #寶山鄉 戶籍人口僅約1.4萬,白天的工作人數可以高達戶籍人口的五倍。
另一方面來說,從園區下班的城鎮往返,也值得觀察。以平日晚間信令人口來看。寶山人口則明顯下降到3.3萬,東區則下降為30萬左右,鄰近的新竹縣 #竹東鎮 則是從平日白天的7.9萬回升到平日晚間的10萬人,#竹北 則是從21.5萬回升到22.7萬人。稍微遠一點的 #新竹市北區 則是從平日白天11.9萬回升到晚間15萬人,#新竹市香山 則從7.9萬回升到9萬左右。
雖然單純以行政區人口流動歸納到園區人口進出狀況並不嚴謹,但綜合園區生活圈商家的銷售型態、租屋以及開發熱區等條件綜合來看,#以竹科為核心的生活圈,確實存在且仍在成長。
👉北新竹新重心:從頭前溪兩岸到 #南北向發展軸線
除了園區之外,#北新竹 的工業帶也帶來大量的住家需求,促成了人口的增長。以平日夜間人口,也就是大家主要的居家時間來看,竹北、#新豐 加總比日間多了幾乎兩萬人,而鄰近的 #湖口 可能是工業區因素,夜間人口雖僅有11.7萬,比平日日間13.7略少,但已經比戶籍的7.8萬人口足足多了近4萬人。原本以頭前溪兩岸為主要發展軸線,已經逐漸呈現南北向趨勢,搭配近年來建案蓬勃在頭前溪北岸一路往新埔交界的十興地區擴散,確實已人口重心來看,#大新竹的發展核心有逐漸北移狀況。
👉新竹發展的下一步:區域整合與區域再調整
從信令人口的解讀來看,新竹縣市的人口流動,事實上也吻合了目前重要的 #公共議題,例如,#交通節點(車塞在頭前溪的幾座橋上)、 #學區宅熱點(新竹市東區與竹北的設籍爭議)、以及 #重要建設規劃(重劃區、南北向快速道路等)的熱門項目。新竹市作為竹竹苗三縣市的產業核心,需要更有效的整合鄰近縣市在各項議題上的合作,才能為下一代的新竹人,以及下幾個十年的大新竹產業發展,開創更有利的條件,達成更好的生活品質。
👉中秋假期愉快!😎
歡迎加入我的臉書社團 🤡 新竹同學慧 ,與我一起討論新竹大小事!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竹 北 行政區 調整 在 宋國鼎律師 苗栗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補班日的周六上午,我陪同邱顯智委員出席在新竹縣政府召開的 竹竹苗合併升格為第七都(直轄市)研商會議,作為一個苗栗的居民,我相信有許多人對這個議題都非常關心,這影響的,不單單是未來首長的問題、政治的問題,更與在這裡生活的每一個居民息息相關。
在前幾天,看到新竹市林智堅市長在媒體上拋出新竹縣市合併的議題;過了幾天,又提及苗栗大部分屬於台中生活圈,僅竹南頭份屬於新竹生活圈。關於這件事情,我認為有幾個部分跟大家分享我的想法:贊成合併,納入苗栗,反對倉促決定。
📌一個苗栗子弟,怎麼看待新竹人談論合併升格:
作為自小在苗栗長大,生活在這裡40年的苗栗人,其實我是感到相當難過的。過去,苗栗就一直是被忽略的一塊,相較比鄰的兩個縣市,獲得的資源相對缺乏。
我想問的是,在討論合併、升格時,關乎整體區域規劃的問題,應該要以從區域內每一個居民主體性角度出發,為這裡的人找回光榮與認同感。
📌忽略苗栗、倉促行事的合併升格討論,就是純粹的因人設事、政治考量:
1.從 #歷史來看,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新竹州(縣)就包含今日的桃竹竹苗。
2.從 #區域的發展軌跡來看,竹竹苗早就已經是浪漫台3線的客家文化中樞,而從客家人口再深入來看,新竹市客家人佔境內總人口的三成,但是新竹縣客家人佔縣內總人口七成,苗栗縣客家人口佔了縣內總人口六成。縣市合併時,族群因素是極為重要的考量點,需要妥善因應。從族群因素來看,竹竹苗本來就是客家區域,談新竹縣市合併忽略了苗栗,這是什麼道理?
3.從 #產業面的發展切入,所謂「北台灣科技廊道」的心臟地帶,就是以新竹市、竹北、竹南、頭份為中心的產業聚落,我們可以看到,每天頭份竹南一帶高速公路往竹科方向的塞車,難道都是塞假的?在台灣現在少子化的環境底下,頭份國中、照南國中學生爆滿,難道不也是科學園區的移入人口效應?竹竹苗周邊的鄉鎮早就形成了就業、就學、休閒娛樂的共同生活圈。
4.如果僅簡要用苗栗是台中生活圈來回應這個問題,這顯然是不理解歷史、不理解苗栗的發言。
5.更重要的是,從今天開始,我們應該積極訂出合理的規劃時程,爬梳應該處理的議題、應該要面對的問題,才是負責任的做法,合併升格的議題,考量民主正當性與民意更替的制度設計,我認為,經由上而下的綿密溝通,經過整體盤點行政區劃、財政劃分、地方自治的相關法規,經過跨黨派、跨地方政府的完善溝通,來討論現實可行、有利於地方的合併升格方案,在2026年前做好準備,在2026年正式上路。
6.2010年國民黨主導的合併升格,倉促上路,後患無窮,希望現在執政的民進黨,不要重蹈覆轍。
📌如果新竹縣市合併升格,那苗栗會變成什麼樣子
1.南台中、北新竹的磁吸效應,將進一步裂解苗栗縣,(我擔心的是)南苗、北苗的區域發展不均將更為嚴重,屆時苗栗縣名存實亡,成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最大的犧牲品。
2.一但新竹縣市單獨合併升格,苗栗會變成「台北到台中」之間唯一的非直轄市,嚴重壓縮苗栗的資源和空間,現在已經相當艱困的財政將會雪上加霜。
3.例如,迫在眼前的,就是有關大眾交通運輸的整體規劃,苗栗會不會被排除在外?或是竹竹苗整體公車路網、偏鄉交通問題改善計畫......等等。苗栗會不會因為資源、發聲管道的不足,最後變成被放棄的一塊地方。
📌在這裡,我想藉由這個機會跟苗栗縣徐耀昌縣長、鍾東錦議長、陳超明立委、徐世榮立委喊話
1.很多鄉親提到,苗栗合併後會不會邊緣化,我要強調,這不是一個絕對的結果,重點在於我們接下來要怎麼做,財政劃分法怎麼修、鄉鎮市區自治制度要不要調整。對我來說,現在這個時刻,大家應該要放下政黨之間的成見,從苗栗的地方發展角度來認真思考,我們到底希望為我們的孩子留下怎樣的苗栗?
2.在這邊,希望大家能跟我一樣,一起告訴中央,這是整體區域發展的問題,特別是,如果苗栗錯失了這一次會,連被納入討論的機會都沒有,那麼,何時才能夠下一次討論的契機!如果真的是為了人民好,不應該只有新竹縣市合併,而是竹竹苗一起合併升格,並且,能夠去關注到可能發生的議題。
這是苗栗發展的重要關卡,是繼續走向邊緣,還是重啟生機,需要大家放下成見,為苗栗來找一條活路。
竹 北 行政區 調整 在 蔡惠婷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談縣市合併之前,我們應先思考的未竟之業…
這一週最熱門的討論,不外乎是 #新竹縣市合併 的議題了。身為一個每天得趕在光復路塞車潮中接送孩子回家的忙碌媽媽議員,只能在繁多的工作行程、陳情處理、育兒、家庭等各種身分忙碌輪輾的夾縫間,努力地思考這問題。
新竹縣的竹北,其實也是我熟悉的生活圈,婆家在竹北,曾在竹北住過幾年,每天橫跨頭前溪的漫漫通勤生活我也經歷過;之前因為特色公園運動,也參與過新竹縣府前的抗議聲援以及公園研討會。我知道,很多竹市媽媽跟竹北媽媽所在意的議題與煩惱,都有著高度的重疊性。
但,身為一個從2006年就從台南來到新竹教書的北漂青年,來到新竹定居也15年了,我也想從我深愛的故鄉─台南的合併經驗來探討起。
台南市在2010年縣市合併升格後至今已經是第十一個年頭了,每一次回台南時間雖不長,卻都一步步感受到台南合併後的變化,年輕人最有感的議題,應該是開價讓人咋舌、越來越居高不下的房價。
從小在台南市東區出生長大的我,看著鄰近的永康、仁德、新市,房地產每年飆漲,但台南邊陲的幾個區,城鄉間的差距並沒有因為合併而縮小;以至於到現在最為人詬病的改變就是 #區域差距更加擴大,像是曾文溪以北的溪北區域,在資源分配不均下,加速沒落,年輕人全都移往市區發展。
在中央社的報導《縣市改制10年/都會化勢不可擋 台南城鄉差距擴大隱然成形》中可以看到:「台南升格直轄市10年來,人口總數僅成長2000多人,府城舊市區卻多了7000多人,原台南縣少了5000多人,5個衛星行政區卻大幅增長4萬6000多人,被視為溪北重鎮的新營區、鹽水區及柳營區,人口則逐步消減,這個現象說明了邁向都會化的府城,不可避免地吸引更多人口集中。」
而台南市合併升格後,對我而言最大的改變是 #公共運輸系統,整併了舊市區與台南縣各鄉鎮的路線,以六種顏色串連6條幹線公車路線及74條支線公車路線,加上市區公車,至今有122條路線。🚌
反觀新竹,在合併前我想提問幾個新竹市民跟我最關心的議題,希望市長能先好好正視:
1️⃣ 合併後 #能做到縣市交通整合嗎?
長期以來,新竹市的大眾運輸業者一直在苦撐,也無法更進一步去拓展、增加路線,這也造成了各種交通亂象。每天接送小孩上下學、到園區上下班總是塞到懷疑人生。
其實,林智堅市長任內,早在104 年召開的「大新竹跨域合作平台」會議,就聚焦解決竹北往來新竹市區與科學園區的交通需求;108年林智堅市長和楊文科縣長更開啟「大新竹共好會談」,跨區域的交通整合是大家最為關心的,竹市府也提出竹市市區公車延伸竹北、園區巡迴巴士納入市區巴士的計畫,並成立大新竹公共運輸專案小組。如今,第二任任期正邁向最後一年的倒數了,但許多交通改善計畫,像是行經園區和竹北的輕軌先導公車等等,卻尚未實現。合併是否能有效整合縣市交通,這是為政者都需要苦民所苦去深思的。
2️⃣ 合併後 #學區亂象能得到解決嗎?
新竹縣竹北市與新竹市東區都有著相似的問題,因著科學園區人口大量移入的關係,在教育上伴隨而來的是學校不夠讀,也更難以就近入學的窘境。面臨著學校總量管制的壓力,新生入學排序上還比到月份的現象,造成許多家長的就學焦慮。許多家庭因為孩子念不到離家最近的學校,只能跨區接送,上下學的路線錯縱交織著,讓原本就緊繃的交通,更雪上加霜。
隔壁新竹縣新增五所學校、快速完工落成的新建校舍工程、重新規畫調整中的學區,對比著新竹市光埔二期的文中用地(保留給未來蓋學校的地)在2014被變更為住宅用地的唏噓。(當時理由是光武/新科國中容量已足夠未來發展所需)看著關埔區越蓋越多的高樓,人口快速成長,學校名額有限難以承載,以至於就學人口不得不外溢到更遠區域,我也多次質詢建議學區應該重新調整,且應朝「教育均質化」的方向邁進。
若要談合併,這些複雜難解的學區問題,也將是許多家長關注的重要課題。
3️⃣ 合併後 #公共托育能否實質增加?
大家都知道「公共托育」是我非常關心的議題之一,也曾多次在議會裡提及。
新竹市媽媽圈有個神祕的都市傳說,就是只要一出現兩條線,就要趕快去預約月子中心、托嬰中心,甚至是幼兒園。新竹市雖然有著高出生率,目前卻只有一區一公托的規劃,真的是僧多粥少;在推動公托的過程中,也常常面臨找不到地的困境。
看著北區、香山區的公托都已經開始招生收托,出生率最高的東區,公托卻還沒完工啟用,希望能努力加快腳步。新竹市公有土地有限,合併後如何整合縣市資源,創造更多公共托育空間,提升托育的安全與品質,讓家長能夠更無後顧之憂地放心工作、安居樂業,也會是很多人關注的議題。
當首長們開始高談擘畫未來的縣市合併,小老百姓卻還是每天在現實生活中努力fighting!對於這些市民們在意的交通、教育與公托等各種議題,林市長責無旁貸、無可迴避。
在談縣市合併之前,也應好好檢視這些未竟之業。
-------
關於新竹縣市合併👉新竹市時力伙伴的觀點:
🚩立法委員‧邱顯智:https://reurl.cc/0xod69
🚩北區‧林彥甫:https://reurl.cc/NZjlRe
🚩香山區‧廖子齊:https://reurl.cc/pxdvZx
#歡迎來分享交流你對於新竹縣市合併的想法
#住新竹的台南人歡迎來相認👋
#這張照片是我接小孩放學後親拍的
#前面那個回頭的小女孩是我女兒的好朋友😆
#在車陣中與其懷疑人生不如思考大新竹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