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鳥的天空 ◎莫渝
也許
天空不曾有我們的鳥
飛
過
煙囪是兇手
獵管對準著
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
此起彼落
把一群群鳥們
轟成一隻隻孤單
一隻隻孤單
一口口吞掉
此後
羽毛是陌生的名詞
--
◎ 作者簡介
莫渝,本名林良雅,生於苗栗縣竹南鎮。畢業於台中師專、淡江大學法文系,曾到法國進修一年。積極譯介法國詩歌,撰寫評論。加入過的文學團體有:後浪詩社詩人季刊、笠詩社、台灣筆會等,現任《笠》詩刊主編。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中國民國新詩學會新詩創作獎、教育部新詩創作獎,笠詩社詩翻譯獎。詩作有《無語的春天》、《長城》、《土地的戀歌》、《浮雲集》、《水鏡》等詩集,另有散文評論《走在文學邊緣》、《河畔草》、《笠下的一群》、《台灣新詩筆記》、《法國文學筆記》、《苗栗縣文學史》(與王幼華合著)等書。除了翻譯外國文學,也積極推動本土作家的整理推廣。2005年4月,苗栗縣文化局出版《莫渝詩文集》5冊。
--
◎ 小編Y賞析
一九六四年,白萩、陳千武、杜國清、趙天儀、林亨泰、李魁賢、王羨陽、詹冰、錦連、吳瀛濤等人共同創立了「笠」詩社,並開始發行《笠》詩刊。提及這本《笠》在台灣的發展脈絡,也常被認為是現代詩學回歸本土精神的象徵。所謂「本土關懷」也是很大的範疇:政治、農村、自然都可涵蓋其中,而生態詩自然也是詩人們執筆的重要方向之一。撰寫《大安溪畔》等作的趙天儀、著有《加工區詩抄》《生態集》的詩人李昌憲也都是相當具有代表性的詩人。曾主編過《台灣自然生態詩語》(2009)的莫渝自然也不例外。
莫渝一生除了主編、翻譯等文學活動,也留下多部詩集。其直面現實關懷的詩作範圍很廣,包括反戰思維、批判人性、珍惜生態、書寫故鄉(苗栗)等。這首〈沒有鳥的天空〉寫於一九七二年,這首詩毫不晦澀,意象精煉淺白。讀者幾乎不太需要過多解釋。但我們仍可以從詩中的某些巧思得到趣味:
鳥不曾
飛
過
留下空行(或許再也沒有任何鳥類得以飛翔)後,詩人幾乎是帶著強烈控訴意味地切入正題,將「煙囪」與「獵管」並列,控訴資本主義與工業社會為生態帶來的危害:一群群鳥變成一「隻隻」沒了共同飛翔的族群,鳥似乎零落成一種孤單,而徹底失去原本該有的空間。在這裡,一隻隻又變成了一「口口」,不只是零碎的剩餘,而是徹底被抹族的空白。
空白帶來滅絕,也帶來陌生。因此「此後/羽毛是陌生的名詞」。也許可以從這裡,我們再把這首詩讀一次:「也許/天空不曾有我們的鳥/飛/過」……陌生的名詞帶來情緒的空白,失去了對自然萬物的尊重,人們或許仍然會繼續成為手持槍口的那一方。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笠詩社詩人 #莫渝 #沒有鳥的天空 #生態詩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17.html
笠詩社批判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給蚊子取個榮譽的名稱吧 ◎#陳千武
嗡嗡不停地 飛來
叮在我癱瘓的手背上
說是過境
過境 就抽一絲利己的致命的血去了
究竟
有多少蚊子真正無依
有多少蚊子值得同情
在我的手背上
在廣漠的國土裡
我底手越來越癱瘓了
——原詩出自《笠》詩刊NO.36(1970.4)
--
◎作者簡介
陳千武(1922-2012),本名陳武雄,另有筆名桓夫。南投縣名間人,後居台中,日治時期台中一中畢業。曾任台中市立文化中心主任,笠詩社發起人之一。著有詩集《密林詩抄》、《不眠的眼》、《媽祖的纏足》、《安全島》等;小說集《獵女犯》,後改版為《活著回來——日治時期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
另翻譯許多日文詩,以及參與翻譯《張文環全集》、《西川滿小說集2》等。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Flickr c.c.|Yu-Chan Chen (https://www.flickr.com/photos/spongebabyalwaysfull/34749310214/ ),原圖經裁減後加上文字及Logo,以CC BY-SA方式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 )
--
◎小編鋼筆人賞析
陳千武是個批判性強大的詩人。這首詩在戒嚴的1970年代發表,裡面有不少暗號能讓讀者「對號入座」。「過境」基本上是直接對應了當時外省人的心態(將台灣視作暫時居處,有一天要回歸大陸),這樣的過客卻還是要「抽一絲利己的致命的血」。
而被抽的「我」(也可解讀成本省人民)則早已癱瘓。這癱瘓的原因詩人沒有講,但你我都心知肚明那是政治的高壓以及對過去不公義的被迫沉默所造成的。
但當然除了國民黨,日本人也是可以套用在這樣的邏輯中的。當時許多日本官員僅為了薪水或升官而來台,而日本的殖民行為也不折不扣是對台灣的吸血,更因武力與思想的雙重箝制,使本地人「癱瘓」。大概也是因為能這樣解讀,所以這首詩才沒有被當局禁止發表吧。
最後,讓我們回到詩的標題,〈給蚊子取個榮譽的名稱吧〉——這首詩從頭到尾沒有給蚊子取過名稱啊!而且這首詩的所有內容全都在批判蚊子(某方面而言也是批判有權力的當局)。在這種情況下,取任何榮譽的名稱其實都是對該名稱的一種反諷。這是這首詩沒寫出來,但高明的反諷之處。
#鋼筆人讀詩
#鋼筆人讀台文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7/11/20171102.html
笠詩社批判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走讀台灣 --
【台灣第一位女詩人陳秀喜】(下)
台中市烏日區溪尾國小 王派仁校長
也在這一年,她開始擔任「笠詩社」的社長,「笠詩社」的創辦人是陳千武、詹冰、林亨泰…等人創設,是個以強調本土做為創作題材的現代詩社。陳秀喜從民國六十年一直到去世,前後當了二十年的社長,這對當時仍舊以男性詩人為主導的台灣詩界,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長期擔任《笠》詩社發行人的黃騰輝,曾經這樣形容陳秀喜:「她的個性很四海,很好做朋友」,還提到:「陳秀喜發揮了那種很四海的魅 力,笠詩刊的合評會經常在她家裡召開,大家肚子餓了,就叫她煮個東西來吃。林煥彰就叫她阿姑,『姑媽社長』就是這樣來的」。
她還曾與另外一位著名的女詩人吳燕生(祖父是吳鸞旂、父親吳子瑜),在民國六十五年代表我國出席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三屆世界詩人大會,他們兩人是代表團三十六位成員中僅有的兩位女詩人,陳秀喜也獲得大會頒發的特別獎;另外他的詩作〈我的筆〉,也曾在民國六十七年獲得美國全國詩人協會國際詩獎的第二名。
五十七歲那年她因丈夫外遇訴請離婚,這是生命中很久不曾有過的一小段的自在時光。不久後迫於經濟壓力而再婚,但很快又再次離婚,兩段婚姻也重創了她的身心靈。陳秀喜晚年在台南關子嶺「明清溫泉別莊」定居,並將自宅取名為笠園。在這裡她除了持續進行文學與詩作的創作,更因為她廣結善緣,與對文壇後進的照顧,經常有訪客來到笠園拜訪她。
像是多數的詩人,陳秀喜的詩也吟詠風物,也刻劃情感。然而批判舊日父權的壓迫,也控訴異族統治的蠻橫,與其說這是身為一位女性詩人的自覺,倒不如說是她親身慘痛經驗下所孕育的自我療癒。到了生命後期,她的作品更以女性的視角,隱喻對台灣土地的認同,在詩中我們能讀到一種溫柔卻無比堅定的力量。「台灣第一位女詩人」、「陳姑媽」、「姑媽社長」,這些封號都從每個角度讓我們看到陳秀喜對台灣詩壇的貢獻與令人無限的懷念…
今年初夏的大雨中,筆者驅車到關子嶺尋找陳秀喜的故居,儘管事前做了很多功課,後來花了好大的力氣和工夫,最後也只被阻擋在其故居社區管理室外翹首。筆者驚覺在關子嶺一帶,竟然毫無與陳秀喜相關任何的解說或指示,當下我忽然想到印在日本一千元鈔票上「夏目漱石」的人像,更感慨這是我們台灣相關單位或地方政府對所謂「台灣第一位女詩人」的無知、無情對待。
(全篇完。上篇刊於9/30)
--------------------------------------
更多文章與新知~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www.lilac.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