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這檔事 ep8. 羊膜穿刺初體驗
懷孕初期我就開始做功課關於孕期要做的各項檢查。
種類太多看得我實在眼花撩亂,我還先跟老公報告檢查全都做也是一筆不小的金額,他就默默說:
「那你先分析一下哪些是必要做哪些是非必要,或是某項檢查已包含其他檢查項目的功能 blahblah」
#理工科的另一半都一定要這麼理性有條理嗎
回到台灣後第一次正式產檢,醫生看看我的年紀,說我已是高齡產婦、直接16~18週去做羊膜穿刺即可(初唐那些篩檢醫生就叫我不要多花錢去做了XD),如果會害怕的話就找穿刺權威柯滄銘做,畢竟有些人會擔心做羊膜穿刺的風險。
比起流產/出血/破水的風險,我覺得生出唐氏症寶寶的風險更是我不能承擔的,而且健保有補助高齡產婦5000元,花3000元買心安還是很重要的XD
///
時間軸來到羊膜穿刺的那天 🪡
按照診所建議的報到時間準時到達(我已線上預約過),快速填完初診單繳完費就等著被叫號。
在抽羊水前會先有醫生掃一回超音波,我特別懇請醫生看到性別不要跟我說,我也會眼睛閉起來不要看,幫我把性別寫在小卡上就好,因為當時要準備寶寶性別趴,我想要有驚喜XD
結果醫生掃一掃說,小寶寶的臍帶剛好遮住了,我本人怎麼翻轉也沒用,要等抽完羊水再幫我掃一次。
接著就準備進行最重要步驟-抽羊水 💉
護理師也很會聊天緩解孕婦的情緒,所以其實我躺上去做準備時還蠻放鬆的。
接著柯醫師就走進來,是個很和藹的老先生,簡單幾句話家常之後就要我看看旁邊的超音波螢幕可以看到羊水和寶寶的位置。
也在和我說話的同時直接下針,快速無痛到我幾乎沒什麼感覺,是開始抽羊水之後才好像覺得肚子有點感覺。
過程非常果斷快速,我完全沒有任何不舒服,但可能是因為我本來就不怕針不太怕痛,我是抽血時會喜歡盯著針孔戳進皮膚那瞬間的人....XD
抽完後休息了一會又重新去照了一次超音波,探頭在我肚子上滑來滑去,我也被要求側身一下,接著醫生說:「恩~我大概知道了,應該就是這個性別沒錯了」 😌
有被提醒當天回家先要休息不要劇烈運動,可能會有肚子不適或分泌物等等,超過24小時都沒事就可以回歸正常生活了。
不過原本大家體質就大不相同,我的情況是抽完羊水的24小時內什麼感覺都沒有,之後也照常去上抗力球瑜伽,一切均正常。🙂
#感恩我的活動力一直很好 #除了孕吐兇胃口不好以外
///
羊膜穿刺的紙本報告兩週內會寄達,在紙本出來前會先用簡訊通知結果,如果有問題才會用電話通知,所以我秉持著無消息就是好消息的心態等待著。
說真的,在等待簡訊通知的時間還是偶爾會小緊張。
尤其看了不少網路文章,有時會一陣負面感來襲,老公就說:「常常是不好的/有問題才會寫出來,你就不要去看,不看就沒事了」
而當年我媽生我弟的時候也是高齡產婦,當時沒疑慮直接去做羊膜穿刺;我問她等待的時候有特別擔心嗎?
她說:「沒有,但我有跟妳爸說,如果有問題就直接拿掉~ 」(我弟正在旁吃水果應該心想好險我很正常XD)
///
被刺完的十天後,收到一封簡訊:
「親愛的OOO您好!這裡是柯滄銘婦產科,您所做的羊膜穿刺檢查染色體正常,報告整理好2天內寄出!」
心頭第一顆大石放下了~~呼~~✌️✌️
#懷孕這檔事
#當上媽媽後要擔心的事只會多不會少
#柯刺王真的名不虛傳
#希望我封肚前他都不要退休拜偷
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補助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因應疫情升溫,很多孕婦為減少進出醫療場所,詢問我是否一定每次產檢都要去。也有上一胎在歐美產檢的媽媽,好奇為何台灣產檢次數多國外接近一倍,到底該做幾次才對?
其實,關於孕期應該產檢幾次各國婦產科醫學會並無共識,因為這個問題不單純是醫學考量,還涉及各國民情、公共衛生政策,以及醫療資源是否充足。但我一直認為產檢次數不能和母嬰照顧品質劃上等號,關鍵應該重要檢查不能遺漏,且讓孕婦充分了解各種茲炫。以下我就單純以醫療實務面思考,歸納出「必做」的產檢提供給媽媽們參考
1.懷孕初期:驗出兩條線後,不用立刻去診所確認。
當月經延遲、懷疑懷孕時,只要用驗孕棒測試出兩條線,就代表你懷孕了。很多人會特地去診所再確認一次,其實並不需要,因為醫師用的驗孕試紙也沒有比較準。
如果沒有出血合併腹痛,我會建議第一次的產檢可等到驗孕發現懷孕後的二~三週,也就是第7-8週、懷孕兩個月左右時。這時的檢查最主要的目的是透過超音波確認著床位置、排除是否為子宮外孕,並確認胚胎的心跳。
2.懷孕中期:評估胎兒染色體、胎盤功能與器官異常風險的評估
接下來可在12週時去做幾項重要的產檢。包括國健署提供的產檢:貧血、B型肝炎帶原、梅毒愛滋病,以及自費項目如初期唐氏症與子癲前症篩檢可評估胎兒染色體異常、胎盤功能差的風險,這些都可在12週時一次完成。
若有需要做羊膜穿刺,16週就可再安排一次產檢。
接下來兩個月,如果要去產檢,則應該是用來安排高層次超音波與妊娠糖尿病檢測。前者可檢查胎兒重要器官(心臟、腦部、內臟、五官)的發育,若有異常可和醫師討論是否考慮終止懷孕或是需轉診去有小兒外科、小兒心臟科的醫學中心追蹤。後者則是藉由檢測血糖評估媽媽飲食狀況,避免高血糖造成巨嬰、提高早產風險的機率。
3.懷孕後期:確認生產方式、胎兒成長曲線
若中間都沒有特殊狀況,就是等32-35週時藉由超音波確認胎位,同時確認胎兒腦部與骨頭之發育。並進行乙型鏈球菌採檢。最後就可等到38週時,目的是與醫師討論生產計畫、確認生產方式。醫師會監測孕婦血壓、超音波來評估胎位和體重、綁胎兒監視器確認胎盤功能及宮縮狀況,綜合評估是否適合自然產。
以上是針對低風險的一般孕婦,若是已被診斷胎盤功能不良、胎兒生長遲滯,子癲前症、子宮頸閉鎖不全或有重大內科疾病的孕婦,產檢次數就得個案調整,有些狀況甚至需要一週看一次。
*產檢越多次胎兒不必然越健康
講到這一定會有人好奇,產檢那麼少次、照音波次數也變少,那該如何追蹤胎兒健康呢?
必須澄清,其實確定心跳後,除了初期唐氏症篩檢、高層次超音波,及八個月時確認胎兒體重胎位外,就算每月產檢也不需要每次都照超音波。因為重要器官的發育已經在高層次超音波時確認,其他次的超音波檢查並沒有很大的臨床意義,主要是為了讓爸媽可以藉由寶寶的影像增加親子連結感。
那胎兒體重呢?其實懷孕30週前除非胎盤功能異常,胎兒體重差距都很小,又有量測誤差,預估體重的意義也不大。且但其實30週後就算落後或超前平均值,也不會影響胎兒健康,更何況胎兒的體重也不是靠孕期飲食或任何外力就能輕易改變。
**三個月前少量出血、生理性宮縮不必急著就醫
也有媽媽詢問,那最近如果遇到出血、宮縮或是胎動減少,到底要不要就醫呢?不管有沒有疫情,其實答案類似:
出血以週數來區分,因未滿三個月約有四成孕婦會出現著床性出血,若量不多、呈咖啡色,未必需要就醫。我也要重申,這個階段就醫主要是為了安心,不太會影響結果,沒有所謂延誤就醫的問題。好比曾有懷孕九週的女生半夜有點狀出血,隔天看門發現胚胎萎縮沒有心跳非常內疚,但即使出血當下她就衝來急診,也無法讓萎縮的胚胎重新發育,大可不必自責。超過三個月,著床性出血比例慢慢下降,這時若有鮮紅色、頻繁出血甚至合併腹痛,為了排除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頸息肉,則需立即就醫。
至於宮縮,有時可能因血液循環變差、身體缺水導致,如沒有規律且沒合併腹痛,可先補充水分、躺床休息,改善後就無需就醫。再來就是,懷孕六個月前本來就未必會有胎動,尤其是當天氣冷或媽媽較疲勞時,胎動更不明顯實屬正常。除非懷孕週數已經超過六個月,進食搖晃後肚子後,胎動都還不明顯才需要回診確認狀況。
前陣子為了改善少子化,政府主張增加產檢補助次數讓媽媽能放心懷孕,雖說立意良善,但我卻認為產檢次數和媽媽的安心感未必成正比,很多媽媽甚至和我反應,每次產檢聽到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吃,又被念體重增加太多,胎兒小了一百克,越看越焦慮。
相反的,也有媽媽表示非常期待產檢,看到醫師的臉就感到無比安心,聽到胎兒的心跳,和醫師的一句「都沒問題」就無比療癒。因此要讓女生更放心懷孕做一個「不焦慮」孕婦,與其一昧增加產檢次數,倒不如思索如何促進醫病溝通互信,把產前衛教做得更確實才是更根本的作法。
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補助 在 張麗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孕上場 #加碼補助
繼上週我們 #幸福成家三部曲
加碼補助生育第二胎後的家庭 #生育津貼
我們希望創造 #促進生育 與 #友善教養 環境
縣府持續跟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合作
針對不孕症夫妻 提供施行 #人工生殖技術 補助
提供100名每對夫妻最高申請補助新台幣兩萬元
透過專業團隊醫療協助
讓年輕人在醫療專業幫助下順利生育
去年46案例當中成功35例
成功率可說是相當高
在現今晚婚晚育的情況下
雲林縣30歲以上結婚、生育就占6成之多
在鼓勵生育下我們也意識到 #高齡生育 的風險
因此今年我們特別 #加碼補助
設籍本縣6個月以上懷孕女性
或先生設籍於本縣尚未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之外國籍配偶
1.滿31歲至未滿34歲者
補助約450名孕婦 #第一孕期母血唐氏症篩檢
每人最高補助新臺幣2,200元整
2.滿34歲以上者
補助約1,000名孕婦 #羊膜穿刺檢查
每人最高補助新臺幣5,000元整
再加上國建署補助5,000元
鄉親幾乎不需再付費
感謝議員們在議會督促與關心下一代
更感謝台塑企業麥寮汽電公司促協金捐贈補助
不論是在高齡敬老金、營養午餐、國一九價HPV疫苗等補助
縣府也持續提出相關政策
讓教養環境、育兒環境更加友善
***補助資格相關條件資格請上
雲林縣衛生局粉專:https://reurl.cc/2b1lnr
雲林縣政府衛生局官網:https://reurl.cc/kVxpVq
或電洽雲林縣衛生局保健科:05-7001308
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補助 在 #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原定自費2200元,補助後只需自費300元… See mor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