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創業的時候,有一間蛋糕店很紅,一天可以賣好幾千個蛋糕。
負責人接受採訪時,很自豪的告訴記者,自己奉行的哲學,就是東西一定要便宜!
那時他的蛋糕,六寸不到200元。
幾年之後,售價漲了一倍,然後整個團隊被撤換(包括老闆自己)。
之前我有提到,不建議小公司玩價格戰。
並不是說打著低價策略不會成功,而是相對來講,成功率比較低。
為什麼我會這樣講?
1. 我自己的經驗
2. 看到其它人,低價策略的下場
3. 西蒙顧和管理顧問公司,負責全球各大企業的訂價策略(例如保時捷、德國鐵路),經過幾十年的統計後,得出這樣的結論:高價策略成功的比例要比低價策略成功的比例高。
要得出這樣的結論,先從低價策略要付出的代價來談起。
兩間公司,假設名字分別是郝便怡、鋼鋼好,賣一模一樣的產品,而郝便怡想把價格訂得比鋼鋼好低,能砍的地方只有幾個,我列出大家最熟悉的幾個點,廣告、設計、流程效率等等那些比較複雜的先不提:
1. 原料
2. 人事
3. 房租
4. 利潤
第一個,原料:
做低價的大公司能成功,很多是因為他們有能力把原物料壓到最低,因為進貨量超級大。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IKEA的真相》這本書,裡面說了為什麼他們有能力做這麼便宜,除了進貨量大,他們甚至買下森林、伐木場!
一般中小企業,進貨量根本比不上大企業,更不用說買下森林這種事,用價格戰能玩嗎?
當然如果供應商是你老爸,那你就可以拿到最便宜的原料。
第二個,人事:
想要價格低、CP值高,靠著壓榨員工薪水、體力,也是其中一個方法。
但我非常不建議這種方法,一來是因為違法,再來是不可能持久,流動率必然高,然後員工一定會報復你。
另外一個方法,就是你有能力讓員工的工作效率,比其它公司提高好幾倍,就能節省一點開銷。
就算如此,產品也不可能因為這樣就便宜多少,因為高效率的員工,待遇一定要比較好,再來,很多中小企業老闆並不知道如何讓員工產生高效率,這是專門的學問。
第三個,房租:
就算房子是你自己的,不用付房租,而對手的房租一個月3萬元,這樣你的產品可以省多少錢?
假設一個月賣出3000個產品,那你平均一個產品成本也只能比對手少10元!
更何況,房子是自己的這種好事,普通人不用想了。
再者,租金較貴的房子,通常有它的廣告效果,或是便利效果在,對於業績有幫助(至於幫助多大又要另外計算了),並不一定房租便宜就是好。
第四個,利潤:
“我少賺一點,客人就會多,這樣就划算了。”
有一些小公司,會這樣跟顧客講,但是其實是因為他們沒有開發票、壓榨員工到極限、用很爛的原料,才有可能做到低價!
今天最好是這些公司照規矩來,有開發票、有勞健保、有加班費、有特休,還有辦法維持低價,除非他們有上面所提的那些本事:效率高、流程優化到最好、談判能力強,拿到最便宜原料;或是下面將要提的,真的犧牲淨利。
少數幾個我認識的經營者,他不壓榨員工,他壓榨自己的健康,來讓自己的產品維持低價。
我家旁邊有一個賣湯包的老先生,一個湯包跟女孩子的拳頭一樣大,只賣10元。
只有自己一個人,做得半死。
你會想要用自己的健康,來玩低價戰爭嗎?
我自己的朋友就是用健康作為玩低價戰的代價,把自己操得半死,產品cp值爆表,然後三十多歲過勞猝死。
最後,有一些業者,是真的犧牲利潤,來得到低價。
值不值得,這裡來算算看:
一樣這兩間公司,郝便怡、鋼鋼好,賣一樣的東西。
假設一個產品450元,淨利率10%,也就是淨利45元,但郝便怡想要比鋼鋼好便宜,所以需要犧牲淨利。
要比鋼鋼好便宜多少錢,消費者才會有感?消費者才會願意多走五分鐘的路,來買你這個便宜幾塊錢的東西?
這個答案根據不同產業,會不一樣。
假設便宜15元,消費者才有感,售價435,你的淨利剩下30元。
原本的淨利是10%,本來一個月賣1000個產品的情況下,45 (一個產品淨利)*1000個產品=45000淨利
砍價之後,30 (一個產品淨利)*1000個產品=30000淨利
現在,降了價之後,需要多吸引幾個客人,才能讓淨利回到45000?
45000/30=1500,需要賣1500個!
只便宜了區區15元,你就需要額外多賣500個產品,才能跟之前成績一樣。
西蒙顧和公司就說,許多企業,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售價只便宜了一點點,銷售量就需要提高這麼多。
業績要提升這麼多,你知道難度有多高嗎?
而且就算提高到1500,只是讓你獲利成績跟之前一樣而已。
現在最大的問題就出在這裡,大部份的情況是,降價之後,業績並沒有從1000成長到1500。
原因有很多,例如價格降得不夠沒有感覺、別間公司的客人有忠誠度,比較信任他們、大家不願意省15元,多走5~10分鐘的路(這就是為什麼7-11東西貴,還是賣得好)等等。
降價衝量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各項開銷也會增加,例如請的員工需要更多。
危險的地方,就是當碰到淡季、各種危機時,龐大的人事費用就是龐大的風險,沒生意做時,薪水還是要照付!
只賣1000個產品時,需要2個員工,碰到淡季頂多賠2個員工的薪水。
降價之後賣1500個產品才能維持同樣獲利,但需要請3個員工,淡季一到就是賠3個員工的薪水。
然後用犧牲淨利的方式來玩低價,對手也很容易模仿。如果你是因為有能力,簡化流程提高效率,對手可能模仿不來,但只是犧牲淨利,對手一定可以學。
對手低,你再更低,然後對手再更低,最後會有什麼下場?
還有一件要說的,那就是要玩價格戰,初期的建置成本很可能大過你的想像。
例如你需要有自動化機器,才能節省流程、人事費用,而機器至少都是百萬千萬起跳。
還有以蛋糕為例子,兩百元的六寸蛋糕,和一千元的六寸蛋糕,所花的製作時間根本一模一樣,差別只在原料。
(有一些千元蛋糕花非常多的時間在裝飾,製作時間就不同了,但這屬於另一種情況,他們將價值放在外觀,但是我這裡的外觀很樸素,價值是在食材本身)
兩百元的六寸蛋糕需要做大量才有獲利,做大量,初期就要聘請一堆人,風險能說不高嗎?
這是為什麼我選擇高品質的蛋糕做為定位,一開始我只有一個人在做,如果我六寸蛋糕只賣200元,做到死都賺不到錢,而且200元只能用很爛的原料,這是我不能接受的事。
總結來說,低價策略是會成功的,但是低價策略成功背後所需要的技術、財力,往往被忽略。
我偏好的方式,是提供最高的價值給客戶,不是讓人單純只因為低價而光顧。
-------------------------------
作者簡介
我是繁捷,貝克街巧克力蛋糕的創辦人。
創立這間公司時,我沒有背景強硬的股東、也沒有多金的富爸爸,一切從2張工作桌的大小開始做起。
一開始真的很慘,1個月蛋糕賣出去不到10個;太太帶著小孩出門時,也養成了低頭在地上找零錢的習慣。
我每天工作10幾個小時,睡在堆滿包材紙箱的房間裡(感謝太太和小孩陪我一起睡在這裡)。
剛創業什麼都不懂。
成本過高、宣傳方式不對、請到錯誤的人幫忙等等,讓情況更加雪上加霜。但是我們撐過來了。
從1個月不到10個蛋糕,到1個月數千個蛋糕;從被記者嫌棄不願意報導(是真的被記者打槍,説我們不夠格被報導),到現在遠見、東森、壹週刊、自由時報、TVBS、年代等等的報導。
我要將這個過程記錄下來,並且未來開課傳承這些經驗。
也因為一開始,我沒辦法伸手要錢來解決創業的各種問題,所以我有了寶貴的實戰經驗;不管在行銷、經營管理、技術製造等等都是。
如果你正在創業,或是未來要創業,我的經歷將對你很有幫助,好好享受這一趟旅程吧。
我寫了一篇關於如何籌到創業資金的經驗,這是PDF檔,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在這個連結填寫email,文章就會寄到你的信箱:
https://baco-street.com/FOW
另外一篇是我做網路行銷的訣竅,我把這幾年來我常用的一個技巧,做成一份PDF檔,一樣在這個連結寫上email之後,文章就會寄到你的信箱:
https://baco-street.com/FMW
「第三級差別訂價」的推薦目錄:
- 關於第三級差別訂價 在 王繁捷 Wang, Fan-Chie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第三級差別訂價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第三級差別訂價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第三級差別訂價 在 [討論] 第三級差別取價與統一定價之消費者剩餘- 看板Economics 的評價
- 關於第三級差別訂價 在 今晚來點#經濟學【ECON14-我們差在哪?經濟學的差別取價】... 的評價
- 關於第三級差別訂價 在 重點六十三: 三級差別取價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第三級差別訂價 在 統一定價v.s第三級差別取價- 淡江大學板 - Dcard 的評價
第三級差別訂價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品牌營銷公司Interbrand公布了2019年最佳品牌列表。針對品牌實力、顧客忠誠度以及可持續的需求和利潤來進行評比。
就像我們平常做投資研究,三個重點思考:
1️⃣ 護城河
品牌實力與忠誠度,當然就是評估一家公司的護城河到底有多穩固
2️⃣ 獲利能力
才有辦法帶來可持續的需求,與創造可觀的利潤
3️⃣ 股東權益
最後,受益的當然是持有這些公司股票的股東❗️參與公司的長期成長,享受股價上漲的果實~
大家可以參考下面這張表格,也可以到Interbrand的網站去看看到底有哪些公司上榜。
前十名70%都是美國的知名企業,包括股價創新高的蘋果、Google,Amazon也是今年竄升到第三名
奢侈品分類第一名的就是Nike,不過也只排在總排名的第16名、Starbucks第48名、Visa第55名~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周圍的朋友都很想投入美股市場的原因
#美股上市公司都是世界級的績優企業
做品牌雖然辛苦,但是卻享有最豐厚的利潤,一家品牌給幾家代工廠代工,突然被搶單或出錯就是一大筆的損失
我另外一間公司有接代工的訂單就知道差別在哪裡,除非你有技術優勢,不然只能被牽著走,品牌的訂價權真的高太多了!
投資美股市場就算你不知道怎麼選股,你也可以買一籃子好公司來存著,用ETF進行投資也是很好的選擇。
總之,不打開第一扇門,你永遠不會發現這個世界的美好~幫自己打造多一個選擇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第三級差別訂價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品牌營銷公司Interbrand公布了2019年最佳品牌列表。針對品牌實力、顧客忠誠度以及可持續的需求和利潤來進行評比。
就像我們平常做投資研究,三個重點思考:
1️⃣ 護城河
品牌實力與忠誠度,當然就是評估一家公司的護城河到底有多穩固
2️⃣ 獲利能力
才有辦法帶來可持續的需求,與創造可觀的利潤
3️⃣ 股東權益
最後,受益的當然是持有這些公司股票的股東❗️參與公司的長期成長,享受股價上漲的果實~
大家可以參考下面這張表格,也可以到Interbrand的網站去看看到底有哪些公司上榜。
前十名70%都是美國的知名企業,包括股價創新高的蘋果、Google,Amazon也是今年竄升到第三名
奢侈品分類第一名的就是Nike,不過也只排在總排名的第16名、Starbucks第48名、Visa第55名~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周圍的朋友都很想投入美股市場的原因
#美股上市公司都是世界級的績優企業
做品牌雖然辛苦,但是卻享有最豐厚的利潤,一家品牌給幾家代工廠代工,突然被搶單或出錯就是一大筆的損失
我另外一間公司有接代工的訂單就知道差別在哪裡,除非你有技術優勢,不然只能被牽著走,品牌的訂價權真的高太多了!
投資美股市場就算你不知道怎麼選股,你也可以買一籃子好公司來存著,用ETF進行投資也是很好的選擇。
總之,不打開第一扇門,你永遠不會發現這個世界的美好~幫自己打造多一個選擇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第三級差別訂價 在 今晚來點#經濟學【ECON14-我們差在哪?經濟學的差別取價】... 的推薦與評價
第二級差別取價第二級差別取價又稱為區間訂價法,針對不同的數量訂定統一的價格區間,同時在不同的區間收取不同的價格,在這樣的狀況下,由於願付價並不一定會等於售價 ... ... <看更多>
第三級差別訂價 在 重點六十三: 三級差別取價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Your browser can't play this video. Learn more. Switch camera. ... <看更多>
第三級差別訂價 在 [討論] 第三級差別取價與統一定價之消費者剩餘- 看板Economics 的推薦與評價
本魯最近看書又稍稍卡住了
問題是這樣的:
如果獨佔廠商面對A,B兩市場,兩者的需求彈性有所差別(假設A高,B低)
且可以區分消費者...(blablabla...等等可以差別取價的條件)
假設此獨佔廠商一開始不採取差別定價,而使用單一定價,在兩個市場皆有銷售
如今獨佔廠商為了提高利潤,而改採第三級差別取價的話
消費者剩餘會不會減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鵝...我原本看高昇是說無法直接進行比較,
所以消費者剩餘的部分無法確定,
我在差別取價的部分著墨不多,所以一開始只是把這個結論記下來
然後我也有看楊雲明的書,
他也是說這部分不確定,
因為差別取價的價格在A比較低,B比較高
而在統一定價時會介於兩者之間
故A的消費者剩餘會減少,B會上升
是故無法確定消費者剩餘是增加或減少
可我今天無意間翻到謝登隆的書
他是說在單一定價下時消費者剩餘會比較高
理由是如果單一定價時兩市場皆有銷售,
改採差別取價時兩市場的總銷售量與單一定價時兩市場總銷售量是一樣的
因此這些會購買的消費者的保留價格是一樣的
然而廠商的收入在差別取價時會比單一定價高
而廠商的收入即為消費者的支出
消費者的願付價格一樣,支出卻增加了,可見消費者剩餘肯定減少
然後我就卡住了...
我的天謝登隆跟楊雲明不都政大博士嗎?
可不可以有比較一致一點的答案啊...這讓小魯我好為難
雖然我是看楊雲明的書長大的
可是謝登隆的解法我找不到破綻,覺得好有道理
有沒有前輩可以給小弟指出究竟是哪邊有問題?
感激不盡了
想不出答案我又要在床上翻來覆去了ˊ_>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8.1.8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conomics/M.1416930916.A.343.html
※ 編輯: TimGunn (223.138.1.86), 11/26/2014 00:02:33
先感謝各位前輩的熱心QQ
f大指的那一題消費者增加的例子在單一定價時他只在一個市場銷售
如果是這個前提的話消費者剩餘的確是不確定
可我想問的是單一定價時如果在兩市場有銷售
轉成第三級差別取價的狀況
還是我誤會了你說的那一題其實不是我看到的那題??
然後高昇第四冊我剛剛也翻了一下, 稍微重新算了一下台大的題目
沒有看到有哪一題是不確定的(還是我算錯了Orz)
還是是在題庫裡面?那我可能需要多花些時間去確認一下
還是Y大是否可以指出是哪一題好讓小魯可以參考一下, 非常感謝ˊˋ
我以為這個題目不是太過深入的東西
只是消費者剩餘的變動而已, 所以以為應該會有一個比較一致性的答案
就像獨佔廠商如果面對一條負斜率的需求線
要以利潤極大定價去生產的話會在需求彈性>1的地方生產
我以為會有像這樣的比較統一的見解
因為我比較疑惑的是, 謝登隆有用圖形去稍微做證明
可是高昇還有楊雲明比較像是用文字帶過
所以讓我比較執著在這個點
最近書越看總覺得問題越多...
悶ˊ_>ˋ
※ 編輯: TimGunn (223.138.1.86), 11/27/2014 17:18:0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