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小劇場 關於拜拜這件事】
在某個偶然的機會下,我看了 Netflix 的自製紀錄片《世界小吃:亞洲》(Street Food:Asia)。
意外的是,片中談人的部分,居然比談食物還多,這引起了我的興趣,自此一路往下追。
影片一共九集,每集用三十分鐘介紹一個亞洲國家的小吃文化,畫面舒服,剪接舒緩,亞洲遍遊一輪,不只看地理,更看人文。
影片的廚師大多來自街頭,除了第一集的泰國痣姐,幾乎無人受勳,是名符其實的無冕食神。他們走上街頭都有各自的理由,有人為了幫家人還債,有人單純展現天賦,有人為了證明自己的能耐,也有人回鄉接班。相較於美食壯遊,製作方選擇將重心放在廚師的際遇,包括創業的酸楚,繼業的難處,以及持業的起伏。箇中軌跡與淚痕各異,但他們共同的動力,都源自於「家人」,以及不屈服現實的「鬥心」。
也就是說,這些廚藝不是練出來的,而是逼出來的。
第五集介紹台灣,主人翁是 嘉義林聰明沙鍋魚頭 第三代主理人,林佳慧。
林佳慧為了繼業而返鄉,迄今十八個年頭,先前他打算修整門面,使用點餐機,規劃網路宅配,但理想往往止步於父執輩的衡量,腦海中的藍圖畫不進現實,對此他深感苦惱,於是選擇拜拜,他說:
「當我有一些很好的想法,但爸媽無法改變時,我會很失望。我沒有一定要信什麼教,跟另外一個世界溝通時,其實都是在穩定自己的心,這會讓我得到靈感。」
多好的一段話。以後再有人請我用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拜拜,這就是標準答案。
我常遇到類似的案主,他們說不太出來為何要拜拜,也說不出為何要信奉那些宗教,每當談到這件事,他們都會有點難以啟齒,彷彿科學排除了神靈。但在會談室裡,這件事並沒有對錯,年紀越大,無法肯定的事越多,因此無論神祇是否庇佑,無論畫十或合掌,捻香或鋪毯,拜拜這件事,其實都是在幫混亂的心,重新校正座標。
現實的苦,生活的難,不會在睜開眼皮後消失。該來的還是會來,但接招之前,你至少還能為自己做一件事:穩定自己的心。
這就是明燈。
#第五集還有劉里長火雞肉飯阿娥豆花松山土窯羊肉
Search